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對外文化貿易案例(國際市場營銷案例分析)

时间:2024-06-01 11:21:57 编辑: 来源:

較強的經營管理能力,擁有具有一定影響和知名度的品牌同時還需要國內投資企業有熟諳國外當地市場情況的專業人才來成功地打造和管理品牌。因為,到海外去辦企業已經有一定的難度,而在那里林立的名牌之中創立自己的品牌就更難,而要將一個有待樹立和打造的品牌在當地塑造成知名品牌真是難上加難。這要求國內投資企業起點要高,在目前條件下,中國大部分企業不具備這些條件。其次,這種海外投資模式成本較高,風險較大。國際知名品牌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是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積累起來的,需要進行長期大量的品牌投入,應當說品牌的價值實際上是品牌投入的回報。那么,海外企業既要進行生產投入,又要進行品牌投入,由于進行雙重投入,短期效益肯定要受到影響。

中國企業要更好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必須重視培育一批國際知名的自主品牌。品牌體現一個企業的素質、信譽和形象,一定程度上講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征。品牌也是競爭力的構成要素,品牌好則意味著競爭力強。創立和發展品牌是企業長久不衰、保持市場生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家企業進入國際市場,不管采取何種方式,都要考慮貫穿一個中心思想,就是要創立企業自己的品牌。有一定實力想發展成為跨國公司的國內企業需要實施國際品牌戰略,需要在海外投資中堅持打自己的牌子,樹立自己品牌的國際美譽度,形成國際品牌,以此來獲得競爭優勢。

四、海外并購品牌投資模式

海外并購品牌投資模式是一種與海外創立自主品牌投資模式迥然不同的投資模式,它是指通過并購國外知名品牌,借助其品牌影響力開拓當地市場的海外投資模式。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征一是“買殼上市”,即先收購國外當地知名品牌這個“殼”,然后借助這個“殼”對產品進行包裝,獲得或恢復當地消費者的認同,快速進入當地市場。二是由于所并購的多是經營不善或破產的海外公司現成的知名品牌,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銷售渠道,所以該模式省去了海外品牌塑造和品牌推廣的時間與費用。三是該模式適用于具有一定資金基礎、信譽較好、有能力收購和駕馭海外知名品牌的大型企業。

海外并購品牌模式,已成為TCL集團獨特的海外投資模式。2002年9月,中國TCL集團下屬的TCL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通過其新成立的全資附屬公司施耐德電子有限公司(Schneider Electronics GmbH),收購了具有113年歷史、在德國和歐洲有廣泛的基礎、號稱“德國三大民族品牌之一”的百年老店施耐德電子有限公司的主要資產,其中包括“SCHNEIDER”(施耐德)及“DUAL”(杜阿爾)等著名品牌的商標權益。繼收購德國施耐德之后TCL集團又于2003年7月花費幾百萬美元間接收購了美國著名的家電企業戈維迪奧(Govedio)公司,這次收購是一次全資收購。戈維迪奧公司是一個做錄像機、DVD等視像產品的渠道公司,一年的銷售額約2億多美元。并購美國戈維迪奧公司后,TCL集團仍計劃在美國市場繼續使用戈維迪奧品牌銷售彩電、碟機等產品,努力擴大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借外國品牌開拓海外市場,已成為TCL集團獨特的海外營銷策略。

中國企業目前在國際競爭中的最主要優勢是成本優勢和產品優勢,最差的是品牌優勢,通過海外投資并購一些國外知名品牌,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實現三個優勢的結合,有利于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五、海外品牌輸出投資模式

海外品牌輸出投資模式指的是我國那些具有得天獨厚品牌優勢的企業,開展海外投資時不投入太多的資金,而多以品牌入股的合資形式或采取特許加盟與連鎖經營等其他方式進行拓展。采用該模式開展海外投資的我國企業目前為數不多比較典型的是北京同仁堂。

中華老字號同仁堂已有330多年的悠久歷史,如今已成為一家現代化的大型中藥企業。同仁堂的品牌譽滿海內外,作為中國第一個馳名商標,其品牌優勢得天獨厚。目前,同仁堂商標已受到國際組織的保護,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辦理了注冊登記于續,并在臺灣進行了第一個大陸商標的注冊;同時同仁堂的產品已經暢銷到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仁堂在中國擁有300多家零售和專營藥店,在海外也成立了l0多家公司或藥店,是2002年全國出口創匯最多的中藥企業。顯而易見,同仁堂的知名品牌已成為同仁堂集團開展跨國經營的特有優勢。同仁堂的海外投資,無論是品牌入股的合資形式還是采取獨資、特許加盟、連鎖等其他方式,都注意把“同仁堂”這個中華老字號的金字招牌向海外輸出,拓展海外市場。同仁堂的海外品牌輸出投資模式與前面分析的以海爾集團為代表的海外創立自主品牌投資模式不同,后者是一邊“走出去”一邊進行創牌活動,而前者則是在往外“走”時已經成為海內外知名的比較成熟的品牌。

采用這一模式的前提條件是企業需擁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而這正是當前中國大多數企業的“軟肋”。因此,目前中國大多數企業還不具備采用這一模式的條件。但是,伴隨著中國企業爭創名牌進程的加速,相信在一定時期以后這種模式將會逐步流行開,因為來華投資的許多外國跨國公司都采用這種模式進入中國市場。雖然從總體上看中國的確缺少世界名牌,但是在中藥和中式餐飲等行業,中國的一些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商標,在國際上擁有核心競爭力。這些行業的企業進行跨國經營和海外投資,一定要注意發揮自身品牌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爭取早日將企業做大做強,早日成為獨具中國產業特色的跨國公司。

六、海外資產并購模式

所謂海外資產并購模式是指中方企業作為收購方購買海外目標企業的全部或主要的運營資產,或收購其一定數量的股份,以實現對其進行控制或參股的投資行為。中方企業并購目標企業后一般不承擔目標企業原有的債權債務及可能發生的賠償,只承接目標企業原有的資產和業務。2000年4月,萬向集團整體收購美國舍勒公司即屬于海外資產并購模式,另外,像海爾集團收購意大利電冰箱制造廠、北京東方電子集團收購韓國現代電子、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購并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五大油田的部分權益、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出資兩億多美元收購印尼油氣田資產、中國網通(香港)公司牽頭收購亞洲環球電信網絡資產、華立集團收購飛利浦在美國圣何塞的CDMA移動通信部門、上海制皂集團有限公司收購美國SPS公司和Polystor公司可充電電池生產資產項目等也屬于這類投資模式。

美國舍勒公司始建于1923年,是美國汽車市場上的三大零部件生產供應商之一。早在1984年,舍勒公司給了萬向一筆3萬套的萬向節訂單,萬向由此開始了汽車零部件生產之路。萬向的產品在美國市場銷售都冠以“舍勒”商標。從1994年開始,由于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再加上內部決策的失誤,舍勒公司的經營開始下滑。后來,舍勒主動提出請萬向并購的要求。結果,萬向花了42萬美元收購了舍勒公司的品牌、技術專利、專用設備及市場網絡等主要資產,而廠房、設備等由另一家公司買走。并購“舍勒”的最直接效果是,萬向在美國市場每年至少增加500萬美元的銷售額。更深遠的意義則是,由于并購了“舍勒”,萬向產品有了當地品牌、技術和生產基地的支持。

采用資產并購方式進行海外投資,可以避免目標公司向我方企業轉嫁原有債務及“或有債務”。因此,以并購方式進行海外投資時,若我方企業考慮到海外目標企業可能存在債務不清、可能因對他人提供擔保而在交易完成后引起賠償等問題時,可采取資產收購方式。另外,在資產并購方式下,只要目標公司贊成資產出售的股東達到法定人數即可進行收購,即使目標公司有少數股東想阻撓也不影響我方企業的實際收購。

這種方式的制約條件一是由于多以現金方式進行收購,故需我方投入較多運營資本。二是由于中方并購企業在完成并購后要對目標企業進行整合,以實現海外并購的目的,因而應具備較強的管理能力和整合人才。三是對目標企業債務、稅收和法律訴訟等情況掌握方面的任何疏漏都可能形成并購陷阱,制約并購目標的實現。

國際貿易員在商務溝通過程中的原則和技巧

國際貿易員在商務溝通過程中的原則和技巧

一、主要內容

在商務溝通中,文化差異或多或少都會影響溝通的效果,如何更好地進行溝通和交流,這就要掌握跨文化商務溝通的基本原則,了解跨文化商務溝通的基本模式,這些都是一個現代經濟社會中商務秘書所要了解的基本知識。

二、重點和難點分析

跨文化商務溝通的基本原則。

在跨文化商務溝通過程中我們應該遵循如下基本原則:

第一,相互尊重原則。

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在很大程度上是歷史和環境的產物,各國文化雖然存在很大差異,卻不存在簡單的優劣和對錯之分。因此,在跨文化商務溝通過程中我們必須彼此相互尊重對方的文化,特別是宗教信仰、文化習俗。

第二,謹慎性原則。

任何一個人在短時期內或通過間接的渠道都很難準確了解和把握母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的主旨和細節。任何一句隨意的話語或某種做法都可能導致對方的誤解、反感甚至敵意。因此,在跨文化商務溝通過程中,對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或安排我們都要謹慎。

第三,求同存異原則。

有些時候,溝通雙方的文化在某一問題上存在嚴重對立,例如,基督教信仰上帝,伊斯蘭教信仰真主,此時為了不影響溝通的進行,雙方應遵循求同存異原則,避免觸及此類問題。

第四,相互學習、適應原則。

在跨文化商務溝通過程中,雙方通常都能充分認識到彼此在文化和習俗上的巨大差異,此時,如果一方能夠在不影響本方基本信仰和習俗的基礎上主動向對方學習,適應對方的文化和習俗,則容易博得對方的好感和信任。

由于同際市場競爭日益加劇,通常要求賣主首先適應買主所在國家的文化。中國有句俗話叫“入鄉隨俗”,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你進入一個地方,應該遵守當地人的做事原則,當然也不必去刻意模仿或者拷貝本地人的行為,而要有自己的特色,當然,“有自己的特色”應包括了解當地的敏感話題,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和傳統。

三、典型案例

案例1

輝煌油漆公司是新加坡一家海船油漆制造商,這是一家由三個受過西方教育的年輕人創建的快速增長的公司。銷售部譚經理創下了海外銷售的最高紀錄,其中大部分油漆銷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為實現這個目標,譚經理首先給一些潛在客戶發送七個信息,同時發出了約見信,然后在辦公室會見每一個公司。之后,譚經理選出資質最優的公司,與他們進行談判,并達成分銷協議。整個過程大致花去四個月時間,銷售量超出了預期的數額。

有了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成功經歷,公司決定開拓對太平洋周邊的其他市場。經過調研,公司認為中國臺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市場,當地需求量高,市場競爭小。公司決定在當地建立分銷點,并采用與開辟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市場相同的方式推銷產品。公司收集了許多在臺灣做油漆生意的進口商、代理商、代表處和批發商的名字和合同信息,并將一些傳單和產品信息散發給這些單位,包括和他們約定討論可能的代理事項。但是,六個星期過去了,竟然沒有一家公司回復。起初,公司認為是語言上的問題,可能臺灣人不適應英文信件,于是公司使用中文發送了第二批郵件。但是,又過了兩個月,仍然沒有多少分銷商回應。

分析參考

文化溝通在與不同國家的商品貿易中凸現的比較明顯,本例就是一個反映。在一些西方國家,買賣雙方比較平等,交流溝通比較隨意。但是在儒文化傳統主導的東亞地區,采用本例的銷售方式是行不通的。這會讓買家覺得很沒有“面子”,他們可能喜歡面對面地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