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海外中藥市場規模(為了便于中藥材交易管理國家已批準了多少個中藥材專業交易市場)

时间:2024-05-24 04:12:30 编辑: 来源:

比 1996 年下降了 1.55%。 2002 年 1 - 6 月 , 單位出口價格為 8222 美元/噸 , 比上年又下降了

5.09%, 顯示植物提取物的出口競爭非常激烈。

3、中成藥產品出口數量及出口價格多數年份都呈下降趨勢

1996 年中成藥產品出口數量為 18708 噸 , 單位產品出口價格為 7561 美元/噸 ,2001 年出口數量為 12395 噸 , 但是 , 單位產品出口價格為 7705 美元/噸 , 分別比

1996 年下降了 33.75% 和 19.05% 。 2002 年 1 - 6 月 , 中成藥出口量大幅度增長

, 為 79260 噸 , 但 單位出口價格僅為 2295 美元/噸 , 比上年下降了 70.25%。 (二)中藥產品出口以原料藥為主,單個品種出口金額不大

通過分析 1996 年至 2002 年 1 ? 6 月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原料藥(植物提取物和中藥材)在中藥產品出口總額中一直占 80% 以上,而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中成藥僅占整個中藥產品出口額的 1/5 左右。 1996 年,提取物和中藥材出口占中藥產品出口額的 83.2%, 中成藥出口僅占 16.8% 。 2002 年 1 ? 6 月,提取物和中藥材出口占中藥產品出口額的 79.4% ,中成藥出口僅為 20.6%。

中藥產品出口品種有上千種之多 , 但單個品種出口金額都不大 , 據海關統計 ,1996 至 2002 年 1 - 6 月 , 超過 1000 萬美元的商品僅有 5 個, 并且一些品種的個別年份低于 1000 萬美元。 1996 年以來 , 中藥產品出口品種金額較大的有人參、鮮蜂王漿及制品、西洋參、甘草及制品、姜、肉桂、未列名藥材、冬蟲夏草、其他植物提取物、苦杏仁、片仔癀、清涼油、其他中成藥 , 在這些品種中 , 真正連續多年單個品種出口過千萬美元的只有人參和清涼油 2 種產品。

(三)中藥產品出口市場集中于亞洲

中藥產品出口的傳統市場以亞洲為主 , 所占市場出口份額一直占 60% 以上。 對歐洲市場出口 1997 年超過 1 億美元 , 達 1.25 億美元 , 占中藥產品出口比例為18.9%, 但 1998 年對其出口出現大幅度下滑 , 僅為 0.32 億美元 , 下降了 74.3%。 1999 年和 2000 又有很大回升 ,2001 年出口又重新下降,2002 年 1 - 6 月 , 出口額又有增加 , 金額接近上年全年的出口額。但是 , 占整個中藥產品出口的比例始終呈下降趨勢 ,2002 年 1 - 6 月僅為 11.05%, 比 1997 年所占中藥產品出口比例下降了 7.84

個百分點。 對美國市場的中藥產品出口 1997 年為 0.75 億美元 ,1998 年達 0.91億美元 , 此后連續 3 年下降 ,2001 年為 0.52 億美元 , 所占出口比例 1997 年為 11.3%,2001 年 , 所占比例為 11.68% 。 2002 年 1 - 6 月 , 對美國出口額達 0.61億美元 , 超過上年全年對美國出口額 , 所占比例提高為 15%。

對美國市場出口增長較快的原因是 , 西藥的副作用日漸明顯 , 世界回歸自然的熱潮不斷升溫 , 對天然植物藥的需求增多 , 因此 , 對美國出口的植物提取物不斷增加。

1、中藥產品對亞洲市場出口的特點

對亞洲出口中藥產品中 , 以中藥材和中成藥為主。 1997 年 , 對亞洲出口中藥材

3.25 億美元 , 占中藥材出口總額的 69.3%; 出口中成藥 0.95 億美元 , 占中成藥出口總額的 77.3% 。對歐美的中藥材出口為 1.30 億美元 , 占中藥材出口總額的 28.3%, 出口中成藥 0.13 億美元 , 占中成藥出口總額的 11.5% 。 2001 年 , 中藥材對亞洲出口進一步上升 , 占中藥材出口的 79.36%, 上升了 9.98 個百分點 , 中成藥出口則為75.83% , 較 1999 年下降了 3.97 個百分點。 2002 年 1 - 6 月 , 中藥材對亞洲出口占整個中藥材出口的 81.91%, 所占比例為 81.91% 。

2、植物提取物出口以歐美市場為主

植物提取物主要出口市場是歐洲和美國。1996 年 , 對歐洲出口為 0.12 億美元 ,

對美國出口為 0.27 億美元 , 分別占提取物出口總額的 18.1% 和 40.6%, 兩者合計為0.39 億美元 , 占 58.9%, 對亞洲出口 0.26 億美元 , 占 38.7%。 2001 年 , 植物提取物對歐美的出口出現較大幅度下降 , 對歐洲出口為 0.15 億美元 , 占當年提取物對外出口的 19.85%, 比 1996 年增加了 0.03 億美元。對美國出口基本持平。 2002年 1 - 6 月 , 對歐洲、美國出口略有增長 , 對亞洲出口有較大增長。

3、日本、香港、美國在中藥產品出口市場位居前列

近幾年 , 日本、香港、美國在中藥產品出口市場中依次分列前三名。如 1997 年對日本出口 1.76 億美元 , 占當年出口總額的 26.6%, 對香港出口 1.58 億美元 , 占

23.9%, 對美國出口 0.75 億美元 , 占 11.3%, 三者合計 4.08 億美元 , 占當年中藥產品出口總額的 61.0% 。 2002 年 1 - 6 月對日本出口 0.97 億美元 , 占 2002 年上半年出口總額的 23.8%, 對香港出口 0.96 億美元 , 占 23.6%, 對美國出口 0.61億美元 , 占 15.0%, 三者合計占 62.4%, 日本、香港、美國市場的進口占中國中藥產品出口總額的 2/3 以上 , 是中國重要的出口市場。

126家藥企中期成績單!最高凈利增幅超80000%,中藥板塊亮眼

醫藥生物企業的中期成績單正在浮出水面。根據巨潮資訊網披露的數據,截至7月24日,共有126家A股醫藥生物企業預告2021年中期業績情況。

具體來看,業績預增的企業達到86家,占比接近7成,其中54家企業預計業績大幅上升,凈利潤增幅上限最高的是熱景生物,達到81808.47%,而太安堂、金石亞藥、哈三聯這3家企業的凈利潤增幅上限亦超過1800%。凈利潤增幅上限在200%-1000%區間的企業有17家,在100%-200%區間的企業為19家,哈藥股份、康希諾、未名醫藥、東阿阿膠等15家企業與上年同期相比預計扭虧為盈。

值得注意的是,業績預降的企業仍有15家,其中海翔藥業、譽衡藥業、寶特萊、億帆醫藥、九安醫療這5家企業的凈利降幅下限都超過70%。業績預虧的企業亦有17家,四環生物以538.33%的凈利降幅排在首位,賽諾醫療則以360.02%的凈利降幅緊隨其后,南華生物、海南海藥、廣生堂等企業也預計將會出現不同程度上的虧損。此外,美年 健康 、創新醫療、亞太藥業、紫鑫藥業、天智航等7家企業預計減虧。

化藥

市場恢復性增長提振業績

原料藥價格下行重創海外業務

在目前已預告中期業績的126家醫藥生物企業中,有32家企業屬于化學制藥板塊,數量居六大子板塊第二位。整體上來看,業績預增的企業占據了主導位置,達到20家。其中哈三聯和金石亞藥兩家企業的凈利潤漲幅驚人。不過,驅動兩者業績增長的原因全然不同,值得業界共同思考。

為拓寬自身在醫療器械及化妝品板塊的發展路徑,哈三聯在今年2月以全資子公司北星藥業100%股權向敷爾佳 科技 增資,取得這家國內醫用透明質酸鈉面部敷料市場開拓者5%的股權。這筆眼光獨到的對外投資直接為哈三聯帶來5.66億元的投資收益,顯然也是此番引起中期業績變化的最大因素。在現有業務板塊增長乏力的情況下,跨界投資或并購成為企業突破業績增長瓶頸的通俗做法。凈利增幅位居第六的賽隆藥業也披露,期中非經常性損益對凈利潤的影響金額約為880萬元,主要系投資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增加所致。

而金石亞藥實現凈利大幅增長則倚靠的是當家拳頭產品所做出的業績貢獻。在新冠疫情下,公眾采取包括佩戴口罩、勤洗手在內的積極主動防護措施使得感冒的發生頻次驟降,感冒藥市場需求大幅減少,產品銷量嚴重下滑。但今年以來,感冒藥市場逐步復蘇,加上受去年感冒藥限購政策影響,購藥不便的擔憂亦讓公眾有意囤積一定數量的感冒類藥品。與此同時,市場需求的明顯回升也讓下游的經銷商和連鎖藥店加大備貨量,這些都讓金石亞藥的“快克”牌成人感冒藥、“小快克”牌兒童感冒藥的銷售收入較上年同期有較大幅度增長。

中藥

剝離醫藥電商、投資獲利超7億

非主業帶來凈利前二增幅

系列利好政策給中藥板塊注入了強心劑,迎來發展高光。在20家已預告中期業績的中藥企業中,業績預增的企業達到14家,其中太安堂、太極集團、奇正藏藥等12家藥企業績均出現大幅上升。而如果算上嘉應制藥、東阿阿膠、隴神戎發和龍津藥業4家扭虧為盈的藥企,中藥板塊可以說是全面開花,9成企業實現業績同比增長,亮眼業績領跑整個醫藥生物板塊。

翻看這份中藥板塊中期業績預告凈利增幅TOP10名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凈利超過5億元、同比增長接近20倍的太安堂。不過,引起太安堂業績變動如此之巨的原因卻異常簡單明晰:轉讓持有子公司康愛多47.35%的股權。對于此次交易,太安堂表示是為了快速取得現金,緩解上市公司運營資金壓力,通過出售醫藥電商業務,預計將收到現金支付對價7.48億元。在處方藥網售風口將至之際,太安堂剝離醫藥電商板塊似乎并不合乎時宜,回籠資金能否緩解其流動性壓力仍有待觀察,獨挑大梁的中成藥制造業務或將令其面臨新的業績挑戰。

凈利增長上限超過10億元的奇正藏藥在這份名單中同樣是鶴立雞群。與化藥板塊的哈三聯、賽隆藥業等藥企類似,奇正藏藥的凈利貢獻點也是來源于對外的投資收益。今年6月,奇正藏藥通過參與設立并購基金間接持股的 健康 品牌商業化平臺百洋醫藥正式登陸創業板。經過核算,該項投資按照協議約定將增加奇正藏藥2021年半年度凈利潤超過7億元。不過,投資的高回報總是與高風險相伴相生,因炒股導致今年一季度凈利下滑40%的中藥龍頭云南白藥便是前車之鑒,奇正藏藥亦在業績預告中提醒,這筆投資會導致其業績存在一定的波動。

對比太安堂、奇正藏藥兩家藥企的業績變動緣由,聚焦主業、深耕產業的中藥企業們顯然更務實些。凈利增幅排在第二位的太極集團便表示其業績主要是受主營業務影響,因為聚焦主業發展,實施主品戰略,加大了規模型大品種銷售力度,并帶動其他產品銷售增長,銷售收入和毛利額均實現了增長;堅持“穩自營、強招商”營銷策略的佐力藥業,在加強市場投入和終端醫療機構的開發和覆蓋下,核心產品烏靈系列、百令片銷售收入呈現穩步增長趨勢;而預計扭虧的東阿阿膠則是通過堅定數字化轉型,豐富產品矩陣,以新增長邏輯實現市場良性增長。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