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我國和阿根廷貿易的關系最新(中國和阿根廷貿易總額)

时间:2024-06-02 17:02:34 编辑: 来源:

日用消費品都需要進口,國民經濟主要依賴礦業、漁業和旅游業。近年來秘魯逐漸解除了對外貿易中的大部分限制,實行自由貿易政策,自然人和法人都可以從事進出口貿易,不實行外匯管制,外匯可以自由兌換及出入境。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礦產品、石油產品、魚類及農產品;進口的商品主要有機電產品、輕紡產品、焦炭、醫藥和工農具等,商品進口渠道主要為美國、加拿大、歐盟和日本等。近年來,我國工農具、輕紡產品也逐漸打入該國市場,隨著我國機電產品制造水平的提高,目前與紡織品一樣,也逐年得到認可。

4、智利市場

智利共和國國土面積756, 626 平方公里,占拉美總面積的3.6%,在拉美各國中居第八位,人口約1600萬。智利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工業生產門類也不齊全。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加工、飲料、紡織服裝、制革、木材加工、造紙、石油化工、橡膠塑料、玻璃、鋼鐵、家用電器、交通運輸工具、金屬制品、建材和非電力機械等。智利礦藏、森林和水產資源豐富,目前已查明銅蘊藏量1.67億噸,占世界銅總儲藏量的28%,居世界第一位。此外,智利還是硝石、碘、鋰、鉬和白銀生產大國,其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比例分別為100%、51%、33%、21%和10.4%。 森林資源也很可觀,盛產溫帶優質林木,是南美第二大林產品出口國。 目前,智利主要出口商品有電解銅、銅精礦砂、魚粉、紙漿、木材、三文魚、水果;進口主要有機電產品、輕紡產品、日用消費品等。智利是我國在南美地區的重要貿易伙伴,2005年底,中-智兩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將為兩國間貿易往來提供便利,也將促進兩國經貿往來向更深層次發展。

三、對南美經貿往來中應注意的問題

南美洲各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且市場潛力巨大。今天,由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壟斷的部分商品市場份額已經逐漸由亞太地區國家取代,特別是在機電產品、日用消費品和輕紡服裝產品等領域。我市對南美經貿合作互補性強,存在極大的潛力,但從目前經貿發展現狀看,雙方相互了解和交流不夠,貿易、投資、合作的機會遠未得到充分利用,在下一步開拓南美市場及經貿交流過程中,首先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南美各國整體上加工能力不強,除巴西、阿根廷工業部門較齊全外,其它國家基礎工業都較薄弱,特別是機電產品大多依賴進口。我市企業可重點考慮在電子產品、家用電器、機械及制冷設備、五金工具等領域加強與南美洲國家間的經貿合作。但應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售后服務環節,發達國家該類產品已經占據很大市場份額,我們的產品光有價格優勢不行,售后服務一定要跟上。

2、南美洲地大物博,資源豐富,特別是石油、鐵礦、銅礦、森林等資源蘊藏量很大,我市企業可以認真研究在資源開發上的合作項目。幾年前中國首鋼曾投資20 億美元成立秘魯鋼鐵公司開采鐵礦砂,上海寶鋼和巴西一家公司成立合資公司開采巴西鐵礦砂,我市可以在采礦業和木材采伐等領域與其加強合作。

3、認真研究南美各國目前采取的貿易方式和收匯方法,采取相應對策,避免貿易糾紛和摩擦。南美洲國家的商人大多喜歡現匯交易,所以要擴大貿易,最好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在當地設立辦事機構或尋求一家可靠的代理商,作為國內商品集散中心,既迎合了當地人的采購心里,又便于自己的商品看樣成交。

4、要密切注意部分南美國家對中國商品的反傾銷調查。為做好此項工作,一方面企業要注意質量、品牌、服務意識來代替傳統的相互價格競爭,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避免重蹈低價競爭的覆轍。另一方面企業遇到反傾銷調查,要積極應訴,爭取勝訴。

5、政府各職能部門應鼓勵企業加強自身產品和企業形象的宣傳力度,鼓勵企業到南美洲考察、辦展、參展,通過不斷對南美市場的了解和認識,尋求最佳商機。

植物檢疫與農業,貿易和國民經濟有些什么關系

植物檢疫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明:

1.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損失巨大

由于植物檢疫不嚴,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我國外來物種不斷增加,這些外來物種的入侵給我國的國民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2006年國家林業局造林司估計由于外來物種入侵林業的損失是每年660億。農業部門的估計是每年損失574個億。

美國白蛾1945年傳入日本,后傳入朝鮮半島。1979年傳入我國東北,現已侵入北京、山東等地。據估算2004年美國白蛾給我國造成的損失合計為2.300億元~3.052億元。

原產南美的鳳眼蓮(水葫蘆),1901年作為花卉引入我國,五六十年代曾作為豬飼料推廣,此后大量逸外野生。在云南昆明市,20世紀70-80年代建成了比較理想的大觀河水上旅游線路,游人可以從昆明市內開始乘船游滇池和西山。但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大觀河和滇池中的水葫蘆“瘋長”成災,覆蓋了整個大觀河以及部分滇池水面,致使這條旅游線路被迫取消,原來在大觀河兩側的配套旅游設施只好報廢或改作他用。

有森林“SARS”之稱的松材線蟲1982年隨木質包裝從日本傳入我國南京,隨后在廣東、浙江、山東、湖南等地相繼立足。對黃山、張家界等風景名勝區構成了巨大威脅。湖南是我國第十二個松材線蟲病疫情省,自2003年9月首次在郴州發現染病枯死馬尾松以來,目前發生范圍已擴展到4市6縣,發生面積超過1萬畝,對全省4236萬畝松林資源構成嚴重威脅。松材線蟲病直接威脅到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毛澤東故居韶山、南岳衡山的生態安全。

美洲斑潛蠅最早于1993年在海南發現,到1998年已在全國21個省市區發生,面積達130萬公頃以上,它寄生22個科的110種植物,尤其是蔬菜瓜果類受害嚴重,包括黃瓜、甜瓜、西瓜、西葫蘆、絲瓜、番茄、辣椒、茄子、豇豆、菜豆、豌豆和扁豆等。目前在我國,每年防治美洲斑潛蠅的成本高達4億元。

外來生物的入侵除了直接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以外,還將帶來以下危害:

(1)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在自然界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協調,將各自的種群限制在一定的數量上和棲息環境中,形成了穩定的生態平衡系統。當一種生物傳入到新的棲息環境后,如果脫離了人為控制逸為野生,在適宜的氣候、土壤、水分及傳播條件下,極易大肆擴散蔓延,形成大面積優勢群落,破壞本地動植物組成,危及本地瀕危動植物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由于薇甘菊排擠本地植物,廣東內伶仃島上的獼猴缺少適宜的食料,目前只能借助于人工飼喂。飛機草在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的蔓延已使穿葉蓼等本地植物處于滅絕的邊緣,依賴于穿葉蓼生存的植食性昆蟲同樣處于滅絕的邊緣。

(2)對人類健康構成直接威脅。

豚草花粉是人類變態反應癥的主要致病原之一,所引起的“枯草熱”對全世界很多國家的人類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危害。一些外來動物如福壽螺等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的中間宿主,麝鼠可傳播野兔熱,極易給周圍居民帶來健康問題。

2.WTO規則與植物檢疫

世界各國在進出口貿易中均非常重視植物檢疫工作,在WTO的眾多協議或協定中,與植物檢疫有關的有《農產品協議》、《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實施衛生和植物檢疫措施的協定》(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簡稱SPS協議),與植物檢疫關系最密切相關的是SPS協議,要做好入世后的植物檢疫工作,首先要認真研究SPS協議,掌握其精神實質,特別是其中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待遇。SPS協議是世界貿易組織在長達8年之久的烏拉圭回合談判中達成的一個重要的國際多邊協議。

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和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各國實行動植物檢疫制度對貿易的影響已越來越大,某些國家尤其是一些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農畜產品市場,多利用非關稅壁壘措施來阻止國外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農畜產品進入本國市場,其中動植物檢疫就是一種隱蔽性很強的技術壁壘措施。由于GATT和TBT對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約束力不夠,要求不具體,為此,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通過許多國家的提議制定了SPS協議,它對國際貿易中的動植物檢疫提出了具體的嚴格的要求,它是WTO協議原則滲透到動植物檢疫工作的產物。

SPS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SPS協議的宗旨、適用范圍、同等對待、有害生物風險評估(簡稱PRA)、非疫區和低度流行區、透明度特殊或差別待遇、組織管理形式、國際標準、指南或建議是建立檢疫措施的基礎、必要的檢疫措施。

風險評估已成為植物檢疫工作最銳利的武器之一,是制定檢疫法規和檢疫措施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零風險是不存在的,零風險意味著閉關自守,也不符合SPS協議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按照IPPC的指南進行風險評估,并尋求降低風險的管理措施。我國1996年就成立了植檢PRA工作組,已經對地中海實蠅、小麥矮腥黑穗病、松材線蟲、蘋果蠹蛾、馬鈴薯甲蟲、梨火疫病等有害生物和木質包裝、馬鈴薯、蘋果、李子、葡萄、柑桔等植物產品進行了PRA。

PRA還可以作為一種隱蔽的技術壁壘加以應用,合理阻止或延緩國外產品大量進入國內市場,保護國內農業生產者的利益。如可以將保護水平定得高一些,風險分析涉及的有害生物多一些,所需要的科學依據就相應增加,有時還需要在評估過程中增加相關的基礎性研究。這樣,完成評估所需的時間就會長一些,客觀上起到阻止某些產品進境的目的,并且不違背SPS協議規則。如:日本因為擔心西紅柿是煙草霜霉病的寄主,從20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對美國的西紅柿進入日本進行PRA,一直到1996年仍未結束,最后在美國要將此案提交WTO裁決時,日本才決定于1997年4月允許美國的西紅柿入境,從開始評估到同意進口,前后用了15年時間。

換句話說,日本人利用PRA這一隱蔽的技術壁壘,在15年的時間里,成功阻止了美國的西紅柿入境,保護了日本國內市場。從上例中可以看出,如何合理應用PRA很有學問,值得我們廣大植檢工作者去研究,在這一點上,我們應學**美國、日本和歐盟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做法,爭取少走彎路,提高效率。

3.植物檢疫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促進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植物檢疫工作不斷發展,在進口把關、促進出口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1)進口植檢:2006年前10個月,全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共截獲有害生物2471種10.4萬次。2007年3月15日,上海外高橋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在對一批進境的土耳其棉短絨實施檢疫查驗時,發現皮蠹類有害生物幼蟲。檢驗檢疫人員當即將樣品送實驗室鑒定,確定為我國禁止進境的一類有害生物谷斑皮蠹幼蟲。該批進口土耳其棉短絨共有1645噸,價值41萬美元,分裝71個40英尺集裝箱。為防止疫情擴散,外高橋局立即通知港區鎖定所有71個集裝箱,并逐箱實施了嚴格的熏蒸處理。這些植檢措施,既將有害生物擋在了國門之外,又為進口企業挽回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2)出口植檢:國家檢驗檢疫局全力促進農產品擴大出口,相繼與墨西哥、秘魯、智利、泰國、阿根廷、美國、加拿大等10個國家的檢驗檢疫部門簽署了多項關于我國水果出口的植物檢疫議定書或工作計劃。湖南檢驗檢疫局協助當地政府大力加強湘西椪柑出口基地建設,2007年2月9日,20噸湘西椪柑順利出口加拿大,標志著湘西椪柑近十年來首次直接向發達國家出口。

(3)雙邊協商、互利互惠:近年來,一些國家對疫區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和做法,SPS協議也承認非疫區和低度流行區的存在。在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由于氣候條件、生態環境和檢疫防治措施等不同,對一種特定的有害生物來說,可能存在疫區和非疫區。對疫區和非疫區的檢疫政策應區別對待,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