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宋代海外貿易繁榮的原因七下(宋代城市商業繁榮的原因?)

时间:2024-06-11 19:59:35 编辑: 来源:

p;   2.4.2、宋朝農業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產量得到大大提高,可以說發生了綠色革命

      生產工具方面:唐代出現的曲轅犁到宋代有了更為廣泛的使用,且有了部分改進。踏犁、秧馬、水車、彎鋤、鐵耙等新型農具的大量運用,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水利建設方面:北宋時期修復舊渠。宋神宗時期,在王安石變法中的農田水利法的刺激下,各路官員積極籌劃水利建設,全國掀起了一個規模空前的農田水利建設高潮,農業水利大發展保障了農業的穩定發展。江南地區逐漸形成了穩定的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極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北宋時宋真宗從占城引進耐旱、早熟的稻種,提高畝產量。從單位面積產量看,宋代一般畝產量為二石,這在唐代則是高產量;宋代兩浙路畝產量達五、六石或六、七石,則為唐代畝產量的兩三倍、戰國時代的四五倍以上。這個畝產量同明清時代這一地區畝產量相比,也相去無幾。

      2.4.3、手工業方面,生產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諸如煤炭采掘業巨大的規模,煉鋼工藝中百煉鋼的推廣,冶銅工藝中膽銅法的發明,紡織工藝中腳踏紡車的推廣和軸架整經法的使用,造船工藝中水密艙的發明,造紙業中竹莖等硬纖維軟化技術的成熟。兩宋時期是我國古代史上成就最大、進展最訊速、對后世影響最大的一個技術進步時期,不僅超過漢唐盛世,而且為此后的明清所不及。

      由于宋朝統治者采取了與以往不同的政治經濟政策,另外,宋朝科技、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使得宋朝經濟空前繁榮,大大超過前代,顛覆了以往的“弱宋”形象。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人民生活最富裕的朝代。無怪乎,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如果讓我選擇,我愿意活在中國的宋朝。”

宋代城市繁榮的原因

問題一:宋代城市商業繁榮的原因? 首先,

從時代背景看:

(1)唐朝中晚期我國經濟中心以經南移 (2)北方多戰亂南方相對穩定(3)大量人口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的勞動力;從而南憨城市社會能夠發展;

其次,從政策上看,宋王朝統治者執行了開明政策。宋王朝是歷史上唯一的一個鼓勵經商的封建王朝。在宋朝,商人的政治地位是不低的,他們可以和貴族平起平坐的。這就鼓勵商業的大幅度發展;

再次,宋代思想文化高度繁榮,思想文化的繁榮能促進經濟的發展;以及整個中國的不統一給各國貿易(國際貿易)創造了空間。

總的來說,是生產力繼續發展,政策導向的共同影響。這些是我的愚見,希望對你有幫助。

問題二:宋代城市生活出現繁榮富庶景象的原因 摘要:自趙匡胤黃袍加身后,從此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有一個偉大的王朝――宋。在趙氏家族統治中國的三百多年里,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宋代是為中國最爭光的朝代,也是當時世界上發明創造最多的國家。宋朝也是中國為世界貢獻最大的時期,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發明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紙幣、垂線紡織,瓷器工藝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造船、醫藥、工藝、農技等都達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后難比及的高度。宋朝還發展起一門新科學,技術科學。這些輝煌的成就與宋的綜合文明有直接聯系。宋代的GDP是占全球的50%。國家的綜合實力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宋朝都是當時世界的第一大國。宋朝已經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那么就讓我們去看看這個偉大的王朝吧。

關鍵詞:GDP,稅收,工商業,歲幣,南方的開發

正文:

許多人看來宋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這個統治中國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給蓋棺定了論。的確,這個王朝是夠丟人的,歲幣、靖康之變、高俅、秦檜、蟋蟀宰相、莫須有冤案……都是聽上去令人恥辱的事件。但是馬克思說過,不能片面的看待問題,要從各個方面來看它。

古代的人均GDP峰值無疑是北宋時達到的。北宋朝稅峰值達到1億6000萬貫,現在約值152億美元。當時的稅率約為1/15,且農民不像現在有多如牛毛的負擔。并且也沒有戶籍制,想做生意就可以進城。商業尤為發達,司馬光曾說:“世風日下,販夫走卒接著 *** ”。由于其他賦稅不多,那么GDP差不多是152*15=2280億美元。當時北宋的人口差不多一億,因此也可以有2280美元的人均GDP。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呢?

首先與明朝來比較,明隆慶5年(1571)國家歲入白銀250萬兩。張居正改革之后的萬歷28年(1600),歲入400萬兩。明末天下大亂,在后金和農民起義的兩面夾擊下,明 *** 實行了“三餉加派”,結果弄得民怨沸騰,烽煙四起。這種為時人評為“飲鴆止渴”的做法為國家帶來了大概每年1000萬兩左右的收入。也就是說此時明朝一年的財政總收入大約是1500萬兩白銀左右。此時明朝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盡管這已經是南宋滅亡的300多年之后,盡管明朝的國土要遠遠大于宋朝。清朝的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后),歲入約為3000-4000萬兩。數量仍然遠遠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

那么那龐大的財政收入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組數字就知道了。熙寧10年(1077)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占30%,工商稅4911萬貫,占70%。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量小自耕農直接征收農業稅一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實在是絕無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業收入才再一次超過了農業稅。

所以可見宋朝在中國古代是前所未有的興盛與強大,那么再讓我們看看宋朝其它的方面吧。而宋朝人民生活水平如何呢?

在《水滸傳》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禁軍的中級軍官就可以拿出1000貫錢去買一把刀(即林沖買刀),而在《三言二拍》或者《聊齋志異》中我們也可以看到,......>>

問題三:宋朝城市商業經濟繁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唐朝中后期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2)從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戰亂較少,許多中原人南遷,促進了經濟的繁榮。

(3)南方的環境有利于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為商業的繁榮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4)宋朝政治開明,鼓勵商業,對市場貿易沒有時間和地點的限定。

(5)南宋產生了紙幣,這有利于商業的發展。

問題四:請問兩宋城市繁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商品經濟繁榮或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兩宋時期,城市繁榮的表現: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

②海外貿易發達,商品遠銷東亞、南亞、西亞及東歐和北非等地

③河南開封、浙江杭州是商業繁盛的大都市

3、但兩宋沒有富強,其原因有:

①漢唐至兩宋,商品經濟的發展因戰亂和抑商政策所中斷,難以持續發展,因而“繁榮”是有限的。

②兩宋軍費、官俸、“歲幣”,使 *** 人不敷出,造成難以解決的積貧積弱。

③政治腐敗,由工商業繁榮帶來的財富常被腐朽奢侈行徑所抵消。

④少數民族政權林立,農民起義不斷,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織尖銳。

問題五:根據材料說明宋代城市經濟發展迅速的原因 農耕經濟的發展;

*** 商業政策的放松。

城市規模大,人口多;

經濟功能增強,商業貿易繁榮;

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放松了對商業活動的限制;

出現了比較完善的飲食、娛樂服務設施;貨幣經濟發展,出現紙幣。

古代城市的發展趨勢:傳統的政治性城市逐漸向商業城市發展;農村人口不斷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漸增多,城市規模逐漸擴大;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的生活和觀念逐漸發生變化。

問題六:宋代市繁榮的主要因素和變遷情況 宋朝不禁止土地兼并,也不抑制商業,大量無地農民走向城市務工或者經商!所以宋朝商業十分繁榮。

問題七:北宋東京商業繁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導致該城市在北宋后商業衰落的社會政治原因是什么? 商業繁榮歸咎于北宋 *** 比較寬容,很少去限制商業活動,所以北宋商業相比明清,相比漢唐都發展太多。衰落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北宋軍事實力弱,戰亂多,國內形式不穩,皇帝貪圖享樂不思進取

問題八:宋代當時繁華的大城市有那四個? 宋朝時期著名的城市

東.京(今河南開封)

臨.安(今浙江杭州)

西.京(今河南洛陽)

南.京(今河南商丘)

北.京(今河北大名)

建.康(今江蘇南京)

北宋首都開封宮城正南門宣德門向南的大街,稱為御街(天街),經州橋(天漢橋)、舊城(內城)正南門朱雀門、龍津橋,直至新城(外城)正南門南薰門,是開封最主要的大街,州橋至龍津橋是全城的商業中心,尤其以夜市著名,州橋附近的東西大街、朱雀門外的東西大街、宮城東華門外的① 《金史》卷48《食貨志》。

南北大街等,都是重要的商業街,著名的相國寺內每月初一、十五和逢三、八開放貿易,是著名的“瓦市”,還有許多“瓦子”,進行各種伎藝演出,如說三分(三國)、五代史、神鬼的說書,說諢話、合生的早期相聲,小唱、諸宮調、舞旋、散樂等音樂舞蹈,杖頭傀儡、懸絲傀儡、藥發傀儡等木偶戲,以及各種雜技等。各種酒樓、茶館更是熱鬧異常,許多街市清晨五更就開始營業直至后半夜三更,一些飲食店通宵營業,繁華之情況是唐代所不能比擬的①。

開封自靖康元年(1126)被金軍攻占后遭到破壞,經濟衰落,人口減少,工商業蕭條,雖然偽楚、偽齊和金后期都建都于此,改稱汴京、南京,但已不能恢復舊貌。

吳越西府杭州、南宋都城臨安府杭州,五代時為吳越國都城西府,又是未經唐末戰亂破壞的少數城市之一。北宋時,仁宗稱贊為“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①。城西的西湖經唐代白居易主持開修,五代時又多次疏浚,再現西湖的美景,促進了杭州的繁華。北宋歐陽修在嘉佑四年(1059)時,盛贊杭州“今其民幸富完安樂,又其俗習工巧,邑屋華麗,蓋十余萬家,環以湖山,左右映帶,..錢塘兼有天下之美”,“而閩商海賈風帆浪舶,出入于江濤浩渺煙云杳靄之間,可謂盛矣”①。說明當時的杭州是座風景如畫,居有五六十萬人的繁華的外貿港城市。尤其是元佑五年(1090)蘇軾主持的大規模的疏浚西湖,是一次帶根本性的水利建設,奠定了西湖的基本格局,增添了為后人稱美的蘇堤及六橋,使西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