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海外華人對世界的貢獻(中國人在海外取得成就有哪些?)

时间:2024-05-26 03:30:07 编辑: 来源:

領域的貢獻聞名。

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85年,他又倡導成立了中國博士后流動站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并擔任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顧問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名譽理事長。

李政道的研究領域很寬,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頗有建樹。

3、籃球巨星姚明

1998年4月,姚明入選王非執教的國家隊,開始籃球生涯。2001奪得CBA常規賽MVP,2002年奪得CBA總冠軍以及總決賽MVP,分別3次當選CBA籃板王以及蓋帽王,2次當選CBA扣籃王。

在2002年NBA選秀中,他以狀元秀身份被NBA的休斯敦火箭隊選中,2003-09年連續6個賽季(生涯共8次)入選NBA全明星陣容,2次入選NBA最佳陣容二陣,3次入選NBA最佳陣容三陣。2009年,姚明收購上海男籃,成為上海大鯊魚籃球俱樂部老板。

4、控制光子芯片的“魔術師”沈浥塵

沈浥塵,22歲時以高分被麻省理工學院錄取,研究納米光子學。

沈浥塵的目標是:以光速加速人工智能。2014年,沈浥塵在《科學》雜志上,作為第一作者出版標題為《寬波段光學的角度選擇》的論文,第一次,在物質尺度上控制光的傳播方向!此外,在沈浥塵讀博客的時候,他還發表了25篇重要論文。提交了10項專利!

中國人在海外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中國人在海外取得的成就包括如下:

1、成龍:作為中國功夫電影的代言人,在好萊塢向人們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英雄的概念,為世界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發揚者。

2、李政道:李政道,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恒、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3、籃球巨星姚明:1998年4月,姚明入選王非執教的國家隊,開始籃球生涯。2001奪得CBA常規賽MVP,2002年奪得CBA總冠軍以及總決賽MVP,分別3次當選CBA籃板王以及蓋帽王,2次當選CBA扣籃王。

舉例說明華人對美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哪些重大貢獻?

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這些華人科學家的名字可謂婦孺皆知了,但他們都是物理學家。不過很快,簡悅盛、徐立之、何大一、王曉東......這些華人生物學家的名字也將逐漸為人所熟知,在19日開幕的2004全球華人生物科學家大會上,他們將介紹在各自領域中所做的工作,從中我們將了解華人作為一個群體在生命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為世界所做的貢獻。

"生物學是目前國際上最活躍的學科,在這門學科的前沿活躍著一大批華人生命科學家,他們的工作指導著生命科學發展的方向。"作為此次大會的執行副主席,同樣身為生物科學家的中科院副院長陳竺院士這樣評價華人在該領域中的貢獻。

陳竺介紹說:"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目前活躍著很大一批華人科學家,他們中領銜課題組或有自己實驗室的不下1000人。有人統計,目前在非常頂尖的學術雜志,如《科學》、《自然》、《細胞》等上面發表的生命科學論文中40%左右主要作者都是華人。"

陳竺具體地介紹了一些海外生物科學家中的佼佼者。

作為老一輩的杰出代表,從香港去美國的簡悅威先生,是世界上第一個用DNA診斷疾病的人,被認為是DNA診斷技術之父。

今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教授,用定位克隆的方法,發現了一種叫囊性纖維化遺傳性疾病的基因,這種病是白人當中最常見的遺傳病,這種定位克隆方法和整個人類基因組計劃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在過去十幾年當中,一大批人類基因被發現,全部是用徐立之教授的定位克隆思路。

作為年輕一代,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院的王曉東教授(1984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以其對細胞凋亡過程的出色研究成果,今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留美學人中進入美國科學界最高殿堂的第一人,他發表的50多篇論文,在最近8年內被其他科學家引用15000次以上。

在生物技術方面,現任美國紐約愛倫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的何大一教授,因發現可抑制艾滋病的"雞尾酒療法",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1996年度風云人物,成為1960年以來首位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云人物的科學家。

當然還有克隆牛的楊向中教授,搞水稻分子生物學的吳瑞先生,現在擔任耶魯大學生物系主任的許田教授......

雖然國內在生物學領域上的發展總體上還不盡如人意,但也有許多成果是令人矚目的。其中,陳竺就因其在白血病發病原理理論研究和新型治療實踐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使某種類型的白血病基本可以治愈,而在去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我國在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方面的發展,近年來是突飛猛進的,去年的統計資料,2002年在科學引證索引,也就是國際上最權威的統計范圍內發表的科學論文,中國已經占到世界的第六位。

瑞典出生,在美國工作了50多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威塞爾博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談到:"美國有很多來自中國的學生接受培訓,其中的不少人已經成為美國科技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這些華人科學家將為中國生物學發展做出很大的貢獻,而生命科學帶給人類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來自中國、歐洲和美國的各國科學家的共同努力。"

曾任德國馬普學會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1988年因確定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三維立體結構而與另外兩名德國科學家分享獲諾貝爾化學獎的胡貝爾教授,在7月17日的一次講演中說,"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的生物技術近年來發展很快,像人類基因組、水稻基因組及抗擊SARS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突出成績。如果中國不在生物、醫藥方面大量投入,那么這方面的發現就會在別的國家完成,中國應該抓住機會。"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