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社交媒體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維(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創造力?)

时间:2024-05-18 19:09:18 编辑: 来源:

p>

“自我意見建立法”共包括三個步驟,下面依次介紹。

(一)確認自己對“一件事”理解的程度

很多時候,我們對事物的理解,沒有自己認為的那樣深,或者有時候會有“自以為理解了”的情況。理解程度不夠的時候,就會經不起拷問和深究。

1、檢驗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

怎樣能夠檢驗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呢?作者提出了7個方法。

檢驗真正理解的7個方法

這些方法中,我個人體會比較深的有兩個。

Tip 1:用對5歲小孩的方式說明

這種方式其實很考驗人們的理解程度和表達方式。如果沒有對事物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就很難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或言語表達出來,比如一些很好的科普作家,可以把物理學、天文學等科學知識,用風趣的日常事務比喻出來,讓小學生都能夠理解。

我們身邊不一定有小孩子,可以找一位對所要表達的事物完全不了解的人,甚至是完全不同知識背景的人,看你是否能夠很簡單明了的讓對方明白這件事。如果能達到,那說明自己的理解的確到位了。

Tip 3:翻譯成英文(或者其他語言)

語言翻譯是很考驗譯者對原文的理解能力的,當然對語言的駕馭能力也不可或缺。“信達雅”的標準看似簡單,要做到非常不容易。比如讀過的很多外文翻譯過來的書籍,有些讀起來思路非常通常,用詞準確,那一定是譯者對書籍深入理解后發諸筆端才能達成。有些書,就會很明顯的外文表達習慣,生硬,意思不連貫,詞不達意。

2、是“事實”還是“意見”?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意分辨自己當前的理解是真正的“事實”,還是個人的“意見”。

“事實”是以某種形式顯示證據的事物。如果確認理解的是事實,那就可以據此形成個人看法。

如果是“意見”,那么這可能包含主觀因素,需要尋找意見背后是否存在客觀支撐的事實依據。基于事實的意見可采納,如果是沒有事實依據的意見,則需要謹慎對待,不能因此影響思考和判斷。

(二)通過獨立思考解決“不理解的部分”

通過第一步方法,掌握了對事物理解的客觀程度。“不理解的部分”是我們下一步理解和思考的重點,也是鍛煉思考力的重點。只有督促自己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原來“不理解的部分”,才能對事物形成全面、完整的認識和理解,才能以此為基礎進行思考,形成獨立的意見。

1、讓思考更深入的4個技巧

作者給出了讓思考更深入的4個技巧,都是從多角度的思路來豐富和促進思考深度,增加新觀點,引入新根據,讓思考更全面。

Tip 1:站在“不可忽視者”的角度來思考

“不可忽視者”是與事物有著緊密關聯或者利益關系的人,正是因為這種關聯,可以讓他們切實的從相關者的角度,給出有意義的、實用性的考慮。要鍛煉多角度思考的問題,就要學會轉換身份、轉換角度。比如做產品設計的人員,需要站在目標用戶的角度,來設計和評價產品功能。

Tip 2:用嶄新的觀點,獲得不同角度的看法

外部人員往往能夠打破思維界限,對事物提出非常新穎的觀點,這是非常有啟發性的。比如近幾年頻出的“跨界”創新,很多人感慨,你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同行,你甚至都不知道你的競爭對手在哪兒。當外部人員引入全新的觀點之后,再同原有看法進行碰撞,會擦出很多火花。這種思考角度的擴展,往往是能產生全新創意的變革。

Tip 3:一人辯證法

這個方法有點類似周伯通的“左右互搏”,在內心設定“另一個自己”,讓他(她)一一反駁“自己”的每個想法,然后分析所有想法。合理的反駁,補充到原有想法中,不合理的反駁直接刪除。這種正反雙方的思維碰撞,很容易挖掘出新問題,產生新的想法或者創意。

Tip 4:通過“反駁清單”重新審視意見

對他人想法進行反駁,也是一種思考碰撞的過程。這個方法在使用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對任何想法都進行反駁。這會強制讓人從每一個觀點的反方向去思考,去補充。當列出所有想法的“反駁清單”后,需要對每一條反駁觀點進行甄別。有合理根據的,加以考慮,完善原有想法;沒有合理的根據,就直接排除掉,這樣也能夠反向考證原有觀點的可靠性。

2、“預測未來”的思考方法,假設性思考

在《零秒工作》書中也提到了假設性思考,與本書“預測未來”的觀點不謀而合。

“預測未來”,也就是設想將來會發生什么情況,以此為根據考慮成功和失敗兩種情況,每種情況可能采取的應對措施,現在有沒有什么可以提前準備的可行措施。通過以上思考,能夠讓事前準備更加充分,并且在未來遇到不同狀況時,有應對措施,能夠及時響應和處理。有備無患,這就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主動權。

預測未來的三個步驟

3、與他人交換意見

與他人交換意見,是拓寬思路、讓思考角度多元化的好方法。為了能夠以更寬容的心態,達到更好的交流效果,有很多溝通方法要注意。比如用明確的“內容地圖”來引導對方理清自己的觀點,用對方熟悉的語言來表達,就事論事,遇到不懂的問題及時提出來讓雙方共同澄清,明確提出不同意見友好討論等等。

用包容、積極的心態,與他人多溝通,多交換意見,找出自己想法的不足之處加以彌補。不同大腦的思維碰撞,能夠產生很多新想法,思考會不斷的深入和拓展,交流的人能夠共同提升思考力。

交換意見的規則

4、善于發現“問題”

有時候我們會跟著感覺行事,比如對某些事物的喜好,或者感覺某些事情“不太對勁”,這種感覺很模糊,通常都不會深究。實際上,這些模糊的情緒反應的背后,都藏著事物的本質。我們要善于抓住這些細微的情緒,坦然面對它,思考這些情緒的本質和根據,這時就可以找出情緒背后真正的影響因素了。發現問題也是深入思考的好方法。

(三)持有自己的獨立意見

經過了以上這些深入思考的過程,大家應該都能夠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獨立意見了。這樣形成的自我意見,有根有據,清晰明確,任何時候我們都能夠自信的表達出來,同時也不會受到其他不同觀點的左右。把握自己的獨立意見,應對工作生活中的各種事物,獨立思考能夠讓個人更好的掌握工作和生活,把主動權永遠握在自己手上,從容不迫。

以上是我對《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精英們都在學的自我意見建立法》中思考方法的理解,這種結合“批判性思維”的“自我意見建立法”,對鍛煉獨立思考很有啟發和幫助。

2017.03.29霧凇

社交媒體是否加劇了社會撕裂?

社交媒體加劇了社會撕裂

謝謝主席,大家好

開宗明義,社交媒體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臺;而社會撕裂指的是社會矛盾,社會矛盾指的是社會上的種種沖突。馬克思說過,社會矛盾無法消除,只能緩解。我方認為社交媒體的發展雖然有其積極作用,但在過去的不成熟的規則下發展,加劇了社會矛盾的激化,即加劇了社會撕裂。理由如下:

1、社交媒體并不能完全表達人民群眾的訴求,甚至扭曲誤導。由于部分掌管社交媒體發布權限的官員片面強調“報喜不報憂”,導致社交媒體不是千方百計表達群眾的利益訴求,反而堵塞了群眾的訴求表達渠道,甚至扭曲誤導。正如美國不發表關于疫情的正面報道,而是為了維護資本家的利益,將人民的性命拋置度外,那么此時社交媒體不正是加劇社會撕裂的幫兇?娛樂至死的背后,是百姓血淋淋的真相!你們又怎能視而不見?

2、社交媒體加劇了階級矛盾。社會矛盾的體現則集中于階級矛盾。階級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其他矛盾是階級矛盾的補充或延伸。作為信息技術發展的革命性成果,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塑造人們日常生活思維和行為模式的不可替代的工具。通過社交媒體對社會認可的渴望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基礎,特別是以擴大“逐利”范圍為目的的社交媒體商品交易在潛移默化中肢解了原有社會結構中人們的交往方式和與之相關的文化傳統。即人們的價值觀被社交媒體所影響,甚至為其所劃分,高尚的與卑賤的被社交媒體所定義,與大眾生活相違背,產生“何不食肉糜”的空談,加劇了階級矛盾。

如今,我們面對全球疫情的挑戰,而社交媒體則趁機將其丑陋的一面展現的淋漓盡致。在這一過程中,除了與事件有關的真實信息的傳遞外,社交媒體也成為散布錯誤信息和網絡謠言的渠道之 一。這些信息影響公眾的 科學認知,擾亂了正常的輿論秩序,對構建安全、健康、 清朗和有序的網絡環境形成了一定的威脅,與之同時,辟謠的難度就難以估量。就比如“雙黃連”事件,到現在為止,仍然有人家中儲備“雙黃連”。而這樣的后果,又何嘗不是在加劇地撕裂這個社會?

綜上所述,在未來,社交媒體會如何發展,我們難以估想,但從過去的總結來看,我方堅定認為社交媒體加劇了社會撕裂。

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創造力?

科技完善自我與喪失自我作文標題如下:

"科技:完善自我與喪失自我的雙刃劍"這個標題旨在捕捉科技對人類生活復雜而矛盾的影響。一方面,科技無疑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無數便利,幫助我們學習、進步,并使我們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連接世界。然而,另一方面,科技也可能使我們喪失一些重要的個人特質和能力,如獨立思考、創造性思維和人際交往能力。

在撰寫文章時,你可以探討以下主題:

科技如何幫助我們獲取知識并提高技能?例如,互聯網使我們能夠隨時隨地獲取信息,而人工智能則能協助我們進行各種任務,從數據分析到語言翻譯。

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的社交行為和人際關系?例如,社交媒體使我們能夠與世界各地的人保持聯系,但也可能導致我們過度依賴虛擬交流,忽視面對面的交往。

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創造力?例如,搜索引擎使我們能夠快速找到問題的答案,但也可能使我們喪失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知識的探索欲望。

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個人成長和發展?例如,電子游戲可能使我們在短期內獲得快感,但長期來看,可能會使我們喪失自我控制和自律能力。

如何平衡科技的利與弊?我們應該如何利用科技來提升自我,同時避免其負面影響?例如,我們可以學習如何正確使用社交媒體,或者通過引導人們關注自己的內在需求來避免過度依賴科技。

在撰寫文章時,你可以結合具體的案例和研究結果來支持你的觀點。同時,你也可以探討如何通過教育、政策和個人行動來應對科技帶來的挑戰。

如何遠離社交媒體上的負能量和焦慮1?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幫助遠離社交媒體上的負能量和焦慮:1

停止對社交媒體的依賴: 可以通過限制社交媒體的使用時間,設置定時器或者在晚上放下手機等方式來減少使用社交媒體

2

精簡關注內容:可以停止關注一些不必要的賬號或者減少關注量,只留下對自己有用、對自己積極有益的內容

3

別人的生活只是表面:我們無法了解別人真實的內心世界,所以不要把別人的生活當成是標準來評價自己的生活

4

制定自己的目標和價值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有什么追求,這樣就會更有自信和幸福感

5

與人交流:和親朋好友進行社交互動,多參加外界的活動,減少對社交媒體的依賴感

6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你的朋友: 總會有一些人的觀點和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