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成人外周血中,網織紅細胞占紅細胞總數的(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第十章神經系統課后習題)

时间:2024-06-03 06:28:34 编辑: 来源:

化為漿細胞,產生抗體,參與體液免疫。

(三)血小板

血小板(blood platelet)或稱血栓細胞(thrombocyte), 正常數值為10萬-~40萬/μ1。它是骨髓中巨核細胞胞質脫落下來的小塊,故無細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細胞膜。血小板體積甚小,直徑2~4μm,呈雙凸扁盤狀;當受到機械或化學刺激時,則伸出突起,呈不規則形。在血涂片中,血小板常呈多角形,聚集成群。血小板中央部分有著藍紫色的顆粒,稱顆粒區(granulomere);周邊部呈均質淺藍色,稱透明區(hyalomere)。電鏡下,血小板的膜表面有糖衣,細胞內無核,但有小管系、線粒體、微絲和微管等細胞器,以及血小板顆粒和糖原顆粒等。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的表面糖衣能吸附血漿蛋白和凝血因子Ⅲ,血小板顆粒內含有與凝血有關的物質。當血管受損害或破裂時,血小板受刺激,由靜止相變為機能相,迅即發生變形,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團;同時在表面第Ⅲ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漿內的凝血酶原變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纖維蛋白原變成絲狀的纖維蛋白,與血細胞共同形成凝血塊止血。血小板顆粒物質的釋放,則進一步促進止血和凝血。血小板還有保護血管內皮、參與內皮修復、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血小板壽命約7~14天。血液中的血小板數低于10萬/μ1為血小板減少,低于5萬/μ1則有出血危險。

血小板顆粒有兩種:特殊顆粒和致密顆粒。特殊顆粒又稱α顆粒,體積較大,圓形,電子密度中等,內含凝血因子Ⅲ、酸性水解酶等。致密顆粒較小,電子密度大,內含5-羥色胺、ADP、ATP、鈣離子、腎上腺素等。兩種顆粒內容物的釋放均與血不板功能有關。血小板小管系也有兩種:開放小管系和致密小管系。開放小管系散在分布,管腔明亮,開口于血小板表面,借此攝取血漿物質和釋放顆粒內容物。致密小管系是封閉的小管,多分布在血小板周邊,管腔電子密度中等,能收集鈣離子和合成前列腺素等。血小板周邊有環行排列的微絲和微管,與血小板的形態變化有關

血細胞分為哪些類型,各細胞有什么功能

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三類細胞,它們均起源于造血干細胞。在個體發育過程中,造血器官有一個變遷的程序。在胚胎發育的早期,是在卵黃囊造血,從胚胎第二個月開始,由肝、脾造血;胚胎發育到第五個月以后,肝、脾的造血活動逐漸減少,骨髓開始造血并逐漸增強;到嬰兒出生時,幾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但在造血需要增加時,肝、脾可再參與造血以補充骨髓功能的不足。因此,此時的骨髓外造血具有代償作用。兒童到4歲以后,骨髓腔的增長速度已超過了造血組織增長的速度,脂肪細胞逐步填充多余的骨髓腔。到18歲左右,只有脊椎骨、肋骨、胸骨、顱骨和長骨近端骨骺處才有造血骨髓,但造血組織的總量已很充裕。成年人如果出現骨髓外造血,已無代償的意義,而是造血功能紊亂的表現。

造血過程,也就是各類血細胞的發育、成熟的過程,是一個連續而又區分為階段的過程。首先是造血干細胞(hemopietic stem cells)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造血細胞為干細胞,它們既能通過自我復制(self renewal)以保持本身數量的穩定,又能分化形成各系定向祖細胞(買粉絲mitted progenitors);第二個階段是定向祖細胞階段,處于這個階段的造血細胞,進一步分化方向已經限定,它們可以區分為:紅系祖細胞,即紅系集落形成細胞(CFU-E),粒-單核系祖細胞(CFU-GM),巨核系祖細胞( CFU-MK)和 TB淋巴系祖細胞(CFU-TB);第三個階段是形態可辯認的前體細胞(precursors)階段,此時的造血細胞已經發育成為形態上可以辨認的各系幼稚細胞,這些細胞進一步分別成熟為具有特殊細胞功能的各類終末血細胞,然后釋放進入血液循環。造血細胞在經歷上述發育成熟過程中,細胞自我復制的能力逐漸降低,而分化、增殖的能力逐漸增強,細胞數量逐步增大

1.紅細胞的數量、形態和功能 紅細胞(erythuocyte)是血液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血細胞,正常男性每微升血液中平均約500萬個(5.0×1012/L),女性較少,平均約420萬個(4.2×1012/L).紅細胞含有血紅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紅色.紅細胞在血液的氣體運輸中有極重要的作用.在血液中由紅細胞運輸的氧約為溶解于血漿的70倍;在紅細胞參與下,血漿運輸二氧化碳的能力約為直接溶解于血漿的18倍(詳見第五章第三節).正常紅細胞呈雙凹圓碟形,平均直徑約8μm,周邊稍厚.這種細胞開頭的表面積與體積之比,較球形時為大,因而氣體可通過的面積也較大;由細胞中心到大部分表面的距離較短,因此氣體進出紅細胞的擴散距離也較短.這種形狀也有利于紅細胞的可塑性變形.紅細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環運行,常要擠過口徑比它小的毛細血管和血竇間隙,這時紅細胞將發生卷曲變形,在通過后又恢復原狀,這種變形稱為塑性變形.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愈大,變形能力愈大,故雙凹圓碟形紅細胞的變形能力遠大于異常情況下可能出現的球形紅細胞.紅細胞保持雙凹圓碟形需要消耗能量。

紅細胞膜是以脂質雙分子層為骨架的半透膜。氧和二氧化碳等脂溶性氣體可以自由通過,尿素也可以自由透入。在電解質中,負離子(如CI-、HCO3-)一般較易通過紅細胞膜,而正離子卻很難通過。紅細胞內Na+ 濃度遠低于細胞外,而細胞內K+濃度遠高于細胞外,這種細胞內外的Na+、K+濃度差主要是依靠細胞膜上Na+泵的活動來維持的。低溫貯存較久的血液,血漿內K+濃度升高,就是由于低溫下代謝幾乎停止,Na+泵不能活動的緣故。

紅細胞結合和攜帶氧的過程并不消耗能量,血紅蛋白中的Fe2+也不被氧化,若Fe2+被氧化成Fe3+成為高鐵血紅蛋白,即失去攜氧能力。紅細胞消耗葡萄糖,主要是通過糖酵解和磷酸戊糖旁路,所產生的能量(以結合于ATP的形式)主要是用于供應細胞膜上Na+泵的活動,用于保持低鐵血紅蛋白不致被氧化,也用于保持紅細胞膜的完整性和細胞的雙凹圓碟形。

白細胞生理

白細胞(leukocyte)是一類有核的血細胞。正常成年人白細胞總數是4000-10000/μ1,每日不同的時間和機體不同的功能狀態下,白細胞在血液中的數目是有較大范圍變化的。當每微升超過10000個白細胞時,稱為白細胞增多,而每微升少于4000個白細胞時,稱為白細胞減少。機體有炎癥時常出現白細胞增多。

白細胞不是一個均一的細胞群,根據其形態、功能和來源部位可以分為三大類: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白細胞與紅細胞和血小板一樣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在細胞發育過程中又都是經歷定向祖細胞、前體細胞,而后成為具有各種細胞功能的成熟白細胞。

三、血小板生理

血小板(platelets, thrombocyte)是從骨髓成熟的巨核細胞胞漿解脫落下來的小塊胞質。巨核細胞雖然在骨髓的造血細胞中為數最少,僅占骨髓有核細胞總數的0.05%,但其產生的血小板卻對機體的止血功能極為重要。每個巨核細胞均可產生1000-6000個血小板。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數量是150000-350000個/μ/(150-350×109/L)。血小板有維護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當血小板數減少到50000個/μl(50×109/L)以下時,微小創傷或僅血壓增高也使皮膚和粘膜下出現血瘀點,甚至出現大塊紫癜。可能由于血小板能隨時沉著于血管壁以填充內皮細胞脫落留下的空隙;而且,用同位素標記血小板示蹤和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血小板可以融合入血管內皮細胞,因而可能對保持內皮細胞完整或對內皮細胞修復有重要作用。當血小板太少時,這些功能就難以完成而產生出血傾向。

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第十章神經系統課后習題

1.解剖學的人體標準姿勢是什么?

人體標準姿勢:身體直立,兩眼向正前方平視,上肢自然下垂于軀干兩側,手掌向前,兩足并攏,足尖向前。

2.試述漿細胞的光、電鏡結構和功能。

漿細胞呈圓形或橢圓形,細胞核圓形,染色質多聚集在核周并呈輻射狀排列,形似車輪狀。細胞質較多,嗜堿性,近細胞核處有一著色較淺而透明的區域。電鏡下可見細胞質內含大量的粗面內質網,發達的高爾基復合體。漿細胞來源于B細胞,可產生抗體,參與機體的體液免疫。

3.試述網織紅細胞的形態結構特點、正常值和意義。

網織紅細胞是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占成人外周血紅細胞總數的0.5%~1.5%,新生兒可達3%—6%。該細胞較成熟紅細胞略大。煌焦油藍染色,可見細胞內有藍色的細網或顆粒,電鏡下為殘留的核糖體。1-3天后該細胞即可發育成熟。臨床上網織紅細胞的計數可作為貧血等某些血液性疾病診斷、療效判斷和預后估計的指標之一。

4.簡述化學性突觸的電鏡下結構。

化學性突觸由三部分組成:①突觸前成分:一般是前一個神經元的軸突終末膨大部分,有突觸小泡、線粒體。與下一個神經元接觸部位的細胞膜為突觸前膜。②突觸后成分:是后一神經元或效應細胞與突觸前成分相對應的局部區域。該處的細胞膜增厚,為突觸后膜,含有能與神經遞質特異性結合的受體。③突觸間隙:是突觸前膜與突觸后膜之間的狹窄間隙。

5.椎骨之間的連接結構有哪些?

椎骨的主要連接結構:椎間盤、椎間關節、黃韌帶和前、后縱韌帶位置。

6.簡述肩關節、肘關節、膝關節及髖關節的構成。

肩關節由肱骨頭和肩胛骨的關節盂構成;肘關節由肱尺關節、肱橈關節和橈尺近側關節構成,這三個關節包在一個關節囊內。可完成屈、伸、旋前、旋后動作;膝關節由股骨內、外側髁、脛骨內外側髁和髕骨共同構成;髖關節由股骨頭和髖臼構成。

7.腹股溝管是如何構成的?管內有何結構通行?

腹股溝管位于腹前壁下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上方肌和腱之間的裂隙。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后壁:腹橫筋膜和腹股溝鐮。上壁: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腹股溝韌帶。

通行結構:男性為精索,女性為子宮圓韌帶。

8.膈上有哪些裂孔?分別通行什么結構?

膈有3個裂孔:位于第12胸椎前方,膈的左、右腳(膈的起點),與脊柱之間有主動脈裂孔,通過主動脈和胸導管。主動脈裂孔的左前上方有食管裂孔,通過食管和迷走神經。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內,有腔靜脈孔,孔內有下腔靜脈通過。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作業2

一、問答題:

1.簡述胃的位置、分布和胃的毗鄰。

胃在中等程度充盈時,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區,小部分位于腹上區。胃前壁從右向左與肝左葉、腹前壁和膈相鄰;胃后壁與胰、左腎和左腎上腺相鄰;胃底與膈和脾相鄰。

2.試述胃底腺主細胞、壁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主細胞又稱胃酶細胞,數量最多,主要分布于胃底腺的體和底。細胞呈柱狀,細胞質嗜堿性,頂部細胞質含大量酶原顆粒。電鏡下細胞基底部及核周圍有豐富的粗面內質網,核上方有發達的高爾基復合體,游離端胞質內有大量的酶原顆粒。主細胞可分泌胃蛋白酶原,經鹽酸撒活成胃蛋白酶,可水解蛋白質。嬰兒的主細胞還能分泌凝乳酶。

2)壁細胞又稱鹽酸細胞,數量較少,以胃底腺的體部和頸部較多。細胞呈三角形或圓形,細胞核圓形.居中,有的細胞可見雙核,細胞質嗜酸性強。電鏡下,壁細胞游離面的細胞膜向細胞內深陷形成迂曲分支的小管,稱細胞內分泌小管,小管附近有許多小管泡系、線粒體和高爾基復合體。該細胞具有分泌鹽酸和內因子的功能。

3.肝分泌的膽汁經何途徑排入十二指腸?

肝臟分泌的膽汁,由肝管匯合出肝,貯存在膽囊中,膽囊內的膽汁通過膽管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