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社交媒體如何影響消費動機(哪些因素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时间:2024-06-01 04:31:52 编辑: 来源:

和觀看體育賽事等使用動機在過去幾年中占比上升。

16-24歲群體將“尋找搞笑或有趣的內容”(47%)列為使用社交媒體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打發閑暇時間”(46%)。“與朋友保持聯系”在16-24歲群體中得票率為43%,在所有群體中較低。隨著Z世代和千禧一代對其他人動態的興趣減少——以及越來越渴望從社交中擺脫出來——公開社交媒體平臺最有可能的廣泛使用形式將是作為娛樂中心。

社交購物行為

1.社交購物之旅

長久以來,讓用戶在自己的應用中進行購物一直是各大社交平臺的目標。社交購物被認為有可能成為除廣告收入之外的主要收入來源。在亞洲,買粉絲和Line等平臺已經成功接入了電商,允許消費者叫車、到店支付、購物結賬等。亞太地區社交電商的成功,是以社會性或嵌入性支付系統,以及消費者全面參與的戰略為基礎的。

但在多數西方國家,社交購物難以為繼。消費習慣很難一時改變,特別是金融交易中涉及敏感的隱私信息。社交媒體在做出購買決定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人們在平臺內完成購買的意愿仍然很低。

因此,在歐美,社交視頻軟件處于戰略性地位。Instagram和Pinterest等小而精的社交媒體平臺最適合無縫銜接社交購物過程的不同階段,即研究階段和購買階段。這些平臺讓用戶分享各種圖片,相互推薦或者點贊,并且讓用戶通過圖片進入到店鋪,推動其核心的電子商務業務。同樣,細致和復雜的個性化推薦工具以及更先進的聊天機器人和機器學習也可以做到這點。

社交娛樂偏好調研

1.人們在社交媒體上會關注什么類型用戶

超過三分之一的互聯網用戶表示會在社交媒體上關注自己喜愛的品牌,而27%的人會關注種草的品牌。

各項數據也反映了我們在社交媒體領域中發現的普遍變化狀況,即新聞、娛樂、購物和內容占據更大作用。這一趨勢同樣體現在各大品牌的行動上,即努力打造高點擊率、分享性強的精品視頻內容。16-24歲群體對“網紅”(網絡影響力賬號)的貢獻極大。該群體中一半用戶會在社交媒體上關注“演員”(46%),排在“品牌”(44%)之前。

16-24歲群體中只有19%表示通過名人或網紅代言發現新品牌,這表明可以通過其他“傳統”方式影響該群體。

2.社交網絡個人用途

根據本報告定義的社交媒體分組,絕大部分社交媒體用戶可分為個人用戶和名人用戶。

58%的社交媒體用戶都是品牌粉絲。許多用戶愿意在首頁推薦上看到品牌內容,并且一半(51%)的用戶喜歡與品牌互動。如何讓品牌在各大社交平臺上脫穎而出成為至關重要的營銷策略。

3.社交媒體行為:市場觀察

各市場社交媒體用途

4.社交視頻

過去一個月,中國境外60%的互聯網用戶在Facebook,Twitter,Snapchat或Instagram上觀看過視頻。人們習慣于在社交媒體上觀看視頻,以及網絡電視的流行,使得Facebook等平臺有機會進軍電視業。

視頻直播也成為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競相配置的重要功能。它不僅允許用戶生產原創內容,而且符合當今娛樂和營銷結合的趨勢。品牌直播還可增強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

另一種形式的視頻也正在崛起:視頻通話。2018年,視頻通話在所有用戶群體中均有增加,包括學生和上班族。但Z世代(泛指95后和00后,又被稱為互聯網世代)是最值得關注的,因為他們決定了2019年的社交媒體發展趨勢。

Houseparty and Squad指出了一種社交媒體新前沿:娛樂和交流的聯系將在虛擬社交空間中更加緊密,如游戲領域中的社交需求。

5.社交體育

體育產業已經轉向數字媒體和社交媒體發展,并且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范圍內,22%的互聯網用戶表示,“觀看或關注體育賽事”是他們使用社交網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社交直播視頻用戶中這一比例攀升至39%。這一比例相較于2016年第4季度上升了47%。

男女在體育領域使用社交媒體的差異正在縮小

去年,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與Facebook簽署了26場比賽的獨家直播協議,價值3000萬美元。該計劃以1.23億次觀看取得巨大成功,并且今年依然生效。此外,Facebook還與西甲簽訂了在印度免費直播三個賽季的協議。YouTube也是這一領域的重要平臺。

29%的社交媒體體育領域用戶希望看到喜愛品牌的獨家內容,并且比普通用戶進行宣傳的可能性高出50%。獨家內容對年輕消費者尤為重要;16-24歲體育迷比普通體育迷更有可能被獨家內容或服務驅使購買。

6.社交音樂

到目前為止,社交性質的音樂流媒體都極具挑戰。盡管YouTube、SoundCloud、Spotify和Apple Music均推出了一些社交功能,但仍不盡人意。

在中國,騰訊旗下擁有QQ音樂、酷狗和酷我等多個音樂應用,累計大約6.5億活躍用戶和2700萬付費用戶,讓用戶既能聽音樂、購買數字專輯,又能與朋友K歌,還可以與明星進行互動,使之成為一個極富活力的社交媒體平臺。通過搭載買粉絲,騰訊音樂的社交屬性得到了極大增強

年輕人的情緒生意火了,在網上賣「腦子」、賣「蚊子」,如何看待這一現象?「情緒價值」背后反映出哪些問

1. 壓力和焦慮:現代社會中,許多年輕人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焦慮,包括學業壓力、就業競爭、經濟困難等。他們可能希望通過購買情緒產品來舒緩壓力并尋求安慰。

2. 消費主義文化:社交媒體和商業推廣的影響加劇了消費主義文化的發展,讓人們更加追求情感滿足和短期快樂。年輕人購買情緒產品可能是為了追求即時滿足感和短暫的情緒安慰。

3. 心理健康關注:這一現象也反映出當前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增加。年輕人將情緒價值產品當做一種方式來關注和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

然而,我們也需要意識到這一現象可能存在的問題:

1. 商業化泛濫:情緒產品市場的商業化可能會導致真正的心理健康需求被商業利益所操縱,產品效果被夸大,甚至有可能誤導消費者。

2. 短期解決方案:情緒產品可能只是提供短暫的情緒安慰,無法解決根本的心理健康問題。長期而言,更重要的是關注心理健康的根本原因并尋求適當的支持和治療。

3. 精神依賴:過度依賴情緒產品可能會使人形成對外部情緒調節手段的依賴,導致無法自主應對情緒困擾的能力下降。

如何理解旅游消費者對目的地各要素感知之間的關系

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是復雜的,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以下是一些可能影響旅游者對目的地感知的因素:

1. 旅游者自身的經歷和背景:旅游者的個人經歷和背景會影響他們對目的地的感知和評價。例如,一個曾經經歷過城市喧囂和快節奏生活的旅游者可能更傾向于選擇一個安靜、放松的目的地。

2. 旅游目的地的特點:旅游目的地的特點也會影響旅游者對目的地的感知和評價。例如,一個具有歷史遺跡和文化景觀的目的地可能更吸引文化愛好者,而一個以自然風光和戶外活動為主題的目的地可能更吸引探險家。

3. 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動機: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動機也會影響他們對目的地的感知和評價。例如,一個尋求放松和休息的旅游者可能更關注目的地的舒適度和安靜程度,而一個尋求冒險和刺激的旅游者可能更關注目的地的冒險活動和挑戰性。

4. 旅游目的地的營銷和宣傳:旅游目的地的營銷和宣傳也會影響旅游者對目的地的感知和評價。例如,一個在廣告中頻繁出現的旅游目的地可能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而一個在社交媒體上受到好評的目的地可能更容易贏得游客的信任。

你有遇到過消費歧視嗎?遇到消費歧視你會怎么做?

遇到消費歧視是令人不愉快的經歷,但可以通過理智、冷靜和適當的方式來應對。以下是一些建議:

1. 保持冷靜:遇到消費歧視時,首先要保持冷靜,不要被情緒左右。避免激烈的回應,以免加劇矛盾。

2. 理性表達:可以以禮貌的方式向涉事人員(如空姐)表達不滿或對不公平待遇的反感。使用理性的語言,說明自己的權益和合理需求,請求得到尊重和公平對待。

3. 尋求支持:如果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對待,可以向其他乘客或工作人員求助,或者在適當的時候向航空公司投訴該事件。

4. 保留證據:若有可能,盡量保留相關證據,例如拍照、錄音等,以便日后有需要時提供證明。

5. 投訴和反饋:在航班結束后,可以聯系航空公司,向他們反映所遇到的情況,提供詳細的信息,讓航空公司了解發生的問題并作出處理。

6. 保護自己權益:在面對不公平待遇時,要堅決維護自己的權益,不要輕易退讓。如果覺得情況嚴重,可以尋求法律援助或買粉絲相關權益保護組織。

7. 告知他人:可以通過社交媒體或其他渠道分享遭遇的經歷,提高公眾對消費歧視問題的關注,并促進相關機構采取措施改善服務。

下面是消費歧視的例子,我們每個人基本都遇到過:

消費歧視是指在購買商品或享受服務時,由于個人的種族、性別、年齡、社會地位、外貌等原因,受到不公平對待或歧視。以下是幾個消費歧視的例子:

1. 餐廳歧視:一位顧客進入一家高檔餐廳就餐,但因其穿著普通或非正裝,被服務員以各種借口拒絕提供服務,而其他人則被優先接待。

2. 商品定價歧視:某超市針對不同的人群,對同一件商品進行不同的定價,即使商品本身沒有區別,比如根據消費者的年齡、性別或民族等差異定價。

3. 公共交通歧視: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乘務員或服務人員對某些旅客進行不公平對待,例如因為外貌或身份背景而歧視某位乘客。

4. 醫療服務歧視:某醫院對不同患者提供不同的醫療服務,因為患者的社會地位、背景或身份而影響其醫療待遇。

5. 租房歧視:房東在出租房屋時,因為對租客的種族、宗教信仰或性取向存在偏見,而拒絕向其提供租房機會。

6. 旅游歧視:在旅游景點或旅館等服務場所,對游客進行不公平對待,例如因為游客的出生地或語言而產生歧視。

7. 招聘歧視:企業在招聘時因為求職者的性別、年齡或婚姻狀況等個人信息而產生偏見,從而影響求職者的錄用機會。

消費歧視是一種不公平和不道德的行為,違反了消費者平等權益的原則。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促進公平、包容和多元的消費環境。

但重要的是,在應對消費歧視時,要堅持以理性和合法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避免采取過激或不合理的行為。尊重他人的同時,也要求得到自己應有的尊重和公平對待。如果有需要,可以尋求社會的支持和幫助,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消除歧視現象。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