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香港對外貿易額(香港對外貿易分為哪三種?)

时间:2024-05-18 14:26:58 编辑: 来源:

貨物貿易快速發展的同時,隨著中國申請恢復GATT地位談判的深入,中國對服務市場開放作出初步承諾,由此推動了服務貿易的發展。1992-2001年,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由182.4億美元擴大到726.1億美元,增長了3倍。由于國內服務業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大、競爭力低,其間除1994年呈現少量順差外,其余年份服務貿易均為逆差,且逆差呈逐年擴大趨勢。

第四階段:2001年至今

以2001年11月中國加入WTO為里程碑,中國對外貿易進入又一個新的階段。中國加入WTO以來,切實履行入世承諾,積極參與多邊貿易體制下的經貿合作,大力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推進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基本建立起了與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符合國際慣例與規則的外貿政策與體制,建立和完善貿易救濟制度,維護公平貿易;建立和完善對外貿易的促進與服務體系,規范對外貿易秩序。政策體系的完善,促進了對外貿易又好又快發展。

可以說,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中國對外貿易額度不斷加大,將世界市場作為未來發展的主攻市場,在擴大內需的同時擴大海外市場,增大海外市場的市場占有率。不僅僅局限于加工貿易等,而是不斷推出自由品牌,將中國品牌推廣世界。

為什么香港成為著名的國際貿易、航運、金融、旅游、信息中心?

香港是一個自由港,除了煙、烈酒和動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香港不對其他進口物品征收關稅

香港的經濟素以自由貿易、低稅率和少政府干預見稱

香港連續多年獲國際著名評級機構和組織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

香港是亞太區乃至國際的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地區貿易中心,擁有鄰近很多國家和地區是不可替代的優越地位

時至今日,香港已成為世界第11大貿易實體

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銀行中心

以成交額計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

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亞洲第二大市場

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旅游中心之一

公共交通系統以鐵路、小輪、公共汽車等組成的運輸網,幾乎伸展到港內每一角落

香港是重要的國際商港,航運業發達

從香港到世界各地有20多條航線

香港也是進入內地經商和旅游的大門

香港是國際的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機構和市場緊密聯系

政府的政策是維持和發展完善的法律架構、監管制度、基礎設施及行政體制,為參與市場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及貨幣體系穩定,使香港能有效地與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競爭

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網絡,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此外,資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香港,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貿易經濟體系、第六大外匯市場及第十五大銀行中心

香港股票市場規模之大,在亞洲排名第二

香港也是成衣、鐘表、玩具、游戲、電子和某些輕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總值位列全球高位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中國內地及亞太其他地區關系密切;是亞洲最多國際公司設立地區辦事處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旅客歡迎的旅游地點之一,也是舉辦國際會議及展覽的熱門地方

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務出口地

香港貿易額占其出口額的比例是

香港是世界第10大貿易經濟體系,2011年的產品貿易總值達9,105億美元,增長11%。

香港處理的離岸貿易亦越來越多。香港政府估計,2010年香港的離岸貿易總值(包括「商貿服務」及「與離岸貿易相關的商品服務」)達38,863

億港元,較2009年增長32.6%。相比之下,同期轉口貨值達29,615億港元,較2009年上升22.8%。離岸貿易總值已超越轉口貨值。

截至2011年12月,香港共有102,273家進出口貿易公司,雇用495,847名員工。2010年,進出口貿易占香港GDP的19.8%。

中國內地的對外貿易日益擴展,其中很大部分經香港處理。2011年,內地約有14%的出口貨(總值2,580億美元)及13%的進口貨(2,200億美元)通過香港進行,而香港約有61.6%的轉口貨物來自內地。

香港對外貿易總額居亞洲第幾位?世界第幾位

香港對外貿易總額居亞洲第2位,世界第10位.

故答案為:2;10.

香港對外貿易分為哪三種?

香港的對外貿易主要分為三類:

1. 內地貿易:指香港與中國內地(包括大陸、澳門、臺灣)之間的貿易。由于香港與內地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系和地理優勢,香港成為內地與世界貿易的重要橋梁,內地也成為香港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

2. 內地以外的貿易:指香港與除中國內地以外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香港以其自由開放的市場和完備的法律制度如透明的稅務制度、海關自由港等優勢,在與全球經濟的交流中具有明顯優勢。與亞洲國家和地區的貿易特別活躍,包括中國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

3. 轉口貿易:指香港作為全球物流中心,為世界各地的進口商和出口商提供進出口貿易中的中轉、倉儲、加工、分銷等服務,促進全球自由貿易。轉口貿易一般金額較大,勝在總量。

香港是一個自由貿易港嗎

香港是一個自由貿易港。

自由貿易港設在國家與地區境內、海關管理關卡之外的,允許境外貨物、資金自由進出。對進出港區的全部或大部分貨物免征關稅,并且準許在自由港內,開展貨物自由儲存、展覽、拆散、改裝、重新包裝、整理、加工和制造等業務活動。

目前排名世界集裝箱港口中轉量第一、第二位的新加坡港、中國香港,均實施自由港政策,吸引大量集裝箱前去中轉,奠定其世界集裝箱中心樞紐的地位。

擴展資料:

香港是世界第七大貿易經濟體,是全球成衣、鐘表、珠寶、玩具、游戲、電子和某些輕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地之一。

2018年,香港貨物貿易總額為9.17萬億港元,其中整體貨物出口4.46萬億港元,貨物進口4.71萬億港元。服務貿易總額為1.53萬億港元,其中服務輸出0.89萬億港元,服務輸入0.64萬億港元。

改革開放前后,中國對外貿易的狀況是什么?

第一階段:建國時至1978年。

這一階段,我國的經濟體制尚實行配給制,采用計劃經濟制度。外貿局限于互通有無,調劑余缺,農副及礦產資源型產品構成了出口商品的主流,貿易關系受制于外交政策和國家關系的變化。對外貿易主要被看作社會擴大再生產的補充手段,局限于互通有無、調劑余缺。建國初期,中國出口商品以農副產品等初級產品為主,約占出口總額的80%,反映出中國當時的經濟結構和生產水平。隨著國內工業的迅速發展,出口商品結構也發生較大變化,輕紡產品成為主要出口商品,重工業產品出口比重呈上升趨勢。但直到1978年,初級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仍高達53.5%。進口商品結構方面,舊中國以進口消費品、奢侈品為主的狀況得以改變,生產資料在進口中占據了主要地位,每年占總進口的80%左右。按照“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經濟建設方針,這一階段中國在利用國外資金為本國經濟建設服務方面也進行了一些嘗試和實踐。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前期,亞非拉越來越多的國家贏得民族獨立,新中國廣泛建立、積極發展同這些國家平等互利、互通有無的貿易關系,簽訂政府間貿易協定,開展易貨貿易、邊境貿易、記賬貿易、現匯貿易等靈活多樣的進出口貿易,與此同時,還向這些國家提供貸款或無償援助。此外,中國內地始終堅持對港澳地區長期穩定供貨的貿易政策,即使在國民經濟困難時期,也保證了對港澳地區的供應。同時經港澳的轉口貿易也成為打破西方國家封鎖的突破口。

為了補足國內必需的生產和生活資料,中國利用各種機會和途徑,推動同日本、西歐等西方國家的民間貿易以至官方貿易。特別在1960年中蘇關系破裂后,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對象由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開始轉向日本、西歐等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到1965年,中國對西方國家貿易額占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

“文化大革命”(1966-1976)使對外貿易遭受嚴重干擾破壞而出現較大曲折起伏。70年代初,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對外關系迅速改善。中國同日本、德國、美國等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交。對外貿易重新獲得恢復和發展,西方國家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改善,技術引進取得了重大進展。在有利的國際環境和國內形勢下,中國在70年代末進入改革開放的醞釀和準備階段。

第二階段:1978年至1990年,改革開放初期的嘗試

伴隨著外貿管理體制的改革和更為靈活的貿易形式,對外貿易迅速發展;海外投資與經濟特區的創辦,為中國對外經貿關系的發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工業制成品成為中國主要的出口商品。

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戰略方針,對外貿易進入了新的實踐探索階段。

這一階段,國家對外貿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外貿體制改革和外商直接投資極大地促進了外貿發展。1978-1991年,進出口總額由206.4億美元增長到1356.3億美元,其中出口由97.5億美元增長到718.4億美元,進口由108.9億美元增長到637.9億美元,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6.6%和14.6%。

為吸引資金、技術、設備,拓展國際市場渠道,創造外匯收入,同時增加就業機會,1979年,國務院批準在沿海地區開展加工貿易。80年代中期,國際產業結構出現了新一輪調整和轉移,為了抓住這一有利形勢,國家進一步確立了以加工貿易為重點、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沿海發展戰略,加工貿易得到迅速發展。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加工貿易使中國成功地承接了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帶動了國內工業發展,促進了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了外貿出口由初級產品、資源型產品為主向以工業制成品為主的轉變。1986年,工業制成品取代初級產品成為中國主要出口商品,實現了出口結構的一次根本性轉變。1991年,工業制成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上升到77%。市場日益多元化,日本、香港、美國、歐共體成為中國最主要的出口市場和貿易伙伴,而與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的貿易份額則大幅下降。

1979年開始,中國陸續建立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開發區等特殊經濟區域,在進出口管理與經營政策、外匯政策等方面試點實行更靈活、更優惠的特殊政策,這些特殊區域對全國的外貿發展以至開放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平臺、示范與輻射作用,是這一時期對外貿易發展最為活躍的區域。1980年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四個經濟特區建立的第一年,進出口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1.1%,到1991年這一份額上升到8.3%。

1978年以前,對外貿易一直沿襲建國初期確立的由國家統一管理的經營管理體制,國家先后成立了一批國營專業外貿公司,統一經營全部對外貿易,國家對外貿公司實行指令性計劃管理,統收統支、統負盈虧。1979年,國家開始對外貿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調整中央外貿領導機構、成立了一批歸屬工業部門管理的工貿公司、簡化外貿計劃內容、實行匯率雙軌制以提高出口競爭力、實行進出口許可證制度等。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生產能力和出口創匯能力嚴重不足,外匯極度缺乏。在此背景下,中國開始招商引資,利用外部資金,擴大出口生產和創匯能力。外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