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海外華人敲鑼打鼓慶中秋詩詞(寫元宵節習俗的作文)

时间:2024-06-03 06:51:10 编辑: 来源:

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后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納西族《火把節的傳說》

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后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并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里冒出來的水淹死了。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搞生產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拉祜族《火把節的傳說》

此外在白族、彝族的火把節傳說中,還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傳說、柏節夫人的傳說和慈善夫人的傳說,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大理一帶,則有阿南公主的傳說:“漢元封間,葉榆(今大理)婦阿南者,為酋長曼阿娜之妻。娜為漢將郭世忠所殺,欲妻南,南曰,能從三事當許汝:一做幕以祭故夫;一焚故夫衣,易新衣;一令國人皆知我以禮嫁。忠如其言。明日,聚國人,張松幕祭其夫,下置火。南藏刀出,俟熾,焚夫衣,即引刀自斷其頸,仆火中。時六月二十五日也,國人哀之,每歲以是日燃炬吊之,名為星回節。”

南詔王火燒松明樓,慈善夫人忠義殉國

唐初的云南境內本有六個部落,稱為“六詔”。最南端的部落蒙舍詔也稱為南詔。南詔日益強大,一日,南詔王皮邏閣邀約其他五詔首領聚會。鄧賧詔首領的妻子慈善夫人認為皮邏閣居心不良,極力勸丈夫不要前往。但丈夫不聽,臨走時慈善夫人含淚在丈夫的手臂上套了一個鐵環,以求護身。

此后,皮邏閣果然火燒了首領們聚集的松明樓,五詔首領均未幸免于難。面對松明樓灰燼,慈善夫人痛哭欲絕。她撲在灰燼中,扒出了丈夫佩帶的鐵環,這才認出了丈夫的尸體并將其運送回家。后來,皮邏閣聽說了這個聰慧賢德的慈善夫人,想娶她為妻。但慈善夫人怎肯再嫁,禮葬其夫后,她就閉城自盡,追隨亡夫而去,只留下這一段令人感慨萬千的感人故事。

從此以后,云南的白族人民便過起火把節,以紀念“火燒松明樓”的歷史故事和勇敢聰慧的慈善夫人。

-郭將軍殺夫欲霸妻,貞烈夫人火海自焚

漢朝的副將郭世忠殺死了大理的曼阿那酋長,并發覺酋長的妻子阿南夫人長得很漂亮,便要娶她為妻。阿南夫人假意答應,但提出了祭奠亡夫的三個條件。然而,在祭夫時,阿南卻點火燒著了靈堂,躍身跳入熊熊烈火中自焚而亡。阿南的忠貞勇敢,博得了人們的贊嘆和欽佩。從此每年在阿南自盡的日子,白族同胞便點燃火把,串鄉游寨,以示紀念。

勇士摔跤斗惡魔,眾點火把燒天蟲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十大力的惡魔,在人間破壞人們的幸福生活。人們發現后,紛紛上前質問。十大力蠻橫地要人與他摔跤,還示威地把一頭頭壯牛翻倒(從此,火把節時首先要斗牛)。他的挑釁行為惹怒了一位叫包聰的彝族英雄。他走出人群,與十大力扭扯著摔了三天三夜仍不分勝負。于是人們彈著三弦,吹著短笛,拍手跺腳為包聰助威,終于擊敗了十大力。惡魔發怒,放出蝗蟲等各種害蟲來糟蹋人們辛辛苦苦種出的莊稼。于是,人們又集合起來,點燃一支支火把去燒害蟲,最后終于燒死了所有的害蟲,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廿四日。后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一勝利,每到這一天,都要殺牛宰羊,舉行火把節的各種活動,它反映了彝族人民不畏強暴爭取幸福生活的斗爭精神。

殺稅使惹怒天神,燃火把群戰害蟲

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體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間收稅。由于人間鬧災害而歉收,人們交不起租稅,人間一位能吃銅鐵的大力士俄體拉巴便把收稅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發洪水想淹沒地上的人類,但洪水被人們戰勝了。天神又放出各種害蟲到人間來吃百姓的莊稼,俄體拉巴和大伙兒圍在火塘旁商量治蟲的辦法,無意中發現一只掉進火塘里的蟲很快就被燒死了。于是,俄體拉巴就組織大伙兒舉火把燒蟲,最終戰勝了蟲害,奪得了豐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節。

天神妒人降火海,火把蒙混免大災

納西族的傳說中,有一天,天神子勞阿普在云河邊游玩,忽然聽到民間有絲竹歌舞之聲。人間生活的美好幸福令他十分惱怒,于是便差一名天將到人間,要把大地燒成火海。這位天將變做一個老人到了人間,遇到一個背著大男孩、牽著小男孩的納西男人。他不解地詢問,才知道大男孩是別家的孤兒,小男孩才是這個男人的孩子。于是深受感動,心起憐意,不忍將大地毀滅。他就叫人們家家準備火把,到六月二十五日一齊點燃。這天,子勞阿普到云河邊查看,果然見滿山遍野都是火光,以為大地真的被燒毀了,方才罷休。納西人因此躲過了一劫,免受焚族之災。從此,就有了每年六月二十五日的火把節。

彝族傳說

彌勒縣彝族認為,火把節起源于一次奴隸暴動,這些奴隸在羊角上捆火把,攻進了奴隸主家,燒死奴隸主,得到了自由。

昆明近郊彝族說,撒梅(彝族的一個支系)王與入侵者斗,被砍掉了腦袋,但一到夜里星星出齊,他頸上又長出一個新頭,再次帶人參加戰斗。后來,他頭顱再生的秘密被妻子泄露了,他的頭便再也長不出來了。彝族人民在他遇害的日子打著火把,四處尋找他的精靈,年年如此,相沿成節。

南洞彝族自治縣的傳說是,一個惡魔喜歡吃人的眼睛,觀音菩薩以螺肉冒充人眼制服了他,把他關在洞里,只給一天出洞的時間。人們怕他繼續作惡,便在這一天點起火把,打歌喧鬧,使其不敢出洞。

各民族火把節的節日名稱相同,過節的時間也大致相同,這些不同的傳說后面,火把節應該有一個共同的或相近的源頭。

六.火把節 火把節保護

節日文化,不僅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質與藝術風貌,更能昂揚一個民族的精神,激活一代代族群后人的民族記憶,啟發廣大的民俗傳承愛好者對古老文化的神往,對民族民間藝術的珍視。彝族地區素有“火之故鄉”的美譽,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著先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音樂舞蹈傳統和口頭藝術,在火把節習俗形成的歌調、傳說乃至史詩表演等也當屬“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宗重要傳承。

1)火把節歌調

彝族地區流傳著十分豐富的火把歌調,雖然形式多樣,但都有固定的火把歌調,由于彝語方言發音不同,大小涼山彝族稱之為“都則朵洛嗬”,“都則”即祭火,“朵洛”意為祝愿,“嗬”即為歌;云南楚雄彝族諾蘇支系稱為“朵則朵額”,“朵則”意為祭火,“額”則是“玩”的意思。彝族的火把節歷來最為隆重,并逐漸衍成了成套的節俗歌調。

在楚雄彝族的這一歌種中,包括有《燒火歌》、《送火歌》、《招魂調》、《同樂調》、《火把節對歌》、《火把節祭歌》等等。演唱這些歌調的時間、地點和歌者亦各有所殊,如《燒火歌》由合戶家長率領闔家在自家屋檐下的“節日火堆”旁圍圈齊唱,以示慶賀;《招魂調》則由各家主婦獨唱,同時手托祭物(糧、鹽、酒、肉),直向自家菜地或糧田走去,邊走邊唱,當返回時,便采一株莊稼苗,示意已將人魂、畜魂和莊稼魂一并接回家來共度火把節,同時象征迎來人丁清吉、六畜興旺和五谷豐稔之年;《火把節對歌》僅供本寨人們聚會寨邊壩場對歌時所唱;《火把節祭歌》由〈生產和畜牧〉、〈獻酒〉、〈除祟〉、〈稻場祭經〉四部分組成,由祭司畢摩在火把節當夜進行祭祀時誦念的歌調,反映了彝族以火除祟、祈神求福的原生宗教觀念。

楚雄彝族的火把歌調,唱詞多屬傳統相沿,五字韻句,詞頭句尾有相對固定的襯格,填以“哦伙嘀哩伙”、“阿伙喔、噢來”等類的虛詞演唱,其中部分歌調有較長的虛襯詞樂段,有獨唱、齊唱、對唱加和腔,一般不用樂器伴奏。各歌調以五聲徵調居多,羽調次之。在其徵調式歌調中,常出現徵、宮二重調式音韻交錯的現象,大多以上下樂句為主題演化成中、小型歌體和少量敘事歌體,采用二、三拍子,尤突出“XX•XXX”式節奏,總體上看,這類火把歌調情感開闊,歌腔質樸,富有力度,民族特色濃郁。

2)火把節與史詩傳承

彝族英雄史詩《銅鼓王》流傳在云南富寧縣、廣西那坡縣和越南與中國交界羅羅(又作倮倮)支系彝族的居住區,歷史悠久,影響極深,流傳甚廣。史詩系當地彝族原生宗教祭司“臘摩” 在“蕎年節”(火把節)、“跳宮節”等祭祀性節日中的有關儀式上演唱的世傳歌詞,又叫《銅鼓歌》 。在羅羅彝族支系中,祭祀禮儀與相關的儀式活動中,祭祀銅鼓或以銅鼓為祭器是一種重要的支系文化表征,臘摩作為祭司在諸多的節日儀式活動——跳宮(即跳銅鼓舞)中演唱的世傳祭詞《銅鼓歌》,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口承語言民俗事象。以舉族祭祀戰爭中救護先祖的金竹為主要活動的跳宮節,又有“大跳”和“小跳”之分。“大跳”一般為九年或二十七年舉行一次,要跳九天九夜,除在跳宮坪上進行祭祀和歡跳以外,還要到某個特定的山頭及全寨各家各戶去跳。“小跳”即一年一度所舉行的跳宮節活動,前后舉行四天,每天的活動分別為祭山、祭樂神、祭錦神(錦繡前程之神)和驅邪鬼。 同樣是跳宮節,各個寨子的儀式程序也不盡相同,但總的活動都是以臘摩的祭祀為中心,是以誦唱《銅鼓歌》、歡跳銅鼓舞為主要祭祀內容和表現形式的歌舞娛神祭神的傳統盛會。

“蕎年節”即火把節,廣西彝區已不盛行此節,在云南境內富寧一帶的羅羅支系中稱彝族盛大的傳統節日——火把節為“蕎年節”。這與農歷六月彝家主要農作物蕎麥大體豐收有關。史詩〈換鼓〉一章追溯了“蕎年節”的產生和由來:

遷徙到滇桂邊界的四支彝人在瘟疫中絕處逢生后,又遇大旱帶來的災荒,那時的彝家的臘摩波仙出一良策,要彝家耕種耐旱的蕎子。他自己徒步來到交趾(今緬甸)借蕎種,可貪婪兇狠的交趾人非銅鼓不換,無奈之余,被縛的波仙只好屈從,以十面銅鼓換回十石蕎種,使彝家轉危為安,為了紀念蕎和鼓的恩德,彝家在每年的舊歷六月擊鼓過蕎年(火把節)。富寧一帶的彝族人認為,“蕎年節”(火把節)跳銅鼓舞,就是為了使天神快樂,銅鼓舞可以娛神慰神,并使天神賜給人們以豐年,護佑寨子里的人平安無疾,少死多生。

此外,在廣西境內的彝區,《銅鼓歌》吟唱得最多、最完整的場合是在每年節日期間“卜銅鼓”、“祭銅鼓”、“開銅鼓”和“封銅鼓”的具體儀式上及其相關的節慶活動中。

由此可見,史詩的形成與羅羅彝族在特定的儀式性節日期間傳演《銅鼓歌》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可以說,以上節日大多由祭祀儀式發展而來的,史詩《銅鼓王》也同樣是由祭司臘摩祭祀銅鼓的祭詞發展而來的,祭祀儀式及其由此發展而來的節日活動場合是史詩形成并代代傳演的民俗文化場,祭司臘摩是史詩的誦唱者、編撰者、整理者和傳播者,其詩與史角色和諧地統一在祭祀儀式中。正如《伊利亞特》、《羅摩衍那》的產生離不開行荷馬、蟻蛭式的人物一樣,彝族英雄史詩的產生和形成也離不開祭司兼歌師的臘摩。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彝族火把節”(四川涼山、云南楚雄)經國務院批準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傳統節日

我國的傳統節日目前主要有八個,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將每個傳統節日的日期、相關習俗、相關詩歌名句摘錄如下,供樓主參閱。

1. 除夕——農歷十二月三十(公歷2月2日)。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公歷2月3日)。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