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我國國際貿易的現狀與趨勢研究(需要關于當代國際貿易趨勢與我國對策等方面參考文獻)

时间:2024-05-29 18:04:16 编辑: 来源:

00年的35.4%。

(五)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六)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經濟交往愈加頻繁,貿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但是隨著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摩擦產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當前,各國經濟景氣的不均衡性、產業和貿易結構的競爭性、區域貿易集團的排它性、貿易分配利益的兩極化以及經貿問題的政治化都是造成貿易保護主義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當前世界已進入貿易爭端的高發期,并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基于戰略利益考慮而引發的貿易摩擦增多。2004年美國和歐盟就航空業補貼問題相互指控,并最終訴諸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二是貿易保護的手段不斷翻新。各種技術壁壘成為貿易保護的新式武器,知識產權方面的糾紛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爭端。三是摩擦從單純的貿易問題轉向更為綜合的領域。社會保障問題、匯率制度問題等已成為摩擦的新領域,資源摩擦與貿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四是中國已成為國際貿易保護的最大受害國。從1995年開始,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2005年世界紡織品貿易開始實現一體化,中國面臨的紡織品貿易摩擦可能成為一個新的焦點。

二、若干思考

當前國際貿易發展的這些新趨勢對世界各國的經貿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要辨證地看待當前我國面臨的國際貿易環境,既要看到機遇中存在的挑戰,也要看到挑戰中蘊藏的機遇。我們必須樹立全球戰略意識,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為國內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和更有利的條件。

(一)處理好、發展好大國經貿關系,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空間

美、日、歐、俄、東盟既是全球的貿易大國(集團),也是我國重要的經貿合作伙伴。2004年,我國與歐盟、美國、日本和東盟的貿易額均超過1000億美元,分別達到1773億美元、1696億美元、1679億美元和1059億美元,占據我國外貿總額的半壁江山。目前中俄貿易規模雖然相對較小,但雙方在油氣和礦產資源、高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廣闊。深入推進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系向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發展,事關我國對外經濟工作的大局。

(二)積極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和多邊經貿關系,推動建立有利我經濟發展的全球自由貿易體制

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具有重大的經濟政治意義。我們要認真落實中國—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促進大湄公河次區域貿易便利化。繼續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在經貿合作方面取得新進展。一個更具開放性的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世貿組織各成員方的長遠利益。據世界銀行估算,如果多哈回合取得成功,將可在2015年之前給全球帶來5000 多億美元的經濟收益。我們要積極推動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在多邊經貿體制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做好世貿組織首次對華貿易政策審議的應對及與世貿組織申請加入方的談判工作。積極參與聯合國等多邊國際組織的活動,進一步發揮我在聯合國貿發會議、開發計劃署等機構中的作用。

(三)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著重推進高技術產品和服務出口

我國以數量增加為主的增長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必須加快外貿從數量增長為主向以質取勝轉變。要繼續落實和完善出口退稅等各項政策、確保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下大力氣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狠抓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結構調整,提高紡織、輕工、家電等優勢產品的出口質量、檔次和價格;加大對蔬菜、水果、花卉等優勢農產品一般貿易的政策支持,爭取實現農產品出口零稅率;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抓好高新技術產品、軟件和醫藥出口基地建設,重點支持汽車及零配件、船舶、鐵路設備、通訊產品、生物醫藥等產品出口,加快形成高新技術產品帶動機電產品出口,機電產品出口帶動外貿出口的格局;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商品出口;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著重引進高端加工增值環節。

發揮全球“大買家”的優勢,組織協調好國內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關鍵技術和重大設備的進口。按照國際通行做法,探索符合大宗產品集中采購試點,積極穩妥地發展期貨等貿易方式,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進口議價能力。運用國際招標等方式引進先進高新技術產品及環保、大型醫療和電力設備,把關鍵設備、先進技術進口和消化、吸收、創新結合起來,促進國內裝備制造業發展;敦促某些發達國家放寬對華高技術出口限制。

(四)提高貿易摩擦和“入世”后過渡期的應對工作水平,營造有利于發展的外部環境

我個人感覺,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都有吧,今年貿易不太好做,國家在政策上也有所調控。實際感受就是,貿易的話,國外買東西的人少了! 就像我國一樣,也開始刺激國內消費,而不是刺激都在國外買東西了。

我公司一年要出口3.5億USD ,可是現在看來,一季度已經同期下滑了1000萬USD了

加油吧,挺過這個砍,一定會好起來

希望能幫助到您

分析中國當前的貿易條件及改進措施

中國與歐盟國家的貿易條件分析(轉)支持作者:金陵強

根據國際貿易理論,出口導向型貿易增長會惡化一國的貿易條件,而貿易條件的惡化又會降低一國的福利水平。近年來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高速增長,為了探討中國從中歐雙邊貿易中的獲益情況,本文實證研究了中國與歐盟三個主要國家(德國、英國和法國)1993年到2003年的貿易條件變化,具體到大類產品,并分析其原因。

歐盟在2004年東擴之后,連續兩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而中國也已成為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額在不斷大幅增長,但是貿易額的增長并不能說明中國從中獲益的情況。本文將從貿易條件出發,以中國與歐盟三個主要國家即德國、英國和法國為例討論中國從中國歐盟雙邊貿易中的獲益情況,并分析其原因。

貿易條件基本知識

(一) 貿易條件的概念和相關理論

貿易條件是用來衡量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出口相對于進口的盈利能力和貿易利益的指標,在雙邊貿易中尤其重要。常用的貿易條件有3種不同的形式: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和要素貿易條件,它們從不同的角度衡量一國的貿易所得。其中價格貿易條件最有意義,也最容易根據現有數據進行計算。本文采用的正是價格貿易條件。

價格貿易條件又稱為凈實物貿易條件,為一國出口與進口的交換比價,其計算公式為:

TT=Px/Pm其中Px 和Pm分別表示出口和進口價格指數。TT值增大表示一國貿易條件改善,意味著一國出口價格的上升快于進口價格的上升(或出口價格的下降低于進口價格的下降),表示該國在貿易中獲益增多;反之,TT值增大則表示一國貿易條件的惡化,該國在貿易中獲益減少。

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出口導向型貿易增長會使一國的貿易條件惡化,而進口導向型增長則會改善一國的貿易條件。同時,根據克魯格曼的標準貿易模型:一國貿易條件的改善會增加一國的福利水平;反之,貿易條件的惡化會降低一國的福利水平。

(二) 國內對貿易條件的研究

目前比較系統地研究中國貿易條件的資料是2001年商務部國際市場研究室接受聯合國的研究課題而發表的《1993-2000中國貿易條件研究》。該研究認為,1993-2000年,以1995年為基期的中國整體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13%。之后一些學者也研究過中國整體的貿易條件變化情況,如林麗和張素芳的研究表明1994-2002年間中國的價格貿易條件下降了37%,崔津渡和李誠邦的分析表明1995-2005十年間中國的價格貿易條件下降了26%。但是專門研究中歐貿易條件變化的幾乎沒有。而本文探討的正是中國與歐盟主要國家的貿易條件。

中國與歐盟國家貿易條件的變化

(一) 數據來源和處理方法

為了研究中國歐盟的貿易條件的變化,本文選取了中國和歐盟三個主要國家即德國、英國和法國的貿易條件來研究。此三國是歐盟的主要成員國和核心國,而且中國與這三國的國際貿易額占到了中國-歐盟總貿易的一半以上,2003年,中國與此三國的貿易總額占中國-歐盟雙邊貿易總額的56%。

以中英貿易為例,我們首先說明計算價格貿易條件的方法和數據來源。我們在聯合國商品貿易(COMTRADE)數據庫中選取了中國和英國1993年和2003年(其中包含各商品數量的最近期為2003年)按照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第三次修訂本(SITC3)分類到3位數的數據。其中包含大部分產品的貿易數量和價值額數據。由于數據的可得性以及為了保持數據的可比性,我們從中剔除以下產品:貿易數量不可得的產品;單邊貿易的產品,如中國僅從英國進口或出口的產品;僅在1993年或2003年存在貿易關系的產品。

在經過這樣的處理之后,我們得到150個產品組,其1993年貿易份額占總貿易份額的95%,2003年貿易份額為中英總貿易份額的68%,可以代表中英貿易的總體情況。

根據產品i的進出口貿易額和貿易數量,可以算出產品i的出口價格Px=Xi/Qx和進口價格Pm=Mi/Qm,從而得到i產品的價格貿易條件TTi=Px/Pm。再根據產品i在總貿易額(這里指所取產品的總貿易額)的份額進行加權,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總體的貿易條件指數。同時,如果所取的權重為某一特定類別,如初級產品,勞動密集型制成品或者資本技術密集型制成品,我們同樣可以求出某一特定類別價格貿易條件的變化。

根據同樣的方法,我們可計算出中德和中法的貿易條件變化。

(二)中國與歐盟三國貿易條件變化

根據上面所列方法,我們分別算出中國與三國總體貿易條件以及各分類的貿易條件變化,從中可以看出以下特點:

1.中國與三國的價格貿易條件總體惡化,且幅度較大。其中中德的全部商品貿易條件惡化62%,中英31%,中法77%。而且其中制成品的貿易條件也都惡化了,中德、中英、中法分別為65%、28%和79%。

2.雖然整體貿易條件惡化,但其中也有部分產品的貿易條件得到改善。如中德在初級產品和中英在技術或資本密集型產品的貿易條件均得到15%的改善,中法在初級產品上的貿易條件也略有改善,為3%。在貿易條件得到改善的產品上,1993年中國的出口價格遠遠低于進口價格,但隨著出口價格的不斷上升和進口價格的下降,兩個差價越來越小,表現為貿易條件改善。

3.制成品中,勞動力密集型產品惡化程度更加嚴重。雖然中德、中英、中法在制成品上的貿易條件均惡化,但是在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上的表現要比在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上好。中德、中法在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上的惡化程度分別為72%和75%,但在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上只有55%和45%。而中英的貿易條件雖在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上惡化了43%,但在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上上升了15%。

4.中國與三國的貿易條件惡化程度有所不同。其中中德和中法惡化程度更為嚴重,均超過了60%,而中英貿易條件惡化程度相對較輕,惡化了31%。

(三)中國與歐盟三國貿易條件變化的差異

德國是我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伙伴,在1993-2003年間增長較快,年均增長率為16%。中國出口到德國的產品多屬輕工產品,出口的數量雖較大,但價值含量低而且需求彈性較大。同時,中國從德國進口的主要是機械設備、電子和電氣產品、汽車及其零件、飛機、光學儀器、塑料制品、鋼鐵制品、鋼鐵、銅及其制品和有機化學品等商品。德國產品質量高,售后服務周到,供貨準時贏得了中國合作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