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社交媒體對生活的影響問卷調查(社交媒體的發展和分化)

时间:2024-05-29 17:21:33 编辑: 来源:

少年忍不住對胡某冷嘲熱諷。在網上“殺”紅了眼的胡某當即火冒三丈,抽出大半尺長的防身刀具,捅向受害人的胸口,導致受害人當場死亡,而胡某依舊沉浸在暴力游戲中。直到警方趕到現場,胡某才驚醒:“我是不是殺死了人,會不會坐牢?”

我們再看一下,發生在我們瓊海以及市縣周邊的案子:

2004年7月兩名16、17歲女學生在瓊海新民街某網吧通宵上網,半夜12點43分,該兩名女學生遭到三名喝醉酒的青年男子強奸。

2004年8月,在潭門一家網吧,一名二十幾歲的青年人,因為上網沒錢,借錢不成而一怒之下用水果刀捅死了一名十七歲的中學生。

2004年9月,瓊海元亨街某網吧發生斗毆事件。事因一名中學生在該網吧上網欠債有上百元,店主打電話通知其家人來還錢而懷恨在心,次日便帶著十幾名中學生和一些社會上的小混混,持刀棍闖進網吧,打傷店主并砸壞了店內的7臺電腦。

海南海口秀英區東山鎮有一個叫小東的17歲孩子。他是個內向的男孩,雖然今年只有17歲,但他的網齡卻已有4、5年了,最初他只是玩一些單機游戲,但是后來他逐漸迷上了網絡游戲。越陷越深的他也不愿意讓父母擔心,但是這網癮卻總也戒不掉。小東說,因為從小就喜歡上網,使得他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朋友,孤獨的他只有在網上才知道如何與人交流。上網成癮不僅使小東荒廢了學業,而且由于長時間上網飲食不規律,甚至長時間不上廁所, 小東小小年紀就患上了腎結石。看著孩子一天天的沉迷于網絡之中,痛心疾首的父親徐先生欲哭無淚。小東的父親說,再好的小孩一旦上網成癮了就不行了,和吸毒一樣,比吸毒還厲害。東山鎮只有一家網吧,位于解放路53號。這家網吧有兩層,隱匿在一家復印店后邊。雖然一樓只有寥寥無幾的幾個人,但二樓卻被大量未成年人擠的得滿滿當當。

以前學習成績還是在班上屬于中上等的樂樂(化名),自從接觸網絡而迷上上網后,學習成績便一落千丈。不僅如此,她還經常在家里偷偷拿錢出去“瀟灑”,在外面和不良少年喝酒、唱歌,甚至還早戀、長時間不回家……“有了網癮后我的女兒幾乎變成了另一個人。”昨日,家住南沙路的魏先生來到該報,向記者痛訴網癮把女兒帶上了歧路。

魏先生說,女兒樂樂今年16歲,馬上念高一。上初一的時候學習成績還可以,在班上屬于中上等,但是自從在初二下學期接觸到網絡后,性格和生活習慣就完全變了。“自從上網成癮后,她便產生了厭學的情緒,天天逃課去網吧,什么泡泡堂、QQ聊天、網絡游戲,她樣樣都來,經常很長時間不回家。”“沒有錢上網,她就在家里的抽屜里、或者是我和她媽媽的包里‘偷錢’,問她時她又死不承認,這都是網癮惹的禍啊。”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網絡正在飛速地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蔓延,其種種弊端也因而日漸突出,然而,面對網絡對青少年的消極影響,我們既不能視之為“洪水猛獸”而驚慌失措,也不能等閑對待,聽之任之。網絡是高科技的產物,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其本身無所謂好壞,關鍵在于我們怎樣去看待它,如何去使用它,充分利用網絡這一獨特的教育資源,加強防范機制,做到趨利避害。

社交媒體的發展和分化

然而,在社交媒體蓬勃發展的同時,至今卻還沒有針對其應用和影響的單一來源全球調研報告,對于中國廣大的市場來講更是如此。對它可能帶來的新型媒體消費模式、對市場營銷溝通方式和消費者行為習慣的改變,更是近乎一無所知。

正是基于此,優勢麥肯從2006年第三季度起在全球范圍對社交媒體展開了追蹤調研,對其影響進行持續評估,從2006年九月份發布第一波 (Anytime Anyplace)針對便攜技術和移動媒體的平臺、內容、廣告營銷,消費者態度和需求的報告, 到2007年六月份第二波(Power to the People)深入探討社交媒體影響,至今已是第三波調研。最新這一波延續以往優勢麥肯特有的調研系統, 通過在線自助調查問卷的方式,獲得了來自全球29個市場的1.7萬名受訪者的響應,涵蓋了16-54 歲的活躍互聯網用戶群(每日或隔日使用互聯網),是目前全球范圍內關于社交媒體革命的最詳盡的一次調研。調研數據顯示的結果令人振奮,在這29個市場上,所有社交媒體平臺都獲得了持續性增長,社交媒體的覆蓋面與使用頻率堪比傳統媒體。最重要的一點是,調研包含了在社交媒體領域取得超乎尋常發展的市場——中國(不包含港澳臺地區),正是對中國社交媒體的研究使我們的調研漸入佳境。

商務社交方興未艾

網絡商務社交指人與人之間的商務交往是在互聯網上進行的,它是面向職業人士的定向社交媒體。商務社交網的興起為人們進行網絡商務社交提供了平臺與工具。商務社交網是Web 2.0的產物,根據商務社交網為用戶提供的服務內容來看,商務社交網又可分職業社交網和企業社交網兩類。

1.職業社交網站

職業社交網是為職業人士創造的一個在線社交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用戶可以通過不斷擴展的人際網絡從容地尋找商務聯系人、雇主、雇員、專家甚至投資者。它與傳統SNS的區別在于是為了結識新朋友,而傳統SNS的功能是和老朋友建立長期聯系。

職業社交網站在國外以LinkedIn為代表,它成立于2002年12月并于2003年啟動。LinkedIn為在職人士提供高效、安全并且有商務價值的社交服務。它的用戶有尋求人力資源的獵頭和企業、在特定人群做市場推廣的機構、個人求職者、有維護人脈關系需求的用戶。隨著商業模式的擴展,LinkedIn已不僅僅只是一個求職類的社交網站,它的商務性以及一些特殊功能已被一些商業網站用來當作營銷的渠道,LinkedIn真正地把社交關系變成了商業網絡。

國內的職業社交網站方處于起步階段,規模較大,注冊會員較多的職業社交網站有美麗人生網等,美麗人生網提供社交招聘和職業交流交往兩大類的服務,用戶包括人力資源獵頭和招聘企業,個人求職者,企業在職員工和面向特定人群的市場推廣機構。

2.企業社交網站

企業社交網是把現下成熟的社交網絡運用到企業組織中,讓企業內部的員工能夠通過類似社交網絡的方式進行工作和自我管理,以實現企業內部員工間高效、透明、便捷的溝通與協作。企業社交網就像是企業內部的Facebook。

迸發的中國博客激情

調研顯示,2003年中國博客作者已高達4300萬,數量居世界首位,超過了第二位美國(2640萬)、第三位日本(1400萬)的總和,幾乎每4位中國互聯網用戶中即有一位擁有自己的博客;而在活躍互聯網用戶中,博客擁有率已高達70%以上,幾乎是美國的兩倍,日本的三倍。以明星、社會精英為引領,數以千萬計的互聯網用戶紛紛開辟、耕耘自己的博客空間。在這里,草根們可以與精英擁有平等的話語權,私人領地般的博客讓博客主們可以獲得隨意主宰的滿足感,公眾化的傳播更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激情,調研顯示,針對活躍互聯網用戶群,5位中國受訪者中有4位閱讀博客,10位中有7位撰寫博客,77.8%的博客主至少每周更新一次博客,這表明博客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優勢麥肯中國數字業務總監翁詩雅指出,中國的博客主群體在年齡分布上表現出明顯不同于全球其它互聯網市場的特點。調研顯示,中國45-54歲年齡段博客主擁有率與16-24歲年齡段博客主擁有率差距僅為12%,而該數據的全球平均數達24%,美國則為28%。這表明,博客在中國不僅是青少年人群的寵兒,其受青睞程度在其它年齡人群中也毫不遜色。

瀏覽方面,令中國勤奮的博客主們欣慰的是,在全部活躍互聯網用戶中,近九成曾經瀏覽過博客,這一比例在三波調研中均保持增長。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中國幾乎所有大型門戶網站都在近幾年中迫不及待的推出了博客平臺,它們期待著博客帶來巨大的點擊率和內容增長。在中國,熱門博客的點擊率往往可以超過千萬,有些博客在登載更新內容后一個小時內就跟貼過百、點擊上千。

優勢麥肯中國首席執行官文柏權則認為,博客在覆蓋面與使用頻率方面已堪比傳統平面媒體,超高的瀏覽量使博客擁有了巨大的力量,對傳統媒體產生了較大影響。在當今中國,很多具有影響力的傳統報刊已經開始轉載熱門博文,知名網站在首頁直接顯示博客或博文的鏈接,有關爭議性博文的跟蹤報道也充斥著傳統媒體。可以說,博客已經成為主流媒體。

中國播客使用

調研還顯示,除了博客之外,在其它一些社交媒體的使用上中國也領先于世界其它市場,其中較典型的是新興起的視頻和音頻播客。調研顯示,中國市場活躍的互聯網用戶中74%的人至少曾下載過播客一次,居世界首位,而全球平均水平僅48%,美國和日本則僅為29.5%和30%。翁詩雅指出,盡管與全球其他市場一樣,中國的播客起步較晚,但其發展速度卻是驚人的。在優勢麥肯2006年第一波調研中,中國下載過播客的活躍互聯網用戶僅占24%,在相隔一年半的第三波中,這一比例已增長了兩倍。

3.中國盛行的社交媒體

現在中國的社交媒體發展越發迅速,主流的社交媒體有買粉絲,微博,博客。

《音樂對情緒的影響》調查問卷,與步驟。

音樂,它本身作為一種藝術、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生活,人類思想感情。通過節奏、旋律、和聲、音色完美的組合,感染欣賞者。人們常說,音樂可以陶冶情操,凈化靈魂,這當然和音樂的特性以及人們對音樂的心理感知是分不開的。人們對音樂的感知理解與欣賞是通過一系列心理活動來完成的,而音樂的社會功能主要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通過欣賞者的心理活動得以發揮。

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那么音樂欣賞的過程也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音樂欣賞是極富幻想的,它可以使人超越一切。人在現實世界里有種種煩惱、憂慮,人會感到自己的渺小與無助,而音樂卻能讓人超然物外,調劑客觀與主觀的矛盾,恢復人的心理平衡,使人在樂聲中融入浩渺的宇宙中去,與大自然渾然一體。音樂還能表現激烈的沖突,表現人與命運的搏斗,寄托和排遣人心底的痛苦和憂傷。在欣賞這一層次上,音樂不僅能幫助人解除苦惱,而且能夠沖破習慣思維的束縛,使人的想象插上翅膀,激發出巨大的創造力和潛能。

音樂能影響人的情緒,它也體現在人生理上的反應。輕松歡快的音樂使大腦及整個神經功能得到改善。節奏明快能使精神煥發,消除疲勞;旋律優美能安定情緒,集中注意力,增強人們生活情趣,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恢復,顯而易見,音樂對精神、情緒具有極大的影響。研究表明良好的音樂既能消除人的不良體驗,也能擴大其感受、感覺和體驗的領域,又能使聽音樂過程中出現的思維結構得以提高。因此大多數學生可依據這些原則進行音樂調節。

運用音樂來調節情緒必須要參加音樂活動,參加音樂活動指的是唱歌,聆聽樂曲演奏樂器等。無論從事什么樣的音樂活動,都會體驗到音樂的強大魅力,受到音樂的感染。唱歌可以使人精神振奮,即使是淺唱低吟也能使人心頭的郁悶一掃而空。演奏樂器需要接受較長時間的訓練,恐怕大多數人都辦不到。而聽音樂是只具備了正常聽力的人都可以進行的。聽的越多,欣賞能力就越高;欣賞能力越高,就越能夠體會音樂的優美精妙,就越容易受到音樂的感染。

一個心理健康的、成熟的人都不會拒絕音樂給他帶來的好處,不管是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狀態中感知,還是與音樂的感情內涵相互交融,發生共鳴,我們都會在不斷品味中使精神得到升華。像一首首感動我們心靈的曲子,如凱利金的薩克斯曲《歸家》,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舒伯特的《小夜曲》,門德爾松的《春之歌》,格什文的《藍色狂想曲》等一些意境深遠的曲子,讓人從感傷中解脫出來,變得心情暢然、興奮,且充滿自信,特別對那些有心理困擾的人大有益處。聽音樂,無論現代的還是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