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社交媒體與跨文化交際(英文電影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时间:2024-05-29 07:08:47 编辑: 来源:

而中國人打招呼常常會問“姓名,籍貫,工資,年齡”等,在路上遇到會說:“干啥去”,“在哪兒上班呢”,“結婚了嗎”,這些話語其實也是人情味的體現,并沒有多事之意,而在外國人眼里會認為你在打聽他們的私事,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權。

(三)拜訪。

拜訪在人際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拜訪中也有不同之處,在中國,去朋友家拜訪,做客,時間較為隨意,有時不需要打招呼就可以去。而在一些西方國家,去朋友家拜訪是要提前預約的,確定一個具體的時間,不好突然去人家拜訪,顯得不禮貌。告別語的功能之一是維系交談雙方的社會關系,可以采用不同的告別語來結束談話,在結束言語交際行為上,中西方人采用的語用策略也會有一些差異。

例如,在朋友家做客,要離開時,西方人常使用的道別語是:“Goodbye,Seeyou,Goodnight”等,而中國人(主人)常常會委婉地說:“再坐一會兒吧”、“這么著急干嘛”等表示禮貌、客氣,當來訪者離開時會說“慢走,常來玩啊”,其實并不一定是這個意思。有時也會說:“開車小心啊”、“保重身體”等寒暄的話。而這些話語在西方人看來,會顯得有些突兀或多余。

(四)自謙與尊他。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的文化從古至今對中國人的言行舉止有著很深的影響。這些影響也反映在謙敬語的使用上,對自己的父母稱之“家父,家母”,對他人父母稱之“令尊,令堂”,對自己妻子稱之為“內人,賤內,糟糠”,對他人妻子稱之“令妻、佳配、令室”,自己之子稱為“犬子”,對他人之子稱之“令郎”,自己的女兒稱為“小女、犬女”,他人之女稱為“令愛(媛)”等人稱的謙敬詞。而西方國家就沒有這樣的稱呼,只有“你”“我”的區分,沒有這些謙敬詞。中國人還經常會說一些如“給您添麻煩了”、“講的不好,還請大家多多包涵”,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中國人習慣于說“這要歸功于上司的領導,同事的配合”這樣的客套語。

有時候使許多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謙虛產生誤解,認為“太虛偽,不真誠”。其實,這是由于他們不了解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和禮貌原則造成的文化沖突。中國人認為“謙虛是人最大的美德”,謙遜,含蓄的文化習慣就表現在言語中、行為上,總是盡量貶低自己,抬高別人,經常考慮別人的反應,注意照顧對方的情感和自尊心,使對方不至于在兩個人的對照中感到自己不如別人而不快。這與西方崇尚的“自我主義”,提倡表現自我,肯定自我的價值觀念和直接的表達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那么,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將這些文化差異帶入到教學中會對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

(五)恭維語和道歉語。

對于美國人來說道歉可能已經成為了生活中的一種習慣,即使是一些小事他們都會說一句“Sorry”,美國家長會因給孩子帶來不便而向孩子道歉,在中國,父母是很少向孩子們道歉說“對不起”的。中國社會結構是以典型的家長制為基礎的,以倫理為核心,這就決定了中國的社會關系的本質是等級或差序格局的,這種等級關系影響著人的言語行為,諸如道歉語,恭維,問候語等。在西方文化中,社會結構是傾向平等的,無論是上級還是下級,長或幼,只要冒犯了別人,都是要道歉的。

(六)社交禮儀中的禁忌。

何為“禁忌”,東漢學者許慎在他所著的《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到“禁,吉兇之忌也;忌,憎惡也”。不同文化背景和歷史傳統下,禁忌方面也有差異。

1.數字禁忌。西方普遍禁忌“13”和“星期五”,日本人忌諱“4和9”。這些數字給人以消極的心理印象,所以很忌諱。

2.動物禁忌。在中國,人們習慣把貓頭鷹看做“兇鳥”,但在西方人心中,它是智慧,勇猛,剛毅的化身。在漢語中,“狗”有許多貶義意味,常常指壞人和壞事,如“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西方人把狗看做是家庭成員,自己的朋友,在英語中“dog”不但不含貶義,反而有親切的意味,如“luckydog(幸運兒)”。“龍”對于中國人具有很深的寓意,是一種圖騰,是權勢、高貴、成功的象征,中國有許多關于龍的傳說,中國人也常自稱為“龍的傳人”。而在一些西方國家“龍”常被視為兇悍的動物,是不祥的。

3.詞匯禁忌。(1)死。中西方文化都忌諱說“死”這一詞匯,所以會用些代替語,在漢語中,代替語會因階級、地位、身份不同而不同,如古代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之死分別稱為“崩、薨、卒、不祿、死”,還有現代的“逝世、歸西、升天、老了、走了”等。西方人也不會直接說“Hedied”會用“passaway”等代替。(2)老。“老”是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個很典型的詞匯。中國人經常在熟人,朋友的姓前冠以“老”字,如“老趙、老白”以顯親切,對有地位,有聲望的人稱為“錢老、汪老”以示尊敬。在中國“老”象征著一種權威、資歷、尊嚴,因此與“老”有關的多表達尊敬之意。還有“知識淵博、技能純熟”等褒義色彩,如“老先生”、“老資歷”。在許多西方國家是不喜歡“老”的,在西方文化中“老”有無能、不中用的意思,所以不能稱呼年長者為“oldmen,oldwomen”。

三、中外社交禮儀文化差異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

(一)更新教學理念,重視文化教學。作為對外漢語教師要認識到教授一門語言也是在傳授一種文化,要采用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教學。教師也應該掌握一些中外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了解目的語與母語文化的異同點,引導學生在使用目的語時能夠排除母語干擾。

(二)樹立文化相對論的觀念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文化相對論的觀念,意識到中國文化與他們的母語文化在本質上是平等的,沒有對與錯,高貴與低賤之分。

(三)采用多種文化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要擺脫傳統傳授法教學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弊端,采用角色扮演法,提問法,小組討論法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教學。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賀毅,蘇峰.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7,9

;

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初探

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對外的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各行各業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這也增加了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但同時對各類人才的英語應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課程只重視讀寫能力,培養出來的學生已無法滿足社會的要求。因此在英語教學中不僅僅是傳授語言知識,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在跨文化交際中,若不能熟悉對方的文化傳統和習俗,就很容易發生誤解。因此要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

一、跨文化交際意識

有學者在關于語言與文化的研究中曾表示,“文化在語言學習中不是可有可無的第五種技能,排在聽力、口語、閱讀和寫作教學之后。文化從學習者開始學習外國語的第一天起就始終滲透其整個學習過程中,一不注意它就會使他們心神不寧,使他們在交際能力方面的缺陷暴露無遺。向他們對周圍世界的理解能力提出挑戰。”因此,在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時,要充分注重文化因素的影響。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與培養其文化意識是密切相關的。英語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能使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即是為了能無障礙地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因此,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是當今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

二、如何在英語課程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在英語課程中,除了讓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培養其文化意識;讓其在學習了解文化的過程中加深對英語的理解。教學過程中要按照不同教學階段進行分層次的文化教育,分析所教知識點中所包含的可能會在交際過程中造成理解偏差和誤解的文化因素,做到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同時進行。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知識傳授過程中的文化引導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要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認識。通常,語言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單詞詞義、用語規則及語言結構之上。因此,當在教授學生進行詞匯、用語及語篇的過程中,及時提醒學生其中涉及的文化差異。如由于不同的民族在民俗、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差異,又時常會讓詞匯有著截然不同的解釋。再比如一些常用社交的語用規則也會因不同的社會文化而大相徑庭。

2.課堂實踐教學活動中的文化引導

學習語言只有在一個真實的環境下才能更有效果。因此英語課程離不開生動的課堂教學情景。在創設一個生動、真實、形象的情景的同時,還要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社會文化差異。

3.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文化引導

組織presentations、group discussion等形式自主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注意其中的社會文化因素,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去感受存在跨文化的意識。

4.充分利用網絡及多媒體資源

當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網絡教學也成為英語教學手段的一個重要手段。互聯網中富含了數量巨大,快速更新的社會文化信息,這些可以彌補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文化信息匱乏的教學資料的缺陷,讓學生能夠接觸到最新的社會文化信息,提高學生對社會文化存在的差異及變化的認知度。

5.改進教師教學方式

目前,我國外語教學體系中,多半是以教師為中心并且只在課堂中開展教學。教師只是注重對單詞、課文、句型語法的講解,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我們應該消化吸收現代語言的教學理論,強調培養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