02 海外軍事行動制信息權(美國國防軍事體制)

时间:2024-05-15 20:37:57 编辑: 来源:

調實行“總體力量政策”,突出預備役部隊在戰爭中的作用。美國后備役部隊可以“為陸軍提供一半的作戰力量和三分之二的支援部隊,空軍國民警衛隊的后備隊是世界上占第五位的空軍部隊,海軍陸戰隊的后備役部隊占海軍總兵力的四分之一。動員體制“社會化”

美國在國會立法的基礎上,建立了以總統為決策核心,以政府部門為執行主體的國防動員體制,動員職責和職能直接分配給各個部門。國會中許多專設委員會都承擔某些動員職責,如參議院武裝部委員會負責軍事計劃和國防開支的核準、戰略物資的確定和選征兵役制度的實行;預算、撥款和財政委員會保障動員所需的財力。聯邦政府各部門和政府大多數直屬局委幾乎都承擔某種動員職能,此外,國家全委員會還設有“緊急準備和動員計劃政策協調委員會”,就國家動員政策的制定和國家緊急動員計劃的執行和動員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協調各部之間的行動。軍隊中也有不少的動員機構到目前為止,美國國會、政府和軍隊參與動員工作的主要部門多達80多個,其中國會占1/3,軍政系統占2/3。這反映了國防動員日益社會化,成為社會各部門共同參與的一項全局性工作。動員領域“寬泛化”

拓展動員的領域,積極實施政治、外交、媒體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動員,已經成為近幾場局部戰爭中美國鞏固擴大國防統一戰線,爭取國內外的同情和支援,為贏得戰爭勝利創造有利條件的戰略抉擇。伊拉克戰爭中,美國以政治動員打頭陣,大打宣傳戰、外交戰、心理戰,運用各種手段為戰爭造勢,爭取了國際上45個國家的支持,國內民眾對伊動武的支持率一度也達到70%以上。另外,美國越來越重視新聞媒體在國內外社會環境的影響,將媒體動員列入戰爭動員的行列,其目的在于謀求政治上的優勢,積極為戰爭制勝營造有利的輿論氛圍。海灣戰爭中,美軍通過反復播放各種精確制導炸彈準確命中目標的鏡頭來增大自己的軍事威懾力。多國部隊伴隨空襲而采取的各種宣傳手段,對瓦解伊軍心理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伊拉克戰爭,更被輿論界視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現場直播”的戰爭。為打贏宣傳戰,美軍組織了多達550人的隨軍記者并進行了戰前訓練,激烈的新聞對攻戰,成為貫穿戰爭全程的又一對抗焦點。動員內容“信息化”

隨著新軍事變革的發展,戰爭形態的演化,傳統的成建制動員和單兵動員方式已難以滿足現代高技術戰爭的需要了,探索新的動員形式已經成為美國戰爭實踐活動中的一項主要任務。海灣戰爭時期,美國就實施了系統性、整體性的一體化多軍種力量的聯合動員。伊拉克戰爭中,美英聯軍吸?戰杓�醞�植空秸�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以新的聯合作戰思想為指導,動員了所有軍兵種的精銳力量逐行陸、海、空、天、電一體化的聯合作戰。同時,這次戰爭中,美國還實施了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何時缺何時補的“精確動員”。

我國海外利益面臨著哪些威脅

海外利益是指一個國家通過投資、貸款、援助、技術合作、勞務輸出、文化交流、人員培訓等手段,從國外獲得的各種權益和利益。海外利益不僅包括有形的經濟利益,也包括無形的精神利益,如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商譽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姓名權、知識產權、技術轉讓、技術許可、技術買粉絲、技術服務、技術培訓、技術勞務、技術合作、技術投資、技術出口、技術進口等。

海外利益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之一,擁有廣泛的海外投資和合作項目,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然而,中國也面臨著一些海外利益的威脅,其中一些威脅來自國內和國際的復雜因素。

首先,中國面臨著一些傳統和非傳統的安全威脅。傳統安全威脅主要指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安全,如軍事威脅、恐怖主義、分裂勢力、民族矛盾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則主要指跨國安全問題,如恐怖主義、跨國犯罪、網絡安全、環境安全等。

其次,中國還面臨著一些國際和國內的經濟風險和挑戰。國際經濟風險主要指全球性經濟危機、貿易摩擦、金融風險等,國內經濟風險則主要指經濟結構不合理、財政和金融問題等。

最后,中國還面臨著一些文化沖突和價值觀分歧。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可能導致沖突和分歧,如文化沖突、價值觀分歧、意識形態矛盾等。

總之,中國海外利益面臨的威脅是多方面的,需要采取綜合措施,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這些威脅。

美國國防軍事體制

美國的國防領導指揮體制由兩條線構成:一條屬于行政領導體系,即通過“總統—國防部長—各軍種部長、參謀長—各聯合司令部下屬的軍種部隊司令部”一線對全軍實施行政領導;另一條線是作戰指揮體系,即通過“總統—國防部長(通過參謀長聯席會議)—各聯合司令部和特種司令部”一線對所屬部隊實施作戰指揮。

美國國防與軍事指揮體制結構簡圖

求17世紀50年代到18世紀初中外政治、外交、經濟、軍事情況,越詳細越好,外國的多寫點關于殖民統治的。

一、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1、手工工場時代

近代資本主義的經濟開始于工場手工業經濟,其特征是手工勞動,商業資本控制著手工業生產,重商主義盛行。商品經濟的發展日益瓦解沖擊著自然經濟和封建制度。在國際格局中,經濟中心先由農業經濟發達的亞洲轉到商業經濟發達的地中海地區,再后轉到工業經濟發達的大西洋地區;經濟領先的國家先是意大利,后是荷蘭,再后是英國。

16世紀前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歷史產生重大轉折,歷史從各方面體現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鮮明特點。

⑴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階段(14~16世紀)

14~15世紀世紀在意大利和西北歐產生了以雇傭勞動為基本特征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這一經濟領域的深刻變革,引起了歐洲思想文化和社會政治領域的深刻變革,其表現有三:第一,在社會經濟方面,葡萄牙、西班牙率先開辟新航路,引發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國際市場開始逐漸形成,世界開始打破封閉狀態,走向統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成長開始形成趨勢。同時,西歐國家開始了對亞非拉地區的殖民擴張,它一方面給當地帶來深重的災難,另一方面殘暴的資本原始積累也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二,在思想文化方面,隨著自身力量的發展壯大,西歐新興的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擺脫封建束縛,14~17世紀掀起了以人文主義為旗幟的文藝復興運動。這場運動從意大利迅速波及到西歐,沉重打擊了封建勢力,為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思想解放作用。在此基礎上,西歐又是掀起了反對天主教專制的宗教改革運動,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勢力,為資本主義解除了精神枷鎖。第三,在社會制度方面,在革命條件比較成熟的尼德蘭,爆發了世界上第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世界第一個資本主義共和國,影響深遠。

⑵早期資產階級革命階段(17~18世紀)

17~18世紀,世界歷史繼承前一時期所具有的巨大轉變的特點,向著更深廣的方向發展。在這一時期,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成長已經發展為不可抗拒的潮流,其表現有四:①早期資產階級革命:這是指17~18世紀處于手工工場階段的歐美的英、美、法等國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并最終建立資本主義制度。1640~1688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幾經曲折反復,推斷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統治,建立了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度,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1775~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是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它贏得了民族獨立,建立共和國。1789~1794年的法國革命擔負起反對國內外反對勢力的任務,資產階級由上到下的三個階層在廣大人民的推動下不斷把革命推向高潮。成為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資產階級革命。②封建國家的改革:國內外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沖擊,使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出現危機。法國的路易十四、俄國的彼得一世、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奧地利的特蕾西亞女王和約瑟夫二世等一些有遠見的封建君主開始實行改革,這些改革的形式都是封建君主自上而下地推行,目的都是富國強兵,鞏固封建統治,因而這些改革不可能完成向資本主義的過渡,但客觀上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體現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大趨勢。③啟蒙運動: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也更加成熟,以理性主義為旗幟的啟蒙運動從英國波及到歐美,其中法國的啟蒙思想成就最高。啟蒙運動比文藝復興更加廣泛和深刻,它倡導自由、平等、天賦人權,不僅成為法國和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還為新的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了一套政治構想。④殖民擴張:為了爭奪海外市場和殖民地,資產階級開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動。17~18世紀的荷蘭、英國和法國進行了多次爭霸戰爭,仍然以公開野蠻的掠奪為主要形式,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這時的資本主義尚處于手工工場階段,世界上的資本主義國家寥若星辰,從全局上看,資本主義在封建主義的較量中還處在下風,這一點從拿破侖戰爭失敗中已明顯反映出。這也說明資本主義的確立、發展還需要經歷更長期的斗爭與努力。

2、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于18世紀60年代首先從英國開始,大量向外擴展則在19世紀初。因此,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世界近代史的第二個時期——蒸汽時代起于19世紀初,止于19世紀70年代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在這個時期,資本主義的機器大革命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開始初步確立。

⑴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基本特征是機器大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工廠取代手工工場,資本主義經濟戰勝了封建主義經濟,人類社會開始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在這個階段,自由資本主義盛行,經濟危機開始出現。

英國最先具備了政治和經濟的前提條件,因此工業革命首先從英國開始,從19世紀開始又向歐美國家擴展開來。1825年經濟危機首先從英國開始,標志英國國內市場統一;1847年經濟危機蔓延歐洲大陸,標志歐洲市場統一;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又標志著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初步形成,整個世界開始在此基礎上連成一體。由于科技、市場、資本等方面的優勢,英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獨占鰲頭,成為“世界工廠”。

⑵資產階級革命運動

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從物質和精神上壯大了資本主義的力量。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地興起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這個時期的資產階級運動有兩個歷史使命:第一,在德意俄日等封建國家,要推斷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結果,德意通過王朝戰爭實現了民族統一,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俄日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第二,在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要改革手工工場時期的上層建筑,適應新的經濟基礎。結果,美國通過南北戰爭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英國通過議會改革,使工業資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法國工業資產階級通過1848年二月革命壓權建立了第二共和國。盡管各國革命的具體任務有差異,但是為工業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卻是這個時期所有資產階級運動的根本任務。

⑶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資本主義制度在全世界確立的同時,資產階級征服世界的活動也空前加劇了。由于工業革命的進行,這個時期的殖民活動從野蠻掠奪的形式發展到搶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大批亞非國家和地區被強行納入資本主義體系,成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至此,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上得以確立。通過革命改革運動和征服殖民地兩種途徑,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了。

3、電氣時代

從宏觀上看,從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上半期的二戰結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擴展和深化的過程,即資本主義的電氣時代。這一時期的前三十年是和平發展時期,后四十年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但總體來看,經濟發展仍很迅猛。資本主義國家完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