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我國十大貿易伙伴中,( )不是亞太經合組織成員(世界十大強國排名)

时间:2024-06-01 22:31:27 编辑: 来源:

最。2007年1—9月,中印雙邊貿易額達272億美元,超過2006年全年水平,同比增長52%,增幅在中國前十大貿易伙伴中居于首位。11月,中印舉行首次防務與安全磋商;12月,舉行首次陸軍聯合反恐訓練,兩國軍事互信合作取得新的進展。

三、發展中國家關系

過去一年,發展中國家經濟普遍呈現良好發展勢頭,聯合自強趨勢明顯上升。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金磚四國”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經濟總和已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亞洲、非洲、拉美地區經濟都保持較高增速。新興力量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傳統大國。據聯合國貿發會議預計,2007年143個發展中國家中絕大多數國家的人均實際收入都在增加,只有10個國家人均實際收入水平有所減少。

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是我國外交工作態勢中的基點。過去一年,我國與發展中國家關系進一步加強。積極開展與發展中國家的全面合作。2007年是落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各項后續措施的開局之年。1月30日—2月10日,胡主席對非洲8國進行國事訪問,有力推動了中非新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深入發展。9月,中國與非洲48國外長在聯大舉行首次政治磋商,啟動了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外長級定期政治對話機制。中國對非援助、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中非發展基金正式啟動,免債、免關稅等工作有序進行。2007年1—9月,中非雙邊貿易額達526.1億美元,同比增長29.7%。

我與拉美國家關系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中拉雙方在聯合國、里約集團、美洲國家組織成員與常駐觀察員對話會等機制內保持密切磋商、不斷加強協調。以“G8+5”等機制為平臺促進南北對話與南南合作。在全面推動與發展中國家合作同時,我積極主動地推進和引導南北對話與合作。

自2002年起,八國集團在峰會期間與部分發展中國家舉行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2007年6月,八國集團啟動“G8+5”常規對話機制,今后將定期召開會議,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能源、社會等領域加強對話與溝通。“G8+5”機制正成為推進南北對話與南南合作的重要平臺。2007年年內,胡主席出席在德國海利根達姆舉行的“G8+5”對話會,就世界經濟問題闡述中方立場,主張促進在國際發展領域的南北合作;就氣候變化問題發表中方政策主張,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要求發達國家率先承擔減排義務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根據自身情況采取措施;在出席發展中國家領導人集體會晤時就加強南南協調提出倡議,得到與會領導人的積極響應。這是胡主席繼2003年法國埃維昂會議、2005年英國鷹谷會議、2006年俄羅斯圣彼得堡會議之后,第四次出席南北領導人對話會,對加強南北對話與南南合作、鞏固我與發展中國家友好合作關系,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多邊關系

過去一年,全球和地區多邊關系發展更趨活躍。聯合國、亞太經合組織(APEC)、世貿組織、上合組織、歐盟、東盟、非盟、阿盟、亞歐峰會等全球和地區性多邊組織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影響不斷增強。在解決朝核問題、伊核問題、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等方面,聯合國安理會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12月舉行的氣候變化大會通過“巴厘島路線圖”這一新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框架協議,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重視和廣泛贊譽。亞太經合組織經過18年的發展歷程,已經擁有21個成員,占世界人口總數的41%、世界經濟總量的53%和世界貿易的46%,成為當今最具廣泛性和代表性的地區性國際組織。9月,亞太經合組織第15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發表《悉尼宣言》,就氣候變化、多哈回合談判、區域經濟一體化等問題達成重要共識。

多邊關系是我國外交工作態勢中的亮點。過去一年,我國多邊關系進一步發展。中國積極參與多邊事務,在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上合組織、東盟與中國“10+1”和東盟與中日韓“10+3”、東亞峰會以及“G8+5”等多邊機制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中國高度重視并積極參與聯合國和亞太經合組織等全球和地區性組織的活動。以聯合國為重要舞臺,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中國高度重視維護聯合國的權威,發揮聯合國的作用,一貫堅持在聯合國框架內、通過對話協商解決有關國際問題,在朝核、伊核、蘇丹達區等問題上既注意照顧有關國家的合理關切,又重視維護各方的共同利益,既有效維護了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權威,又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建設性作用,全面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

中國積極加大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力度,截至2007年11月底,我軍共參與聯合國18項維和行動,派出維和軍事人員9040人次,是安理會五常中派出維和部隊人數最多的國家。2007年,我應聯合國請求,又向黎巴嫩派遣1支60人的維和醫療分隊,將赴黎巴嫩維和工兵分隊由182人擴編至275人,承諾向蘇丹達爾富爾地區派遣1支315人的多功能維和工兵分隊,其中140人的先遣隊已于11月24日部署到任務區,獲得良好的國際反響。中國積極履行對聯合國應盡的財政義務,會費比額由2.05%上升至2.667%,增幅居各國之首。中國還從2007年起參加《聯合國軍費透明制度》,恢復參加《聯合國常規武器登記冊》,為推動聯合國裁軍和軍事信任制度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在亞太經合組織中積極發揮建設性作用。中國重視參與亞太經合組織的各項活動,積極支持該組織在亞太地區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2007年9月,胡主席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15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針對氣候變化這一會議主要議題,胡主席明確提出堅持合作應對、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科技創新的重要主張,提議建立“亞太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網絡”,介紹了中國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措施、成就和目標。這是繼“G8+5”會議后,胡主席再次在多邊場合深入、系統地闡述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立場和主張,也是中國領導人首次在國際會議中就應對氣候變化提出具體、務實的合作建議,受到各方積極評價和支持。會議通過的《悉尼宣言》采納了中國提出的主張。中國在亞太經合組織發展中的建設性作用日益增強。

新的一年,我們將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為中國的和平發展營造更加有利的國際戰略態勢,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法國外貿關系?具體

目前,在世界經濟格局中,法國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第五大貿易國、第四大對外援助國、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2006年法國有38家企業入圍財富世界500強,是中國在歐洲第四大貿易伙伴、第三大投資來源國和第二大技術引進國。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對推動世界和平與穩定起著重大作用,在歐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話語權。因此,加強中國與法國的經貿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法國對外經濟形勢

(一)法國對外貿易形勢

1.對外貿易總體情況

從表1來看,在1996-2005年期間,法國對外貿易整體表現為日益增加的態勢。貿易總額從1996年的7482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11778億美元,其中,商品貿易額從1996年的6000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9580億美元,服務貿易從1996年的1482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2198億美元。從結構來看,商品貿易與服務貿易的比例基本保持在4:1,其中,商品貿易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例從1996年的80.19%增加到2005年的81.33%,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例從1996年的19.81%下降到2005年的18.67%。

2.對外貿易差額情況

目前,法國對外貿易總體上表現為逆差。進一步分析來看,2000年法國貨物貿易首次出現巨大逆差,其后表現為日益加劇的態勢,法國服務貿易持續保持順差,并在2000年達到最大值,其后表現為日益下降的態勢。

如表2所示,1999年,法國貨物貿易出口總額為3255.20億美元,進口總額為3157.43億美元,順差為97.77億美元。2000年,法國貨物貿易出口為3276.16億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20.96億美元,增幅只有0.64%,而同年進口達到了3389.44億美元,比上年增加了232.01億美元,增幅為7.35%,是出口增長的約12倍。這一年,法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首次出現了逆差,逆差額為113.28億美元。此后兩年,法國對外商品貿易大體處于平衡狀態,2001年仍舊有52.29億美元的逆差,但到了2002年卻出現了24.57億美元的順差。然而,從2003年開始,法國貨物貿易又一次出現了逆差,且逆差逐年擴大,2003年僅有68.01億美元,2004年,這一數字擴大到了188.39億美元,逆差增幅高達177%。2005年逆差進一步擴大到了367.96億美元,仍舊保持著95.32%的高速增長。

與貨物貿易出現持續逆差不同,法國的服務貿易則是另一派景象。長久以來,法國的服務貿易發展迅速,且一直保持著高額順差。如表3所示,2004年法國對外服務貿易總額達到2059.87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14.6%,其中出口1086.59億美元,進口973.28億美元,順差113.31億美元。2005年法國對外服務貿易總額為2198.52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6.73%,其中出口1149.55億美元,進口1048.97億美元,順差100.58億美元。

服務貿易進出口上的連年順差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法國在貨物貿易上的巨大逆差,但是,從總體上來說,法國近幾年的對外貿易仍存在較大逆差。2006年,法國對外貿易總額達10236億美元,出口4901億美元,進口5334億美元,貿易逆差達到433億美元。據歐盟統計局統計,2007年1—6月,法國貨物貿易總額為5678.0億美元,其中,出口2710.6億美元,進口2967.4億美元,貿易逆差升至256.8億美元。

有關研究認為,法國長期外貿赤字的主要原因是:企業研發投入減少,產品競爭力衰退,國際市場流失;新興國家的對外貿易大幅增長,迫使包括法國在內的發達國家國際市場份額下降;法國傳統的出口市場,如美國、日本、加拿大等經濟不振,進口能力下降;法國近年來未能及時調整外貿對象,仍以歐盟擴大以前的15個國家為主要貿易伙伴,從而忽略了經濟最具活力的亞洲新興國家、中東和非洲產油國以及新入盟的東歐國家,未能抓住新興經濟體提供的貿易機會,及時擴大與中國、俄羅斯、東歐和其他亞洲國家的貿易。除此之外,法國勞動成本增加、大量能源產品的進口也是外貿赤字不斷增加的原因。

3.對外貿易商品結構

從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來看,法國進出口商品結構具有兩個特點(見表4):一是產業內貿易特征明顯。2006年,載人機動車輛是法國第一大出口商品,出口額為306億美元,占法國當年出口總額的6.3%,與此同時,此類商品也是法國第二大進口商品,進口額為283億美元,占全部進口總額的5.3%。機動車輛的零件、附件,自動數據處理設備機器部件等產品也既是十大出口商品,也是十大進口商品。二是石油等能源進口較多。法國是一個能源缺乏的國家,石油及從瀝青礦物提取的油類、原油、石油氣等商品在法國的進口中占據很大的份額,2006年,這三類產品占進口總額的比例達到13.5%,能源進口大幅增加是法國外貿赤字高漲的主要原因之一。

4.對外貿易地區結構

法國對外貿易的地區主要集中于歐盟內部和亞太經合組織。德國一直是法國的最大貿易伙伴國。隨著2006年歐盟整體經濟形勢的好轉,法國對盟內貿易趨于活躍,不僅扭轉了2005年的出口下降趨勢,而且對其他14國的出口和進口都實現了7%以上的增長,分別達2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