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存在什么問題(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中遭遇的反傾銷及應對措施)

时间:2024-06-03 00:45:25 编辑: 来源:

局(FDA)官員、聯合國糧農組織顧問魯賓透露:2000年8月到2001年1月,僅數月間,美國FDA扣留了634批從中國進口的食品,主要原因是農藥殘留、食物添加劑和雜質的含量過高。從2002年1月25日至2002年3月15日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整個歐盟、挪威及俄羅斯先后宣布全面禁止進口中國動物源性食品。2002年2月19日,英國食品標準局建議英國商店停售所有產自中國的蜂蜜以及混合蜂蜜。此后,歐盟各成員國對其市場上的中國蜂蜜進行強制檢查,對不合格貨物予以查封、退貨或銷毀。隨后,挪威、沙特等國也紛紛效仿。日本、加拿大、美國以及香港等市場也加強了對來自中國大陸的蜂蜜的檢驗。在茶葉貿易方面,歐盟一方面成百倍地提高了茶葉的農藥殘留標準,同時,把限制禁止使用的農藥從原來的29種增至62種,這使得中國去年對歐盟的茶葉出口減少了37%,很多無法達標的中國茶出口企業面臨著被趕出歐洲市場的尷尬局面。歐盟甚至提出要檢驗包括生產、加工各個環節的環境條件。據不完全統計,到2001年底前,僅中國出口日本的蔬菜就有96批次被日本海關檢出農藥殘留超標。在全球有機產品市場以年20%-30%的速度增長的同時,我國農產品出口卻累累受阻。這一問題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可喜的是我國的綠色食品目前還沒有一宗出口受阻的記錄,但我國去年綠色食品的出口額僅3億美元。

(二)綠色壁壘也體現在生產環境或生產過程方面。有些產品即使其質量符合國際或地方性的標準,但在生產過程中破壞了生態環境,這類產品也往往被某些國家的綠色壁壘所封殺。這類綠色壁壘有的也是WTO規則所不允許的,但如果一個國家的消費者因環境意識的提高自覺抵制這類產品,產品即使進入了這些國家的國門也沒有市場。

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中遭遇的反傾銷及應對措施

有一篇文章不錯,供你參考: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各國之間貿易摩擦不斷,貿易戰此起彼伏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越來越多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既有外因,也有內因;既有宏觀原因,也有微觀原因

國外對我國農產品愈演愈烈的反傾銷,我們的政府、行業協會、企業應協調一致,上下聯動,構建系統、科學的反傾銷防御體系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越來越多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張志彪副秘書長說,自1980年以來,涉及食品土畜行業的反傾銷案商品有薄荷醇、塑料編織袋、松香、蜂蜜、大蒜、小龍蝦、濃縮蘋果汁等17種,被訴案件39件,涉及金額約3億美元

1995年以來,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組織了對蜂蜜、小龍蝦、大蒜、蠟燭、濃縮蘋果汁、蘑菇罐頭等6種商品10件反傾銷案進行應訴和行政復審

為什么我國農產品屢遭國外反傾銷?如何應對?下面我們對以上問題予以分析

一、我國農產品遭遇反傾銷的原因國外對我國農產品提起越來越多的反傾銷調查,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既有外因,也有內因;既有宏觀原因,也有微觀原因

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和農產品的重要地位國外愈演愈烈的反傾銷,追根究底都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多樣化形式

近10年來,美歐等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慢,經濟普遍不景氣,貿易逆差不斷上升,失業率居高不下

例如美國的貿易逆差從1997年的2000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4800億美元左右,2003年貿易逆差繼續擴大,為5357億美元,比上年又增長了12%,占其GDP的5%以上

各國政府都在努力擴大出口,以此進一步帶動資本和貨物的流動,推動GDP的快速增長,解決勞動就業等問題

同時,各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國市場,又盡量用各種手段限制其他國家商品的進口

烏拉圭回合后,降低關稅保護水平成為各國貿易政策的國際義務,國際貿易保護的手段逐漸轉移

比較WTO成員方保護國內市場所能采取的幾種方式,反傾銷是最好用的

其程序簡便易行,又能夠有效排斥進口,還不易招致報復,因此被各國視為保護本國產業和市場的最佳辦法之一而頻繁采用

農產品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歷來是受高度保護的部門

在傳統的國際貿易格局中,世界各主要農產品的進口國和出口國大多保持著較高的農業保護率,歐盟農產品的名義保護率在1980年為35.1%,而日本為83.1%

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保護率也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農產品協議》的簽訂使各國對農產品的保護手段大大減少

雖然《農產品協議》規定有 “價格觸動”和“數量觸動”條款,但反傾銷和這些措施相比,更加“適用”,加之我國一些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出口大幅增長,許多國家擔心我國農產品會沖擊其國內市場,為了防止本國農業在國際競爭中受到傷害,一些國家的政府和企業紛紛對我國出口的農產品實施反傾銷政策

2.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快速發展中國是一個崛起中的大國,其不斷發展的對外貿易,讓許多國家暗懷戒心

據我國海關統計,2002年我國實現進出口貿易額6208億美元,居世界第四位

2003年進出口貿易額8512億美元,貿易順差200億美元

2004年進出口貿易躍居世界第三位,貿易總額達1.1萬億美元

我國的農產品2000年進出口貿易總值是268億 全國中文經濟類核心期刊 19WTO規則與政策美元,比上年增加23%;其中出口值為56億美元,進口值為112億美元,比上年分別增長5%和7%

農產品國際貿易順差為44億元,是我國改革開放,特別是1995年以來,農產品進出口值最高的一年

在2001年,我國的糧食出口貿易額從2000年的11億美元降為4.86億美元,而相比較具有較大機遇的蔬菜、水果、水產品等產品,依靠其價格優勢,而非質量優勢,在近幾年的對外貿易中均為順差,2001年同比增長達12.5%以上

在歷史上,反傾銷調查與貿易逆差顯示出密切的相關性,擁有大量貿易順差的國家往往成為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歐盟、日本等國都有過類似的命運

農產品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品,而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價格便宜,在這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

因此,國外經營日益惡化的產業紛紛提起反傾銷申請,希望借助這種手段將中國農產品擠出本國市場

3.美歐等國視我國為“非市場經濟”而采用“替代國”價格的歧視性政策目前,我國市場經濟取得實質性的發展,截至2004年年底,共36個國家(地區)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但是美歐等國家仍然將我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

因此,一些國家在對中國的所謂反傾銷中經常違背“客觀、公正”的原則,濫用該條款,可人為地高估中國產品的傾銷幅度,結果依據“替代國”方法被課征高額反傾銷稅

這種歧視性的反傾銷政策和做法不但使大量中國產品因征稅而退出當地市場,更嚴重的影響在于它客觀上誘導了進口國當地產業不斷通過反傾銷手段限制中國產品的進口,從而使我國出口產品的現實競爭力受到壓制,未來潛力遭到窒息

例如對中國產蘑菇的反傾銷調查中,美國商務部選用印度尼西亞為“替代國”

印尼的蘑菇是在空調條件下生長的,中國的蘑菇是在自然條件下生長,二者的生產成本絕對不同

但美國商務部卻拒絕從印尼的生產成本中扣除空調費用,因而裁定中國蘑菇傾銷

又如,在豬鬃毛刷案中,歐盟以斯里蘭卡為替代國,因為宗教的原因,斯里蘭卡根本沒有養豬業,豬鬃要進口,而中國豬鬃產量占世界產量的85%,以斯里蘭卡為標準,使中國豬鬃的比較優勢立即化為烏有,而且很容易得出傾銷的結論,使中國企業蒙受不白之冤

4.農產品行業不規范的貿易秩序導致低價競爭現象隨著我國外貿經營權的下放,經營進出口業務的企業急劇增加,國家宏觀管理措施不配套,加之我國農產品附加值、科技含量低,因而出現了哪個出口商品成本低、經濟效益好,各方就一哄而上的局面,導致多頭對外、低價競銷,不但導致肥水外流,利潤損失,而且為外國對我國反傾銷提供了借口

例如中美濃縮蘋果汁反傾銷案,美國申訴方的理由就是中國1995年到1998年間,濃縮蘋果汁對美出口量增加了997%,平均價格下降了53%

又如,日本是我國蔬菜出口的主要國家之一,蔬菜進入日本市場最初靠的是低廉的價格

靠此戰略,我們在日本的市場份額很快超過了主要競爭對手——美國

隨后的事實卻讓我們漸漸品味到了苦澀和無奈

蔬菜在日本市場份額雖然增大了,但出口蔬菜的年平均價格卻下降了,其中,保鮮蔬菜價格下降幅度最高達41.4%,日本為保護本國農民利益,對中國進口菜屢屢發難

5.以前案件應訴不力引起反傾銷的“連鎖反應” 由于加入WTO時間不長,企業對反傾銷普遍顯得觀念滯后,很少企業能夠積極應訴國外對我國發起的反傾銷

這樣,使得國外企業認為對我國進行反傾銷非常容易,從而增加了他們對我國“告黑狀”的野心

據統計,近幾年我國企業應訴率不到70%,其中勝訴率不到40%

事實上應訴與不應訴后果是大不一樣的

如中美蘋果汁案中,應訴企業反傾銷稅率為0-27.57%,未應訴企業統一為51.74%

而且我們越是害怕被指控傾銷,對方越是得寸進尺,從而引起反傾銷的“連鎖反應”

最典型的莫過于1994年美國裁定“中國大蒜傾銷案”之后,起訴方律師抓住我方企業不愿應訴的弱點,又鼓勵蜂蜜行業對我國企業提起反傾銷訴訟,同時這家律師事務所又說服美國自行車生產企業對我國企業提起訴訟,接下來是蘑菇罐頭,然后是靛藍染料

雖然是小行業的“連鎖反應”,但也影響了我國高達3億美元的出口

可見,應訴不力不僅直接導致裁決高稅率和退出市場,而且由于申訴方屢戰屢勝而誘發連續不斷的反傾銷申請與立案

二、我國應對農產品反傾銷的對策1.爭取“市場導向行業”地位,獲得公平待遇根據中國入世協定,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要在2016年才獲認可

由此帶來的一個重要后果,就是WTO規則與政策20 全國商情國外在反傾銷調查時,往往不考慮中國價格而采用過高的“替代國價格”來計算成本,大大削弱了應訴勝算

但這并非一道不可跨越的門檻

根據WTO的約定,即使在2016年之前,中國企業也仍可單獨爭取“市場導向行業”的認定,這遠比傾國家之力在國際上展開大規模游說活動、爭取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要現實得多,而且中國企業爭取“市場導向行業”的標準要低得多,一般只需要證明行業非國有企業主導或壟斷,價格由市場決定沒有補貼等

這方面,中國的打火機、甲酚等行業已在歐洲的反傾銷訴訟有成功先例,整個行業因此受惠

2.鍛造中國農產品品牌,運用非價格競爭手段農產品企業要依靠價格低廉在國際營銷中進行競爭,但應注意避免惡性的低價競銷,維護良好的出口秩序

農產品企業更要學會多運用非價格競爭手段,即在產品質量、花色、品種、包裝、廣告及市場服務的競爭上下工夫,力爭以質量、價格的雙重優勢占領市場

“先品牌之憂而憂”,在農產品精深加工上下工夫,適時改變我國的出口戰略

要以市場為中心,選準和創造名牌產品和龍頭企業,并以名牌產品和龍頭企業引導產業鏈的延伸和優化,培育支柱產業,擴張市場,從而提高品牌的營運能力

3.健全反傾銷預警機制,防范反傾銷指控從以往反傾銷案我們發現進口國提起反傾銷都會有一個醞釀過程,如果能夠依托行業協會及主管部門建立一個反傾銷預警機制,及時了解對方的動向,并作出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