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最遠到達哪里(為什么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發達)

时间:2024-05-14 14:58:12 编辑: 来源:

p>

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發展的原因

(1)根據材料一“宋元時期,在工商業發達的基礎上,海外貿易有所發展”可知,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和海外交通發達的原因是工商業發達;根據“由于當時西夏、遼、金、蒙古與宋對峙,宋軍費支出浩大,不能不謀求廣開財源”可知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和海外交通發達的原因是(浩大軍費支出)謀求廣開財源;根據“注目于發展海外貿易”可知,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和海外交通發達的原因是政府注重(鼓勵)發展海外貿易;根據“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陸路交通幾乎斷絕,海外交通空前發達”可知,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和海外交通發達的原因是(政權并立導致)中西陸路交通幾乎斷絕.

(2)根據材料中“歸根到底,它是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可知,費正清評述的“某一政策”指的是閉關鎖國政策.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元時期注重、鼓勵發展海外貿易,使中國朝海上強國方向發展,海外貿易興盛;明清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導致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倒退、停滯與落后,限制了我國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國更加遠離世界發展的潮流.

故答案為:

(1)原因:工商業發達;(浩大軍費支出)謀求廣開財源;政府注重(鼓勵)發展海外貿易;(政權并立導致)中西陸路交通幾乎斷絕.

(2)閉關鎖國政策.

(3)宋元時期注重(或鼓勵)發展海外貿易,使中國朝海上強國方向發展(海外貿易興盛).明清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導致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倒退、停滯與落后(或限制了我國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國更加遠離世界發展的潮流).

宋元時期是怎樣對外貿易的?

宋元:對外交往進入頻繁時期,海外貿易發達

對外交往東達朝鮮、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一些國家,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元朝時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

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華居住十多年,著有《馬可•波羅游記》

繁盛的海外貿易 宋朝西北陸路交通受阻,加上政府經營困難,所以對外貿易都較之歷代進取,其可說得上是當時世界外貿最發達的國家

《宋史:食貨志》所謂“東南之利,舶商居其一”

由此看來,當時對外的商業買賣活動在南方較為蓬勃

《宋會要輯稿:食貨》卷四六之一又記載兩浙路造船最多,南宋時令溫、明二州每年造船六百艘

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又置市舶司于溫州,當中以廣、泉、明三州為主要海貿港口

另外負責處理對外貿易的市舶司管轄杭州(今浙江省杭縣)、明州(今浙江省鄞縣東)、溫州(今浙江省永華縣)、秀州華亭縣(今浙江省嘉興縣)、青龍鎮(今浙江省青龍縣)五處市舶務,與日本、高麗、大食等50多個地區貿易

宋太宗專門派人“各往南海諸番國”,以類似特許通行證的“空名詔書”的發放來招引海外商人來華貿易

宋高宗認為“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當,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于民?”,南宋時期“市舶之利,頗助國用

” 點評:朝廷國策、民間氛圍以及國際環境的各種因素,使得兩宋時期的經濟高度發達,對外貿易頻繁

但是,弱小的軍事力量、龐大沉冗的官僚集團以及文弱的風氣,又使得兩宋只能坐守江山,不能將強大的經濟實力轉化為強盛的軍事力量,失去了開疆劈土的激情

于是,宋朝與日本的國際關系用兩個字便可以概括,那就是“貿易”

宋日貿易 在有宋一代(包括北宋和南宋)來日兩國貿易始終繼續不衰

首先是宋朝需要對日貿易

宋朝經濟通過一段恢復時期后,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所發展

煤的廣泛應用,促進冶鐵技術、質量和產量的提高;銅精煉法的出現促進銅產量和質量的提高

與此同時,鑄銅錢技術也相應地得到改善

自古以來就是傳統出口商品的絲織品和刺繡,不僅恢復而且有所發展

此外,造船業發展較快,在內河出現“百石船”,遠洋航行的“客船”可載二千斜粟

政府使用的海船,長寬都比客船高出三倍

因此,宋船在海上航行,不僅有豐富的航海經驗,而且船身堅固,經得起風浪

由于宋朝注意對外貿易,因此,宋商船赴日貿易從未中斷

其次,日本國內狀況要求發展對宋貿易

但是,日本禁止對宋貿易或者禁止宋商入日,是極其困難的

因為日本貴族生活對宋商品的需求日甚一日,朝廷下令禁止,但執行禁令的官吏本身就是宋貨的需求者

唐代貴族的糜爛生活方式感染了日本的上層社會,到北宋初期,一般官吏已不再穿日本出產的絲織品,甚至連其婢女亦皆穿戴進口衣服

紫式部的日記中,記載當時大納言在正月初十到初三宴會上的衣著

每天一套唐式衣褲,濃淡相配;顏色樣式不相重復

連內傍跑穿唐武衣服,在這個時期日本文人撰寫的小說、評話、傳奇等,如《榮華物語》、《源氏物語》等書里人物的衣著樣式、質地,全是唐式的和從唐進口的

另外,寺院生活在這個時期也趨于奢侈;最后,日本朝廷和大宰府官吏從貿易中獲得極大益處,也是對宋貿易難以禁止的重要原因

點評:由于宋朝軍力的先天不足以及重文輕武的風氣影響,無法像后來的元朝或者西方列強那樣開展海上霸業,因此,宋朝與海外諸國的貿易是純粹的以謀取商業利益為目標的

即使如此,與同時代世界各國相比,宋朝的經濟強得太多,只用正常貿易手段也給日本的經濟帶來很大的沖擊

因為日本需要的是絲綢、茶、陶瓷等等奢侈品,出口的是稻米、木材等原料,據日本史料記載,日本寶治元年(公元1247年)十一月,幕府因九州大米出口過量,競不得不發出命令,禁止出口

另方面,北宋和南宋商人至日貿易時,常要求日方以砂金付款,因而日商至南宋貿易也多帶砂金以換取銅錢

日商攜帶黃金最多的年代,總額近四、五千兩之多

加上貿易中所得的銅錢,每次日商赴南宋總會帶回大量銅錢

因此,南宋銅錢外流十分嚴重

銅錢外流,自北宋時期就曾三令五申,一再禁止

但那時主要是以來商攜帶的形式流到日本,現在,日商直接偷運,遂使南宋出現銅錢嚴重短缺

元日貿易 元帝國與歐亞兩大洲的許多國家通商,元商船多往南洋和東南亞各國進行貿易,對日貿易在元朝對外貿易中所占比重很小

元世祖準日商入元互市,主要是配合政治和軍事手段,以達到迫使日本“通好”的目的

所以,在元世祖時期,對日商入元無任何限制,甚至還有意創造一些有利條件,以利日商的往來

只是由于幕府堅持不通和好,兩國才沒有發展成為正式的外交關系

第二,由于日本國內的各種原因,要求對元貿易

點評:除去元朝政府的政治外交因素,元日貿易可以說是宋日貿易的延續,在此不再詳細陳述

海上絲綢之路西漢時期最遠抵達哪里?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絲路萌芽于商周,發展于春秋戰國,形成于秦漢,興于唐宋,轉變于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向西航行的鄭和七下西洋(1405~1431年間):這是明朝政府組織的大規模航海活動,曾到達亞洲、非洲39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南緯8o55"的麻林地(今坦桑尼亞的基爾瓦.基西瓦尼)。但李約瑟認為明代已有大帆船到過非洲南端的厄加勒斯角而進入大西洋水域。這對后來達.伽馬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開辟歐洲到印度的地方航線,以及對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都具有先導作用。

向東航行的“廣州—拉丁美洲航線”(1575年):由廣州啟航,經澳門出海,向東南航行至菲律賓馬尼拉港。繼而,穿圣貝納迪諾海峽基進入太平洋,東行到達墨西哥西海岸的阿卡普爾科(Acapul買粉絲)和秘魯的利馬港(Lima)。這樣,開始于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經唐、宋、元日趨發達,迄于明代,達到高峰。

海上絲綢之路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六個歷史階段:

海上絲綢之路開創期——先秦。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期——秦漢。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期——魏晉。海上絲綢之路繁盛期——隋唐。

海上絲綢之路鼎盛時期——宋元。海上絲綢之路由盛及衰——明清。

南海航線,又稱南海絲綢之路,起點主要是廣州和泉州。先秦時期,嶺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開辟了以陶瓷為紐帶的交易圈。唐代的“廣州通海夷道”,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明朝時鄭和下西洋更標志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南海絲路從中國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島和沿岸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

東海航線,也叫“東方海上絲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膠東半島開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直至東南亞的黃金通道。唐代,山東半島和江浙沿海的中韓日海上貿易逐漸興起。宋代,寧波成為中韓日海上貿易的主要港口。

秦代時期,秦始皇統一華夏后,嶺南地區發展很快。當時番禺地區已經擁有相當規模、技術水平很高的造船業。先秦和南越國時期嶺南地區海上交往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兩漢時期,漢武帝以后,西漢的商人還經常出海貿易,開辟了海上交通要道——海上絲綢之路。

西漢中晚期和東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真正形成并開始發展。西漢時期,南方南粵國與印度半島之間海路已經開通。漢武帝滅南越國后憑借海路拓寬了海貿規模,這時“海上絲綢之路”興起。

三國時期,三國時代,魏、蜀、吳均有絲綢生產,而吳雄踞江東,漢末三國正處在海上絲綢之路從陸地轉向海洋的承前啟后與最終形成的關鍵時期。

魏晉時期,魏晉以后,開辟了一條沿海航線。廣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經海南島東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島海面抵達南海諸國,再穿過馬六甲海峽,直駛印度洋、紅海、波斯灣。對外貿易涉及達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絲綢是主要的輸出品。

隋唐時期,著名的東方港市。由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的航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

兩宋時期,宋代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明顯提高,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中國商船的遠航能力大為加強。宋朝與東南沿海國家絕大多數時間保持著友好關系,廣州成為海外貿易第一大港。“元豐市舶條”標志著中國古代外貿管理制度又一個發展階段的開始,私人海上貿易在政府鼓勵下得到極大發展。

元代時期,在宋元時期,支撐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大宗商品,已由原來的絲綢變為瓷器。沿線國家也開始以陶瓷代稱中國。自Seres(絲)到China(陶瓷)的稱謂變化,從另一個方面佐證了陶瓷在海上絲路中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