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知識產權國際貿易公約(有關國際組織關于知識產權的定義各是什么)

时间:2024-06-08 08:11:14 编辑: 来源:

知識產權范圍。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一個奇特現象是,雖然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均同意上述公約劃定的知識產權的范圍,但國內立法真正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劃定的“知識產權”作為知識產權保護范圍的國家卻很少。一個典型的事例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認定的隸屬知識產權的“發現權”,只有我國和幾個少之又少的國家立法承認其是“知識產權”,查看我國《民法通則》關于“知識產權”的第三節之規定,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民法通則》確認“發現權”屬知識產權,但卻沒有賦予發現人以獨占專用權,而僅賦予獲取證書、獎金和其他獎勵的權利。由此可見,發現權與專利權、商標權、版權等知識產權相比具有較大的差別。另外,雖然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均加入了該公約,并承認該公約劃定的知識產權范圍,但各國學者對這一范圍在學術上仍存在較大爭議。

世界貿易組織(WTO)文件《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中所指知識產權的范圍包括:

1.版權與鄰接權;

2.商標權;

3.地理標志權;

4.工業品外觀設計權;

5.專利權;

6.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7.未披露的信息專有權。

上述兩個國際公約對知識產權劃定的范圍,是當今世界各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通例,“迄今為止,多數國家的法理專著、法律,乃至國際條約,都是從劃定范圍出發,來明確知識產權這個概念,或給知識產權下定義的”[1]除了一些國際組織和國際條約關于知識產權范圍的規定外,一些論著也就知識產權列舉了范圍。如英國劍橋大學W.R.Cornish教授所著的知識產權教科書將 “保護技術發明和設計的專利權”、“保護文學藝術創造的著作權”、“保護經營標記的商標權”合稱為知識產權[2]。

概括式的知識產權定義

目前,對知識產權采“概括主義”定義方式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其中代表性的觀點有:

一是將“知識產權”定義為“知識產權指的是人們可以就其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權利。”[3]這里將知識產權的客體較為籠統地界定為“智力成果”,與知識產權的英文單詞(Intellectual Property)本意最為接近。類似的定義還有,知識產權“是指在智力創造活動中智力勞動者及智力成果所有人依法所享有的權利。”[4]

二是認為,“知識產權是基于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依法產生的權利的統稱。”[5]這個定義將知識產權的客體具體化為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兩類;認為以知識產權名義統領的各項權利,并不都是基于智力創造成果產生。1992年國際保護工業產權協定(AIPPI)東京大會將知識產權劃分為“創造性成果權利”與“識別性標記權利”,可見知識產權并非都是就“智力創造成果”享有的權利。吳漢東教授將知識產權的定義進一步闡釋為“知識產權是人們對于自己的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依法享有的權利。”認為知識產權是產生于精神領域的非物質化的財產權,即是基于智力成果、經營標記或知識信息所產生的權利;知識產權不等于是智力創造性成果權,以知識產權名義所統領的各項權利并非都是來自知識領域,亦非都是基于智力成果而產生,從權利來源來看,主要發生于智力創造活動與工商經營活動,從權利對象來看,則由創造性成果、經營性標記、信譽以及其他知識信息所構成;知識產權是法定之權,其產生一般須由法律所認可。[6]

三是認為,“知識產權是民事主體依據法律的規定,支配其與智力活動有關的信息,享受其利益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權利”。[7]這一定義,強調了知識產權是法定“支配權”的屬性,將知識產權的客體界定為“智力活動有關的信息”。

上述三種概括式的知識產權定義各有其特點,核心區別在于對知識產權客體或對象范圍理解上的差異。第一種定義將知識產權的客體界定為“智力成果”,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本意相一致;將知識產權的各種保護對象統一歸入智力成果的范疇之中,避免了采取列舉式表述可能出現掛一漏萬的可能。第二種定義明確將知識產權的客體列舉為“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或“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使人們通過該定義就能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有一個明晰、確定的認識。第三種定義則將知識產權保護的所有對象稱做“與智力活動有關的信息”,表述方式與第一種定義有類似之處,區別在于認為知識產權保護的是與智力活動有關的“信息”,而非智力成果。

我們認為,知識產權的定義不管如何表述,至少應當闡明如下幾點涵義:首先,應當明確知識產權主體是民事主體或私權主體。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將知識產權界定為“私權利”,知識產權的主體也宜表述為民事主體或私權主體。上述第三種定義強調知識產權是“民事主體”依據法律的規定對客體享有的權利,這種關于知識產權主體的表述比其他說法顯得更為妥當。其次,從概念的明確性角度分析,知識產權定義中應當對知識產權的客體范圍加以界定和區分。將知識產權的客體簡單表述為“智力成果”或者“與智力活動有關的信息”略顯籠統。1992年國際保護工業產權協定(AIPPI)東京大會將知識產權劃分為“創造性成果權利”與“識別性標記權利”,表明知識產權主要來源于智力創造活動與工商經營活動,知識產權對象由創造性成果、經營性標記、信譽以及其他知識信息已經在國際范圍內成為共識。所以,吳漢東教授在其知識產權的定義中將知識產權的客體表述為“人們對于自己的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更趨適宜。再次,知識產權是法定權利,是一種支配權。強調知識產權是一種法定權利,一方面在于明確知識產權類型法定,另一方面旨在凸顯知識產權中商標權、專利權等必須依法申請審批,這往往是知識產權特有的,與其他民事權利相區別的。強調知識產權是一種支配權,意在明確知識產權和物權、人身權等權利屬性的一致性,與債權的不同性。總之,知識產權是民事主體對其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依法享有的支配權。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