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海外中醫古籍庫(羅希文:把中醫介紹給世界_中醫的世界你不懂)

时间:2024-05-19 05:13:09 编辑: 来源:

度和世界各國的緯度觀察,中醫藥在第一步上做的工作較多,成果也可觀,如羅希文的工作,但是,在后兩步上,做的工作和研究并不多,成果也有限,因而中醫被世界認可步履蹣跚,最多也只是局限在海外的華人圈內。所以,中醫藥在世界上還達不到“美美與共”的境界,頂多不過是“自美其美”,中國人堅信和使用的居多。根本的原因是,中醫藥的很多內容現在難以用實驗科學來驗證和重復。

盡管羅希文先生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全身心地投入中醫典籍的英譯工作和致力于向海外傳播,迄今已完成中醫古籍醫典四個階段的代表作《黃帝內經》《傷寒論》《千金方》《本草綱目》的英譯本,以及《金匱要略》《東醫寶鑒》《醫方類聚》《醫心方》等多部中醫經典著作的英譯工作,總字數超過2000萬字,但是,如同早期的華人把中醫介紹到世界一樣,中醫其實是被很多國家禁止和棄用的。對此,日本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更深刻的歷史解讀。

盡管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把《本草綱目》全文譯成日文,冠名《國譯本草綱目》出版,但只是作為一種參考,而且在更早的歷史時期,日本人早就做出了選擇和認同西醫,拋棄中醫的選擇,這種選擇也與日本的復興步驟一致。

17世紀以前,日本以中國為師,深受儒學和佛學的影響,儒家經典《論語》在公元405年傳入日本,之后《黃帝內經》《傷寒論》等中醫經典也傳入日本。然而,由于“蘭學”的興起和發展,使得日本改變了學習的方向,其中包括醫學的發展方向。1854年美國培里將軍打開日本大門,迫使日本開放和接受西方文化與科技。但在此之前,也經過荷蘭人和荷蘭語把西方的一些學術傳入日本,統稱“蘭學”。蘭學傳播最早的科學技術是西方醫學,后來擴展到天文學、數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動植物學等自然科學。為何日本人最終選擇了在中醫之后傳入日本的西醫呢?答案比較簡單,這種醫學和其他科學以及后來政治文化大轉向的選擇,其實得益于現代科學的可重復性和可驗證性。一個生動的小故事說明了一切。

1771年東京(當時稱“江戶”)的一個刑場處決犯人,日本蘭學家杉田玄白等人感到這是一個觀摩和了解人體結構的大好時機,便前往刑場,在處決犯人后觀摩死刑犯的遺體并進行解剖研究。實體觀察的結果讓他們感到驚訝,犯人的人體構造與之前介紹到日本的漢醫(中醫)學說大相徑庭,既沒有發現經絡,也沒有發現氣之類的物質。但是,他們又欣喜地發現,人體的解剖結構與從荷蘭傳入日本的德國人庫魯姆斯(J.Kulmus)編寫的《解剖學圖譜》一書的描繪絲毫不差。

兩種科學和文化的比較讓日本人感受到了空前的震撼,后來這些蘭學研究人員決定把《解剖學圖譜》翻譯成日文,并取名為《解體新書》出版。也正是《解體新書》的翻譯出版,使日本人通過實驗科學的驗證和比較看到了中醫的缺陷,從而產生和加深了對中醫的懷疑與批判,并促成了日本人拋棄中醫,選擇西醫。這一事件也被視為日本醫學革命的開端和現代實驗科學在日本的興起。西方的科技和文化后來進而向日本的社會和政治領域滲透,從而揭開了日本國家和民族現代復興和崛起的序幕。

中醫走向世界的出路

日本蘭學家杉田玄白等人翻譯介紹德國人庫魯姆斯的《解剖學圖譜》,也許與羅希文把《本草綱目》翻譯成英文,并希望介紹到西方和世界的情況相似,但是,兩者有程序上的不同。杉田玄白等人是通過現代實驗科學驗證了人體解剖學符合實際情況和具有正確性后,才決定翻譯此書。而羅希文以及此前的中醫藥學著作翻譯和介紹到西方和世界其他國家,還需要他人通過科學的一致性標準來檢驗這些著作所描述的理論或假說,最后才能讓人信服和接納中醫藥。

這方面的工作則由現代的一些研究人員來完成。《本草綱目》里提到青蒿能“治瘧疾寒熱”。但是,只有經過藥學家屠呦呦等人的動物實驗才發現,青蒿抗瘧疾的成分是青蒿素,而且沸點在60攝氏度下提取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對鼠瘧、猴瘧瘧原蟲的抑制率能達到100%。同時,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周維善院士研究小組對青蒿素結構進行了測定和人工全合成,認定青蒿素是一個有15個碳原子、22個氫原子和5個氧原子組成的化合物。今天,才有以青蒿素為基礎的抗瘧藥得到世界公認和走向世界。

盡管過去和現在有無數人像羅希文一樣致力于把中醫介紹到世界,但是,由于缺少大量科研人員從事的第二步工作,中醫無法也不可能走向世界。例如,即便澳大利亞立法正式認可中醫,但其實是管理的成分大于認可的成分。而且,中醫在澳洲還是屬于補充醫學,并未進入主流醫學體系。中醫注冊條件比較苛刻、審批過程冗長復雜,并且對中醫藥師的英語水平要求嚴格,中醫師的雅思考試每科都必須達到6分,如果語言不過關,則需要在執業時聘請專業翻譯。澳大利亞政府的這一舉措,將使得近90%的中醫難以在澳洲獨立行醫,而且所有注冊中醫師必須嚴格遵循職業規定。這種看似認可中醫的利好政策,其實是澳洲為中醫藥行業套上了“緊箍咒”。

如何保護中醫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研究”課題組組長、中國中醫研究院柳長華研究員說:“我們保護中醫藥傳統知識的宗旨,并非僅僅消極地著眼于‘受保護對象不致消亡’,或是被動地去防止‘他人的不當占有和使用’,而是要立足發展,以保護來促進實現‘可持續利用’這一長遠目標

對中醫藥傳統知識的利用,我們明確要求‘尊重、知情同意、利益分享和寫明出處’

” 就具體措施,柳長華研究員介紹說,“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研究”課題組提出了詳細的措施建議: 制定“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條例”,建立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名錄及標志清單,對亟待保護的中藥、方劑、傳統療法先期建立保護名錄,并提交國際組織提供保護依據

建立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數據庫,實行中醫藥傳統知識登記確權制度,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種情況管理,國家持有的主要是對特定疾病有特殊療效的知識、相當于國家一級保護野生藥材物種的人工制成品、用于防治特殊疾病的傳統知識、對國家利益有重大影響的中醫藥傳統知識

對中醫藥特定標志、符號的使用實行審核許可制度

對涉及中醫藥傳統知識的貿易合同實行審核登記制度,其中包括利益分享的合法性審查、藥材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審查

建立中醫醫療行業從業和培訓資質認證制度

調整現行知識產權制度,專利申請若涉及中醫藥傳統知識,應要求公開來源,擴大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主體和客體范圍

通過商標對中藥產品的商品名進行保護

啟動中醫藥傳統知識搶救工程,內容包括中醫藥傳統知識資源調查方案、保護行動計劃、保護與發展規劃綱要、瀕危中藥動植物資源保護方案、海外中醫古籍的調查與回歸、中醫藥傳統知識宣傳教育方案

申報并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

在獲取和使用中醫藥傳統知識中貫徹知情同意原則,防止不當使用,造成貶損

規范民間療法以及單驗方的注冊管理制度

成立中醫藥傳統知識管理委員會

建立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發展基金等

目前,我國正通過對“傳統知識”的正名、賦權,創建一套適宜的法律法規,這不僅可有效地抑制長期以來國外無償的“拿來主義”的行為,而且將有助于為中醫藥這棵參天大樹“固本培元”,為中醫藥事業營造一個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自學中醫需要看什么書?

現如今有很多的人都比較喜歡中醫,中醫是凝結了中華文化的一種代表,而且中醫是特別神奇的一種醫學。但是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去正規的大學去學習,有實踐經驗,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能夠自學中醫,接觸到中醫。那么如果是自學中醫的話,在學習這方面應該有哪樣的順序。

一、初學者《醫學三字經》了解醫學文化

二、入門的幾套書籍

《中醫入門》如果是想更加系統的去學習中醫這本書是可以的,因為該說的作者是一生都在進行醫學方面的教育,這也是他經過多年的行醫所總結出來的,關于中醫基礎方面的作品,對于初學者來講能夠掌握最基本的中醫理論。而且這本書的價格也是非常便宜的,對于初學者來講能夠更好的去了解中醫,學習到不少的知識是不2的選擇。要知道想學習中醫中藥是沒有辦法避免的,所以說要懂得一定的藥性,還有一本關于中醫方面的教材,是目前我們國家各種中醫教材的一種藍本,很多的教材都是通過這個所演變而來的,叫做《中藥學》。

還有一本《藥性賦》,這本書將248種常用的藥物都進行了分類,而且人們在讀的時候更便于記憶更便于記憶,每一種藥性都概括的比較精辟可以,也記在心中,可以說是能夠終生受用,一直以來都受到了讀者們的喜歡,一直沿用至今。

有不少人在帶徒弟的時候都必須讀這本書籍,傳統的版本當中,每一條后面都是有現代的注釋的,關于藥性的一種研究,還有常用的各種配方,所以食用價值是非常高的。對于初學者來講,價格還很便宜,而且特別適合通讀。大家需要注意的是盡量不要購買本草綱目,因為在市面上是有太多的版本的,都是參差不齊的,有一些雖然是精美包裝,但是它的文化范疇卻不是很正確。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購買《李時珍醫學全書》這里面所涵蓋的是所有它的著作包裝也很精美,在質量這方面也是能夠得到保障的。我想在中醫這方面有更加的深造,就可以買名中醫名家所推薦的書。

河南中醫藥大學有幾位國醫大師

河南擁有國醫大師4名,全國名中醫7名,岐黃學者6名,河南省名中醫81名,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134名,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98個。

學校環境條件:

建筑面積97.64萬㎡,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4.97億元。圖書館各類圖書162萬冊,中外文期刊3383種,中外文數據庫113種,館藏的中醫線裝古籍文獻尤為豐富,收藏量居全國中醫藥院校前列。

學校優勢:

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高校、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高校、教育部中國政府獎學金生培養高校、教育部中醫學專業“5+3”一體化招生院校、國家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學建設高校、河南省“雙一流”創建高校。

博士學位授權單位、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單位。是河南省中醫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龍頭和中心。

人才隊伍和教育教學:

人才隊伍:

學校大力實施“人才興校”戰略,打造了一支實力雄厚的人才隊伍。現有教職工1567人,專任教師1503人。碩士生導師719人,博士生導師124人。有國醫大師4人,長江學者1人,國家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

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岐黃工程)首席科學家1人、岐黃學者6人,全國名中醫6人,全國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4人;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2人;河南省杰出專業技術人才4人,有“中原千人”計劃中原學者3人。

教育教學:

學校面向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港澳臺、海外招生,現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4839人,其中本專科生21298人,碩士研究生3268人,博士研究生184人,留學生89人。為社會培養各類中醫藥人才16余萬名。

學校現設有中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臨床醫學、護理學、藥學、藥物制劑、預防醫學、制藥工程、中藥制藥、生物工程、市場營銷、公共事業管理、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文化產業管理、應用心理學、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