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社交媒體正在加劇社會撕裂一辯(求類似的帶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一個追10分!)

时间:2024-05-22 14:08:56 编辑: 来源:

的事情。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是最孤獨的人,但當他面對這個事實并化解后,他成了真正的人際關系大師;美國心理學家弗蘭克有一個暴虐而酗酒的繼父和一個糟糕的母親,但當他挑戰這個事實并最終從心中原諒了父母后,他成了治療這方面問題的專家;日本心理學家森田正馬曾是嚴重的神經癥患者,但他通過挑戰這個事實并最終發明出了森田療法……他們生命中最痛苦的事實最后都變成了他們最重要的財富。你,一樣也可以做到。

五、行動的寓言——螃蟹、貓頭鷹和蝙蝠

螃蟹、貓頭鷹和蝙蝠去上惡習補習班。數年過后,它們都順利畢業并獲得博士學位。不過,螃蟹仍橫行,貓頭鷹仍白天睡覺晚上活動,蝙蝠仍倒懸。

【心理點評】這是黃永玉大師的一個寓言故事,它的寓意很簡單:行動比知識重要。

用到心理健康中,這個寓言也發人深省。

心理學的知識堪稱博大精深。但是,再多再好的心理學知識也不能自動幫助一個人變得更健康。其實,我知道的一些學過多年心理學的人士,他們學心理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治自己,但學了這么多年以后,他們的問題依舊。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沒有身體力行,那樣知識就只是遙遠的知識,知識并沒有化成他們自己的生命體驗。

我的一個喜歡心理學的朋友,曾被多名心理學人士認為不敏感,不適合學心理學。但事實證明,這種揣測并不正確。他是不夠敏感,但他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知道一個好知識,就立即在自己的生命中去執行。這樣一來,那些遙遠的知識就變成了真切的生命體驗,他不必“懂”太多,就可以幫助自己,并幫助很多人。

如果說,高敏感度是一種天才素質,那么高行動力是更重要的天才素質。

這個寓言還可以引申出另一種含義:不要太指望神秘的心理治療的魔力。最重要的力量永遠在你自己的身上,奧秘的知識、玄妙的潛能開發、炫目的成功學等等,都遠不如你自己身上已有的力量重要。我們習慣去外面尋找答案,去別人那里尋找力量,結果忘記了力量就在自己身上。

切記:別人的知識不能自動地拯救你。

如果一些連珠的妙語打動了你,如果一些文字或新信條啟發了你。那么,這些別人的文字和經驗都只是一個開始,更重要的是,你把你以為好的知識真正運用到你自己的生命中去。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的這句話,我一直認為是最重要的: 你必須自己開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積極的愛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義,那么對你來說,生存就將依然是沒有意義的。

六、放棄的寓言:蜜蜂與鮮花

玫瑰花枯萎了,蜜蜂仍拼命吮吸,因為它以前從這朵花上吮吸過甜蜜。但是,現在在這朵花上,蜜蜂吮吸的是毒汁。 蜜蜂知道這一點,因為毒汁苦澀,與以前的味道是天壤之別。于是,蜜蜂憤不過,它吸一口就抬起頭來向整個世界抱怨,為什么味道變了?!終于有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蜜蜂振動翅膀,飛高了一點。這時,它發現,枯萎的玫瑰花周圍,處處是鮮花。

【心理點評】

這是關于愛情的寓言,是一位年輕的語文老師的真實感悟。有一段時間,她失戀了,很痛苦,一直想約我聊聊,希望我的心理學知識能給她一些幫助。我們一直約時間,但快兩個月過去了,兩人的時間總不能碰巧湊在一起。 最后一次約她,她說:“謝謝!不用了,我想明白了。”

原來,她剛從九寨溝回來。失戀的痛苦仍在糾纏她,讓她神情恍惚,不能享受九寨溝的美麗。不經意的時候,她留意到一只小蜜蜂正在一朵鮮花上采蜜。那一剎那間,她腦子里電閃雷鳴般地出現了一句話:“枯萎的鮮花上,蜜蜂只能吮吸到毒汁。” 當然,大自然中的小蜜蜂不會這么做,只有人類才這么傻,她這句話里的蜜蜂當然指她自己。這一剎那,她頓悟出了放棄的道理。以前,她想讓我幫她走出來,但翅膀其實就長在她自己身上,她想飛就能飛。

放棄并不容易,愛情中的放棄尤其令人痛苦。因為,愛情是對我們幼小時候的親子關系的復制。幼小的孩子,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離不開爸爸媽媽。如果爸爸媽媽完全否定他,那對他來說就意味著死亡,這是終極的傷害和恐懼。我們多多少少都曾體驗過被爸爸媽媽否定的痛苦和恐懼,所以,當愛情———這個親子關系的復制品再一次讓我們體驗這種痛苦和恐懼時,我們的情緒很容易變得非常糟糕。

不過,愛情和親子關系相比,有一個巨大的差別:小時候,我們無能為力,一切都是父母說了算;但現在,我們長大了,我們有力量自己去選擇自己的命運。可以說,童年時,我們是沒有翅膀的小蜜蜂,但現在,我們有了一雙強有力的翅膀了。

但是,當深深地陷入愛情時,我們會回歸童年,我們會忘記自己有一雙可以飛翔的翅膀。等我們自己悟出這一點后,愛情就不再會是對親子關系的自動復制,我們的愛情就獲得了自由,就有了放棄的力量。

切記: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情,兩個完全平等的、有獨立人格的人的事情。你可以努力,但不是說,你努力了就一定會有效果,因為另一個人,你并不能左右。

所以,無論你多么在乎一次愛情,如果另一個人堅決要離開你,請尊重他的選擇。并且,還要記得,你不再是童年,只能聽憑痛苦的折磨。你已成人,你有一雙強有力的翅膀,你完全可以飛出一個已經變成毒藥的關系。

七、親密的寓言:獨一無二的玫瑰

小王子有一個小小的星球,星球上忽然綻放了一朵嬌艷的玫瑰花。以前,這個星球上只有一些無名的小花,小王子從來沒有見過這么美麗的花,他愛上這朵玫瑰,細心地呵護她。那一段日子,他以為,這是一朵人世間唯一的花,只有他的星球上才有,其他的地方都不存在。然而,等他來到地球上,發現僅僅一個花園里就有5000朵完全一樣的這種花朵。這時,他才知道,他有的只是一朵普通的花。 一開始,這個發現,讓小王子非常傷心。但最后,小王子明白,盡管世界上有無數朵玫瑰花,但他的星球上那朵,仍然是獨一無二的,因為那朵玫瑰花,他澆灌過,給她罩過花罩,用屏風保護過,除過她身上的毛蟲,還傾聽過她的怨艾和自詡,聆聽過她的沉默……一句話,他馴服了她,她也馴服了他,她是他獨一無二的玫瑰。

“正因為你為你的玫瑰花費了時間,這才使你的玫瑰變得如此重要。”一只被小王子馴服的狐貍對他說。

【心理點評】

這是法國名著《小王子》中一個有名的寓言故事,我曾讀過十數遍,但仍然是直到2005年才明白這一點。面對著5000朵玫瑰花,小王子說:“你們很美,但你們是空虛的,沒有人能為你們去死。” 只有傾注了愛,親密關系才有意義。但是,現在我們越來越流行空虛的“親密關系”,最典型的就是因網絡而泛濫的一夜情。

我們急著去擁有。仿佛是,每多擁有過一朵玫瑰,自己的生命價值就多了一分。網絡時代,擁有過數十名情人,已不再是太罕見的事情。但我所了解的這些濫情者,沒有一個是不空虛的。他們并不享受關系,他們只享受征服。“征服欲望越強的人,對于關系的親密度越沒有興趣。”廣州白云心理醫院的買粉絲師榮瑋齡說,“沒有擁有前,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拉近關系的距離。但一旦擁有后,他們會迅速喪失對這個親密關系的興趣。征服欲望越強,喪失的速度越快。”

對于這樣的人,一個玫瑰園比起一朵獨一無二的玫瑰花來,更有吸引力。

然而,關系的美,正在乎兩人的投入程度和被馴服程度。當兩個人都自然而然地去投入,自然而然地被馴服后,關系就會變成人生養料,讓一個人的生命變得更充盈、更美好。

但是,無論多么親密。小王子仍是小王子,玫瑰仍是玫瑰,他們仍然是兩個個體。如果玫瑰不讓小王子旅行,或者小王子旅行時非將玫瑰花帶在身上,兩者一定要黏在一起,關系就不再是享受,而會變成一個累贅。

切記:一個既親密而又相互獨立的關系,勝于一千個一般的關系。這樣的關系,會把我們從不可救藥的孤獨感中拯救出來,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種救贖。

如果不曾體驗過,你就無法知道這種關系的美。

英國與歐盟為何走向“世紀離婚”?

2009年爆發的歐債危機,使英國疑歐力量再度上升,后來不斷發酵的難民危機也更是考驗著英歐的關系。

2013年1月,時任首相卡梅倫為爭取連任,承諾如果保守黨在大選中獲勝,將就是否脫離歐盟舉行公投。

最終,2016年6月23日的公投官宣了英國歐盟“分手”的命運,也導致了卡梅倫的下臺。

隨后,特蕾莎•梅臨危受命,入主唐寧街10號,扛起脫歐重任,然而,拆分英盟雙方40多年的關系談何容易?

歷經近2年的曲折談判,英國和歐盟達成“離婚協議”。但預期的“分手”因協議接連3次遭英國下議院否決,未能實現。特蕾莎•梅也無奈含淚謝幕。

當地時間2019年5月24日,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宣布,將于6月7日辭去黨首職位,并在新任黨魁選出后,將卸任首相一職。

2019年7月24日正式上任的英國新首相約翰遜,甫一上臺就開始大打脫歐“組合牌”:從請求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批準議會休會,到無協議脫歐法案被否時“寧死溝渠,不延期脫歐”的強硬表態,再到一次次發起提前大選動議遭否決后的卷土重來……

最終,他領導的保守黨如愿在2019年12月12日的大選中,以壓倒性優勢獲得議會絕對多數席位,搏得脫歐主動權。

2020年1月9日,隨著約翰遜的脫歐法案在下議院通過,并于隨后完成立法程序。英國時間2020年1月31日,英國正式脫歐。

離婚: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但是,“脫歐”并不意味著雙方完成“分家”,而只是英國從形式上離開了歐盟。

根據目前的脫歐協議安排,英歐在正式“離婚”后將開啟“后脫歐”時代英歐關系定位的問題,其中雙方經貿關系應如何搞定,將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甚至可能引發新一輪曠日持久的博弈。

到2020年12月過渡期結束前,英國仍要遵守大部分歐盟法律。由于英國政府無意延長過渡期,這一談判時程相當緊迫。

若雙方無法達成自由貿易協議,代表英國自2021年起必須依照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定與歐盟進行交易,這將衍生關稅、清關作業及港口延誤等問題,甚至會出現無序脫歐局面。

盡管英國“退歐”并非一夕之間便可完成,但鑒于英國與歐盟其他國家在多領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今后英國與歐盟也不一定就會形同陌路。可這對“歡喜冤家”最終“分手”卻依然令人唏噓。正所謂,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