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山海經海內海外大荒指的是哪里(山海經書中所說海內、海外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6-01 09:24:48 编辑: 来源:

甘淵、歸墟、咸池,而不自知.由黑(墨)齒國(即墨池國)之尤卡坦半島科潘河上岸,出墨池(歸墟),到拉文塔太陽神廟遺址.見日出杲杲,朝陽東升于穹桑樹上,殷地安群眾已集數百,禮拜太陽.20名水手也站立挺身,仰面朝天祈禱.回去時,仍由大壑、咸池,進入地下鐘乳水道,在墨池歸墟飲‘合虛山長壽甘泉的甘露水 ,見有地下水道岔口,鐘乳下垂滴水,蔚為壯觀.一水手說:這岔道是天元(TIENYUEN)日月山,常羲(CHANGSI)媽媽正在浴月,一月方至,一月方出.三哥問:怎么墨國也有軒轅呢?答:這是海外天元.指又一鐘乳大岔水道說:這是羲和(SIHO)媽媽浴日的地方,共有22個地下岔道,一進去,迷了路就出不來了……我們兄弟3人1927年才回中國學漢語,當時只會說西班牙和殷地安語,23人誰也沒讀過《山海經》,后來才知道水手講的同《山海經》記的多有暗合,很是驚訝……

1926年這次游歷終生難忘,因我童年和殷福布族等殷地安人生活,彼此互稱殷地安,自言中國人,確信美洲‘印第安’人,就是中國商殷人和少昊、夸父等中華先人的裔胃.③

其三,再說到默茨.默茨在《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讀到開篇一句:“東海之外大壑”,并《海外東經》中羿射九日神話之源:“十日所浴,在墨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默茨認為,“大壑”便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他們在四千年前稱之為‘大壑’,我們今天稱它為‘大峽谷’.人們站在大峽谷邊上眺望,無不為它瑰麗的景色所感動.印第安人對此不能無動于衷,中國人不能,我們也不能.”默茨進而推斷道:中國關于羿射日的神話,其出處無疑就在《山海經·海外東經》.“我相信終有一天會發現,射日的故事最早發源于某一印第安人的部落,是印第安人講給中國人聽的.中國人將印第安人關于峽谷怎樣形成的神話,作為大壑(大峽谷)的神話帶回來……印第安人是想解釋峽谷是怎樣來的,想弄清為什么會流金鑠石,五光十色.對詩情畫意的中國人來說,這故事聽來是講得通的……應該承認,神話的根子就在美國大峽谷.”

默茨的推論雖然大膽,卻不無根據.現在我們吃驚地得知,在美國大峽谷附近的印第安部落中,確實流傳著十日神話.徐松石教授經搜集考證,指出:“美洲也有墨西哥境十日浴于扶桑湯谷的故事.又有加利福尼亞沙士太印第安族的十日傳說.據謂狗酋達(犬形神人)創造天地日月,造成十個太陽和十個月亮.他們本來是輪流出現的.后來有一個時候,十個太陽白天并出,十個月亮夜里并懸.弄到日間則熱似焦火,夜里則凍似寒冰……人民十分痛苦.狗酋達就出來毀滅了九個太陽和九個月亮.然后人類生活得以恢復常態.”

現在,我們似乎可以說,美國西部的大峽谷,與《山海經》所記“東海之外大壑”方位地貌相合.而流金鑠石的大峽谷應為古人眼中日出之處.大峽谷附近的印第安人與中國人有著相似的十日神話傳說.至于是否古時來到大峽谷的中國人將印第安人的十日傳說帶回去,演變成羿射九日的神話,恐怕只能做為默茨的推想而難予考證.

《山海經》確實是上古先民認知世界的記錄,其囊括的范圍大大超越了現今的中國本土.如若不然,《山海經》又如何被分為“海內”、“海外”與“大荒”等不同地域而分別敘述呢?

我們應該注意到,在《海內經》和《海內南經》、《海內北經》、《海內西經》、《海內東經》諸篇中,已可以大致看到一個“海內”的輪廓,這個輪廓的東南角已達“會稽”,西北角已達“兇奴”、“東胡”,西南角甚至達到“天毒”(晉郭璞注:天毒即天竺,按指今印度),而東北角則明確記為“朝鮮”與“倭”.

請看:“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晉郭璞為此注曰:“倭國在帶方東大海內……”“朝鮮今樂浪縣,箕子所封也”這就指明《山海經》之《海內北經》提到的“倭”和“朝鮮”即今日的日本和朝鮮、韓國.

既然古時已將日本和朝鮮列于“海內”,那么,《海外東經》、《大荒東經》所到達的地方,必然遠于日本和朝鮮.而在日本、朝鮮以東會是哪里呢?答案不言自明,當然應是美洲.

《海外東經》記載的“湯谷”“扶桑”“黑齒國”等,必是美洲,因有其它典籍的記載佐記——《東夷傳》載:“倭國東四千余里,有裸國,裸國東南有黑齒國,船行一年可至也.”

至于《大荒東經》所載“東海之外大壑”,更非美洲莫屬.《列子·湯問篇》云“渤海之東,不知其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

而中國古人到達東部如此之遠的地方,之所以“質明有信”,并非虛妄,乃是因為有人雙腳丈量的結果.

《海外東經》記載道:“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晉郭璞注:“豎亥”為健行人.清郝懿行注:豎亥右手把算,算當為 .《說文》云:“ 長六寸,計歷數者”.而“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這就鮮活地描寫出古時測量大地者的生動形象.

“自東極至于西極”,氣魄何等之大!“東極”在哪里?《大荒東經》載明,在“日月所出”之處;“西極”在哪里?《大荒西經》載明,在“日月所入”之外.《大荒西經》記載,“日月所出”之山和《大荒西經》所載“日月所入”之山各有六處之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古人觀察一年中不同時間,太陽出升和降落的方位稍有不同.看來,命豎亥測量由東極至于西極的里程,也許與制定歷法有關.

還有一個情況值得注意,與《五藏山經》所記大量山名有所不同,《大荒東經》記載的許多山名都不象中國的山名,比如:

“大荒東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

“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東極、高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 羝.”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蘇門”.

“東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日兇犁士丘.”

上述這些中國人聽來很怪的山名,無疑是外域山名的音譯,是對當地土人所稱山名的直譯音錄.如果是“海客談瀛”式的神侃海聊,沒必要編些古怪的山名.這倒從一個角度,證明古人確確實實到達了《大荒東經》所記載的地方.

這里應該提到默茨博士在美洲的踏勘中,發現的幾處古代石刻.一處位于加拿大的阿爾柏達,一處位于美國北達科他,還有一處在亞利桑那的“四角”(Four Cornnrs).這些石刻文字明顯與古瑪雅象形文字不屬于一個系統,反而與中國商殷之際的甲骨文極為相似,有些文字簡直與甲骨文相同.難怪北達科他商業與工業開發署,曾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曾一度訪問過北達科他”;并且在1972年再版的《關于北達科他的種種事實》一書里,附以有關中國人這次探險的記載.④

在北美洲發現的這些古代石刻,很可能就是古人“自東極至于西極”測量大地所留下的遺跡.要知道,“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是一個相當遙遠的距離.如果不以古時測量步算(據說舊時丈量土地時左右兩腳各向前邁一步為一測量步),僅以普通行走,兩步為一公尺計,五億步當有2.5億公尺——已有20萬公里以上了,其行走距離,早已遠遠超出中國本土,可以環繞地球幾圈了!如果考慮古人行走時翻山越嶺、涉水渡海,不可能以直線行走,“自東極至于西極”距離的記載是可信的.

并且,這項巨大的測量工程,不一定像有些學者所說的需要幾代人才能完成,而是可以由一批同代人或一個部落的同代人便可完成.前些年,上海有位徒步走遍全中國的壯士余純順.筆者雖然沒有仔細核查過他的有關資料,但以他經歷過的幾乎走遍中國大陸上的每一個市縣、行走時間歷時八年的情況看,他所走過的里程相加,相信已可以繞地球一圈.遠古的健行人恐怕日行不止百里,若按日行一百華里計,一年約可走三萬多華里,三年便可行走十萬華里,足以繞地球一周.從《大荒東經》和《大荒西經》兩篇記錄來看,其敘述風格如出一位親歷者之手.可以推想,古時健行人完成了“自東極至于西極”的壯舉,將大荒之東和大荒之西的所見所聞記了下來,并講述給別人,因此才有了《大荒東經》和《大荒西經》.

偉哉,華夏先人!

默茨博士研讀了《山海經》,并親自踏勘美洲的山水河流之后,由衷的贊嘆:

對于那些早在四千年前就為白雪皚皚的峻峭山峰繪制地圖的剛毅無畏的中國人,我們只有低頭,頂禮膜拜.⑤

而今天,我們還趕得上祖先的腳力么?

注:

①《人民日報》1982年6月6日第七版

②原譯文如此,與《山海經》有出入

③《中華祖先拓荒美洲》198頁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④默茨《幾近退色的記錄》第10頁

⑤默茨《幾近退色的記錄》第100頁

《大地》 (2001年第二十三、二十四期合刊)

古代的四海分別指今天的哪里?

四海者,《禹貢》云:‘青州:濰、淄其道,海濱廣斥’,此為東海,在今登州

《禹貢》云:‘導河,北播為九河,入于海’,此即北海,漢為渤海郡,為今滄州、天津之境

《禹貢》云:‘北江入于海,中江入于海’,此為揚州之海,疑亦可為南海

《左傳》:‘楚子云: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孟子》云:‘孫叔敖舉于海’,似楚之南海即為揚州之海也

《史記正義》云:‘按南海即揚州東大海

岷江下至揚州,東入海也’

《禹貢》不言西海,《史記·張儀傳》:‘司馬錯曰:利盡西海’,《索隱》曰:‘西海,謂蜀川也

’又《大荒西經》云:‘西海之南,流沙之濱,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

’《海內西經》云:‘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是《山海經》有西海,亦名渤海,漢時謂之蒲昌海

《說文》云:‘泑澤,在昆侖虛下’

即蒲昌海也,亦謂之西海

《山海經》中的“不周山”,指的是現在的什么地方?

《山海經》中的“不周山”指的是昆侖山西北部的帕米爾。

不周山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山名,最早見于《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意思是在西北海以外,大荒的一個角落,有座山斷裂而合不攏,名叫不周山,有兩頭黃色的野獸守護著它。

楚國大詩人屈原在他的不朽著作《離騷》中就有“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意思是經過不周山向左轉去啊,我的目的地已指定西海。

同期成書的《淮南子·天文訓》則對不周山之“不周”,作了更為神奇的描述:“昔共工與顓瑣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意思是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部落首領,共工在大戰中慘敗,共工憤怒地用頭撞擊不周山,支撐著天的柱子折斷了,拴系著大地的繩索也斷了。結果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動了;大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積水泥沙都朝東南角流去了。

據王逸注《離騷》,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訓》均考不周山在昆侖山西北。這個不周山即今日昆侖山西北部的帕米爾。

擴展資料:

“不周山”相關故事:

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與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發動進攻。擔當先鋒的大將相柳、浮游,猛撲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宮,把光明宮四周長年不熄的神火弄滅了。大地頓時一片漆黑。火神祝融駕著遍身冒著烈焰的火龍出來迎戰。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