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黑奴貿易英語翻譯(英國何時廢除奴隸制)

时间:2024-06-03 06:07:29 编辑: 来源:

大超過了五十年代.我國的翻譯隊伍已不是那時候的數以千計,而是形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數十萬人的大軍.他們所投身的翻譯領域已不是文學藝術的“一花獨放”,而是社科、科技、軍事、外交、貿易、法律、文教、衛生等領域“全面開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稱首屈一指.這一次翻譯高潮的出現,首先是全球信息時代降臨的結果.信息爆炸、知識爆炸,同時也就是翻譯爆炸.在今日的“地球村”,離開翻譯來談論知識和信息,是不可思議的.此外,這次翻譯高潮的出現又是以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走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代化強國之路為契機的.中國若想在經濟、科學、技術和文化領域走在世界的前列,就必須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強與其他國家在學術和文化領域的合作與交流,而這些合作與交流活動都離不開翻譯.

二、(一) 古代西方翻譯

縱觀全過程,西方的翻譯在歷史上前后曾出現過六次高潮或可分為六個大的階段.首先是肇始階段.公元前四世紀末,盛級一時的希臘奴隸社會開始衰落,羅馬逐漸強大起來.但是,當時的希臘文化仍優于羅馬文化,因而對羅馬有著巨大的吸引力.翻譯介紹希臘古典作品的活動可能即始于這一時期或始于更早的時期.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有文字記錄的翻譯確已問世.被譽為羅馬文學三大鼻祖的安德羅尼柯、涅維烏斯和恩尼烏斯,以及后來的普勞圖斯、泰倫斯等大文學家都用拉丁語翻譯或改編荷馬的史詩和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臘戲劇作品.這是歐洲也是整個西方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翻譯活動,其歷史功績在于:--它開創了翻譯的局面,把古希臘文學特別是戲劇介紹到了羅馬,促進了羅馬文學的誕生和發展,對于羅馬以至日后西方繼承古希臘文學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第二個翻譯高潮涌現于羅馬帝國的后期至中世紀初期,是宗教性質的.在西方,宗教勢力歷來強大而頑固,基督教教會一向敵視世俗文學,極力發展為 自身服務的宗教文化.作為基督教思想來源和精神武器的《圣經》,自然成了宗教界信仰的經典.《圣經》由西伯來語和希臘語寫成,必須譯成拉丁語才能為羅馬人所普遍接受.因此在較早時期就有人將《圣經》譯成拉丁語,到公元四世紀這一譯事活動達到了高潮,其結果就是出現了形形色色的譯本.以哲羅姆于382至405年翻譯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經》為欽定本,標志著《圣經》翻譯取得了與世俗文學翻譯分庭抗禮的重要地位.尤其在羅馬帝國和中世紀初期,教會在文化上取得了公斷地位,《圣經》和其他宗教作品的詮釋和翻譯得到進一步加強.隨著歐洲進入封建社會,"蠻族"建立各自的國家,宗教翻譯便占有更大的市場,《圣經》被相繼譯成各"蠻族"的語言,有的譯本甚至成為有關民族語言的第一批文學材料.

( 二) 中世紀西方翻譯

中世紀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紀之間,西方翻譯家門云集西班牙的托萊多,把大批作品從阿拉伯語議成拉丁語.這是歷史上少有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觸,也是西方翻譯史上的第三個高潮.原來早在九世紀和十世紀,敘利亞學者就來到雅典,把大批希臘典籍譯成古敘利亞語,帶回巴格達.在巴格達,阿拉伯人又把這些著作譯成阿拉伯語,巴格達一時成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臘文化的中心.后來,在托萊多譯成拉丁語的許多希臘典籍便是從這些阿拉伯文譯本轉譯的.于是,托萊多成為歐洲的學術中心(類似與巴格達的"翻譯院"),翻譯及學術活動延續達百余年之久,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三) 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翻譯

十四至十六世紀歐洲發生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場思想和文學革新的大運動,也是西方翻譯史上的一次大發展.特別是文藝復興運動在西歐各國普遍展開的十六世紀及爾后一個時期,翻譯活動達到了前所未見的高峰.翻譯活動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學、文學、宗教等各個領域,涉及大古代和當代的主要作品,產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譯家和一系列優秀的翻譯作品.在德國,宗教改革家路德順從民眾的意愿,采用民眾的語言,于1522至1534年翻譯刊行第一部"民眾的圣經",開創了現代德語發展的新紀元.在法國,文學阿米歐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時間,譯出了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比較列傳》(簡稱《名人傳》),查普曼1598至1616年譯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弗羅里歐1603年所譯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語文學譯著中一群燦爛的明星.而1611年《欽定圣經譯本》的翻譯出版社則標志著英國翻譯史上又一次大發展.它以其英語風格的地道、通俗和優美贏得了"英語中最偉大的譯著"的盛譽,在長時期里成為英國唯一家喻戶曉、人手一冊的經典作品,對現代英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總之,文藝復興時期乃是西方(主要是西歐)翻譯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它標志著民族語言在文學領域和翻譯中的地位終于得到鞏固,同時也表明翻譯對民族語言、文學和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文藝復興后,從十七世紀下半葉至十二世紀上半葉,西方各國的翻譯繼續向前發展.雖然就其規模和影響而言,這一時期的翻譯比不上文藝復興時期,但仍然涌現出大量的優秀譯著.其最大特點是,翻譯家們不僅繼續翻譯古典著作,而且對近代的和當代的作品也發生了很大的興趣.塞萬提斯、莎士比亞、巴爾扎克、歌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議成各國文字,東方文學的譯品也陸續問世.

(四) 現代西方翻譯

西方翻譯的第六個大發展極端表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翻譯活動.二次大戰后,西方進入相對穩定的時期,生產得到發展,經濟逐漸恢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這是翻譯事業繁榮興旺的物質基礎.由于時代的演變,翻譯的特點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時期的翻譯從范圍、規模、作用直至形式,都與過去任何時期大不相同,取得了巨大的進展.首先是翻譯范圍的擴大.傳統的翻譯主要集中在文學、宗教作品的翻譯上,這個時期的翻譯則擴大到了其他領域,尤其是科技、商業領域.其次,翻譯的規模大大超過了以往.過去,翻譯主要是少數文豪巨匠的事業;而今,翻譯已成為一項專門的職業,不僅文學家、哲學家、神學家從事翻譯,而且還有一支力量雄厚、經過專門訓練的專業隊伍承擔著各式各樣的翻譯任務.再者,翻譯的作用也為以往所不可企及.特別是在聯合國和歐洲共同市場形成之后,西方各國之間在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的交流和交往日益頻繁、密切,所有這些交際活動都是通過翻譯進行的,因為翻譯在其間起著越來越大的實際作用.最后,翻譯事業發展的形式也有了很大變化和進步.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興辦高等翻譯教育,如法國、瑞士、比利時設有翻譯學校或學府,英、美、蘇等國在大學高年級開設翻譯班(Translation Workshop),以培養翻譯人員;(二)成立翻譯組織以聚集翻譯力量,最大的國際性組織有國際翻譯工作者聯合會(簡稱"國際譯聯")以及國際筆譯、口譯協會和各國的譯協;(三)打破傳統方式,發展機器翻譯.這第三點實際上是新時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自1946年英美學者首次討論用計算機做翻譯的可能性以來,翻譯機器的研制和運用經過近四十年的曲折歷程,已日益顯示出生命力.它是對幾千年來傳統的手工翻譯的挑戰,也是翻譯史上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革命.目前,西方翻譯事業仍處于第六次高潮之中;今后向何處發展,第六次高潮會持續多久,眼下尚難預測.

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哪幾次翻譯高潮?代表人物有哪些

共四次:從東漢到宋朝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從鴉片戰爭到清朝末年的西學翻譯、改革開放至今的現代翻譯。

一、從東漢到宋朝的佛經翻譯

1、這時期佛經的翻譯占大多數。從東漢桓帝末年安世高翻譯經書開始,到魏晉南北朝得以發展,唐朝達到鼎盛,北宋時期逐漸削弱,元代后期近乎消失。在此期間,主要是兩部分人進行佛經翻譯活動,一是從西方來到中國的僧人,二是從中國到西方求法的中國僧人。

2、代表人物: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

1、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適應各民族的宗教生活和習慣,設立回司天監,編制回回歷書,“蒙古譯語”的編撰和《元秘史》的翻譯也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明代設立四夷館作為當時的外事翻譯機構。到了明末清初時期,耶穌會士來中國與當時的士大夫進行翻譯活動。

2、代表人物: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

三、從鴉片戰爭到清朝末年的西學翻譯

1、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后,中國逐漸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 1840 年到 1918 年“五四”運動前的七十余年期間,從事翻譯工作的人有很多外國人,也有中國人,他們有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也有一般的筆譯人員。這一時期是文壇和譯壇上明星疊出的時代,也是我國譯學理論取得較大進步的時代。

2、代表人物:林紓、魯迅、瞿秋白、茅盾、郭沫若、錢鐘書、傅雷、陳西瀅、林語堂、朱生豪、艾思奇、賀麟、陳康、朱光潛、金岳霖等。

四、改革開放至今的現代翻譯

1、我國翻譯理論現正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蓬勃推進,方興未艾。我國譯界學人對翻譯中的文化因素及其處理、翻譯文化以及文化翻譯等進行了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探討,大大拓寬了翻譯研究的視角,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國翻譯理論飛躍發展的30年,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派生機勃勃、熱氣騰騰的景象。

2、代表人物:黃龍、劉宓慶、翁顯良、譚載喜、許均、廖七一、郭建、趙艷彥春、曹明倫等。

玄奘譯經圖

擴展資料:

1、《20世紀中國翻譯史》計六十余萬字,作者方華文,是迄今為止我國唯一的一部敘述我國二十世紀翻譯歷程的史書。全書共分為三部分:清末民初時期的翻譯活動;民國時期的翻譯活動;建國后的翻譯活動。

2、《中國翻譯簡史》是2004年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的一部圖書,作者是馬祖毅。本書是我國第一部有關翻譯歷史的專著,傷敘述了自周朝到“五四”時期為止的翻譯活動。全書旁征博引,史料翔實,論證嚴謹,重點闡述了我國歷史上的三次翻譯高潮。

3、《翻譯史研究》是2011年6月1日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宏志 。《翻譯史研究》為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的學術論文集,以“翻譯史研究”為專題.收錄了眾多學者在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請英語高手幫忙翻譯或者幫忙找到中文版 題目:Learning to Read and Write

學習讀和寫

英國何時廢除奴隸制

3月25日是英國廢除奴隸貿易200周年。英國政府正在積極籌備紀念活動,讓民眾有機會對這段歷史感到“羞恥”并“以古鑒今”。然而,奴隸制在英國并沒有成為“過去”。2月26日,英國赫爾大學(University of Hull)和國際反奴隸組織(Anti-Slavery International)公布了一份長達79頁的名為《英國當代奴隸制》的報告,揭示了今日英國仍然存在大量“隱性奴隸”,這些人被犯罪集團和人口販子控制,像奴隸一般被迫工作。

為此,《新民周刊》越洋采訪了該報告第一作者、英國赫爾大學韋爾伯福斯奴隸和解放研究學院的加里·克雷格(Gary Craig)教授。克雷格表示,奴隸制在全球化的今天普遍存在,“事實上,鑒于交通和管理成本,現在買一個奴隸比200年前更便宜”。

從未消失的制度

現代人對奴隸制的印象大多還停留在數世紀以前。馬克思曾說,“當我們把目光從資產階級文明的故鄉轉向殖民地時,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虛偽及其野蠻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那是西方殖民主義對非洲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