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案例分析(青少年"網癮"成因及應對策略研究開題報告)

时间:2024-06-01 13:13:33 编辑: 来源:

下去。”

據黑龍江哈爾濱市公安局刑偵支隊三大隊政委侯乃鋒介紹,畢東東能夠抓住女孩的心理,所以在一般的情況下,網上的女孩都愿意跟他聊天。“網上交流畢竟不是兩個人面對面地去交流,不易掌握對方的情況,特別是一些女孩,辨別是非能力比較差,而且比較幼稚,所以說往往容易被一些花言巧語所蒙騙,最后上當受騙。”

事實上,一旦發生惡性案件,要根據網名尋找犯罪嫌疑人簡直如同大海撈針。資料顯示,使用OICQ注冊上網的人數已經達到9位數字,這意味著嫌疑人至少隱藏在1億個形形色色的網絡居民中。

猙獰的面目

在傳統犯罪手段向網絡蔓延的過程中,伴隨著騙錢騙色的犯罪升級,行兇殺人的事件也越來越多。

可以證實的是,殺人兇手常常利用網上聊天室為自己的暴力活動進行準備。

2001年10月28日,到唐山打工的黑龍江女子改某身中41刀,死在自己租住的房屋內。

經過大量周密的分析,警方查獲死者改某網絡昵稱“思宇”,與另一個昵稱“思巖”的人網上聯系頗多,并且在案發前曾經相約唐山見面。

憑著過硬技術以“網”對“網”,警方終于沖破“思巖”在網上設置的重重障礙,很快查清了他在石家莊活動的線索。2001年12月21日凌晨,在一家飯店打工的“思巖”被抓獲。

“思巖”名叫任寶忠,離異且感情孤獨,經常利用OICQ上網聊天尋找心理慰藉。10月28日,任寶忠從石家莊趕到唐山與改某相見,兩人心里都是彼此失望,不約而同地從網絡虛擬的期待中墜入現實的深淵,改某干脆擺出拒人千里之外的姿態。

轉眼之間,網上的無話不談變成了現實的無話可說。面對改某一臉的冷漠,不甘心的任寶忠提出索要200元回程費用,雙方爭執起來,最終演化成任寶忠持刀行兇。

在現實生活中,網絡引發的血案不斷出現。

2001年6月18日傍晚,長沙市岳麓區公安分局刑偵大隊接到西湖派出所報案,西湖漁場二管區黃花塘組一居民家中發現一具無名女尸。

6月20日,橘子洲派出所提供一條重大線索,某單位職工盧某的妻子6月17日晚外出未歸。辦案民警立即與盧某取得聯系,并確認死者為其妻李某(38歲,湖南省某學院教師)。民警進一步了解到,李某喜愛上網,并交有許多網上朋友。

警方經過調查發現,網友孔某曾經給李某打過電話。39歲的孔某早已離異,曾因盜竊被判刑2次,在湖南某學院進行社會辦學時與李某認識,兩人過往甚密。

警方緊急出擊將孔某抓獲,并隨即抓捕到另外一名犯罪嫌疑人宋某。

審訊查明,兩疑犯由于無錢生活,曾預謀合伙綁架。6月17日晚,李某離家出走來到孔某租住處,兩人發生性關系。隨后,宋某將李某用繩子捆綁住實施強奸。接下來,兩人索要錢財,李某聲稱明天可以拿辦公室的存折取錢。兩人遂拿著李某辦公室的鑰匙準備偷盜,并將大喊救命的李某勒死,搶走手機1部和金項鏈1條,共計價值1620多元。

社會問題專家警告說,互聯網是人類快捷地獲取信息、方便地獲取財富的一個新途徑。通過互聯網獲得友情甚至其它感情,只是互聯網的一個附屬功能,游戲的成分較大,很難把這種存在于虛擬空間的感情游戲搬到真實的生活中來。

顯然,網絡犯罪的警鐘,不僅應該長鳴在廣大網民的耳邊,更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求一篇政治論文 題目:網絡對于青少年的影響 分2個方面:利 與 弊 !!

利:1、網絡有助于創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網絡進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網友的身份和青少年 在網上“毫無顧忌”地進行真實心態的平等交流,這對于德育工作者摸清、摸準青少年的思想并開展正面引導和全方位溝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此外,由于網絡信息的傳播具有實時性和交互性的特點,青少年可以同時和多個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動,從而提高思想互動的頻率,提高教育效果;由于網絡信息具有可下載性、可儲存性等延時性特點,可延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動的時間,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導和教育。還可以網上相約,網下聚會,實現網上德育工作的滋潤和補充,從而及時化解矛盾,起到溫暖人心,調動積極性,激發創造力的作用。

2、提供了求知學習的新渠道。目前在我國教育資源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網絡提供了求知學習的廣闊校園,學習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學到在校大學生學習的所有課程、修滿學分、獲得學位。這對于處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一種最好的解脫,它不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發展,而且有利于家庭乃至于社會的穩定。 開拓了青少年全球視野,提高了青少年的綜合素質。上網使青少年的政治視野、知識范疇更加開闊,從而有助于他們全球意識的形成。同樣,又可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通過上網,可以培養他們和各式各樣的人交流的能力;通過在網上閱覽各類有益圖書,觸類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養。

弊 :1、網絡化使青少年價值觀教育面臨困難

過去青少年獲取知識的途徑主要通過學校、家長和媒體,因此教育者掌握著發布知識的權威,可以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通過定向的灌輸來培養青少年正確的價值觀。但是互聯網改變了傳統教育者的權威地位,青少年不一定要依賴學校和家庭來獲取知識,他們可以通過網絡來學習。而由于網絡是無權威、無主導、多元化的世界,各種思想、各種價值觀都活躍在網絡中,對于網絡中的價值標準多樣化現象,青少年往往無所適從,產生困惑,容易陷入價值觀的迷途。當前青少年價值觀建構面臨的挑戰是:青少年能否經得起網絡負面因素的誘惑,而順利地完成社會文化的繼承?能否接受長輩的價值觀和社會倫理道德?青少年是否能夠應對這種挑戰,關鍵取決于他們早期價值觀的形成是否穩固,以及他們思考力、分析力、辨別力的高低。

2、網絡虛擬組織對青少年正式組織有不良影響

在現實社會中,青少年隸屬于各種組織,如班級、小組、少先隊等。通過參加組織活動,青少年可以學習承擔社會角色、學習遵守社會規范,培養集體主義觀念和社會責任感,這有利于青少年的社會化和健康成長。但是,在互聯網世界中也有存在著許多非正式的虛擬組織,如“討論組”、“聯誼會”等之類的團體。參加這些團體的人可以不分民族、國籍、信仰,只要有共同的需求和興趣就可以參加。目前網絡社會中這類大量的虛擬組織從內容上看有社交類、消費類、職業類、娛樂類、學術類等,它們對青少年比較有吸引力。

網絡虛擬組織不僅對青少年的健康社會化構成威脅,而且還與現實社會的正式組織爭奪青少年的注意力,弱化了現實社會組織對青少年的吸引力。

青少年"網癮"成因及應對策略研究開題報告

青少年"網癮"成因及應對策略研究開題報告范文

據調查,近年來,青少年互聯網普及率逐年持續攀升并向低齡群體滲透加大,青少年網癮嚴重的學生比較多。下面是我整理的青少年"網癮"成因及對策開題報告,希望能幫到大家。

一、研究背景

豐富多采的網絡世界,為廣大青少年益智廣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不過面對良莠不齊的網上咨訊,針對年輕一代進行的辨別和自律能力的教育卻顯得有些滯后。

目前我國整個互聯網法律體系缺乏權威性的法律依據,立法遠遠落后于互聯網的發展,針對青少年、兒童的網絡安全保護也沒有單獨的明確的立法。

據調查,近年來,青少年互聯網普及率逐年持續攀升并向低齡群體滲透加大,中小學生沉溺于網絡的現象比比皆是,青少年網絡犯罪率也在逐年上升。

青少年大多是在校求學時期,所以針對網癮問題,教師、家長都應承擔起教育和監管的責任,分析其網癮形成的具體原因,結合其成長目標,與其進行及時的溝通并加以正確的引導,使其樹立正確的網絡觀,養成正確的網絡行為。

所以從青少年自身心理、生理特點出發,探究青少年網絡行為背后的原因,明確教師、家長、社會在青少年網絡行為過程中應擔負的職責,使青少年趨利避害,自律、自主、健康、合理地使用網絡,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將產生極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對青少年網絡行為方面的研究比較多,但大多側重于對行為的管理,而針對青少年上網的心理、生理動機的研究較少,一旦出現網癮問題,堵的較多,而疏的較少,所以造成了當面不上網,背著就上網;行為不上網,心理有網癮;越不讓在網上干什么就越想干什么;平時管著上不成網,一有機會昏天黑地地上網等惡性循環現象,所以青少年網癮成因的深層研究工作很有必要。

二、選題意義及價值

通過研究找到青少年沉溺網絡的根本原因,對癥下藥,有效的根治網癮。

端正學生、教師、家長的網絡觀,既不"談網色變",杜絕網絡,也不使孩子一味地沉溺于網絡世界而與現實脫節,同時要學會趨利避害,正確認識"網絡"的雙面性,既使青少年通過網絡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汲取到更豐富的知識,也使青少年有效避開網絡的負面效用,使網絡正真成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有利工具。

三、概念范圍與支撐理論

(一)課題研究的概念范圍

1、網絡行為:在網絡上從事的一切活動,主要包括訪問網站、收發郵件、上傳和下載、即時通信、聊天、論壇、網絡游戲、流媒體視頻和Tel買粉絲 等。

2、網癮:網癮指上網者由于長時間地和習慣性地沉浸在網絡時空當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于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

3、動機:是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滿足各種需要的特殊心理狀態和意愿。指一個人想要干某事情而在心里上形成的思維途徑。同時也是一個人在做某種決定所產生的念頭。還是一個人心里和行動一致的一大傾向,理念實施的組織源頭。

4、流行心理需求:一種想要被社會認可的需要。動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內驅力,一個是誘因,內驅力是來自個體本身的,是內在的一種需要,誘因是來自外界的,既有內驅力的作用,個體自己看到別人喜歡,于是也想要擁有,也是一種想要和大家保持一致的從眾心理。

5、因勢利導:順著事情發展的趨勢,向有利于實現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導

(二)理論依據

1、主體教育理論。主體教育的過程必須把受教育者當作主體,喚起受教育者的主體意向,激發受教育者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教育成為主體的內在需要,成為主體自主建構的實踐活動。

2、人本原理。就是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人本原理的主要觀點:尊重人、依靠人、發展人、為了人。

3、個人控制理論。在個人管理中,個體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傳統的管理方法分為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經濟方法、教育方法等,這些依賴于人去制定政策,去實施管理。人是社會人,但我們認為人更是一種理性人,是風險規避的,即我們更加愿意做出利己的行為,所以個人很難去采取類似法律行政這些可能具有懲罰性的方法對自己實施自我管理,那我們就需要借助社會或他人來完成對自身的控制管理,而最有效的管理即是利己與控制的結合。

四、研究問題及內容

(一)、"網癮"成因探究:

青少年一般上網的時間段、地點、相與人群。了解青少年上網時間與學習、作息安排時間之間的關系,時間段與地點是否在教師或家長監管的范圍中,與哪些人群在一起,會受到什么樣社交圈的影響,在此過程中會存在哪些潛在的危險因素。

青少年在網絡上從事的主要的活動內容及時間分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