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意大利對外貿易協會廣州(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鞋業工廠地址)

时间:2024-06-01 07:11:17 编辑: 来源:

大到內陸。新興的工業強國——德國、比利時和意大利也加入到對非洲的爭奪中來。

從1885至1900年,歐洲國家完成了對非洲的瓜分。除了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兩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外,傳統的非洲王國如阿散蒂、達荷美、索科托、布干達,以及歐洲裔非洲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等國家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保護國。埃及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完全受英國的控制。

在亞洲,俄國從19世紀60年代起加速了對外高加索、中亞、西伯利亞及遠東的殖民和征服,先后占領了大茹茲、中茹茲、小茹茲、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浩罕汗國,并向中國的新疆、外蒙古和滿洲地區滲透。到1876年,俄國已經占領了1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國征服了安南、老撾、柬埔寨,英國占領了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控制了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南部。在大洋洲,新興的德國從西班牙手中購買了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國家還將一些經濟落后的國家變為半殖民地,如中國、朝鮮、暹羅、波斯、阿富汗、奧斯曼帝國等,在這些國家攫取了海關、交通、通商、筑路、開礦、建廠、開辦銀行、訓練軍隊等權益。

重新瓜分殖民地與兩次世界大戰

1914年的世界殖民地至20世紀初,殖民國家及殖民地已占全世界85%的陸地面積。各國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除了實力仍然強大的英國和法國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著大片的殖民地,而新興的美國、德國、日本和意大利這些國家只占有一些面積不大、資源貧乏的“剩余地區”。隨著爭奪殖民地的手段趨于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國家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相繼卷入一系列外交和軍事沖突,如英、法、德之間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英法之間的法紹達危機,兩次布爾戰爭,美西戰爭、日俄戰爭、意土戰爭等一系列沖突。

從1900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各殖民國家為了爭奪新殖民地或保護既有殖民地而縱橫捭闔,形成了極其復雜的利害沖突關系:德國對英國的世界霸權提出挑戰;日本對俄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俄國對英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英國利用法國牽制德國;英國利用日本牽制俄國;法國利用俄國牽制德國;德國利用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包圍俄國……為了鞏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繼組成了英法俄協約國和德奧意同盟國兩大集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意大利倒戈)戰敗的結果告終。作為懲罰,德國被剝奪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奧匈帝國瓦解,領土被鄰國瓜分或組成新的國家,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全部阿拉伯領土。

隨著經濟的現代化、市場的調整、城市化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高漲,到1920年代時老式的殖民主義體系已經大為削弱,殖民國家已經認識到不能通過戰爭的手段來獲得新的殖民地。戰敗國被剝奪的殖民地成為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地區交給戰勝國管理,雖然實質上仍是殖民地,但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條款已經規定受托國必須促進委任統治地居民的福利,并在適當的時候建立獨立的國家。

到1930年代,出現了新的殖民主義思潮——源于地緣政治理論的法西斯主義殖民觀及“生存空間”的概念。日本也在日俄戰爭之后開始提出亞洲國家在日本“領導”下抵御白人世界侵略的口號,并在1930年代將其演變為“大東亞共榮圈”理論。其他法西斯國家如意大利和西班牙也陸續提出了“法西斯帝國主義”和“大西班牙主義”的口號。希特勒曾在其著作《我的奮斗》中不主張德國從事海外擴張,認為在海外擴張不如在歐洲擴張對德國有利,但他后來卻核準納粹黨“25點綱領”中的殖民地要求,并在1933年后鼓勵德國殖民地運動派的活動。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了中國東北,宣告對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經再度開始,繼之是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十分復雜,不能簡單歸結于傳統形式殖民主義發展的結果,但殖民主義的變種——“生存空間”理論,以及對“生存空間”的爭奪,顯然是其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殖民地的獨立運動

1939年的世界殖民地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一戰后殘存的各主要殖民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和意大利,在戰爭中都被削弱。在戰爭期間,未被占領的盟國殖民地,如印度、東非、尼日利亞、比屬剛果等地的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殖民帝國內部的分工體系被打破。同時,由于日本和德國借助扶植殖民地民族主義運動的方法來削弱盟國的力量,盟國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在戰爭中也在軸心國的卵翼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殖民地解放運動首先在曾被日本占領的荷屬東印度、英屬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爆發。這些地區的民族主義者曾經在戰爭中與日本占領軍合作,建立名義上“獨立”的傀儡國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將權力及武器移交給當地的民族主義分子,令其為盟國制造混亂。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首先宣布獨立,越南于9月2日宣布獨立。殖民地獨立運動的浪潮隨即蔓延到緬甸、印度、馬來亞、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和地區。 至1953年柬埔寨獨立之后,法國、荷蘭和美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已經全部成為獨立國家。

舉例說,英國曾是一殖民帝國,二戰后,則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給予自治領獨立的權利,一些國家如加拿大等便宣布獨立,但此些國家仍屬于英聯邦。如澳大利亞的憲法中便著明英王為國家元首。

進入1950年代后,特別是1955年萬隆會議之后,在已獨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鼓舞之下,這一運動又發展到非洲。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后,英國宣布了“從蘇伊士以東撤退”的政策,英國在1957年至1963年間先后撤出錫蘭(今斯里蘭卡)、馬來亞、北婆羅洲、海峽殖民地(新加坡、馬六甲和檳榔嶼)、南也門、巴林、科威特、卡塔爾、特魯西爾阿曼(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桑給巴爾、肯尼亞和烏干達。

戰后非洲國家的獨立浪潮始于1956年英埃蘇丹和1957年加納的獨立。從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獨立運動達到高潮,1960年一年內,非洲有17個國家宣布獨立,其中13個國家為原法屬殖民地,3個國家為原英屬殖民地(包括意屬索馬里),1個為原比屬殖民地。至1960年代末,英國和法國所屬的殖民地已經大多宣布獨立,只有葡萄牙仍然在非洲保留有大片殖民地,經過多年的戰爭,這些殖民地也在1970年代中后期獨立。

羊城的對外交往

廣州有著悠久的對外交往史。在秦漢時期(約公元前226-公元220年),廣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與海外交往頻繁。中國的絲織品、瓷器、鐵器、銅錢、紙張、金銀等以廣州為起航站運往海外,換回珠寶、香料、象牙、犀角等,廣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著名的貿易大港。到了元代(約公元1206-1368年),世界上同廣州有貿易往來的國家與地區有140多個。到了明代(約公元1368-1644年),廣州便有了“出口商品交易會”。到了清朝(1757年),有一段時期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廣州成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對外交往更加頻繁,當時著名的“廣州十三行”就是專門分工做對外貿易的洋行。對外通商的繁榮也促進了廣州與海外的文化交流。

國際友好城市:

自改革開放(1979年)以來,廣州與世界19個國際城市締結友好城市關系。廣州市已經成為世界大都市協會正式會員城市。

福岡市(日本)

簽署人:廣州市革委會主任楊尚昆\福岡市市長進藤一馬

簽署地點:福岡

簽署時間:1979.5.2

洛杉磯市(美國)

簽署人:廣州市市長梁靈光\洛杉磯市市長湯姆·布雷德利

簽署地點:洛杉磯

簽署時間:1981.12.8

馬尼拉市(菲律賓)

簽署人:廣州市市長梁靈光\馬尼拉市市長巴格欣\大馬尼拉市總督馬科斯夫人

簽署地點:馬尼拉

簽署時間:1982.12.8

溫哥華市(加拿大)

簽署人:廣州市市長葉選平\溫哥華市市長邁克爾·哈科特

簽署地點:溫哥華

簽署時間:1985.3.27

悉尼市(澳大利亞)

簽署人:廣州市市長朱森林\悉尼市市長道格拉斯·蘇瑟蘭

簽署地點:悉尼

簽署時間:1986.5.12

巴里市(意大利)

簽署人:廣州市市長朱森林\巴里市市長 佛蘭切斯特·德魯齊亞

簽署地點:廣州

簽署時間:1986.11.12

里昂市(法國)

簽署人:廣州市市長朱森林\里昂市市長佛朗西斯科·科隆

簽署地點:廣州

簽署時間:1988.1.19

法蘭克福市(德國)

簽署人:廣州市市長朱森林\法蘭克福市市長沃爾弗拉姆·布呂克

簽署地點:法蘭克福

簽署時間:1988.4.11

奧克蘭市(新西蘭)

簽署人:廣州市市長楊資元\奧克蘭市市長凱瑟琳·蒂澤德

簽署地點:奧克蘭 簽署時間:1989.2.17

光州市(韓國)

簽署人:廣州市代市長林樹森\光州市市長宋彥鐘

簽署地點:廣州

簽署時間:1996.10.25

林雪平市(瑞典)

簽署人:廣州市市長林樹森\林雪平市長喬伊娃

簽署地點:廣州

簽署時間:1997.11.24

德班市(南非)

簽署人:廣州市市長林樹森\德班市市長姆拉巴

簽署地點:德班

簽署時間:2000.7.17

布里斯托爾市(英國)

簽署人:廣州市市長林樹森\布里斯托爾市長羅伯森

簽署地點:布里斯托爾

簽署時間:2001.5.23

葉卡捷琳堡市(俄羅斯)

簽署人:廣州市市長林樹森\葉卡捷琳堡市市長阿卡迪·切涅特斯基

簽署地點:廣州

簽署時間:2002.7.10

什么是“廣博會”,詳細資料

全稱叫廣州博覽會,是經廣州市人民政府決定,由廣州市人民 政府和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集團)聯合舉辦的、每年舉辦一屆內外經貿結合的大型博覽會,時間在7月份,展場設在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展覽大廳1-5號館 一、二樓兩層。從1993年舉辦以來,以規模大、檔次高、功能多、效果好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是國內連年舉辦的大型的、成功的一個展覽會。

(一)宗旨

廣州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的南大門,是廣東省政治、經濟、教育和文化中心,華南地區的交通樞紐和貿易口岸,對外交往的重要門戶。為更好地發揮這個門戶的對內對外輻射作用。廣州市人民政府決定每年在廣州市舉辦一屆廣州博覽會。廣州博覽會是一個大型綜合性展會,通過展會加強廣州與國內外的經貿聯系與合作。廣州博覽會的宗旨是按照當代經濟社會大流通,大市場的特點和要求,抓住我國進入WTO的機遇,為國內外各地區、企業創造經濟合作和貿易的各種機會,為國內外地區經濟繁榮和國內外企業經濟的發展,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提供良好的服務。

(二)參展地區

廣州博覽會分設國外展區、國內展區、廣州市 展區三大部分。參展范圍廣,國外參區有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 、俄羅斯、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越南、阿聯酋、瑞士、新西蘭、臺 灣、香港、澳門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先后來參展;國內參區先后包括全國34個省(區)市都有企業來過參展;廣州市展區主要由市直屬各委辦、 區、縣、單位的企業參展,包括國營、中外合資、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