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屬于現代貿易理論的有(簡述國際貿易的幾種主要理論)

时间:2024-05-29 12:22:03 编辑: 来源:

在的對外貿易越有可能。

除了對潛在的對外貿易分析之外,他也論述了對外貿易的現實領域。他認為,工業品現實的出口將決定于以下因素,其中促進出口的因素有:

1.全球范圍內壟斷性的產品供應結構;

2.與國內和國外競爭對手相比擁有生產要素采購和加工的優勢;

3.與國內外同行相比擁有先進的技術;

4.更好的管理水平;

5.通過大批量生產擁有成本的優勢;

下列因素阻礙著出口:

1.缺少對國外市場的了解;

2.高昂的交通費用;

3.貿易的限制;

除此之外,Linder也給出來自現實進口國的決定因素:

1.文化因素,例如,語言和氣質的不同;

2.政治因素,例如,政治聯盟(歐共體、前法國的殖民地區等)。

需求結構理論指出了許多影響對外貿易的發生的因素,同時也給企業的領導提供許多出口戰略思維,比如,要想增加出口,同業壟斷地位應是企業不斷追求的目標。另外從企業內部來講,在采購方面、生產方面和技術方面的優勢以及管理方面的優勢能導致成本的優勢及規模經濟效應;從企業的外部來講,國內需求的結構及增長邊際、進口國的政治文化、關稅及貿易限制也影響著企業出口決策的實施。

四、區域內部貿易理論

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交往變得越來越密切,這也導致了技術轉移和擴散的速度變得越來越快。因此工業產品的生產條件在各國間也就變得越來越相似。這種模仿效應使得國家之間,特別是各工業國之間的供求結構變得很相似。如果這種發展與實際相符的話,那么傳統對外貿易理論所提供的許多解釋變量對當今出口戰略的實施已失去了策略上的意義。

在這個觀點的基礎上,經濟學家Levitt在1983年提出了一個實現出口的新的解釋模型,即區域內部貿易理論。這個理論特別對工業國家之間的貿易的發生具有解釋意義。區域內部貿易理論試圖解釋,在國際間供給結構越來越趨向類同的狀況下,各國之間的貿易是怎樣發生的。

區域貿易理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產品的差異化是貿易產生的原由。國際間產品差異化能通過下列方法達到:

1.產品物理性質和功能的差異,例如,材料的種類、技術設計、質量等;

2.產品美學方面的差異,例如,設計、形狀、顏色或者包裝等;

3.產品標記的差異,例如,商標及名稱;

4.產品其它方面的差異,例如,買粉絲和售后服務等。

區域內部貿易理論將產品的差異化作為貿易產生的原由。在當今的國際市場上產品的差異化也是企業獲得國際競爭力的一個有效而重要的手段,對企業國際化策略的發展具有現實的意義。當然與技術缺口理論、學習曲線理論以及需求結構理論相比,它對對外貿易發生只提供了一個解釋變量,即工藝技術。

小結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個現代化國際貿易理論之外,還有生產地點理論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也能解釋許多關于國際貿易產生的行為和現象。

無論是傳統國際貿易理論還是現代國際貿易理論,它們主要是從國民經濟的角度發展起來的。因此直到今天還沒有一個國際貿易理論能充分而全面的解釋企業國際化的現象。由于迅速發展的世界經濟使得企業的經營環境更加復雜而多變,在國際化戰略的決策時,單個理論能提供的策略指導變得越來越少。當然,盡管單個理論只能從一個側面提供國際貿易產生的解釋變量,但綜合不同的國際貿易理論,我們能夠從中導出很多有關國際貿易的解釋變量。這些變量為企業國際化策略的形成和有效實施提供了必要的理論依據,這些理論也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這樣一種思維,那就是,一個成功的國際化策略不僅適合于企業的內部而且同時也適合于企業的外部。

國際貿易理論,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現代貿易理論的共同和區別

1.理論的思想淵源不同

以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的思想精華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1)市場競爭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能使社會福利最大化;(2 )勞動分工能使生產率提高并受到市場范圍的限制。

應該說,新古典經濟學成功地描述了古典經濟學的第一個思想,卻與第二個思想相沖突。新古典經濟學在將市場競爭的作用形式化時,最初采用了無規模報酬的生產函數這種最簡單的數學工具,它使古典經濟學的分工思想變成了與市場競爭不相容的東西。因為按照斯密的分工理論,分工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基于專業化能夠提高生產率的原理,而這一原理與遞增規模報酬有關。新古典貿易理論也采用無規模報酬的假設,從而先天不足,以致于企業的組織結構、規模大小、市場競爭地位及其相應的市場結構都對貿易的模式、成因、結構、得益等沒有影響。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就在于新古典的生產函數只表明一種投入產出的純技術關系,不允許遞增報酬的存在,并且忽視了社會經濟組織的演進與生產率的互動關系。

事實上,古典經濟學家的研究重點是專業化、勞動分工和交換的關系。在斯密和馬克思看來,勞動分工是經濟生活的核心現象,社會經濟組織結構是經濟學研究的中心,馬克思更將其歸結為生產關系的研究。楊格(Allyn Young,1928)的經典論文指出:“在全部經濟學文獻中,最富有啟發、富有成果的一般法則就是斯密定理(勞動分工受到市場范圍的限制)。”(注:Young A.(1928),Increasing Returna andE買粉絲nomic Progress, The E買粉絲nomic Journal,38:P527—42。)然而,由于后來德布魯把新古典經濟學變成公理化體系,用斯密的分工思想來解釋國際貿易的理論逐漸地為人們所拋棄。70年代以來,依托于新古典框架的新貿易理論逐步產生和發展,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其不足,但始終難逃“舊瓶裝新酒”之嫌。楊小凱用現代數學分析工具將古典經濟學的思想精華充分發揮并加以形式化,創立了以古典經濟學的分工思想為基礎的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堪稱是貿易理論領域的一次革命。

2.前提假設、分析方法不同

就前提假設和分析方法來看,新古典經濟學存在三個致命缺陷:第一是采用消費者——生產者的兩分法。消費者不生產,必須從廠商處購買所有消費品,因此國內貿易必然存在,消費者不能選擇自給自足,也不能選擇專業化的水平和方向;而廠商的存在是給定的,所以導致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重點是給定經濟組織結構下的最優資源配置問題。這種兩分法使得新古典貿易理論無法解釋經濟組織如何從自給自足變得越來越專業化,也無法解釋國際貿易如何從國內貿易中產生等現象。第二,新古典經濟學用規模經濟概念替代專業化經濟概念,而規模經濟概念只能表明投入產出間的純技術關系,卻不能反映專業化水平、經濟組織結構的演進對生產率的影響。第三,新古典經濟學采用馬歇爾開創的邊際分析方法。邊際分析主要用于處理內點解問題,而現實生活中的經濟決策往往是角點解問題。(注:角點解意味著某些決策變量的最優值是零。一般講,買汽車的人不會自己生產汽車,即其購買量為正數,而其生產量為零;在自給自足的情況下,產品的生產量為正數,而其購買量則為零。相反,內點解則意味著決策變量的最優值不是零。)

3.對貿易基礎的認識不同

當代貿易理論公認的一個事實是:李嘉圖的比較優勢是對斯密的絕對優勢的一個發展。當然,如果靜態地看,情況確實如此。但是,如果允許比較優勢在模型中內生,并且隨著分工的發展而不斷演進,那么斯密基于分工和專業化的絕對優勢概念比李嘉圖的比較優勢概念更為寬泛和重要。許多經濟學家曾指出,個人之間生產各種物品的生產率的先天性差異遠不如個人之間由于分工和專業化而產生的生產率差異來得重要。正如斯密所說:“人們天賦才能的差異,實際上并不象我們所感覺的那么大。人們壯年時在不同職業上表現出來的極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數場合,與其說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說是分工的結果”(注:亞當·斯密著,郭大力、王亞南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商務印書館,1997年上卷,第15頁。)。如果我們接受先天的生產率差異(即外生比較優勢)作為分工的條件,那么就會導致貿易產品、方向和格局的靜態化,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比較利益陷阱的根本原因。而作為分工的結果出現的內生比較優勢的演進,則預示著一國貿易動態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的可能性。

基于分工造成生產率差異的內生比較優勢能夠隨著分工的逐步發展而不斷演進,而且內生比較優勢的演進是加速知識積累和生產率內生進展的動力并且楊格定理告訴我們,分工存在自我繁殖的機制,因此基于分工和專業化的內生比較優勢的演進就成為一國貿易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持續不斷的源泉。而外生比較優勢不能內生地演進,對于分工、生產率進步和加速知識積累沒有什么影響,因而一國的貿易發展和經濟增長就只能歸功于新古典經濟學無法解釋的外生技術進步。這是新古典貿易理論無法解釋很多現象的根本原因。

根據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如果事前相同的個人選擇不同的專業化水平生產不同的產品,只要專業化報酬遞增,就可能存在比較優勢。這就是說,按照斯密的定義,比較優勢可能存在于所有個人事前相同的場合。而根據李嘉圖的定義,在這種場合比較利益不可能存在。換句話說,這種比較優勢的存在與否,取決于人們對于專業化程度的決策。我們將這種由于選擇不同專業方向的決策造成的事后生產率差別稱做內生比較優勢,而將以外生給定的個人之間的技術和稟賦差異為基礎的比較優勢概念稱為外生比較優勢。

新貿易理論也對此作出了相似的研究。 格羅斯曼和赫爾普曼(1989)把以規模報酬遞增為基礎的比較優勢稱為后天獲得的比較優勢,而把李嘉圖的比較優勢概念稱為先天自然的比較優勢。

4.對貿易利益的主張不同

按照新古典貿易理論,如果國與國之間存在外生比較優勢,則在沒有政府干預的情況下,國際貿易必定會產生,而且實行自由貿易能夠提高一國的福利水平。新貿易理論中的規模報酬遞增的貿易模型預言,國際貿易總是優于自給自足,因為世界市場上一個經濟聯合體的規模總比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要大得多。因此,沒有政府干預時不可能出現自給自足。那么,國際貿易的存在一定會帶來貿易利益嗎?它一定優于自給自足的封閉經濟狀態下的福利水平嗎?

新興古典貿易理論通過引入交易效率的概念,能夠解釋國際貿易之所以從國內貿易中產生是因為一國的交易效率的改進。交易效率與交易費用負相關,各種交易費用(內生或外生)越高則交易效率越低。如果交易效率極低,則自給自足是均衡,因而無需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如果交易效率得到改進,則國內貿易將因一國之內的分工水平提高而產生。但如果交易效率改進的幅度不是很大,則在沒有形成全國統一市場時,貿易可能在各個地方性市場內進行。隨著交易效率的進一步改進,全國性市場便因分工水平的提高而產生。如果交易效率繼續提高的話,則高效率的分工水平便會要求更大的市場規模與其相適應,此時局限于一國市場之內的貿易和產品交換無法充分利用高水平的分工經濟,因此國際貿易便會從國內貿易中產生。總之,國際貿易給一國帶來貿易利益的先決條件是該國的交易效率應當足夠高,以便適應分工水平的提高,而分工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大規模的市場與之相適應,由此國際貿易才成為必要。

求答案:現代國際貿易理論包括哪些理論?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1.重商主義2.亞當斯密,絕對優勢理論,貿易雙方要出口各自有絕對優勢的產品;2.大衛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貿易雙方出口各自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即可。以上是技術差異論。

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1.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論(H-O理論),一國應生產密集使用本國豐裕資源的產品。

新貿易理論:1.弗農,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解釋產品生命周期不同階段貿易流向的變化,并進一步揭示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