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我國出口貿易結構的現狀分析(貿易結構是什么)

时间:2024-05-29 10:02:59 编辑: 来源:

016年來不斷增長,而加工貿易額從7977.9億美元下降至2020年的7027億美元,加工貿易出口額進一步萎縮。

進口加工貿易萎縮

進口貿易方式包括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從占比結構看,2020年相較2015年,加工貿易的占比出現下降,下降6.92百分點,一般貿易占比增長5.55個百分點;其他貿易進口占比變化不大。

2015-2020年,中國一般貿易自2017年來緩慢下降趨勢,加工貿易額整體不斷下降,至2020年進口額下降至4042.1億美元。

綜合來看,進出口貿易方式結構面臨進一步調整,加工貿易額下降趨勢將進一步延續。

我國貿易進出口結構

1980年

據世界貿易組織和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庫的統計數據,1980年,中國進出口總值為381.4億美元,其中出口181.2億美元,進口200.2億美元。

按出口產品類型分,農產品出口43.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4.2%(下同);燃料和礦產品出口49.6億美元,占27.4%;工業制成品出口87.1億美元,占比48.1%。

在出口工業制成品中,鋼鐵出口2.4億美元,占比1.3%;化工產品出口11.3億美元,占比6.3%;機械和運輸設備出口8.4億美元,占比4.7%;紡織品出口25.4億美元,占比14.0%;服裝出口16.3億美元,占比9.0%。紡織和服裝類出口額占比達23.0%。

按進口產品類型分,農產品進口64.8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32.3%;燃料和礦產品進口10.3億美元,占比5.2%;工業制成品進口122.0億美元,占比61.0%。

在進口工業制成品中,鋼鐵進口22.2億美元,占比11.1%;化工產品進口28.5億美元,占比14.3%;機械和運輸設備進口52.5億美元,占比26.2%;紡織品進口11.0億美元,占比5.5%;服裝進口0.5億美元,占比0.2%。

1995年

1995年,中國進出口總值為2808.6億美元,其中出口1487.8億美元,進口1320.8億美元。

按出口產品類型分,農產品出口150.0億美元,占比10.1%;燃料和礦產品出口84.1億美元,占比5.6%;工業制成品出口1250.1億美元,占比84.0%。

在出口工業制成品中,鋼鐵出口52.2億美元,占比3.5%;化工產品出口91.0億美元,占比6.1%;機械和運輸設備出口314.1億美元,占比21.1%;紡織品出口139.2億美元,占比9.4%;服裝出口240.5億美元,占比16.2%。紡織和服裝類出口額占比為25.6%。

按進口產品類型分,農產品進口161.0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12.2%;燃料和礦產品進口109.9億美元,占比8.3%;工業制成品進口1041.4億美元,占比78.8%。

在進口工業制成品中,鋼鐵進口68.8億美元,占比5.2%;化工產品進口173.0億美元,占比13.1%;機械和運輸設備進口526.4億美元,占比39.9%;紡織品進口109.1億美元,占比8.3%;服裝進口9.7億美元,占比0.7%。

2005年

2005年,中國進出口總值為14219.1億美元,其中出口7619.5億美元,進口6599.5億美元。

按出口產品類型分,農產品出口287.1億美元,占比3.8%;燃料和礦產品出口312.7億美元,占比4.1%;工業制成品出口7003.4億美元,占比91.9%。

在出口工業制成品中,鋼鐵出口192.8億美元,占比2.5%;化工產品出口357.7億美元,占比4.7%;機械和運輸設備出口3522.3億美元,占比46.2%;紡織品出口410.5億美元,占比5.4%;服裝出口741.6億美元,占比9.7%。紡織和服裝類出口額占比為15.1%。

按進口產品類型分,農產品進口451.9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6.8%;燃料和礦產品進口1196.1億美元,占比18.1%;工業制成品進口4931.4億美元,占比74.7%。

在進口工業制成品中,鋼鐵進口263.4億美元,占比4.0%;化工產品進口777.3億美元,占比11.8%;機械和運輸設備進口2904.8億美元,占比44.0%;紡織品進口155.0億美元,占比2.3%;服裝進口16.3億美元,占比0.2%。

2009年

2009年,中國進出口總值為22075.4億美元,其中出口12016.1億美元,進口10059.2億美元。

按出口產品類型分,農產品出口408.8億美元,占比3.4%;燃料和礦產品出口343.3億美元,占比2.9%;工業制成品出口11247.1億美元,占比93.6%。

在出口工業制成品中,鋼鐵出口236.6億美元,占比2.0%;化工產品出口620.1億美元,占比5.2%;機械和運輸設備出口5911.1億美元,占比49.2%;紡織品出口598.2億美元,占比5.0%;服裝出口1072.6億美元,占比8.9%。紡織和服裝類出口額占比為13.9%。

按進口產品類型分,農產品進口766.2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7.6%;燃料和礦產品進口2504.6億美元,占比24.9%;工業制成品進口6751.7億美元,占比61.7%。

在進口工業制成品中,鋼鐵進口264.8億美元,占比2.6%;化工產品進口1119.7億美元,占比11.1%;機械和運輸設備進口4082.6億美元,占比40.6%;紡織品進口149.4億美元,占比1.5%;服裝進口18.4億美元,占比0.2%。

貿易結構是什么

廣義的貿易結構(Composition of Trade)主要是指一定時期內貿易中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構成情況,一般稱為貿易結構。

狹義的貿易結構主要是指一定時期內貨物貿易中各種商品的構成情況。一般稱為商品貿易結構。

1、對外貿易結構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在其貿易額中所占的比重。

2、國際貿易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貨物貿易額和服務貿易額在國際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

3、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進出口貿易中各種商品的構成,即某大類或某種商品進出口貿易與整個進出口貿易額之比,以份額表示。

擴展資料:

我國出口型企業的特點及發展現狀

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漢斯教授在1995年曾經這樣預言:“15年前,各公司在價格上競爭,今天在質量上競爭,明天將在品牌上競爭。”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在商品出口領域的現實狀況印證了漢斯教授這一預言。品牌現在已成為一種新的國際語言進入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其作用也日益突出。

隨著中國經濟市場開放程度和市場化進程的日益深化,競爭已經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主體環境,競爭力業已成為企業生存和成長的基礎和前提。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后,中國企業已完全從國內競爭轉向國際乃至全球競爭,所有中國企業都將面對國際企業競爭國內化、國內企業競爭國際化的競爭格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把我國企業推入品牌競爭力時代。

一、中國企業出口發展現狀及其品牌競爭力比較分析

1.中國企業商品出口發展歷程

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中國企業所生產商品的出口額呈現出持續快速的增長態勢。下圖顯示了我國1978—2004年商品出口額的變化曲線。

出口額(億美元)

2.中國企業商品出口現狀

據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公布,2004年我國貨物進出口額、出口額和進口額世界排名均為第三,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全年進出口總額達11 54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7%。出口5 934億美元,增長35.4%,占2004年世界貨物貿易總規模185 818億美元的6.5%。如此令人心動的阿拉伯數字在2005年再次增大,2005年上半年中國產品出口同比增長32.7%,貿易順差達到396.5億美元,一舉突破了2004年全年水平。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美國人一天24小時,從起床的鬧鈴、上班的公交包、吃飯的桌椅、旅游的休閑鞋、孩子的玩具到睡覺的拖鞋睡衣,“Made in CHINA”的標簽隨處可見。可見“中國制造”在大躍進式地挺進海外過程中,也風風火火地將自己的國家送上了貿易大國的顯眼位置,由此也將自身塑造成制造業大國的生猛形象。

3.貿易繁華背后的危機:“制造大國”并不等于“制造強國”

從改革開放初到2004年9月,有大約50多萬家外資企業在中國制造產品,其中大部分在中國加工組裝的產品是以滿足國外訂單的出口為主,因此不是中國本土企業而是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進入使中國逐步變成了世界的“制造中心”,或者說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進出口基地。盡管2004年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6位,國際貿易額居世界第3位,制造業總量居世界第4位,172類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1位,可是在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2004—2005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中,中國卻僅排名第44位。而在世界名牌之林,中國的進步也緩慢得驚人:2005年8月,美國《商業周刊》刊登的2005年度 “全球品牌100強”榜單中,中國品牌仍無一上榜。由于沒有名牌,中國制造業在世界工業格局分工中處于第三級(美國壟斷標準和規則、日本壟斷技術、中國從事加工)。同樣的材料消耗,最后生產出來的價值量,中國只有發達國家的1/4~1/6。由于沒有名牌,一船服裝才能換回人家一箱CPU,億萬條褲子只能換人家一架飛機的例子在報端上屢見不鮮。中國從鋼鐵、石化、汽車到紡織業、日用消費品等各行各業都面臨著品牌危機。難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如是說:“我們只知道中國的產品,卻不認識中國的公司。”

可見,雖然我國出口額巨大,已經成為無可非議的制造業大國,但是由于我國出口商品自主品牌少之可憐,品牌競爭力和國外知名品牌差距甚遠,是無可爭議的品牌弱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也因此大打折扣。“中國制造”在經歷磨難與拷問中走到了需要重新調焦和發力的關口。

二、中國企業品牌競爭力弱勢分析

1.企業品牌觀念認知滯后,自我保護意識淡薄

品牌觀念傳入中國較晚,大多數企業在較長時期實行產品經濟模式,在企業經營中仍遵循傳統的守舊觀念——產品觀念,在舊觀念下,企業的重點是產品,采用組織管理的方法,企業目標是以增加產品量來獲取利潤。雖然不少企業目前已經有了品牌意識,但還很淡薄、認知相對滯后,不少企業把商標或某種產品就直接等同于品牌,有的甚至只有產品類別名稱根本就沒有品牌名稱。多年的計劃經濟使我國眾多企業商標意識淡薄,缺乏品牌自我保護意識。近幾年來,國際市場上屢屢發生我國馳名品牌被外商搶注的事情。例如,“紅塔山”在菲律賓被搶注,“同仁堂”在日本被搶注,“康佳”在美國被搶注,“科龍”在新加坡被搶注等等。

2. 企業品牌經營規模較小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企業品牌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中國正在成長,出現聯想、海爾、TCL、華為這樣一些初具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品牌,這對中國企業品牌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把中國優秀品牌放在全球企業群里看,這些企業的影響力仍然有限。以出爐不久的2005中國企業500強為例,我們的營業收入只占世界500強營業收入的5.4%,資產總量占世界500強資產總量的5.7%,利潤只占世界500強利潤的5.33%,品牌規模懸殊可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