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香港農產品進出口貿易(臺灣所有的出口及進口農產品有哪些)

时间:2024-06-03 17:18:28 编辑: 来源:

美元/噸增至12月份的978.3美元/噸,上漲33.0%。

(三)餅粕進口量倍增,出口量降三成

2010年,餅粕進口209.5萬噸,同比增長1.6倍;進口額5.2億美元,同比增長2.5倍。出口124.5萬噸,同比下降25.5%;出口額4.8億美元,同比下降22.8%。

蔬菜出口略增,水果出口略降

(一)蔬菜出口平穩,大蒜出口量減額增

2010年,蔬菜出口844.6萬噸,同比增長5.0%;出口額99.8億美元,同比增長45.2%。進口15.0萬噸,同比增長54.5%;進口額2.8億美元,同比增長54.6%。貿易順差97.0億美元,同比擴大45.0%。

2010年,鮮冷凍大蒜出口量減額增的趨勢顯著。除7月份,鮮冷凍大蒜出口量同比增幅為正值外,其他月份出口量同比增幅均為負值。全年鮮冷凍大蒜出口量129.0萬噸,同比下降15.9%。而大蒜的出口均價卻節節攀升,由1月份的1212.8美元/噸漲至12月份的1984.0美元/噸,上漲63.6%。由此拉動,2010年鮮冷凍大蒜出口額21.6億美元,同比增長1.1倍。

蘑菇出口5.0萬噸,同比增長1.0倍,出口額7.8億美元,同比增長1.3倍。蘑菇的出口價格溫和上漲,出口均價由1月份的15292.5美元/噸漲至12月份的15916.1美元/噸,上漲4.1%。

(二)水果出口量略降,進口量增一成

2010年,水果出口507.5萬噸,同比下降3.4%;出口額43.6億美元,同比增長13.6%。進口275.4萬噸,同比增長12.8%;進口額20.3億美元,同比增長23.0%。貿易順差23.3億美元,同比增長6.5%。

蘋果、梨、柑桔等主要出口產品的出口持續低迷。全年蘋果出口量112.1萬噸,同比下降4.3%;梨出口量43.8萬噸,同比下降5.4%;柑桔出口量93.2萬噸,同比下降16.2%。蘋果汁出口78.9萬噸,同比下降1.4%。

畜產品出口額增二成,進口額增五成

2010年,畜產品出口額47.5億美元,同比增長21.4%;進口額96.6億美元,同比增長46.3%;貿易逆差49.1億美元,同比擴大82.6%。

2010年,豬肉進口20.0萬噸,同比增長47.8%;進口額2.1億美元,同比增長52.8%。奶粉進口41.7萬噸,同比增長67.3%;進口額14.0億美元,同比增長1.4倍。豬肉和奶粉的進口均價均呈節節攀升勢頭。豬肉進口均價由1月份的774.4美元/噸漲至12月份的1241.9美元/噸,上漲60.4%;奶粉的進口均價則由1月份的2721.0美元/噸漲至12月份的3312.8美元/噸,上漲21.7%。

水產品出口額增三成,進口額增二成

2010年,水產品出口額138.3億美元,同比增長28.1%;進口額65.4億美元,同比增長24.2%;貿易順差72.9億美元,同比擴大31.8%。

加工河鰻出口6.6億美元,同比增長60.5%。凍羅非魚片出口6.9億美元,同比增長54.8%。對蝦出口15.0億美元,同比增長28.4%。

對東盟出口額增四成,自東盟和巴西進口額首超百億美元

2010年,我國前五大農產品貿易伙伴分別為美國、東盟、歐盟、巴西、日本,雙邊農產品貿易額分別為245.0億美元、184.1億美元、118.5億美元、112.6億美元、97.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0.5%、30.3%、28.7%、29.8%和19.7%。

2010年,我國前五大農產品出口市場分別為日本(91.7億美元,同比增長19.0%)、東盟(74.8億美元,同比增長39.5%)、歐盟(69.1億美元,同比增長19.3%)、美國(58.5億美元,同比增長23.4%)和香港特別行政區(45.1億美元,同比增長20.2%)

2010年,我國前五大農產品進口來源地分別為美國(186.5億美元,同比增長33.0%)、東盟(109.4億美元,同比增長24.7%)、巴西(107.3億美元,同比增長27.0%)、阿根廷(57.0億美元,同比增長63.5%)和歐盟(49.4億美元,同比增長44.6%)。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東盟和巴西成為繼美國之后我國農產品年度進口額過百億美元的兩大來源地。

東北出口低迷進口強勁,山東進出口均過百億美元

2010年,東部出口343.4億美元,同比增長26.8%;進口602.1億美元,同比增長36.3%。東北出口58.7億美元,同比增長12.7%;進口52.0億美元,同比增長50.6%。西部出口54.9億美元,同比增長19.3%;進口49.0億美元,同比增長38.7%。中部出口37.2億美元,同比增長36.3%;進口22.6億美元,同比增長46.5%。

出口額前五位的省份依次為山東(134.0億美元,同比增長31.5%)、廣東(57.0億美元,同比增長17.6%)、福建(46.9億美元,同比增長43.0%)、浙江(37.7億美元,同比增長20.3%)和遼寧(34.0億美元,同比增長(16.9%)。

進口額前五位的省份依次為廣東(134.5億美元,同比增長31.6%)、山東(127.9億美元,同比增長46.0%)、江蘇(124.0億美元,同比增長28.1%)、上海(51.8億美元,同比增長38.9%)和遼寧(45.4億美元,同比增長35.4%)。

一般貿易出口額增三成,進料加工進口額增三成

2010年,一般貿易出口額為397.1億美元,同比增長29.4%;進口額571.1億美元,同比增長38.6%。 進料加工出口額63.2億美元,同比增長9.6%;進口額57.1億美元,同比增長29.9%。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出口額16.1億美元,同比增長1.0%;進口額13.3億美元,同比增長10.0%。邊境小額出口額11.5億美元,同比增長5.1%;進口額6.2億美元,同比增長16.2%。

求相關農產品發展歷程,發展現狀,出口現狀

我國農產品出口現狀分析

一、引言

2O世紀8O年代以前,中國一直在推進重工業化,政府的貿易政策思路基本上是依靠農產品和原料產品創匯來進口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和軍工業)建設需要的物資。直到實行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政策的指導思想才調整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著重發展影響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建設(如能源,材料,交通等)。所以,我國農產品貿易占對 外貿 易的比重在1990年之前一直高達2O%左右,但1990年之后一直遞減,2004年不到5%。更有甚者,2004年農產品貿易出現了46.4億美元的逆差。至此以后,農產品貿易占對 外貿 易的比重越來越小,逆差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我國農產品現實問題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來自于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外部經濟效果。因此,改變我國農產品貿易現狀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我國農產品 進出口 的現狀

自2007年農產品國際市場發生顯著變化,特別是世界糧食供求偏緊,糧食庫存不斷下降以及糧食價格總體持續上漲。

1.大米小麥等主要糧食凈出口

近年來世界糧食市場供求偏緊,一些主要糧食出口國采取某些限制糧食出口措施,進一步加劇了糧食供求緊張狀況。在這種形勢下,我國主要糧食 進出口 仍然保持凈出口,特別是大米、小麥和玉米,這表明我國主要糧食品種的供給立足于國內生產,從而化解了世界糧食供求偏緊所帶來的貿易壓力。

2.大豆食用植物油進口量巨大

大豆和食用植物油進口數量繼續增長,大豆進口突破3000萬噸,進口食用植物油898萬噸。第二屆國際油脂油料大會資料指出,2006-2007年度,我國大豆油進口量和消費量分別達到240萬噸和863萬噸,均躍居世界第一。我國豆油、棕櫚油和菜籽油的進口量全部位列世界第一,這三大食用植物油進口總量占全球貿易量的18%,其中豆油進口量占全球豆油貿易總量的24%。

3.農產品 進出口 額繼續較快增長

自2007年以來,我國農產品對 外貿 易繼續保持增長態勢,農產品出口額和進口額均是連續第8年增長,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已達775.9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23.1%,并創造出歷史新記錄。

4.農產品進出口逆差明顯增大

近幾年,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逆差已經成為常態。2005年和2006年農產品進出口逆差減小,但是2007年農產品進出口逆差又明顯增加,逆差達到43.5億美元。農產品貿易逆差值出現波動并有增加趨勢,這既反映 出國 內資源和農業生產方面的問題,同時也表明在世界政治經濟形勢和國際市場復雜多變的情況下,我們應對國際局勢并及時地進行調控的難度越來越大。

5.優勢農產品出口繼續較快增長

水果、蔬菜和水產品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農產品出口大類品種。雖然畜產品對外貿易仍為凈進口,但是畜產品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出口額達40.5億美元,占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1.05%。

6.農產品國際市場價格迅速攀升

農產品價格迅速上漲是國內外市場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征。2007年國際市場小麥價格漲幅為112%,大豆價格漲幅為國為75.1%,玉米價格漲幅為47.3%。商務部公布的“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統計報告”顯示,2007年1-11月農產品進口同比價格指數(派氏)為124.6,農產品出口同比價格指數(派氏)為105.9,這顯示了國際糧價對國內市場的拉動作用。

三、完善我國過農產品貿易的對策

在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下,我國農產品的價格也迅速的攀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產品的出口,如何有效地防止農產品貿易逆差過大,仍是我們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為了解決我國農產品貿易中現存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農業國內支持,從根本上提高中國農業競爭力

(1)加大對“綠箱政策”的投入。在目前我國使用的六項綠箱措施即政府一般服務、糧食安全公共儲備、國內糧食援助、自然災害救濟、環境保護計劃和支持地區發展的基礎上,加大以下各項的投入:①加強農業科研和推廣投入。鼓勵農業生產的主體(鄉鎮、村、農民家庭)增加科研投入,引導農業產業化中的各個環節的參與者都增加科研投入。②加大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標準體系建立的投入。開發先進的技術與設備,加快建立各級以基地加工、流通為主的農產品自我檢測體系,對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實行有效的全程控制,全面禁止高毒、高殘留農藥有害飼料添加劑的使用,重點放在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和上市交易三個環節。

(2)調整“黃箱政策”支出。對于“黃箱”政策,我國政府盡管給了農民一些補貼,但是還遠遠不夠。今后還應該加大以下各項補貼:①增加對農業投入品尤其是種子的補貼,實現區域化統一品種種植,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并有利于實現優質優價。②增加對農產品營銷設施建設的補貼,包括對農產品加工、儲藏和運輸的補貼,尤其是新發展起來的各種農業合作組織,借鑒國外許多國家的經驗,國家應該對這些方面的投資給予補貼資助。

2.積極開展制度創新,培育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農業經營主體

歐盟市場、日本市場一直以來是我國主要的出口領域。目前,要使我國農產品在歐盟市場、日本市場獲取高的利潤,必須依靠科技進步。面對日趨制度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