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如何防范海外經營的治理風險(跨國公司是如何規避經營風險的)

时间:2024-05-20 23:20:50 编辑: 来源:

警源分析時,應注意根據預警對象的特點和變化規律,監測預警對象、確定警源

(4)預控 風險預控程序是一種有計劃、有步驟、有目標的行動,它有預知和計劃,有明確的行動目標和方向,它是預先制定好的各種風險的處理計劃和方案

比如,就境外投資管理協調機制而言,其風險預控方案應充分考慮:如何提高境外投資審批效率,有條件地放寬對境外投資的管制,為國內優勢企業“走出去” 投資創造便利條件;如何合理制定一部調整對外投資基本關系的專門法律,內容包括從對外投資項目的審批,事后監管,到對外投資的促進、服務措施等,從而有效防范管理協調機制運行中的風險警報,提高政府對境外投資的宏觀管理水平

三、政府應采取的措施 1

完善我國境外投資保險制度

現階段我國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境外投資保險制度,它是有效保護我國境外投資的前提條件

我國境外投資保險制度的適用應以我國與東道國簽訂的雙邊投資保證協定為前提

目前我國已同20多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投資保證協定,并且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因此我國應加快與外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締結雙邊投資保證協定,依靠國內立法與國際雙邊和多邊協定的緊密配合來為我國境外投資提供擔保

2

建立投資工業園

企業走出去,尤其是中小企業,很難獨自成功地避免政策風險

如果有國內好的中介服務機構或組織,可以在境外建立投資工業園,集投資買粉絲、法律顧問等一同到境外投資,如果出現政策風險,政府之間可以雙邊簽訂貿易、投資協議,以避免可能的政策風險,甚至可以避免匯率風險,國家計委、外經貿部、國家經貿委和外匯局可以協調,乃至成立一個專門機構來做這方面工作

3

建立境外投資買粉絲機構以及政府與企業新的協調配合關系

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復雜多樣的,可能遭遇的風險類型和程度在不同的投資目的國也是不同的

有些國家的政治風險大,有些是經濟、金融風險大,有些是匯率、債務風險大

企業要想及時分辨境外投資有無政策風險,就需要大量資料和研究來做判斷

政府建立一個風險評估和買粉絲機構,將對企業境外投資給予幫助和扶持

我國境外投資存在哪些問題?企業對境外投資的風險要如何防范

境外投資指投資主體通過投入貨幣、有價證券、實物、知識產權或技術、股權、債權等資產和權益或提供擔保,獲得境外所有權、經營管理權及其他相關權益的活動。投資決策風險企業因缺乏對海外投資環境、投資項目的有效風險評估,致使海外投資存在一定盲目性,從而可能出現風險。

從企業角度看,主要是融資風險和投資決策風險,具體有以下五種:

1.企業境外融資風險

我國企業境外投資普遍存在資金短缺問題,究其原因表現為:

一是境外投資企業日常運作中融資渠道主要是當地銀行融資、全球授信,應收貼現3種途徑,相對於國內融資渠道來說,企業境外投資融資渠道較為狹窄;

二是企業對國際融資環境的研究和重視不足,對國際融資環境還不熟悉,利用國際融資的能力不強;

三是我國對境外投資企業的支持力度不夠,比如不完善的國內金融市場無法形成為海外企業輸血的融資機制,政府沒有建立完善的融資支持以及便利化服務體系等。

2.投資決策風險

決策的失誤是企業最大的失誤。在境外投資活動中,決策的正確與否往往決定企業的目標能否實現。我國境外投資決策風險主要表現在:

(1)決策盲目,沒有建立必要的決策風險分析和控制程序。決策程式通常是根據確定的目標,制定多個備選方案,然後評估各個方案的風險和收益,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選定決策方案,否則很難保證決策的正確性與科學性。

(2)決策實施過程失控,缺乏事中的監督和控制程序。許多境外投資企業沒有建立相配套的事中監督和控制程序,不能保證決策按照預先的計劃和方案正確實施,在決策環境和企業具體情況發生變化時,沒有及時的補救措施,致使投資風險進一步惡化。

3.政府監管及服務風險

從管理角度看,由於我國境外投資存在如多頭管理、審批手續繁雜、政府管理制度滯後、境外投資的總體戰略規劃不清晰等問題,使得企業面臨著難“走出去”和盲目“走出去”的風險從監督角度看,政府監督弱化使得境外投資面臨國有資產流失。銀行信貸控制不力,缺乏事前監督機制等風險;

從政府服務角度看,由於我國政府對海外投資的巨集觀調控基本上就是一個項目審批制度,對投資後的監管。跟蹤、統計。分析等管理服務功能薄弱,缺乏對海外中資企業的指導。信息買粉絲等公共服務,因此使很多境外投資企業面臨著因對投資所在國的法律法規、外匯政策、稅收政策、環保政策的規定瞭解不夠充分,對其變化瞭解不夠及時.從而造成投資決策時信息不充分。不對稱風險。

4.境外投資保護風險

企業到境外投資除了面臨國內投資遇到的正常生產經營風險之外,還面臨著東道國的政治風險。如果一個國家缺乏境外投資保護制度,那麼境外投資企業除了要承擔商業性風險外,還要承擔政治風險。一方面由於我國對境外投資缺乏整體戰略和行業指導,使得我國企業在境外投資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無序性;另一方面由於沒有合理的投資保護協定,也使得企業因東道國政治風險遭受的境外投資損失得不到補償,從而增加了企業境外投資的安全隱憂。

5.投資環境風險

這是因投資所在國環境變化而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它包括政治風險,如國家政局不穩定,政權更迭頻繁等給境外企業帶來的風險,它是海外投資最大、最不可預期的風險,是經營者不能控制的風險;經濟風險如匯率風險,合作對象企業的信用風險、經濟形勢的急劇變化風險等;法律風險如知識產權保護及技術標準壁壘的風險等,它是由於企業外部法律環境發生變化,或由於企業自身及有關各方未按照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有效行使權力、履行義務形成的風險;自然風險如地震、海嘯、洪水、凍災等其他人力不可抗拒的破壞帶來的風險。

對于其中的系統性風險,要做到:

1、做好對投資所在國政治、經濟形勢的評估,注意借助大型國際投資買粉絲公司的專業力量

2、改變投資方式,實行海外企業本地化戰略,加強對投資所在國的公關策略

3、通過保險手段減少系統風險產生的損失

對于其中的經營風險,要注意:

1、境外投資要著眼于增強投資主體的核心能力

2、實行內部診斷制度,完善境外企業的治理結構和管理結構

3、在加強境外企業管理的同時保持其經營的靈活性

外資企業貸款風險防范措施(急急急)

國有銀行這幾年可以說是坐在了火爐上了,推行分配機制改革,實行競爭上崗,分配朝向中高層傾斜,由于用人不當,有才能的能干活的人不服氣,于是大量的人員只好宣布內退,那些工齡不夠的只好忍受低工資了,

由于打擊了基層和一線員工,于是大家只好打起了皮球戰,工作能推則推,態度能壞則壞,氣沒地方出全都發瀉在工作上,新招的大學生一看不妙,工資少很多,老家伙懂也裝不懂不肯授經,讓沒有經驗的新人心里窩著活,干脆拍屁股走人,這下人手緊張了。

領導整天拉著個臉把上面受的氣全部都發到下面來,一開會就是威嚇員工,說什么不聽話就讓你下崗,不聘你讓你拿生活費,還搞出什么遲到一分鐘扣50元錢,而行務財務確從不公開講仔細,由于分配過于懸殊,大家覺得完不成任務受損失是領導多,所以也心安理得不想完成任務,這等于降了工資,因為只發40%工資,其他到年底與任務掛鉤,現在在崗得比不在崗的多拿的不多,于是領導又打起讓內推的人回來上班,而內退的人振振有詞:是你們趕我們走的,堅決不回來上班,你們養著我們吧!

就此,可以看出銀行的改革不怎么成功,所以仍然要頻頻出事,中層領導不好當,什么都朝領導那里退,領導也氣不順,不要小看利益被剝奪的結果,不要以為給中層高工資就能留住人,不一定的,關鍵是沒有用到眾人都服的人或工資分配設計不合理,現在的國有銀行員工整天都在給自己計件,發現完不成干脆就扯蛋還舒服點,對客戶是能不好就不好,都巴不得快點倒閉走人了事!

發表于 @ 2005年07月26日 1:44 AM | 評論 (2)

2005年07月11日中行改革江蘇樣本調查:人事、機構之變

買粉絲://買粉絲.nanfangdaily.買粉絲.買粉絲/jj/20050707/dd/200507060047.asp

與省行相比,無錫分行有一項特別做法,即對中層以下80%的崗位實行雙向選擇,20%的崗位實行競聘。郭錫鈞解釋道:“主要是考慮到必須保持人員和業務的相對穩定性,畢竟銀行不同部門業務的替代性比較差。”在業務流程改革方面,無錫分行撤銷了財會部、資金計劃部、保衛部等部門,新建了計劃財務部、運營部等新部門。

看上面的做法,呵呵。

發表于 @ 2005年07月11日 12:23 AM | 評論 (0)

2005年05月24日通貨膨脹壓力尚未根本緩解,人民幣升值是當今最大的經濟謊言

中新網4月24日電 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的經濟藍皮書春季號預測,2005年GDP增長速度將低于上年,為8.9%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將達84400億元,占GDP份額的持續明顯上升勢頭應引起高度重視;消費仍將保持穩定的增長;各種價格水平仍然呈上升趨勢,通貨膨脹壓力不容忽視。

通貨膨脹,本身就是以幣值的不斷下跌為征兆,此時要求幣值“升值”,就如對一個茶飯不思、行將入木的病人,要求他多吃多喝“病”就會好起來一樣,只能出現在天方夜譚的故事里。人家知道我們升不起來而要求我們升值,其目的是要我們承認人民幣的貶值,從而調整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

中國的經濟增長是政府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是非正常發展的結果,是一種畸形的發展,因此經濟狀態并不穩定,這就是中國為什么不敢升值的內因!

個人認為,人民幣已經在貶值,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大家只要看到這幾年國家對幾家銀行的注入就知道問題的嚴重性。

發表于 @ 2005年05月24日 12:18 AM | 評論 (0)

2005年05月20日對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的幾點認識(轉貼)

裘真康(估計是化名,求真正的小康?)

一、關于不良資產問題

為確保兩家國有銀行上市成功,2004年初國家不惜動用巨額外匯儲備向中建、兩行注資,加之兩行用稅前利潤、自有資金的沖銷,兩行不良資產率2004年9月底分別下降為3.08%和5.46%,全國人民為之振奮,人們在驚喜之余,新年剛過,媒體又報道了兩家銀行不良資產率反彈的消息,局外人都大惑不解,表示了深切的擔心和憂慮,局內人倒不覺得奇怪,因為他們知道數字本身就存在極大的不穩定性。目前,在上市的關鍵時期,從央行到銀監局,從國有商業銀行總行到支行,層層要求不能出現大量的不良資產,三步一崗,五步一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壓縮不良資產的工作力度前所未有,但事與愿違,不良資產仍源源不斷,噴薄欲出。本人認為,慣用的行政命令的手段壓縮不良資產只能是權宜之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學習大禹治水的策略,宜“疏”不宜“堵”,靠堵最終將泛濫成災,應該從基礎工作抓起,深刻反思機制方面的原因,很簡單的道理,舊社會的私人錢莊和銀行,老板即沒有受過現代人的教育,也沒有文憑,甚至目不識丁,僅憑感覺和印象,所經營的銀行都很少出現過不良資產,股本由小到大,發展成為一個區域內很有影響的銀行,難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