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對外貿易政策的演變歷程(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演變)

时间:2024-06-06 21:47:40 编辑: 来源:

例外和國際收支例外等,可以采取一些臨時性的限制措施,但前提是符合wto的例外規定。

各國制定對外貿易政策時主要考慮國內的政治經濟狀況,國際經濟環境以及各主要貿易對象國的政治經濟狀況,和本國參加的國際或區域性經濟組織的要求。對于中國來說,國家安全、可持續發展應該是考慮對外貿易政策的重要因素。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納入了全球生產鏈、資本鏈、產品鏈的環節,中國依靠傳統的勞動力比較優勢已經不能維持長久的優勢,因為勞動力比較優勢極容易為它國取代,或被機器節約。從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的經驗出發,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指導理論應該從傳統的外生比較優勢理論轉移到內生比較優勢,從靜態比較優勢轉移到動態比較優勢。

簡而言之就是:首先,認識到比較優勢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形成的,所以政府可以采取各種措施來扶持比較優勢產業的形成;其次,比較優勢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在整個的生命周期中,產品和技術會從知識密集型轉移到資本密集型再到勞動力密集型,所以一國在某種產品和技術的生產上是不可能永遠具備比較優勢的。這就意味著,每個國家都必須在產品和技術的創新與模仿上做文章,而且根據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可以知道,要素越是高級、專業,其帶來的競爭優勢或比較優勢就越持久,企業自身管理和競爭情況也可以帶來強大的競爭優勢。因此,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的選擇就應該圍繞培養更持久的競爭優勢或比較優勢,換句話說,就是斟酌采取某些戰略性貿易政策。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開始從自由貿易或貿易自由化傾向逐漸轉向“公平貿易”政策的實行。所謂“公平貿易”主要是指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必要時采取反傾銷、反補貼或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貿易救濟措施以恢復市場的可競爭性。wto的規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了美日歐的這些做法,因此,中國在入世之后的對外貿易政策必須加強這方面政策措施的改進與完善,防止本國產業和企業或產品在遭受類似的損害之時無法可依,在遭遇貿易對象國的指責時無以回應,當然首要的還是《反壟斷法》出臺。

綜合來說,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趨向應該是依據wto的基本原則以及例外條款,以國內經濟發展要求為基礎,在兼顧區域經濟發展的利益上進行完善,傾向于采取開放型的公平與保護并存的貿易政策。

自由貿易政策的發展歷程

演變過程

自由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對進出口貿易不加干預,任其自由競爭。自由貿易政策有單邊、雙邊、諸邊和多邊多種。自由貿易政策實施表現為關稅的降低和應稅商品的減少、非關稅壁壘等的減少與取消。自由貿易政策隨資本主義建立而出現,隨資本主義發展而演變。時強時弱,沒有絕對意義上的自由貿易政策。在國家存在和不平衡規律作用下,自由貿易政策成為主流政策時期短于保護貿易政策時期。但自由貿易政策有利于資本擴張本性的追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資本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自由貿易政策成為主流,但不穩定。

19世紀產業革命以后,英國經濟競爭力大大增強。為了擴大市場,追求高額利潤,形成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確立單方面的自由貿易政策,并通過各種渠道推行,甚至通過戰爭,強加給戰敗的國家。

在20世紀初期,隨著英國經濟競爭力的下降和大危機的降臨,自由貿易政策被超保護貿易政策取代。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成為經濟強國。為了對外擴張,美國從二次戰前的貿易保護主義轉向自由貿易政策,并推動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建立,推行貿易自由化,把單邊的自由貿易政策演變為多邊的自由貿易政策。隨著資本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1995年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取代1948年生效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使多邊的自由貿易政策得到加強。

世界貿易組織所推行的自由貿易政策與GATT推行的自由貿易政策相比,有些重大變化。第一,推行自由貿易政策機制從貿易協定變成國際組織,帶有永久性和制度性。第二,自由貿易政策囊括的領域從貨物擴大到投資和服務業,并就此達成將近30個貿易協定與協議。第三,自由貿易政策對成員的約束性大大提高,其主要表現是成員要無保留地接受多邊貿易協定與協議,且對本國有關法規要予以對應;加強爭端解決機制,對違規的成員予以“報復”或“懲罰”;加強對成員的政策審議等。第四,推行的自由貿易政策帶有階段性,在一定程度上允許成員存在正當的貿易保護。如發展中國家成員自由化程度可以低于發達國家成員,加強知識產權制度,允許采取救濟措施,存在可選擇加入的諸邊貿易協議。第五,鼓勵世界貿易組織成員進行“開放、公平和無扭曲的競爭”。所謂開放是指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按照承諾的協定與協議履行義務和享受權利;所謂公平是指貿易對象應在市場經濟體制基礎上,通過供求正當競爭形成的真實成本進行貿易;所謂無扭曲是指貿易主體不借助壟斷和特權等行為進行貿易活動。第六,世界貿易成員之間的自由貿易政策的實施是通過談判,在互惠互利基礎上達成各種貿易協議,并付諸實施。

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為世界范圍內自由貿易政策的實施構建了組織基礎和法律基礎。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地區性的貿易自由化組織。如貿易優惠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等。成員內部通過關稅削減和非關稅壁壘等的減少,實現貿易逐步自由化,但其內部貿易自由化領域、層次有所不同。其自由化程度可以高于對外自由化程度,但對外的自由化程度不能低于在世界貿易組織中承諾的自由化程度,并要接受世界貿易組織審查。

世界貿易組織推動的自由貿易政策不是純粹的自由貿易政策:第一,在經濟全球化下,自由貿易政策成為世界貿易政策主流,但允許存在正當的貿易保護。第二,貿易自由化發展不平衡。就貿易領域來說,貨物貿易自由化程度高于服務貿易;工業部門的自由化程度高于農業;出口貿易自由化程度高于進口貿易自由化。就成員來說,發達國家貿易自由化程度高于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高級階段的地區經濟貿易集團內部自由化程度高于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內部的貿易自由化。第三,自由貿易政策不時受到干擾。在不平衡發展規律作用下,世界經濟、各國經濟都處于不平衡發展中。當經濟高漲時,自由貿易政策比較盛行;在經濟危機下,自由貿易政策被干擾,甚至扭曲;同一國家,競爭力強的行業傾向自由貿易政策,而競爭力弱的行業傾向保護貿易政策;在同一行業,競爭力強的企業傾向自由貿易政策;而競爭力弱的企業則尋求保護貿易政策;在一個國家,以國內市場為主的企業偏于貿易保護政策,而以國外市場為主的企業傾向自由貿易政策。第四,在連鎖作用下,貿易對一國的作用從經濟領域擴散到整個社會。一國在制定貿易政策時,不僅要考慮到貿易效益,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就業問題往往成為貿易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第五,在國家存在下,由于社會制度不同、國家關系親疏、文化和宗教差異等,一國出于國家安全和戰略考慮,對出口也加以管制。如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品出口加以管制,不進行自由化。

總之,世界貿易組織建立以來,貿易自由化成為世界貿易政策主流。從整體看,它促進了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的經濟貿易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由于發展不平衡和經濟日益相互依靠,自由貿易政策帶有被迫性,貿易伙伴被迫就貿易利益進行協商和談判,達成貿易協議,享受權利并履行義務。在自由貿易政策實施中,受到國家利益的驅使,一般重視權利的享受,疏于義務的履行,出現管理失衡的狀態,影響了貿易協議的真正落實。

2008年以來,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沖擊下,各國為了挽救經濟,采取各種救市活動,其中有不少貿易保護主義成分。其特點是利用了世界貿易組織協議中的灰區、打擦邊球,濫用和歪曲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沖擊了世界貿易組織主導的自由貿易政策。但尚未從根本上動搖自由貿易政策的主導地位。在各種國際會議上,與會者發表聲明,共同聲討貿易主義,阻止貿易保護主義的泛濫,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它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的自由貿易政策的權威性和主導性,同時也指明世界貿易組織應改革的方向。 自由貿易政策為經濟實力強制國家所采用,為國內成長產業集團所推動,它們是主要受益者。對經濟實力薄弱的國家及幼稚產業,卻意味著市場被外國占領,它們是主要受害者。因而自由貿易被認為是強者的政策。

英國是最早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國家,它最先完成產業革命,是19世紀最強大的工業國家,1850年其工業產量占世界30%。同時英國又是最大的殖民帝國,版圖占地球陸地面積四分之一,殖民地面積超過本土10倍。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商品銷向全世界,原料、食品購自全世界。這就決定英國必須沖破國內保護貿易的限制,積極推行自由貿易政策。 (1)廢除谷物條例。該條例是當時重商主義保護貿易的重要立法,為保持國內糧食價格處于較高水平,用征收滑準關稅的辦法,限制谷物進口。經過工業資產階級與地主貴族之間的長期斗爭,該條例終于在1846年廢除,工業資產階段從中獲得降低糧價、降低工資的利益,被視為英國自由貿易的最大勝利。

(2)改革關稅制度。1842年英國進口項目共有1052個,1859年減至419個,1860年減至48個,以后又減至43個。把極復雜的關稅則加以簡化,絕大部分進口商品不予征稅,并基本上廢除出口稅。

(3)簽定自由通商條約,1860年英法通商條約以及后來的英意、英荷、英德等通商條約,相互提供最惠國待遇,放棄貿易歧視,意味著通商條約,相互提供最惠國待遇,放棄貿易歧視,意味著英國自由貿易政策在國際上的勝利。

(4)取消對殖民地的貿易壟斷。解散特權貿易公司,開放殖民地市場,把殖民地貿易納入自由貿易體系。法國是當時第二個工業強國,從19世紀中葉起也逐漸傾向于自由貿易。1853~1855年期間,曾降低煤、鐵、鋼材、羊毛、棉花進口稅。1860年全部取消禁止進口貨單,接著又廢除出口獎勵金,降低原料進口稅,并同一些國家簽訂旨在推進自由通商的商約。德國工業落后,直到19世紀60年代才逐漸放松以關稅為主要工具的保護政策,出現自由貿易傾向。從1865年修改關稅法開始,1867年修改關稅同盟條約,以后又廢除出口稅及部分進口稅,降低進口稅率,關稅壁壘政策具有自由色彩,反映南方種植園主用農產品出口換回低價工業品的要求。北方勝利后,轉到保護貿易方面,不斷提高工業品進口關稅,就工業品貿易來說,美國并未出現自由貿易時代。 關稅是自由貿易的核心問題,即使一戰使英國在經濟上已不再像過去那樣風光無限,但它仍在力圖堅持自由貿易的政策,到1931年9月止,仍有80%以上的進口商品免稅。不過在30年代大蕭條的打擊下,英國的金本位制已形同虛設,自由貿易政策實在是難以為繼了,英國被迫對經濟政策進行調整。1932年議會通過《進口關稅法》,規定除小麥、肉類和英國不生產或短缺的原材料外,所有的進口商品都要征收進口稅。該法案的出臺,標志著英國實行幾個世紀的自由貿易原則被放棄了。內維爾·張伯倫私下說:只有《進口關稅法》這樣的政策才能夠救帝國。甚至連保守黨領袖斯坦利·鮑德溫都說,自由放任已經走到盡頭,就如同奴隸貿易一樣。自由貿易是英國經濟政策的基石,也是英國在19世紀稱霸世界的經濟哲學。自由貿易政策的終止,標志著英國衰落了,屬于不列顛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演變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美國的生產力大大提高,商品越來越豐富,其次美國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傳播到各地,沖擊著舊制度、舊思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觀念,加快了對西部的開拓和國土的擴張。

自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以來,美國的對外貿易政策先后經歷了三個階段:保護貿易與自由貿易交替、多邊自由貿易和多軌并進自由貿易政策(簡稱多軌公平貿易政策)。其中保護主義始終貫穿于美國的對外貿易政策之中,雖然自由貿易有時偶占上風,但這種所謂的自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