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社交媒體失泄密警示教育(醉駕酒駕的個人心得體會(精選6篇))

时间:2024-06-02 01:46:22 编辑: 来源:

安危。

  今年又有不少民警因為醉駕被處理的事,大多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下班之后的八小時之外,拋開民警執法者的身份,民警也是普通人,也有各類社交,在民警下班之后,少不了各類的應酬,應酬就少不了喝酒,喝酒之后的行為就很難控制,對民警酒駕的教育和警示我們學習了不少,采取了多種方式,也取得了不小的效果,但是我認為此類案件仍不斷發生的原因不僅僅只是讓民警有沒有法律意識的問題,更要讓民警樹立一種道德意識,要讓我們民警有一種穿上警服在八小時以內是警察,八小時之外脫了警服我還是警察的思想,只有時刻樹立我是人民警察的思想才能更好的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生命,切實增強安全意識,自律意識和道德意識,才能把法律約束內化為一種道德自覺,從而真正養成“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的良好習慣,從源頭上杜絕酒后駕駛事故的發生。XXX醉酒駕車案不是一起單純的案件,它所暴露的問題,是令人震驚,讓人擔憂的,其行為嚴重玷污了人民警察在群眾中的莊嚴形象,嚴重的與當前的警營文化建設相違。在現場人民內部矛盾比較突出的時期,作為警察更應該以身作則樹立好XXX的形象。

  作為一名XXX,面對這樣的事件,除了震驚之余也從中切實的體會到了“酒駕”的嚴重性,也讓時間本身時刻警醒我,那將是萬萬不能觸及的底線,也絲毫不能抱有僥幸的心理,嚴格遵守五條禁令及重慶市10條鐵規的要求,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維護警察隊伍的莊嚴形象,同時也絕不姑息任何違法亂紀行為,更要根據此次事件由此及彼的推出和防范其它有違正義和有損警隊形象的行為,堅決履行自己的職責,為廣大人民群眾樹立起一個良好的正面形象,為創造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醉駕酒駕的個人心得體會(精選6篇)【篇六】

  9月8日,備受社會關注的“成都孫偉銘醉酒駕車死刑案由XX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對被告人孫偉銘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判決書一出,頓時在群眾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孫偉銘長期無證駕駛,多次違反交通法規,在醉酒駕車與其他車輛追尾后,為逃逸繼續駕車超限速行駛,先后與4輛正常行駛的轎車相撞,造成4人死亡、1人重傷。

  網絡上很多網友表示不解,“4死1傷”,傷亡為數之大,后果之嚴重,從最初的死刑到改判無期,是不是法律的制裁力度略顯薄弱?法律為什么還能容忍這種人,這種給人民造成極大安全傷害的人一次生還的機會?

  對此,各大媒體和網絡對有關法律專家進行了走訪,最后歸結為一條,那就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按照刑法規定,應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具體決定對被告人的量刑時,要綜合考慮犯罪情節、傷亡后果和被告人的主觀惡性及人身危險性。犯罪嫌疑人歸案后,認罪、悔罪態度較好,積極賠償被害方的經濟損失,一定程度上獲得被害方的諒解,依法可從輕處罰,所以判處其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有了這一解釋,部份人對此表示理解,但仍有絕大部分人難以接受。

  我對這個事件的看法是:法律是用來維護社會公平公正,保障公民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的,懲治—固然是法律的一個功用,但法律設立的初衷更側重通過這種懲治,給犯罪分子本身一個告誡,也給社會中的他人一個警示。所以,量刑的`輕重相比較而言,已經不顯得特別重要了。

  事件的背后究竟給予我們何種啟示?

  酒,自古以來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濃郁的酒文化也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代人喜歡嗜酒,現代人更崇尚喝酒。有事沒事,朋友聚會,嘮嘮家常,溝通感情,飯桌邊,酒席上少不了酒瓶的身影,感情因為酒的存在而拉近,氣氛更因酒的存在而調和。我們說,適量飲酒對人的身體健康有著積極的意義,但凡事總講求一個“度”,超過一定限度,好事也總能辦壞,“過猶不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飲酒這個問題上就能顯現出中國人安全意識的不強,國民素質的不高。在西方,人們飲酒之后會自覺地選擇打的或乘公車回家,絕對不會選擇自行駕車,這不僅是對自己生命的負責,更是對別人生命的尊重。而我們國人,往往對自己的能力過于自信,“沒什么大不了的,看我的”種種逞能表現的背后就往往會釀成大禍甚至悲劇!!

  在此,我們呼吁,不要癡迷觥籌交錯,以正確的態度對待飲酒,善待人生

普京為什么拒用智能手機?

前段時間,據俄羅斯官方媒體報道,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科學與教育委員會會議上講話時表示,自己沒有智能手機。

他是這樣對庫爾恰托夫研究所所長、俄科學院通訊院士米哈伊爾科瓦利丘克說的:“您說所有人都有智能手機。但我沒有,而且您也沒有。”

不僅如此,俄羅斯國防部計劃從3月1日起禁止俄軍人使用有照相和衛星導航功能的智能手機。

這用意顯而易見,是出于對信息安全保密的考慮。

智能手機是當代社會人們相互聯系必不可少的工具。隨著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手機越來越智能化,應用軟件種類繁多,新的功能層出不窮,這給人們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隱藏著諸多泄密隱患。

在信息安全專家看來,在當今信息社會,秘密信息泄露主要以智能手機為載體已是不爭的事實。

手持智能手機的涉密人員都有可能成為信息源、定位點,一些看似常規的操作,卻容易導致泄密。因此,避免使用智能手機時造成“無意識泄密”,是非常必要的。從已經掌握的情況看,智能手機帶來的安全漏洞和隱患主要有:

01

位置共享

網約車、訂外賣需要位置共享,這依賴的是“基于位置服務”的技術,通常會在智能手機的系統后臺啟動并進行定位。如此一來,很容易暴露涉密單位、保密部門的地理位置。

02

圖像共享

朋友圈曬圖、手機直播等社交應用軟件的共享,都有可能成為竊密者覬覦的目標,蘊含在圖片里包羅萬象的數據信息,極易泄露黨和國家的秘密,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03

云端共享

涉密人員的智能手機,往往帶有聯系人的職務和辦公電話、手機號碼,如果在網上“云端”共享通訊錄和短信,一旦泄露,后果堪憂,很可能會成為竊密者的“狙擊”目標,給涉密人員的合法權益和國家的安全穩定造成負面影響。

04

網絡共享

涉密人員在連接共享開放的社會WiFi時,如果無線網絡被注入惡意代碼,聯網電子設備的存儲信息很有可能泄露。對于涉密人員來說,自身本就具有保密性,是一種特殊的信息資源,萬不可抱有輕視的心態。

這足以警示我們,一部小小的手機卻與國家信息安全緊密相連,智能手機越普及,保密安全越要加強。

當然,現在生活中,普京可以拒用智能手機,但絕大多數人卻難以做到。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只是簡單地“拒用智能手機”,而是要采取果斷措施,構建基于風險的保密安全理念,嚴格規范智能手機使用規定,用常態化的安全警示教育筑牢思想防線,掌握大數據時代信息安全的主動權,有效避免失泄密問題發生。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