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對外貿易政策的演變有哪些規律(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演變)

时间:2024-06-02 01:18:06 编辑: 来源:

造企業持續創新和保持動力的環境,如創造高級的生產要素,提升需求品質等。(4分)

3、答:第一,提高收入,分散生存風險。第二,有利于增長才干。第三,有利于了解世界,拓展視野。第四,有利于實現人自身的價值。第五,有利于降低消費者支出。第六,有利于增加消費者選擇機會。

4、答:第一,通過知識產權貿易促進國際技術貿易發展,因為國際技術等知識產權貿易是跨國公司提高自身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第二,通過跨國公司內部轉讓知識產權方式來促進。第三,跨國公司通過戰略聯盟相互轉讓技術方式來促進。第四,科學技術的溢出效應和外部性的存在,能夠使跨國公司所掌握的技術以多種方式擴散開來。

5、答:第一,世貿組織具有法人資格及其相應的權力,使多邊貿易體制的基礎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第二,世貿組織機構比較健全,保證世貿組織運行機制比較有效。第三,世貿組織明確提出,并實施加強和發展多邊貿易體系的目標。第四,世貿組織使多邊貿易體制的職能和管轄范圍向縱深發展。第五,世貿組織使多邊貿易體系約束和處理貿易爭端的能力得到加強(,提高了凝聚力)。

6、答:第一,根據關稅有效保護理論,可以通過合理調整關稅結構,提高對國內產業有效保護。(如隨著進口商品加工度的提高,稅率不斷提高。)第二,在關稅減讓談判過程中,可以通過對大幅度削減投入品而小幅度削減產出品的進口關稅的方式,來提高對國內產業的有效保護。通過關稅制度的變革來提高出口競爭力。如:A、為避免某些行業進口稅負過重,設立海關監管下免關稅稅加工區,促進出口。B、為促進加工貿易發展,也可以實行出口退稅,如減免投入品的進口關稅等。第四,根據國家產業政策需要,制定合理的關稅結構,有利于促進產業的升級換代。

====

1)答:國內因素:1、中國具有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在國際分工中從事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2、中國政府的改革開放戰略,為經濟的崛起,特別為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工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3、中國政府合理的發展戰略,有利于外貿企業的發展和升級,加強了企業國際競爭力。國際因素:1、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有利于中國利用海外市場和海外資源。2、二戰后第三次國際產業轉移浪潮,有利于中國吸引外資和發展外向性經濟。3、中國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關系的改善和加入WTO,極大便利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開展。

2)答:保護貿易政策是指政府廣泛利用各種限制進口的措施,保護本國市場免受外國商品、服務和投資的競爭,并對本國商品、服務出口和對外投資給予優惠和補貼。

近代以來,保護貿易政策主要經歷四個階段,原因與評價如下:

1、15—17世紀重商主義貿易政策階段。這一政策通過壟斷外貿,在晚期也重視出口,以使國內積累貨幣財富。原因是商業資本家追求貨幣積累,國家獲取財政收入,及重商主義理論和貿易政策進展等。它促進商業資本的積累,一定程度上促進產業資本的發展,對西歐在世界崛起,英國工業革命發生起過重要作用;但當一國產業資本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時,這一政策的副作用就日漸突出,必須讓位于自由或自由化貿易政策。

2、18世紀晚期—19世紀保護幼稚工業貿易政策。美德等國家在工業革命階段重視保護本國幼稚工業。原因是具有先進生產力的近代工業相對落后,理論上認識到這種保護的作用,及國家主權具有相對獨立性。它促進美德等國崛起,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國家;理論上具有重要影響力,平衡了自由貿易的局限性。

3、1930年代盛行的超保護貿易政策。英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限制進口,獎勵出口,追求順差。因為經濟大危機,特別是嚴重失業;及凱恩斯主義理論等影響。評價是,這種政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增加國民收入和就業;但過于追求,容易發生貿易戰,阻礙國際貿易發展。

4、1970年代的新保護貿易主義政策等。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采取各種措施加強保護國內市場和國內產業。原因是當時的經濟危機,和各種維護市場扭曲、保護生態環境和戰略性產業的理論。這些保護政策,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國內市場和戰略產業的發展,但加劇了國際貿易的保護主義傾向。

另外,二戰后獨立的發展中國家絕大多數長期奉行保護貿易政策。這些國家竭力發展國內落后產業,推進工業化,限制進口。原因類同于保護幼稚工業貿易政策及社會主義的影響。一方面有助于現代產業的發展,但由于保護過度,也限制了國內產業進一步發展。

所以,1970年代末,世界各國逐漸綜合保護貿易政策和自由(自由化)貿易政策的利弊,紛紛加強或推進貿易自由化路線,推行有保護的自由貿易政策。WTO的成立就是這種潮流的產物。

3)答:第一,最惠國待遇原則。即是各成員立即和無條件地給予任何其它成員的服務和服務提供者以不低于其給予任何其它國家相同的服務和服務提供者的待遇。但可以對某些協議給以例外處理。

第二,市場準入下的國民待遇原則。各成員以其承諾單中所列服務部門和分部門及所列條件和限制為準,其所采取的、與提供服務有關的措施中,給予外國服務和服務提供者的待遇,不應低于給本國相同服務和服務提供者的待遇。即有條件無歧視原則或內外平等原則。

第三,透明度原則。各締約方立刻公布符合世貿協定的相關法律制度,及在相關法律變動時要向服務貿易理事會報告。

第四,尊重國內規定,但要考慮其它成員利益的原則。

第五,逐步自由化原則。WTO每5年一輪的進一步談判,以推動貿易自由化。

第六,特殊情況特殊規定原則。如對發展中國家的特別優惠等(尊重雙邊和多邊服務貿易自由協定,有條件承認確保國際收支的限制措施,及普遍例外)。

當今世界的態勢如何,有何新的變化

此欄目下沒有推薦文章

當今世界新變化與中國應對

作者:武漢大學…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57 更新時間:2010-11-5

今世界新變化與中國應對

武漢大學教授 戴德錚

2010年世界形勢和中國的應對呈現出如下新的特點與趨勢:世界經濟大轉折:進入后危機時代;世界格局大變革:多極化深入發展;國際秩序大調整:20國集團等作用上升;中國外交大發展:和合外交上新臺階。

正確的把握這些,對于進一步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各方面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世界經濟進入后危機時代

1、這次經濟危機的危害與原因

危害:

這次經濟危機是從美國的次貸危機發展到全球金融危機,從金融危機發展到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其實質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按照格林斯潘的說法,這次危機嚴重程度超過了1929年的經濟危機。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嚴重衰退,主權債務危機使冰島、希臘、阿聯酋(迪拜)等國家經濟面臨崩潰邊沿,廣大發展中國家深受其害,中國經濟也遭受嚴重負面沖擊,全球經濟失衡加劇。

原因:

有各種各樣說法,我認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私人占有)發展是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規律”作用是重要原因;國際貨幣體系的缺失、監管機制的弊端與放縱金融市場的所謂“創新”等是體制原因;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與政策弊端的長期高揚、危機到來后錯誤地采用了提升利率等做法,是直接原因。

2、進入后危機時代的特點與影響

特點:

“時代”是個大課題。這里所說的“時代”,可以認為是“時期”較為恰當。所謂“后危機時代”,可以理解為兩個時間概念,一個是這次經濟危機的后期;另一個是這次經濟危機的后期加上這次經濟危機結束后的一段時期。它內涵兩個層面的特點:

特點之一是經濟情況好轉。國際金融危機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世界經濟出現一些復蘇跡象。2010年初以來,隨著各國穩定金融和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收到效果,世界經濟企穩回升,IMF預計2010年增長3.9%。出現了經濟復蘇的“亮點”,“金磚四國”情況看好。促使其好轉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各國自身的高度重視和措施得力;另一方面,集體救市力度和方式、方法得體。

特點之二是世界經濟從整體看,并沒有強勁復蘇。不確定因素仍很多,主權債務危機令世界蒙上陰影。全球經濟在未來幾年將會進入緩慢增長階段。其主要原因有:經濟危機自身的惰性影響;強權政治、霸權主義衍生的貿易保護主義的阻礙;國際環境內其它負面因素的作用。

影響:

雙重性。后經濟危機時代,從本質上看,仍然是處于危機之中,不完全是好事情,危機仍在禍害全世界。經濟仍屬低迷,失業比重仍大,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沒有根本好轉;各種矛盾叢生,世界和平、穩定受到嚴重沖擊;南北失衡的現象仍然在加劇,歷史進步的步伐仍慢。對人類智慧的嚴峻挑戰和考驗空前。這是挑戰。

歷史辯證法告訴我們,壞事發生的同時,產生的影響并非完全負面。進入后危機時代,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逐步顯現出來,加快了國際體系變革的進程;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新的此消彼長,世界多極化趨勢更加明朗;各主要力量竟相加快戰略調整步伐,大國關系進入新一輪調整互動期;圍繞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核安全等全球性問題的國際合作與競爭有新發展,牽動國際關系的調整演變和國際力量的重新分化組合;亞太地區格局加速演變,在國際戰略全局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作用和影響備受各方關注。

二、世界格局多極化深入發展

1、世界格局及其轉換

概念:

世界格局,是指活躍于世界舞臺并充當主角的國家和國際組織或者是突出力量,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聯系、作用形成的一種框架、結構、態勢。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決于主要國家、國家集團、突出力量綜合實力的對比及其在國際上的地位作用。推動世界政治格局發生變化的最終原因來自經濟,是世界經濟的發展,打破舊力量對比,推動新的政治力量平衡而形成的。

在世界格局中,充當主角的必備條件是:具有強大的實力;奉行獨立的外交路線,對世界全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或別稱為“極”。

世界格局的變化帶有規律性:世界政治格局變化的根本動因是社會基本矛盾的推動、主角力量的消長以及力量對比的變化;直接動因是主角對自己國家利益、集團利益的考慮,以及外交政策的調整。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與主要國家社會制度之間的斗爭和改變相聯系。

轉換:

自從17世紀40年代出現威斯特伐利亞格局到20世紀90年代美蘇兩極格局終結,三百五十多年的時間里,世界基本政治格局發生了五次大的變化。第一次即威斯特伐利亞格局的產生;第二次即1815年拿破侖戰爭后形成的“維也納格局”;第三次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格局”;第四次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逐漸形成的以“雅爾塔體制”為基礎的“兩極基木政治格局”;第五次即20世紀 90年代初蘇東劇變后舊格局的打破,多極化發展,新格局待立態勢。

2、戰后世界多極化的三次大發展

前兩次:

世界多極化經歷量變到質變過程,戰后有三次明顯大發展:

第一次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蘇兩極格局中,出現了日本、歐共體、第三世界、中國等新生力量。標志著世界多極化的萌生。

第二次是20世紀 90年代初。蘇東劇變,蘇聯解體,兩極舊格局終結。多極化發展。日本成為經濟大國,開始謀求政治大國地位;歐共體成為歐洲聯盟,全方位擴展其影響;第三世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大作用;中國內政、外交生氣勃勃。一超多強的多極化格局雛形顯現。

第三次:

第三次就是以21世紀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為標志,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新的此消彼長,世界經濟格局、世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