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山海經海內海外大荒(山海關和山海經)

时间:2024-05-18 11:11:17 编辑: 来源:

人蚩尤和神人夸父,不能再回到天上,天上因沒了興云布雨的應龍而使下界常常鬧旱災。下界的人們一遇天旱就裝扮成應龍的樣子求雨,就得到大雨。東海當中有座流波山,這座山在進入東海七千里的地方。山上有一種野獸,形狀像普通的牛,是青蒼色的身子卻沒有犄角,僅有一只蹄子,出入海水時就一定有大風大雨相伴隨,它發出的亮光如同太陽和月亮,它吼叫的聲音如同雷響,名叫夔。

黃帝得到它,便用它的皮蒙鼓,再拿雷獸的骨頭敲打這鼓,響聲傳到五百里以外,用來威震天下。

山海關和山海經

山海關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境內長城26公里,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以東10多公里處。

歷史沿革

山海關古稱榆關,也作渝關,又名臨閭關,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達中山王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在此創建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

據史料記載,山海關自公元1381年建關設衛,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自古即為我國的軍事重鎮。

明末女將軍秦良玉、武舉吳三桂等鎮守過山海關。

建筑規格

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門,并有多種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體系比較完整的城關,有“天下第一關”之稱。以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關”箭樓為主體,輔以靖邊樓。臨閭樓。牧營樓、威遠堂、甕城,東羅城、長城博物館等長城建筑,向游客展示了中國古代城防建筑風格。

山海關是一座文化古城,明代城墻建筑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樣,特別是保存眾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樸。使古城最為增色的是關城東門,天下第一關城樓,聳立長城之上,雄視四野。登上城樓二樓,可俯視山海關城全貌及關外的原野。北望,遙見角山長城的雄姿;南邊的大海也朦朧可見。天下第一關城樓南北,還有靖邊樓、牧營樓和臨閭樓等建筑。漫步在萬里長城之上,會使你感受到我們祖先的偉大和炎黃子孫的非凡智慧。

文化內涵

山海關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萬里長城的形象代表之一。

走下“天下第一關”城樓,可到長城博物館參觀,那里將向您展示萬里長城的古與今以及令人驚嘆的實物展品。

在古城內,品嘗地方風味小吃,會使你的游興大增,并領略到山海關的土人風情。

山海關人文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這里勞動生息了。

山海關景區內名勝古跡薈萃、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和旅游避暑勝地,區內有開發和觀賞價值的名勝古跡達90多處。2000年,山海關景區被評為第一批4A級旅游景區;2001年,國務院下文將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正式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山海關旅游景區以長城為主線,形成了“老龍頭”、“孟姜女廟”、“角山”、“天下第一關”、“長壽山”、“燕塞湖”六大風景區,全部對中外游客開放,是國內外著名的旅游區。其中:山海關長城匯聚了中國古長城之精華。明萬里長城的東起點老龍頭,長城與大海交匯,碧海金沙,天開海岳,氣勢磅礴,馳名中外的“天下第一關”雄關高聳,素有“京師屏翰、遼左咽喉”之稱;角山長城蜿蜒,烽臺險峻、風景如畫,這里“榆關八景”中的“山寺雨晴,瑞蓮捧日”及奇妙的“棲賢佛光”,吸引了眾多的游客。孟姜女廟,演繹著中國民間傳說——姜女尋夫的動人故事。中國北方最大的天然花崗巖石洞——懸陽洞,奇窟異石,泉水潺潺,宛如世外桃源。塞外明珠燕塞湖,美不勝收。

"天下第一關"匾額,長5米多,高1.5米,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所書,字為楷書,筆力蒼勁渾厚,與城樓風格渾然一體,堪稱古今巨作。相傳,最后的"一"字,不是一起寫上去的,而是書者將蘸滿墨汁的筆拋向空中點上去的.。

買粉絲://ke..買粉絲/view/16079.買粉絲?wtp=tt

《山海經》簡介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其中《山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夸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山海經》的作者】

《山海經》一書的作者和成書時間都還未確定。過去認為為禹、伯益所作,大約出于周秦人的記載,不可信。現代中國學者一般認為《山海經》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時間大約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楚,巴蜀,東及齊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漢校書時才合編在一起。其中許多可能來自口頭傳說。《 山海經》現在最早的版本是經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刊而成。晉朝郭璞曾為《山海經》作注,考證注釋者還有清朝畢沅的《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等。 劉歆(最早可編者):(約前53-前23) 西漢末古文經學家、目錄學家、天文學家。字子駿,后改名秀,字穎叔。沛(今江蘇沛縣)人。漢皇族楚元王劉交五世孫,劉向之子。成帝時為黃門郎。河平中,受詔與其父總校群書,講六校傳記。劉向死后,劉歆復任中壘校尉。哀帝即位,王莽薦舉為侍中太史中大夫,遷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繼承父業,撰成《七略》,為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曾建議為《左傳》、《毛詩》、《古文尚書》等古文經設立學官,遭今文博士的反對。因得罪執政大臣,出任河內、五原、涿郡等地太守。王莽新政,累官至京兆尹,封紅休侯、國師。地皇末(23),謀誅王莽,事泄自殺。明人輯有《劉子駿集》。劉歆上《山海經》表,約在漢哀帝建平年間(前6~前5)。

【《山海經》目錄】

山經 第一卷 《南山經》 第二卷 《西山經》 第三卷 《北山經》 第四卷 《東山經》 第五卷 《中山經》 海經 第一卷 《海外南經》 第二卷 《海外西經》 第三卷 《海外北經》 第四卷 《海外東經》第五卷 《海內南經》 第六卷 《海內西經》 第七卷 《海內北經》 第八卷 《海內東經》 第九卷 《大荒東經》 第十卷 《大荒南經》 第十一卷 《大荒西經》 第十二卷 《大荒北經》第十三卷 《海內經》

【《山海經》的地域范圍】

《山海經》的地域范圍:《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

《西山經》東起山、陜間黃河,南起陜、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鹽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里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東山經》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中山經》西達四川盆地西北邊緣。

【《山海經》具有多方面的價值】

對歷史,民俗,科學等的作用

《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也許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除了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等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們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經》中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谷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這個禹殺相柳的傳說充滿了神奇色彩,既可從文學或神話學的角度來研究,也可以從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古代民族部落之間的斗爭。《山海經》中大量存在的這些神話傳說,是今天我們研究原始宗教的難得材料。例如: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海外西經》)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大荒西經》)

《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不僅僅是神話傳說,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歷史。雖然由于濃厚的神話色彩,其真實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們畢竟留下了歷史的影子。把幾條類似的材料加以比較,有時還是可以看到歷史的真實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經》中黃帝戰蚩尤的記載,剔除其神話色彩,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場古代部落之間的殘酷戰爭。又如《大荒西經》、《海內經》中記載了一個黃帝的譜系: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海內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處于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經》)這個譜系具有傳奇色彩,具有神譜的性質,但是,它與《大戴禮記·帝系篇》、《史記·五帝本紀》、皇甫謐《帝王世紀》基本相同。

同時,《山海經》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記載了古代科學家們的創造發明,也有他們的科學實踐活動,還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思想以及已經達到的科學技術水平。例如,關于農業生產,《大荒海內經》載:“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經》載:“叔均乃為田祖。”關于手工業,《大荒海內經》載:“義均是始為巧亻垂,是始作下民百巧。”關于天文、歷法,《大荒海內經》載:“噎鳴生歲有十二。”《大荒西經》載:“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于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諸如此類的記載不勝枚舉。有一些自然現象的記載尤其珍貴,這在其他書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經》載:“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 上啟下月}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現在,許多學者均認為,《山海經》在這里記載的是北極地帶半年為晝,半年為夜的極地現象,只不過是古人無法解釋這種現象,于是就用神話來解釋。這種記載無疑是寶貴的科學資料。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例如《大荒東經》載:“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又如《海外東經》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這兩條記載,有人認為前者記載的是太陽黑子活動和北極的極地現象,后者記載的是極地附近的假日現象。此外,從《山海經》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人對大地的探測活動。《海外東經》載:“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中山經》說:“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這些記載,數字未必確實,但已反映出中國古人的探測活動。總而言之,《山海經》是一部充滿著神奇色彩的著作,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包,蘊藏著豐富的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科學史、醫學等學科的寶貴資料,細心鉆研,深入探討,就不愁沒有新發現。

地理學上的科學地位

正如當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指出的那樣:“《五藏山經》在《山海經》全書各部分中最為平實雅正,盡管免不了雜有一些傳聞、神話,基本上是一部反映當時真實知識的地理書。”據譚先生研究,《山經》共寫了四百四十七座山,這些山中,見于漢晉以來記載,可以指系確切的約為一百四十座,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對晉南、陜中、豫西地區記述得最詳細正確。這應該是研究我國古代地理的寶貴資料。

在《海經》中,記載了一些諸如結胸民、羽民國、厭火國、貫胸國、不死民、反舌國、三首國、長臂國、三身國、一臂國、奇肱國、丈夫國、巫咸國、女子國、軒轅國、白民國、長股國、一目國、大人國、君子國、無腸國、夸父國、黑齒國、玄股國等奇異的國家和民族,雖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