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如何看待中國的海外軍事行動(如何看待現在日本對待侵華戰爭的態度)

时间:2024-05-16 07:24:21 编辑: 来源:

案例,小小的風波都能掀起一波愛國的狂潮。愛國主義占據了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的主流。

這讓我越來越不認識這個國家,這個民族了。就是這個民族,在抗日戰爭中經常是鬼子十幾個,漢奸 兩三百,就是這個民族可以在國內餓殍遍地時,免除日本巨額的戰爭賠款,就是這個民族,精英階層以子女手持美國綠卡為能。同樣一個民族,卻戴著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具,難怪我越看越眼花。

沒有博愛的愛國主義是義和團式的暴民,是希特勒手下的黨衛軍.對一個民族來說,這種愛國主義是一劑麻醉劑,更是一包毒藥.愛國主義的本意是愛,在中國它卻成了恨.這是我們的悲哀,這更是中國的恥辱.偽愛國主義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中國啟蒙思想者蒼白的面孔。

如果只是接受被控制的教育和媒體的宣傳,就盲目狂熱,這不叫愛國,而只是吃了興奮劑的斗雞.

如果,我們僅僅因為受周圍人的行動就盲目狂熱,這不叫愛國, 只叫盲從、沖動與空虛.

如果,我們因為可以毫無風險地出風頭,撈好處,就盲目狂熱,這不叫愛國,只叫怯懦.虛榮與投機.偽愛國主義不但會害了自己,更會害了中國。

愛國是勇敢捍衛自身自由與權利,這樣,國家會明白自己的權力是有邊界的,它會變的稱職與可愛,

愛國是努力工作,創造財富,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 這樣,我可以養活自己,養活家人,養活國家.

愛國是說真話,辦實事.如果國家不讓我這樣做,我要勇敢地站起來,批評她,改進她.

愛國是國家侵犯我的權益時,一定有人站出來保護自己的權益.如果這樣做,我的個人自由和權利有了保障,我們的國家變得合法、文明、可愛.這才是最大的愛國.

三:

如何正確評價革命和改良,是中國近代史研究中一個值得注意和重視的問題.以辛亥革命而言,它是民族危機嚴重和社會矛盾激化的產物,把它簡單歸之于某些人物"情緒化"的"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不符合歷史實際,是唯心史觀.革命要有破壞,但不是"破壞一切".革命的目的是建設,破壞與建設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辯證的關系.以"現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將現代化作為中國近代史的主線,以現代化代替革命,或者將二者對立起來的觀點,也是錯誤的.而對于革命、改良的得失,必須作實事求是的具體分析;完全抹煞革命,一味頌揚改良,無疑也是錯誤的.

(1)首先,我認為,不管是革命與改良,都是近代中國社會的時代要求。也就是說,革命與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觀地造成的,而是社會發展的客觀現實造成的。近代開啟以來,中國遭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本身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經濟文化遭到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文明的沖擊。在這種沖擊下,國內的腐朽勢力愈益抬頭,并與侵略勢力結成聯盟,阻礙中國的發展壯大。中國只有改變現狀,奮發自強,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與改良就成了改變現狀的兩條不同的道路。

來自西方的資本主義沖擊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給中國人民帶來了苦難,造成了中國的落后,并壓制中國的發展;但另一方面,它又促成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正是在四面受敵、即將遭肢解的情況下,中國人民才意識到必須改變現狀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能虛心地吸取西方的先進文明。

(2)改良應該是首選之法。因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況下,通過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個國家和平地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成為強國。改良可以使傳統與現代不完全脫節,也可以使變革更持久有效。相反,革命要流血,要帶來民眾的苦難,還可能造成國家民族的分裂。革命后,可以實施較大規模的變革,但是變革的效果卻往往因為傳統的阻礙勢力、因為革命的不徹底而變得微不足道。當然,改良也有它的不利之處,但從長期來看,改良是比較可取的。(其實,革命的即時效果就是推翻了一個政權,但只有在新政權有力推行改革的時候,這種革命才是有效的。也就是說,革命和改良兩者可以歸結到一點:那就是都需要有效的改革。)

但是,近代中國的具體歷史條件卻使它偏向了革命的道路。首先,是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太緊太深,它們不希望中國走向富強的道路。所以它們也不會真正希望中國通過改良而改變現狀;其次,統治階級中的頑固勢力太強大,不甘心在改革過程中喪失其原有的利益。于是,他們便千方百計地阻撓或延緩改革的步伐;再次,改良者本身的弱點及改革過程中的失誤,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產。

因此,革命形勢不是天然的,也不是革命者人為造成的,而是由中國近代各種主客觀條件造成的。

(3)改良與革命有著緊密的關系。革命者的革命活動,促使當權者必須以改良來壓制革命。比如慈禧太后就明確表示過立憲的目的就是要杜絕革命。反過來,改良的很多措施也客觀上為革命的興起提供了有利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說,改良就是革命的先聲。比如,戊戌變法運動促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使西方民主進步思想大量涌入,客觀上為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礎;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實行廢科舉、興學堂、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等措施,本意是為了維護其統治,但實際上卻為自己培養了一批掘墓人。改良如果能順利及時地進行,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則其改良的措施無疑是必要的;但當改良受到延遲阻礙,則其已經實行的措施必然造就推動繼續改良的勢力,如果不能對這些勢力進行有效疏導的話(其實最有效的方法還是繼續進行改革,實現其最初的承諾),那么這股勢力必然要尋求體制外的道路。此道路便是革命。辛亥革命便是在這種情況下爆發的。

如何看待現在日本對待侵華戰爭的態度

首先,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該民族本身就有很強的危機感.寬展疆土的意識,或者至少是獲得本土以外的資源的意識就十分強烈.我們從日本人對待金屬武器,尤其是刀的態度上就可以看書來. 其次,當時的正處于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時期.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對于建立在經濟和商業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國家來說更加明顯.那么基于這樣的原因,國內的各種矛盾激化,勢必導致社會動蕩,政局動蕩.在這樣的形勢下,就有兩條路線擺在政府的面前. 一是在本國內部化解矛盾,羅斯福采取的就是這樣的方法,具體做法不用細說. 二是轉嫁危機,而發動戰爭就是最好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拉動工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穩定這回.另一方面,可以獲得巨額的戰爭賠款來緩解經濟上的危機.德國,日本正是采取的這樣的方式. 當時亞洲國家普遍較弱,這又是發動戰爭的另一個好的機會.另外,由于在一戰中所得到的經驗教訓,發展海外殖民地的觀念可能已經在日本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了. 所以,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日本的動機了.同時對中國和馬來西亞等國的軍事行動又可以對蘇聯的威脅,從而與歐洲戰場進行呼應. 所以,可以得出結論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是歷史的必然. 中國民眾普遍存在的心理是要讓日本將道歉掛在嘴邊上,但日本民眾大多了解那段歷史的人,都不愿提起,他們認為很悲慘,不想接以前的傷疤,認為自己同樣是受害者。 就和咱們對元朝時忽必烈遠征歐洲的一些地區。中國當時的疆域成為歷史上最大的時候,你只會覺得元朝好偉大,忽必烈是英雄,元朝當時很發達,你會感覺自己的國家當時是在侵略別的國家么,日本右翼分子竟然說南京大屠殺是最大的謊言,而且即便有的人認同他們祖輩犯的過錯、也沒什么感覺。只覺得有點抱歉。但他們并不覺得他們的祖輩做了多大的錯事,因為他們認為戰爭總會有人員傷亡、很正常。他們不知道他們的祖輩傷害的都是些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不了解歷史真相、即使他們了解,也認為那是歷史趨勢。當然,日本也改變過對華態度。70年代。首先中美建交、日本也知道中國的崛起時必然趨勢。因為中國有第三世界的廣泛支持、所以中日建交,近期的中日關系也逐步改善... 現在日本超過80%的人不服氣,認為如果不是美國插手,中日戰爭,日本肯定打贏。所以他們一直叫囂再打一次,一定要徹底打敗我們。 日本人最常說的就是:“我們日本是條狼,挨了幾十拳頭,死于兩顆子彈。”什么意思,樓主自己揣摩咯! 即使是年輕一代也同樣不承認那是侵略,因為日本人的文化就是——如果你自己不夠強,就活該被人打。 所以日本人無論男女老少,骨子里就想再和中國較量一下。

記得采納啊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