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直播帶貨摧毀實體經濟(是電商殺死了實體經濟嗎?)

时间:2024-05-17 15:50:33 编辑: 来源:

些投資機構。

肯定會有,電商就是虛擬經濟,吹泡泡而已,吹得越大越快死得也越快。優勝劣汱,歷來如此。倒下的,是跟不上趨勢腳步。實體店求精,求方便,求服務質量。虛擬電商巨頭不能長成一個無所不吞的吞噬魔獸,那才是惡夢。中國雙馬巨頭正在變魔鬼,都不是靠工藝技術頂尖賺錢,而是吸血成長。十萬億投資鏈資本,瘋狂吞噬,太可怕了。面對這樣的巨獸,誰有反抗之力?

其一,實體經濟不等于實體店,不要把實體經濟等同于實體店。其二,電商為什么能擠掉實體店?只要看看實體店的虛高標價,就覺得被擠是可以理解的。其三,就大多數人目前而言,消費追求的還是實惠實用方便,這些實體店做不到就易被擠掉。其四,擠了實體店,會影響一部分產業,這主要是批發業者、零售業者等,尤其是靠轉手買賣大轉差價的行業,這些行業在賺錢時,真正的農民、生產商也不見得能大賺特賺。但電商同時也促進了另外一些產業的發展,如快遞、快運、倉儲等,農民、產品生產者也能很快賣出產品拿到錢。其五,打破地域界限,真正可做到商品可走遍天下,消費者可以獲得天下商品,這一點沒有電商靠實體店是做不到的。

是電商殺死了實體經濟嗎?

其實自從淘寶所代表的電子商務異軍突起之后,中文互聯網上就一直在討論一個問題。

“ 電子商務的出現殺死了實體店,摧毀了小市民經濟,形成了互聯網巨頭壟斷 ”

皮總一開始也是持有這個觀點的,但是那個時候我并沒有盲目地帶著觀點和結論去尋找證據,現在的互聯網上為什么杠精很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 人是一種帶有主觀特性的生物。

皮總住在武漢,這幾年漢口周邊步行街,大型商場的門店,確實冷清了很多,而且很多都是旺鋪招租的情況。也就是餐飲業比較堅挺,服裝店關門的最多。

但是我依然認為 不是電商殺死了實體店,真正的兇手是高杠桿的房地產 。

換句話說,你只要認定了一件事,你的潛意識就會偏向你的看法,以至于之后的生活里會不斷強化這個主觀看法,并為之尋找說得通的注解。

看看隔壁的發達國家日本,日本的雅虎就是最早做電子商務的那一批互聯網企業,日本的實體店怎么樣?日本的實體店碾壓網店!

再看看太平洋那邊的世界霸主美國,美國的亞馬遜可是電子商務的鼻祖了,就這樣,全年的營業額甚至沒有中國雙十一單日的營業額加起來多,而且紐約的大型商場,百貨店,大超市的業績都連年增長,美國的網店和實體店都活很好。

為啥單單就中國一直有一種聲音,一種疑問,一個命題——電商殺死了實體經濟,網店干死了實體店?

皮總在2017年中美貿易戰之前,有一點點思路,但是看得不清晰,現在2022年了,我終于理清了思路,就來給大家好好講講這個問題。

一.中間商改變了,生產結構和貿易關系也變了

首先,皮總要給大家講清楚,網購和電商, 改變的是生產結構和貿易關系,它并不是增加生產力,它只是在用壓縮中間貿易環節的方式,提高了商品流通的效率。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中國的制造業很強,做得很大,被稱為世界工廠,但是電商沒出現之前,原來大家就只能通過廠家-省級代理-市級分銷商-實體店-消費者等環節,經過這么多貿易環節,再產生了十幾層的貿易關系后,最終,你買到了中國的工廠生產的商品。

電子商務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生產關系,就以拼多多為例子,拼多多是典型的工廠店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上,為什么拼多多要讓你去轉發拼單?就是因為他這個平臺要整合訂單給工廠,工廠才能開工生產,否則沒有規模或者規模很小,工廠開工就會虧損。

工廠-電商-消費者,這就是新的生產結構,也是新的貿易關系,中間商的成本被拿掉了,所以消費者拿到商品的價格就大大降低了。

在1990-2010年,這差不多二十年的時間里,大家可能沒有什么具體的觀念,不知道做一個中間商有多么的賺錢吧,即使是最低一級的小商店或者一個小片區的飲料代理,每年他們的收入都是十幾倍于當地平均工資的。

因為那個時候的互聯網遠沒有現在發達,而互聯網的普及大大消除了信息差。

為什么中間商敢于賺取大額的差價呢?其實很多時候就是因為,貿易關系每傳遞一層所造成的信息壟斷,就會產生一次利潤,而這些利潤最終就會平攤到全國14億消費者頭上。

這可不是皮總瞎編的,凱恩斯在 20世紀30年代就提出了這個理論,后世消費經濟學的華裔經濟學家黃有光進一步加強了這個信息差產生差價的體系。

你在城市中心萬達的專賣店里買一件普普通通的白襯衣,可能需要200-300元,可是當你來到珠海服裝加工廠旁邊的工廠店購買,人家就賣50元不到,中間商的利潤是生產成本的4-6倍,某些大牌還不止這個溢價。

之前全國的消費者只能依靠實體店消費的時代,加上信息傳遞的閉塞和滯后,當然商品的價格很貴,但是互聯網一旦普及了,加上電子商務的出現,一切就改變了。

生產結構變得空前的簡單,互聯網電商平臺將所有之前的中間商的利潤全部砍掉了,自己收取一部分,其他的部分幾乎就是讓利給消費者。

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扶持的就是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經濟,也就是制造業,中國生產的一般消費品(指的是諸如衣服等 扣除食品和服務之外的其它消費品 )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的第一年,就已經占到了全世界一般消費品生產總量的67%,而我們的國內市場是消費不了這么多的商品的,所以那個時候靠出口。

但是中國的生產是過剩的,當世界經濟出現系統性,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的時候,我們還能依靠誰去解決中國的生產過剩呢?2008-2010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就是一個教訓,但是也是從2011年開始,中國的24個部委一起出面,大力支持電子商務和網絡經濟的發展。

消費的最終目的是讓經濟循環起來。

而當時的中國,由于中間商和實體店太多了,他們在這個貿易關系的環節上吸血獲利太容易了,所有造成中國普通消費者的消費成本是高昂的,也造成了中國人的消費意愿普遍是較低的,最終造成了我們國家的內循環遲遲無法走上正軌。

皮總記得很清楚,我的父親是大學副教授,母親是武鋼的,當時的家庭雖然不太有錢,但是也是妥妥的中產往上,就這,我們家每年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去國貿買新衣服,生活開支都很節儉,牙膏皮都要擠到不能再擠的那種干凈才扔,毛巾也要用的很舊才扔。

不是因為我們想生活的節儉,是那個時候的東西就是貴,和收入水平完全不配套的貴。

中間商賺差價,就是這么狠。

二.國民經濟之殤

那么當時我們國家每年GDP兩位數的增速到底怎么來的?

皮總在《中國的工業化之路》這個系列里面講得很清楚,一個國家要發展經濟,生產,投資和消費,這三者是一個閉環。

我們國家的生產由于大力發展產業經濟,加上中國巨大的人口紅利,還有工業化進程,所以生產這一端沒有問題,甚至是長期處于生產過剩的狀態,而中國的消費方面,國內的內部消費跟不上,只能大規模出口換匯,可是每年世界從中國進口的貨物有限啊,經濟發展不能光靠外國進口中國的商品。

所以中國的政府投資一直都是占我們國家財政預算30-40%左右的,經濟數據差的年份甚至要投入50-70%來拉動,這些資金全部進入了高速公路,高鐵,通訊等等基建類的領域,順帶推高了中國的房地產市場。

土地出讓金,地方政府,房地產企業,這也是一個閉環,為什么2021年很多地方政府出臺了房價的限跌令,就是因為這些地方的全年土地拍賣基本上都流拍了,地價的價格太高了,而如今的房地產由于國家在擠水分,沒有之前那樣的高紅利,前有恒大危機,所以房企不敢接手地皮,甚至還想降價出售回籠資金。

地方政府當然不愿意,你一降價,我的土地出讓金怎么辦?所以限制房價下跌。

為什么中國的實體店干不下去,其實我們國家的實體店的成本很多都是高房租造成的,很多的實體店店主辛辛苦苦,全年無休,到頭來都是給房東賺錢去了。

基建和房地產推高的地價和房價,必然會傳導到商鋪的價格和房租上,原本電商出現之前,這些店主和個體工商戶還可以通過賺大額差價的形式,賺取利潤,抵消高房租。

可是隨著國家層面開始大力扶持電商產業,中國人也接受了物美價廉的網購,形成了網購的習慣以后,實體店的日子就非常難過了。

但是這個從國家投資拉動型+外向出口型的經濟模式,轉變為內需消費型的經濟模式,必然需要調整時間,也就是新聞里面常說的“軟著陸”,這個時期房價依然需要維持在高位,保證中國的國民經濟整體平穩向好,同時加快內循環的建立,建立起如同美國一樣的內需消費型的市場經濟。

中國人均的消費額的增長是比較緩慢的,而且這一部分的錢,原來100%都流入了實體店,現在可能有50%或者以上都是網購了。

而那些原來憑借高收益賺錢,做中間商賺錢的實體店們,他們的利潤必然下降,下降到無法維持高額的店租之后,他們只能降價,當降價還不能維持收支平衡的時候,就會出現大量的關店,而實體店的關門不是指這些店主不干了,他們很多人都轉型到了開網店。

所以電子商務的雪球越滾越大,各個網購平臺上面,商品的利潤越來越低,價格也越來越低了,以至于很多網店完全就是靠走量,每一單只賺0.5-1元的利潤。

那么很多人就會問了,為啥房東不降租金呢?

皮總一開始也沒想明白,后來聯系到政府出臺的限跌令,我頓悟了,房東也不傻啊,你今年降1000元/月的租金,明年就可能繼續降,房東買個商鋪,他可不是慈善家,他是要回本的,他是要盈利的,大量的資金進入購買的商鋪,房東要保證收益的,否則買商鋪的貸款怎么還,降價了自己還要倒貼。

所以目前大環境和小環境來看,實體店都是陷入了死局,除了高端店,餐飲行業等等服務業的實體店,其他可以從網上購買的商品,實體店由于高房租和高人工的拖累,都是無法和網店抗衡的。

日本是因為經濟硬著陸了,房地產崩潰了,所以日本的實體店房租很低的,低到可以和網店的物流成本持平,消費者一看,網店的服務沒有實體店好,價格也沒有優勢,還不如去實體店購物呢,所以在日本,實體店干死了網店。

其實也是中國近20年里,大力投入網絡通信,基建物流等等領域,讓我們國家的快遞成本和上網的成本都遠遠低于美國,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

皮總在日本和美國都寄過他們的國內快遞,速度差不多都在1-2周左右(有快的,但是要加錢),而且價格不便宜,日本平郵的價格是500g/700日元左右,美國則是首磅8美元起,相對于國內的極兔將每單快遞價拉低到0.8元的水平,你就會覺得中國的物流和人力成本是真的低。

所以國家無意中投資的大基建,催生了中國的網購市場規模幾倍于世界其他經濟體,同樣,造成了中國的實體行業確實大量消失了。

很多新聞和報道,甚至是國內經濟學研究,都將這一現象稱為——中國的國民經濟之殤。

但是從來就沒有人告訴你,這些實體店已經吃了近20年的信息差帶來的紅利了,中間商個個賺得盆滿缽滿,現在只不過讓他們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