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安徽經濟貿易學校黃川(東鰲花園歷史多久)

时间:2024-06-03 05:56:44 编辑: 来源:

p>

建筑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

俗稱五鳳樓。其平面為凹形,中有重樓,重檐廡殿頂,兩翼各有重檐樓閣四座。

明廊相連,宏偉壯麗。午門后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

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 故宮宮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內廷之分。

內廷與外朝的建筑氣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之所。此外還有文華殿、武英殿、御花園等。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在故宮的中心部位,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建在高約5米高的漢白玉臺基上。

臺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欄稱為望柱,柱頭雕以云龍云鳳圖案,前后各有三座石階,中間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龍藻井,上掛“正大光明”匾,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征——金漆雕龍寶座。

太和殿紅墻黃瓦、朱楹金扉,在陽光下金碧輝煌,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筑,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 中和殿是故宮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

平面呈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形體壯麗,建筑精巧。

保和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平面長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

建筑裝修與彩繪十分精細絢麗。 乾清宮在故宮內庭最前面。

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清雍正后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

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其建于明代,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

明、清時,該殿是皇后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清代皇后去祭先蠶壇前,需至此檢查祭典儀式的準備情況。

坤寧宮在故宮“內庭”最后面。明時為皇后住所。

清代改為祭神場所。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故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占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

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并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建筑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筑,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可以說是上罕見的。它標志著我們祖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占地面積72萬多平方米。城墻繞,周長3428米,城墻高7.9米,底部寬8.62米,上部寬6.66米,上部外側筑雉牒,內側砌宇墻。

城墻四角各有一座結構精巧的角樓。城外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完整的防衛系統。

宮城辟有四門,南面有午門,為故宮正門,北有神武門(玄武門),東面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在公元1420—1911年這491年間,從明成祖朱棣到清末代皇帝博儀,共有24位皇帝(明代有14位,清代有10位)先后居住在這座宮殿內,對全國實行封建統治。

宮內有各類殿宇9000余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建筑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故宮由外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

外朝以太和殿(金鑾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以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是皇帝處理政事、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內廷以乾清宮(皇帝臥室)、交泰殿、坤寧殿(皇帝結婚新房)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西六宮(皇紀宮室),輔以養心殿、奉先殿、齋宮、毓慶宮、寧壽宮、慈寧宮以及御花園等,是皇帝平日處理政務及皇帝、皇后、皇太后、紀嬪、皇子、公主居住、禮佛、讀書和游玩的地方。

總體布局為中軸對稱,前三殿、后三宮坐落于全城中軸線上,氣勢雄偉,豪華壯觀,為我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別具一格,輝煌壯麗,并具中國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的建筑物和世界上最大的皇宮。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但被廢帝博儀仍居住在故宮后半部分。

1912年將外朝辟為“古物陳列所”。

6.壽縣古城有多久的歷史了

壽縣古城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

介于北緯31度54′-31度40′,東經116度27′-117度40′之間。總面積2986平方公里。

全縣轄25個鄉鎮,總人口127萬人。耕地面積187萬畝,可養水面36萬畝。

氣候溫和濕潤,地形地貌多樣。北部邊界地帶為安徽省省級風景名勝區——八公山森林公園;北、中部為淮河沖積平原;西北部沿淮河、淠河地帶為洼池;東南部為崗地。

境內湖河縱橫,水面占全縣總面積的1/4。其中,瓦埠湖為安徽省第二大淡水湖、水質清純,物產豐饒。

土壤多為黃棕土、水稻土、湖土和砂礓黑土。年平均氣溫14.8攝氏度,1月平均氣溫0.7攝氏度,7月平均氣溫27.9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906毫米,無霜期213天。

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古稱壽春、壽陽、壽州,是楚文化的故鄉,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淝水之戰的古戰場。

全縣文物古跡160余處,其中國家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縣博物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在級以上文物達6000余件。

歷史名人輩出,文化底蘊豐厚。1986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壽縣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已探明的有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鉀長石、紫云石、鐵砂和礦泉水等,儲量豐富,品位較高。

旅游資源得天獨厚,為安徽省重點旅游發展城市,擁有涉外三星級賓館——壽州賓館,古跡名勝遍布于四大旅游景區,即:八公山森林公園景區、古城景區、安豐塘景區和瓦埠湖景區。

7.紅古區的歷史文化

八寶川位于蘭州市西部,由永登縣連城鎮、河橋鎮和紅古區窯街鎮三鎮相連地界組成。西臨青海省民和縣、樂都縣馬廠鄉,東接永登縣七山鄉。此地四面環山,連綿不斷,遙望田野縱橫,風光秀麗,是一座天然大花園。大通河如鑲嵌在花園里的一條銀帶,蜿蜒全境。

八寶川古稱八堡川。解放前屬連城魯土司管轄。據《蘭州市文史資料選刊》第六期記載:“八寶川呈西北東南走向,為一帶狀形,占地約90平方公里,因該地有連城、河橋、豐樂(今牛站村)、杜家灣、馬軍、七里店、紅山、馬莊共八個軍事堡子,所以稱之八堡川”。 紅古川舊稱峽外川,川境內以北有條峽谷,叫享堂峽,其峽以北稱八寶川,峽以南稱峽外川。峽外川長約百余里。包括平安鄉、河嘴鄉、紅古鄉和海石灣。

川內有條湟水,順川東下,匯入黃河,南北兩面,山巒起伏。湟水兩岸,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曾有俗語“四馬二主拴者牢鰲者裝糧庫,峽外川是個搖錢樹”。年年入春時,桃紅柳綠,梨花似雪,民間曾在此舉辦果花節。

說起紅古川這個地名,還有一定的來歷,在川內紅古鄉有個小村莊,現稱紅古城村,舊時為魯土司管轄的一座古城。據記載,在明代古城以南有座舊古城,因城建在川中心,沒有水源,易攻難守,不適應戰略需要。故將城遷筑到現紅古城。此處原名叫紅古土,建城后遂改名新古城,此城四周筑有十多米高的城墻,南面臨河,西面挖有壕溝,東面是懸崖峭壁,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外城還有一條南北走向的護城河。既險要,又好取水。易守難攻的犄角之勢。城內有東西一弓形街道,北面建有王土司衙門,南面是貢爺住居地。據村內老人回憶,民國三十二至三十三年(1943至1944年),楊子恒的部隊,有一個中隊在城內駐扎過。從王氏家譜表上證明,其先祖為王保保。

又一說,當年的邊陲守將和士兵,百姓多是土人(指少數民族),由于口音上,對“新”字讀不準,誤讀為“紅”。這樣天長日久才叫成了紅古城。1960年4月27日,由甘肅省人民 *** 決定設立紅古區,就以這座古城為名,故取名為紅古區。從此,人們便稱這條川為紅古川。有小詩一首“雪浪起峽谷,湟水繞平塬,百里紅古川,卻似小江南”。

8.山東聊城有多久歷史了

聊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市境發現了距今約六七千年的8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

可見,古濟水西岸是當時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夏商周時期,聊城經濟和社會發展較快,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春秋時期,聊城為齊國西部重要城邑;戰國時期,聊城為諸侯爭戰之地;秦漢時期,經濟文化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銅、鐵、鋁是主要生產工具,利用水井解決飲水和灌溉問題,豪富之家乘車馬出行,銅鏡、熏爐成為必需品,能制作工藝水平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培養了不少名士武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自然災害較多,其間局部統一的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事業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隋大業4年(公元608年),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當時臨清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唐代是市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時期,尤其是教育事業發達,造就了許多名人;明清兩代是聊城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樂九年(1411)間曾數次興工開復會通河,縱貫中國南北的大運河為聊城的發展繁榮帶來勃勃生機,臨清、聊城(今之東昌府區)成為沿運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煙火之相望,不下十萬戶”、商賈云集、百業興隆、帆檣如林、舳艫相接、車馬絡繹、貨積如山。

外籍商人會館傍河而立,有崇樓高閣、殿宇名剎,清康熙帝4次來聊,乾隆帝9次駐蹕聊城。市境商貿昌盛,農業、紡織業、印刷業、筆業、工藝品生產業、磚窯業、食品業、造船業、漕運業發達。

民國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會會員秘密組織民眾進行革新。民國時期,聊城是魯西政治、文化、中心。

民國初,有棉業研究所、講習所、實驗廠,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車運輸公司、電燈公司、銀行、織布廠、醫院、官立中學堂、師范學校等。民國中后期,由于軍閥混戰、日軍入侵,農工商各業遭受極大破壞。

1937年“七七事變”后,聊城成為抗日的前沿。抗日武裝6萬余人,與日軍作戰80余次,保衛收復了大片國土,聊城人民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

解放戰爭時期,聊城是中國人民 *** 的后方基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強渡黃河之際,市境有3.7萬人參軍入伍;在淮海戰役、渡江南下作戰中,境內民眾組織運輸隊、擔架隊全力支援 *** 作戰,為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聊城人民繼承優秀歷史傳統,艱苦奮斗、銳意進取,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9.鹽亭外灘有多久歷史

一、高速線路:

駕車路線:全程約286.2公里

起點:重慶南坪萬達廣場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