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廣西中復品創貿易有限公司南寧鐵路(中復品創貿易有限公司是國企嗎)

时间:2024-05-03 01:03:56 编辑: 来源:

,家庭戶人口為335.41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4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9人減少0.42人。

人口構成

性別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78.22萬人,占51.41%;女性人口為168.46萬人,占48.59%。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8.18下降為105.80。

年齡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74.17萬人,占21.39%;15-59歲人口為225.96萬人,占65.18%;60歲及以上人口為46.55萬人,占13.43%,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32.46萬人,占9.3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3.15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0.47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68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33個百分點。

民族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51.84萬人,占14.95%;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94.84萬人,占85.05%。同2000年,漢族人口增加0.63萬人,增長1.23%;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4.29萬人,增長1.48%。

經濟發展編輯

概況

2012年,百色市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749.6億元,同比增長9%,其中,一、二、三產分別增長6%、9.4%、10%;全部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增長2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00億元,增長31.2%;財政收入98億元,增長16.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70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4720元,增長16.5%。[18]

2013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8億元,同比增長9%。其中第一產業完成146.7億元,同比增長7%;第二產業完成456.3億元,同比增長10%;第三產業完成225億元,同比增長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20億元。財政收入完成107.7億元,同比增長9.8%。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758億元、貸款余額592億元,分別增長12.1%和14.7%。

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8.5:55.5:26調整為17.8:55:27.2。鋁基和錳基新材料、非冶金鋁、節能環保型金屬、高端裝備制造、碳酸鈣、林木加工、電子信息等新產業加快發展。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3%,萬元工業增加值水耗同比下降7.03%。新增非公企業3275戶、個體工商戶1236戶。

扶貧攻堅成效顯著。新一輪扶貧攻堅戰、興邊富民行動和“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扎實有效。設立了“曾憲梓產業扶貧專項擔保資金”,投入財政產業扶貧資金1.05億元。完成廣州市幫扶的12個“整村推進”示范村建設任務,與廣州市的扶貧協作向產業合作轉變。完成扶貧培訓5.3萬人。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8億元,實施一批水、電、路項目,貧困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預計全市減貧20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5個百分點。

全年交通領域完成投資140億元,增長36%。百色至靖西、靖西至那坡、馬山至平果、崇左至靖西4條高速公路以及云桂鐵路加快建設。河池至百色、樂業至百色高速公路、黃桶至百色鐵路、南昆鐵路二線以及百色巴馬新機場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國道、省區道路網16個改造項目和“百村通暢工程”192個項目深入實施。魚梁航運樞紐船閘實現通航。

2013年工業經濟平穩增長。全部工業總產值1116億元,同比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0億元,同比增長11%。工業投資完成285億元。生態型鋁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加快,全市鋁產業完成總產值600億元,同比增長24%。工業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875億元,同比增長14%。全市新增億元以上企業9家,新增規模以上企業41家。[19]

201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917.9億元,增長8.4%,增速排在全區第5位,比上年提升5位。財政收入完成108.7億元,增長1%。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95.2億元,增長11.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86.3億元,增長9.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1億元,增長12.6%。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2.3%,控制在5%的目標內。城鎮新增就業2.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的目標內。外貿進出口總額7.3億美元,增長21.8%。[20]

農業

百色市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地肥沃,對發展農業十分有利。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早稻、玉米、麥類、豆類、薯類;經濟作物以甘蔗、木薯、花生、芝麻和麻類為大宗。

歷史以來,因受自然條件限制,旱、澇、寒等自然災害頻繁,加以生產技術落后和封建地主土地制度的束縛,農業生產十分落后。

據光緒八年《百色廳志》記述:“其地山多田少,俱無水利,十日不雨苗立槁,一月不雨水就涸,農田歲一稔,四月蒔秧,九月刈稻,以余暇負販營生,搏蠅頭利”。

1933年《廣西年鑒》記述:百色縣耕地面積17.51萬畝,當年播種面積18.08萬畝,糧食總產量1750.26萬公斤,產值42.08萬元(毫幣)。其中稻谷種植面積14.37萬畝,產谷1266.5萬公斤,畝產88公斤。

解放后,農民分得了土地,后又組織了互助組、合作社,溝通了社員生產上的需求。調劑了勞力缺余,興修水利,積肥改土,特別是政治生活穩定,農業發展較快。糧食總產1949年是2412.5萬公斤,1957年增到3078.46萬公斤,年均遞增3.1%。人均有糧300.32公斤。農業產值(種植業,下同)為700萬元(人民幣,80年不變價,下同)。縣內糧食略有余裕;經濟作物產品糖,1956年外調26.5萬公斤。1965年糧食總產為3112.88萬公斤,比1962年增長27.74%。農業產值為1219萬元,比1962年增長17.21%。

1982年全縣普遍實行農業生產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產積極性調動起來,生產有所突破。當年糧食總產為7779.67萬公斤,農業產值為3098.91萬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37.58%和34.91%。1983年糧食總產上升到8058.97萬公斤,農業產值為3165萬元,分別比1982年增長3.59%和2.13%,比1978年增長42.52%和37.79%,創歷史最高水平。甘蔗畝產4.31噸,出現一些高產典型,畝產6噸以上的有兩個村和21個村民小組<其中兩組畝產8噸),畝產超10噸的有12戶。1984、1985、1986年因自然災害和經濟作物種植增多,糧食總產量分別比1983年下降8.88%、19.18%和25.17%。1987年開始回升,1988年總產為7134.8萬公斤,農業產值為3047萬元,比1985年分別增長9.54%和11.20%。

1952~1988的37年中,國家先后投入2063.55萬元扶持農業生產,加上科技推廣、水利建設逐步增加、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糧食生產發展較快。1988年糧食總產比1952年增長2.28倍,年均遞增3.5%,但因自然災害的頻繁侵襲和工作上的失誤,生產起伏不定,呈波浪式向前發展。1952~1957年,糧食產量年均遞增9.8%;1958~1965年,年均遞減3.8%;1966~1978年,年均遞增5.4%;1979~1988年,年均遞增3.6%。37年中,有25年增產,12年減產,在25年增產年中,有8年屬恢復性增產。[21]

2006年末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6.12億元,主要農產品有蔬菜、水果、烤煙、油料、茶葉等。其中水果產量達38.94萬噸,蔬菜產量達183.95萬噸,蔬菜產品暢銷全國30多個省區300多個大中城市。[22]

2011年全年農業總產值同比增長5%;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155元,增長20%,是2002年撤地設市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全市全年蔬菜種植面積達163萬畝,產量277.1萬噸,分別增長6.33%和7.79%。全市年出欄肉雞5000羽以上的規模場累計達3500個,建成林下養雞集中區90個,林下養雞“百萬羽鄉鎮”和“十萬羽村”分別達到28個和108個。

工業

清光緒年間,百色市的鄉鎮手工業生產已初具規模,諸如打鐵、木器、竹器、紡織等手工業已遍及鄉村,但生產能力小,多為單家獨戶生產,亦有少數聯戶合辦,而品種單調,產量不多,產品多自產自銷。民國8年(1919)9月,商辦百色日光電燈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本市第一家現代工業,并推動了手工業進一步發展。

1922年,已有毛巾織造業8家,織布業15家,面條加工數家,產品線面遠銷龍州、靖西等地。26年,工廠作坊增至72家,百色熟煙(絲)暢銷云南、貴州等地,僅林鴻源煙莊年產煙絲5萬公斤,產值13萬元(銀元)。

1936年,工業、手工業有335家,其中酒精、采煤等為新興行業,至1949年,工業總產值69.88萬元(按人民幣1980年不變價計算)。

1950年10月,專區人民工廠成立,是全民工業之始。在國民經濟恢復三年中,先后建立專區農具廠、右江農民報印刷廠、建國機器榨油廠等6家全民所有制企業,加上私營企業9家,至1952年共有工人938人,當年總產值225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2137元。經過經濟恢復時期,縣政府加強對工業生產的領導,后又通過對私營工商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工業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發展步伐加快,至1957年,有企業21家,總產值年均遞增37.9%,屬高速增長。

1970年,貫徹國務院關于“軍工第一,三線第一,配套第一,質量第一”、“工業要增長17%,年均增13%”的指示,縣進一步加強對工業的領導,當年投資159.9萬元,有企業79家,工業總產值3813.7萬元,效益得到提高,在“三五”計劃期末總產值年均增長17%,到“四五”計劃時總產值年均遞增15.7%,生產較為穩定。在“五五”計劃期間,因實行生產責任制遲緩,效益降低,總產值年均遞增8.8%,1980年利稅比1979年減1.6%。

自1982年普遍實行廠長責任制和經濟承包責任制后,調動了經營者和生產者的積極性,生產有所改觀,在“六五”計劃期間生產基數增大的情況下,總產值年均遞增仍達7.4%。多年來,由于重視投入,從1952年至1988年市屬總投入7049萬元,使產值逐年增加,1988年總產值達21275萬元,獨立核算企業職工16046人,全員勞動生產率13258元,是解放以來最高的一年。

在全部企業中,中央屬企業,有分別建于1964年、1965年的建華廠和大華廠,1966年投產,當年總產值共268.68萬元。主要產品為軍工品。1986年總產值2650萬元。從1987年起改屬地區企業。

區屬企業,有建于1956年的東筍煤礦,1961年撥歸地區管理。余下的百色公路總段機修廠、華僑農場工廠、百色茶場工廠、陽圩茶場工廠、右醫印刷廠、右江師專印刷廠等6家,均不是獨立核算企業,無系統資料記載。從1985年起年度統計報表歸百色市管理,1988年總產值737.5萬元,比上年度增7.4%。

地屬企業,有建于1950年10月的百色專區人民工廠。1952年1月增加右江農民報印刷廠和專區勞改大隊工廠,當年3家總產值26.3萬元。1955年增加專區副食品加工廠、專區紅星榨油廠、專區自來水廠共6家,總產值153.8萬元。此后地區為增加財政收入,加強對工業生產的領導,逐年增加企業建設,至1966年有企業9家,總產值465.1萬元。1979年企業增至36家,總產值3366.9萬元。1980年至1985年,地區將部分企業撥歸百色市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