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廣東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現狀(廣東省農產品出口的貿易方式)

时间:2024-06-13 05:34:30 编辑: 来源:

的劣質和加工程度低的問題。

(二)有的農產品生產成本高,價格缺乏優勢

由于缺乏規模化經營、現代化管理以及受種子和其他因素的制約,我國許多農產品生產成本都很高,價格上缺乏比較優勢。例如2001年食用油雖然出口量同比增長了50%,但是出口額同比反而下降了4%;大豆由于沒有價格優勢,己經使我國由世界最大出日國變成最大進口國。

(三)衛生檢疫問題導致出日不暢

我國本來在畜產品出口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由于生產、加工和衛生檢疫方面的問題較多,使我國畜產品出口不暢。過去歐盟、俄羅斯等國都曾經發生過禁止從我國進口畜產品的情況,2001年受周邊國家(地區)禽流感的影響,我國禽類產品對日本、韓國和我國香港地區和澳門地區的出口也大受打擊。另外,我國蔬菜生產也有優勢,然而由于農藥殘留較高,在對歐美、臺灣省等地的出口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四)出口體制不順,國內企業盲目競爭于出口不利

我國現行的農產品貿易體制已經不能適應開放的市場經濟的需求。我國農民要適應國內市場經濟的變革尚需時日,何況與國際市場接軌。這種生產與貿易相分離的狀況,不僅使農民利益受損失,而且也不能使農民了解國外市場信息,及時調整產品結構,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另外由于出口企業之間盲目競爭也為我國農產品出口帶來許多問題。例如2001年日本對我國大蔥和蘑菇采取了“進口限制”措施,名義是因為我國出口價格太低,沖擊其國內市場,有傾銷傾向。我國雖然沒有傾銷的傾向,但是我國對日本出口的上述農產品價格的確存在不斷走低的事實,這主要是出口企業相互競爭,自相壓價造成的,因此雖然對日本出口量增長較快,但是出口值增速明顯落后,使我們的利益也受到損失。

3.建議

首先要從產品上下工夫,揚長避短。對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如蔬菜、水產品、畜產品等要建立有規模的生產、加工基地,創立品牌產品、名牌企業,從生產、加工到包裝、衛生檢疫上都要建立完善的機制,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深加工程度,使農產品出口額的增長通過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來實現。以質量吸引市場、占有市場、穩固市場,應對市場競爭的挑戰。

其次是要從體制上進行轉變,為農產品出口打出一條通道。可以組織有關部門從宏觀上研究國際市場,加強我國農產品出口戰略研究,把國際、國內市場的貿易政策,加入WTO的影響分析等信息傳遞到地方,幫助地方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改變目前出口市場比較集中的局面,分散貿易風險:地方上則可以根據當地情況,以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示范園區等各種形式把農民生產組織起來,帶動其參與國際競爭。在我國山東就有許多象龍大集團、吉龍集團,青島蔬菜高科技示范園區等比較成功的典范。

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分析

初次發這個,我這里只有2006年的信息。發出來,看你用的上不?

2006年中國農產品出口數據分析簡報2007-10-31 12:292006年,我國農產品出口克服了國外技術壁壘和生產成本上漲壓力的影響,個別月份雖經歷了較大的波動,但仍實現較快增長。2006年1~11月,我國農產品累計出口278.02億美元,已超過2005年全年271.8億美元的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4%。2006年全年我國農產品出口突破300億美元已成定局。

2006年1~11月,我國農產品出口呈現如下特點:

一、優勢農產品出口快速增長,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出口效益提高

1.園藝、水海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快速增長,對出口總體增長拉動明顯。2006年1~11月,園藝產品出口79.1億美元,同比增長21.5%;水海產品出口80.5億美元,同比增長19.5%。僅此兩類優勢農產品出口已高達159.6億美元,占我國出口總額的57.4%,同比增長28億美元,對農產品出口總體增速拉動超過10個百分點。

商務部重點監控的30種重點大宗農產品中,15種商品同比增幅超過10%,24種出口額超過1億美元。其中,大蒜出口12.6億美元,成為我出口額最大的農產品,同比增長42%;出口額達5~10億美元的有雞肉制品、烤鰻、腸衣;茶葉、蘋果汁等20種商品出口額達1~5億美元。糧食出口中,大米出口3.6億美元,同比增長77.1%;小麥出口2.1億美元,同比增長1倍。2006年1~11月,受國家玉米宏觀調控政策影響,玉米出口大幅下降,出口僅為3.4億美元,同比下降66.8%。

2.深加工農產品比重提高,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2006年1~11月,初級農產品出口143.6億美元,同比增長6.7%;深加工農產品出口134.4億美元,同比增長23.1%,在農產品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增至48.3%,同比增長3.5個百分點。初級農產品和深加工農產品比重的此消彼漲標志著我農產品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高附加值農產品將逐漸成為我國農產品出口主體。

3.出口價格持續上漲,出口效益提高。2006年1~11月,商務部重點監控的30種重點大宗農產品中,19種商品平均價格上漲,其中大蒜、蘋果、蘋果汁、蘑菇罐頭等8種商品平均價格上漲超過20%,茶葉、中藥材等4種商品上漲超過10%。2006年前三季度,我國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下降0.27個百分點,而到2006年11月,我國農產品出口價格指數上漲了4.7個百分點,這標志著我農產品出口附加值進一步提高,貿易條件改善,扣除人民幣升值影響和生產成本上漲因素,農產品出口企業效益和國際貿易得益仍保持增長。

二、對歐美市場增勢強勁,對日本市場出口放緩,出口市場進一步多元化。

1.受園藝、水海產品出口拉動,對歐美市場出口增長強勁。2006年1~11月,我國對美國出口農產品為33.8億美元,同比增長34.1%,其中水海產品出口15.5億美元,同比增長42.2%,園藝產品出口7.58億美元,同比增長27.4%;對歐盟出口39.2億美元,同比增長25.4%,其中水海產品出口12.8億美元,同比增長36.2%,園藝產品出口10.4億美元,同比增長20.9%。

2.受“肯定列表制度”影響,對日本出口農產品增幅明顯下降。2006年1~11月份,我國對日農產品出口74.5億美元,同比增長3.7%,遠低于2005年同期9.4%的增幅。特別是實施初期的 6~7月,我國對日農產品出口連續出現負增長。

3.新興市場增勢良好,出口市場進一步多元化。2006年1~11月,我國對西亞、拉美、俄羅斯等新興市場農產品出口增長迅速,增幅均在20%以上,占我出口總額的19.4%,比“十五”期間提高1個百分點。日本、歐盟、美國、東盟、韓國、香港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六大主銷市場。“十五”期間,對上述六大市場農產品出口分別占我出口總額的31.1%、9.4%、9.5%、9.6%、10.6%、10.8%。2006年1~11月份,這一比例分別為26.8%、14.1%、12.2%、9.8%、9.1%、8.6%。對歐美、新興市場份額的增加和對日本市場依賴性的降低,百研資訊分析認為這標志著我出口市場結構進一步趨于合理,有利于降低出口風險,規避出口貿易壁壘。

三、主要出口省市增勢良好,七大省市占出口總額七成,部分中西部省市高速增長

2006年1~11月,山東、廣東、浙江、福建、遼寧、江蘇、北京等七大主要出口省市農產品出口額均超過10億美元,出口總額198.3億美元,同比增長14.8%,占全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71.3%。其中江蘇、福建、山東增幅分別達到32.3%、23.0%、17.0%。

中部6省市出口16.1億美元,西部12省市出口21.5億美元,中西部地區18省市合計37.6億美元,同比增長11.4%,占全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3.4%。其中,山西、海南、寧夏、西藏、湖北增幅分別達到74.6%、70.7%、61.0%、43.9%、35.5%。

四、民營企業成為出口新增長點,經營主體活力增強,形成了一批農產品出口龍頭企業

2006年1~11月,國有企業出口60.5億美元,同比減少9.9%,占比21.7%;外商投資企業出口120.6億美元,同比增長15.0%,占比44.4%;民營企業出口83.7億美元,同比增長40.8%,占比增至30.1%。民營企業成為農產品出口新增長點,同比增長24.2億美元,遠高于外資企業15.8億美元的增長,對農產品出口總體增長拉動近10個百分點,取代國有企業成為第二大農產品出口主體。

2006年1~11月,國內從事農產品出口企業2.02萬家,比2005年同期增長16.8%。質量保證體系完善的大企業出口競爭力進一步加強,出口額1000萬美元以上的農產品出口龍頭企業544家,比2005年同期增加了21.4%,出口額128億美元,占農產品出口總額46%。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