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目前世界最大宗的貿易商品是什么(古代世界性的大宗物資是什么)

时间:2024-05-14 06:00:28 编辑: 来源:

生產線,對于產品品質與價格的掌控能力是完全不同的,這一點在激烈的外貿競爭談判中常常凸現出來。

外行要學習做外貿,并不難,畢竟外貿也就是做生意,只不過多了一些手續罷了,關于外貿的教材也很多,本書就是一例,耐心看看,幾天工夫就能大致上手操作。而要了解一種產品,則是冰凍三尺非一日寒了,很多專業知識和技能,非深入一線生產不可得知。

所以說,選擇工廠比選擇產品更重要的多,也是外貿的成功關鍵之一,選擇什么樣的經銷產品,應以工廠配合程度而定。

解決了出口權限,選定了經銷產品,接下來就是銷售渠道的問題了。那么,外貿是如何做的呢?與普通的國內貿易相比,到底有什么不同?

三、外貿第三步:破解外貿的三個關鍵秘密

與普通的國內貿易相比,外貿的確是個截然不同的行業,繁雜的手續和各類專業術語令人望而生畏。然而只要我們從外貿三個最關鍵的特點入手,即可破解外貿的全部秘密。

設想一下真正的外貿操作中,一個寧波工廠的外貿銷售員王先生,與一個英國倫敦商人約翰遜做生意的情形。我們不難想像會遇見的難題:

1. 通常買賣雙方互不見面

通過電話、傳真、郵件等形式商定交易。幸好,電腦與互聯網的發達使這一過程變得越來越簡單易行。通過網站、電子郵件、QQ或MSN即時聊天軟件、數碼照片、攝像頭等途徑,我們可以輕易地交流,展示產品,討價還價,就像大家坐在會議桌旁一樣。

2. 交易周期很長

一批貨物從寧波運到倫敦,通常采用最合算的方式,即裝在集裝箱里由遠洋貨輪從寧波港口運到倫敦港口(假如某一方不是海港的話,還得加上部分鐵路或公路運程)。這一過程目前單是海路就需要25天左右,加上備貨、卸貨和內陸運輸的時間,往往在一個月以上。因此,現在磋商的往往是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以后買家才能收到的貨物。相應的,賣方收回貨款的時間也需要大致時間。事實上,對于一些季節性強的家產品或針對性強的節日消費類產品通常會提前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磋商,訂立長期的合同。

3. 交易成本高

即便是海運,費用依然很高。一個集裝箱貨物(大約30個立方米或20噸)的海運費,從寧波到倫敦大約需要1萬元人民幣以上。遙遠、偏僻或港口規模較小的地區價格更高。此外,尚需一些用于辦理進出口手續的費用,用于結算貨款的銀行費用,而這些費用常常是固定的,與交易量沒有太大關系。這樣的方式,對于小額的交易顯然是不合算的。為均攤費用,交易量大顯然比較合算。這也是國際貿易的一個特點----量大。國際貿易貨物多為大宗批發,常常以“集裝箱”為交易量單位。

4. 中間環節多

貨物從寧波直到倫敦,中間會經過多個環節。比如很多商品出口前必須強制檢驗,由國家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局操作;要向管理進出口的買賣雙方海關申報;要通過遠洋海運公司運輸;要通過銀行收取貨款;要向稅務機關納稅;同樣我們國家還特別對外匯進行管制,歸屬國家外匯管理局通過外匯收支申報的方式統一管理。

外貿既然有雙方不見面,交貨和收錢的周期長,路途遙遠,量大金額高、中間環節多等特點,自然風險也會比較大,一旦出問題損失也大。為此,幾百年來國際貿易行業也相應地制定了貿易慣例與協定,包括貨物的國際通行質量標準,價格計算,買賣雙方責任與權力等,以期最大程度地保障貿易秩序。同時,銀行業、國際貨運業、保險業等也有非常成熟完善的協同操作。

但是,還存在一個重要的問題----大批量貨物的運輸和倉儲費用不菲。從工廠出運到客戶收貨,中間牽涉的環節很多,貨主不可能從頭到尾監督保管。特別是國際貿易中多為層層轉手,批次倒賣,如果都是實物交接,不但大大增加了運輸和倉庫的費用,更加大了貨物在裝卸途中的損耗。最好辦法,就是簡化實物轉運的過程,讓貨物只經過工廠----裝貨碼頭倉庫----卸貨碼頭倉庫----客戶這四道環節。于是,演化出了最優化、最高效,同時也是外貿最大的關鍵點:單證交易。

外貿關鍵秘密之一:單證交易

所謂單證交易,就是用一套單證文件來代表貨物。交易以這套單證為對象,誰拿到了這套單證,誰就是貨物的主人。這樣一來,貨物盡量不動,單證則任意買賣轉手,由單證的持有者決定何時以及如何最終處理貨物。這套單證,通常包括幾個核心文件:

1. 提單(即提貨單Bill of loading,縮寫為B/L)

2. 發票(Invoice)

與普通發票的概念不同,外貿中的“發票”指的是自己制作的列明該貨物名稱、數量

和價格的一份署名文件。

3. 裝箱單(Packing List)

自己制作的列明該批貨物體積重量及包裝情況的一份署名文件。

4. 其他說明貨物情況的文件,如證明貨物品質的檢驗證書,證明產地的產地證書等。

全套單證中,以提單最為重要,因為它是貨物的所有權證明----是具備國際公認的法律效力的物權證明。發票和裝箱單可以自己繕制。其他檢驗證書、產地證書等等則根據貨物的特性和買家的要求,由相應的國家機構如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局等,或雙方認可的組織機構如民間檢驗公司,貨運公司等出具。

為什么2020年幾乎所有的大宗商品都在暴漲?

這幾個月,很多大宗商品都漲瘋了。玉米從1900元/噸,上漲到現在的2600元/噸。棕櫚油從5月份的4500元/噸,上漲到現在7000元/噸。鋁從11000元/噸上漲到16000元/噸,銅從42000元/噸上漲到59000元/噸,最瘋狂的鐵礦石,從500元/噸,上漲到1100元/噸。

本以為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大宗商品應該是一個熊市,沒想到,2020年的大宗商品走出了一波轟轟烈烈的超級大牛市!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大宗商品最重要的就是供求關系。

用我們初中學過的政治經濟學最簡單的理論,就可以解釋:當供給大于需求的時候,商品下跌,當供給小于需求的時候,商品上漲。

要詳細解釋2020年大宗商品的超級大牛市,大家首先要有一個基本概念:2020年新冠疫情,雖然中國很快就控制了,但是國外的疫情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嚴重的多。

嚴重到什么什么程度?美國英國法國的國家首腦都得了新冠疫情,何況普通人,全球現在已經累計感染了7400多萬人,死亡165萬人,現在還在以每天新增感染75萬人的數字在增加,每天全球要新增死亡1萬3千人,這還是官方可以統計到的數字,邊緣的農村,戰亂地區的感染死亡人數都被忽略了。

中國人被中國政府和英勇的醫務工作者們保護的很好,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就沒有這么幸運。德國確診130萬新冠患者,法國確診240萬新冠患者,醫療體系接近崩潰的邊緣,這還是傳統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就情況更加嚴峻。

在新冠疫苗沒有廣泛注射的時候,隔離是最好的手段,很多礦山,農場的工人都去隔離了,因此疫情對于大宗商品供給端影響巨大,缺乏人手,無力維護,大宗商品的供給嚴重受限。

而需求端,雖然也受到疫情影響,但是影響沒有那么大,首先,人們雖然在家里隔離不出門,但是食品的消費并沒有減少很多,可以理解,一天還是三頓飯嘛,只是外出就餐變成在家解決。其次,因為疫情對經濟的重大影響,各個國家都展開了大量的經濟刺激計劃,大發貨幣,上馬各種基建項目,因此需求端雖然受到影響,但是受到的影響遠沒有供應端大。

尤其中國,由于中國率先控制了疫情,熱火朝天為全世界搞生產,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工廠,往全世界出口各種貨物,11月一個月中國貿易順差就達到748億美元,創了 歷史 記錄。現在中國往海外發貨的運費比往年上漲2到3倍,港口連集裝箱貨柜都一柜難求,因為都發往國外了。

和巨大出口相對應的,中國進口了大量基礎大宗商品,今年中國進口的金屬,石油,鐵礦石,原油,大豆都創了新高。

光是2020年前11個月:

中國進口了10.73億噸鐵礦石,同比增加10.9%,

中國進口了5.04億噸原油,同比增加9.5%,

中國進口了9280萬噸,加上12月在運的大豆,全年中國要進口1億噸大豆,同比增加17%,

中國進口天然氣9043萬噸,同比增加3.9%,

中國進口銅617萬噸,同比增加38.7%,

中國只有煤炭進口比去年少了10%,進口了煤炭2.65億噸,然后悲催發現,由于企業訂單太多,工廠加緊生產,電力不夠用了。因為冬天很多省份還是靠燒煤用火力發電,缺少煤炭,就缺少電力,比如湖南,浙江等地開始拉閘限電,樓道燈全部關閉,空調溫度不能超過20度。。。因為煤炭稀缺,年底煤炭也漲上了天,動力煤超過750元/噸,長協議煤炭價格才640元/噸,更別說焦煤焦炭這些高端煤種,全部超過 歷史 最高值。

全球大宗商品市場,供給端大受影響,而需求端影響很小,或者沒有影響,甚至有了提高,全球的大宗商品開啟了一片漲聲。。。

依然來重溫初中政治經濟學了,如果供求關系失衡,供給小于需求的情況下,對商品的價格有這樣具體的影響呢?

就拿糧食來說,今年全球的糧食是減產的,前面說過疫情影響農場人手,還包括局部的惡劣天氣,比如美豆就借干旱炒作了一波。糧食這種極度剛需的大宗商品,如果全世界的糧食短缺10%,糧食價格會只上漲10%嗎?不會的,10%的短缺會造成50%以上的上漲,如果有20%的糧食短缺,就會讓糧食漲上天,對于糧食這種特別剛需的大宗商品,些微的短缺就會讓糧食翻倍的上漲。

不過對于中國來說,糧食主要是關鍵的主糧壓力不大,因為今年中國的糧食依舊豐產(感謝農業工作者和農民伯伯們),2020年中國糧食播種面積17.52億畝,糧食總產量13390億斤,接近6.7億噸,中國主糧小麥,玉米,水稻實現了連續5年的增產。在最關鍵的主糧保障上,中國做的很不錯,我們的主糧自給率超過95%,而且加大了糧食戰略儲備,現在中國大地上儲備的糧食超過6億噸,也就是即使中國一年不產糧食,儲備糧也夠全體中國人吃一年。而且,實在不行,如果糧食短缺上漲,可以把喂養家畜的糧食省下來,少吃肉,多吃素,能節省很多糧食。

中國深知主糧的重要,主糧是不能再剛需的剛需,14億人的吃飯問題,容不得半點僥幸。

主糧問題解決了,其他的經濟作物和油脂作物,中國就需要大量進口了。

尤其是大豆。大豆可以說是除了主糧以外的重要作物。大豆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用來做豆腐,做各種豆制品。大豆相比其他農產品,有幾個關鍵的優點:1.大豆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質,其他農作物比如小麥,玉米,水稻主要含淀粉,大豆的植物蛋白質含量還很高,蛋白質含量達到75%到85%。而且大豆含的蛋白質不但多,還質量好,大豆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和動物蛋白質近似,氨基酸接近人體需要的比值,所以容易被消化吸收。所以,如果是一個純素食主義者,一定會通過吃大量豆制品來補充蛋白質。

大豆除了蛋白質,還有豐富的油脂,我們在超市里面買的5升裝大桶的大豆油,就是從大豆中提煉出來的。所以大豆是一種非常好的農產品,不僅含75%到85%的蛋白質,還含有15%的豆油,全身都是寶。

在工業上,我們用40度到60度的低溫浸提法從大豆提取油脂,做成豆油,供人們烹飪食用,剩下的富含75%以上蛋白質的豆渣,我們叫豆粕,也是大有用處,用來作為飼料用來飼養家畜,豆粕是給豬寶寶,牛寶寶,羊寶寶補充高質量蛋白質的優質來源,還可以用豆粕/菜粕(菜粕是油菜籽榨出菜油剩下來的菜渣)來養魚養鴨養雞。小動物們不光吃素,也要補充蛋白質才長得好長得快。。。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