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1999年全國各省進出口貿易總額(礦產資源規劃取得的成效)

时间:2024-05-15 01:07:05 编辑: 来源:

基電腦、全友電腦和華宇電腦為核心的IT產業群。目前蘇州地區已建立起鼠標、彩顯、液晶顯示器、超微半導體等多個大規模生產基地,絕大多數產品與國際先進技術保持同步發展,許多產品已在國內、國際市場占有較大份額。

(3)長江三角洲FDI誘發的產業集聚使得高科技群落正在本地區逐步形成。目前長江三角洲已經成為我國電子通信、生物醫藥、新材料等諸多高新技術產業重要基地,以微電子、光纖通信、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也居全國領先位置。

(4)長江三角洲FDI誘發的產業集聚并沒有形成產業“飛地”。由于工業配套能力較強,能夠解決中間投入品本地化的問題,FDI對本地區中上游產業的帶動作用十分明顯。

(5)在FDI誘發的IT代工業產業集聚中,對先行公司的跟隨造成公司的“群集”的特征十分明顯。臺灣IT代工業認為長江三角洲生產線操作工人工資水平僅為臺灣地區1/20,企業向這里轉移能夠獲得成本優勢,不轉移的企業將面臨生存危機。此外,地理位置上的就近性也是外商遷移產能至此的重要因素。逐漸向內銷轉型的外商希望能據江南而內控腹地,將長江三角洲的產品以最短的距離運到各省,達到就近銷售市場的目的。現在,沿滬寧高速公路的經濟帶上,產業鏈的凝聚效應正在吸引IT廠商候鳥似地到江蘇“扎堆”。電腦主板、筆記本電腦、顯示器、鍵盤、鼠標、UPS電源、通信、硬盤、掃描儀、微處理器等諸多產品的制造已蔚成氣候。

四、結論與建議

實證分析與經濟計量檢驗結果表明,外資進入在彌補長江三角洲資本不足,推動經濟快速持續發展,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產業積聚,增加就業,促進技術進步,加快貿易增長和工業化進程等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表明在長江三角洲的發展進程中,資本仍是最稀缺的要素,要保持經濟快速穩定增長,必須積極利用外資以加速資本形成。

按照錢納里等人對經濟發展階段的劃分標準,長江三角洲正處于工業化進程的中后期階段;按照鄧寧“投資周期論”的標準,處于第二等級(人均GNP400-1500美元)向第三等級(人均GNP2000-4750美元)過渡的階段。按照國際經驗,在這樣的發展階段,除了要繼續保持利用外資規模,以解決資本不足和就業問題外,還需要考慮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

加入WT0后,長江三角洲利用外資在高端受到東南亞國家的競爭,在低端受到中西部地區的擠壓。要保持利用外資優勢,未來外資政策的戰略定位應側重于:一是立足地區產業特色,實施與產業政策相協調的外資政策,推動產業結構高度化,爭取由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部分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向主要從事資本密集型產品和部分技術密集型產品生產的轉化。二是積極吸引跨國公司投資,利用全球化所帶來的國際分工調整,爭取在某些領域從垂直分工序列上升到水平分工序列,繼續保持動態比較優勢。

〔收稿日期〕2002-04-18

【參考文獻】

Macdouall.G.D.A,1960,ReturnandCostofForeignPrivateInvestment,E買粉絲nomic,V01.36.

李嵐清主編:《中國利用外資基礎知識》,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5年版。

錢納里等著:《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趙晉平編著:《利用外資與中國經濟增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劉恩專:《外國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分析》,98中國國際貿易年會論文,1998。

何潔、許羅丹:《我國工業部門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外溢效益的實證研究》,載《世界經濟文匯》1999年第2期。

何潔:《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工業部門外溢效益的進一步精確量化》,載《世界經濟》2000年第12期。

周謀、莊輝:《跨國公司在無錫新區投資的現狀與展望》,載《無錫經濟參考》2001年第4期。

《吸引跨國公司來浙投資的對策研究》,浙江省外商投資管理局規劃課題——《吸引跨國公司來浙投資的對策研究》課題組,1999年9月。

[10]沈坤榮:《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載《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

在我國,利用外資包括那些形式?大量的,長久的利用外國資本是否必然會陷入債務奴隸的境地?

我國目前利用外資只要有兩種形式:外商直接投資和外資貸款。

外商直接投資是不會產生債務問題,屬于外債的是利用外資貸款。

現在我國的外匯儲備充足,目前的外債都能按期還本付息。

一、外國直接投資(FDI)之利

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積極影響主要包括六個方面:1、增加國內投資和促進資本形成;2、吸納勞動力就業;3、提高綜合要素生產率TFP;4、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5、擴大我國的外貿規模,改善我國的外貿結構,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6、是我國一項重要的稅收來源。首先,大量FDI流入的最直接作用是增加了我國的資本存量,有效彌補了錢納利等人提出的儲蓄-外匯雙缺口。截至1999年實際流入我國的FDI占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7%,如果考慮國內的配套投資,這種資本形成效應則更為明顯;從上文我們對國內投資與FDI關系的計量分析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FDI對增加國內投資與促進資本形成在95%的水平上作用顯著。其次,外商投資企業吸納了我國大量的勞動力就業,根據相關統計資料計算我國1990-1999年這10年中外商投資經濟新增從業人員565萬人,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壓力,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第三,FDI提高了我國的綜合要素生產率,從上文我們選用何潔等人和沈坤榮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總體上FDI確實提高了我國的綜合要素生產率(盡管在后面的分析中我們將談到外資企業在保守先進技術方面對中方的損害),這主要是因為FDI是一攬子創造性投資,隨著資金的轉移,觀念、研究與開發、技術、管理、營銷、市場網絡等也會隨之移向受資方。第四,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從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來看,FDI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2000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項目數的72.75%,合同外資的73.72%集中在第二產業;截至2000年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項目數的72.99%,合同外資的60.87%集中在第二產業;從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行業結構來看,FDI主要集中在制造業。而從改革開放后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特征看,除1978-1983年期間第一產業產值比重有所上升外,其他年度第一產業產值比重均呈逐年遞減態勢,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不斷上升,因此外資大量流入并投向第二、第三產業是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轉變的重要因素。同時,與外國直接投資相伴而來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及其擴散效應和示范效應,促進了國內利用外資行業的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相對提高,也間接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變。第五,FDI企業的進出口比率遠遠高于國內其他企業,海關統計資料顯示,1999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1745.11,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48.39%,其中進口比重為53.5%,出口比重為44.0%,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外貿進出口規模的擴大。FDI企業優化我國貿易結構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使我國享受全球分工的好處、促進出口和提升進出口商品結構上。1998年我國進出口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分別為83.59%和88.79%,而同期外資企業進出口工業制成品比重分別為90.70%和94.18%,均高于國內平均水平。最后,外國直接投資企業還為我國提高了一筆可觀的稅收收入。

2、外國直接投資之弊

由于外商來華投資主要是看好中國龐大的市場和廉價的勞動力,而實現利潤最大化是其最根本的動機,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不可避免的具有消極影響,而且隨著我國加入WTO、大型跨國公司的涌進和對并購的逐步放開,這種消極影響變得越來越明顯,不得不讓我們引起高度重視。

結論:

FDI在促進我國資本形成、吸納就業和提高我國綜合要素生產率方面貢獻都是比較顯著的,同時在我們對經濟增長率與FDI的回歸分析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FDI在總體上比較顯著地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從我們對FDI的積極影響的進一步剖析中也可看到FDI通過提升我國的產業結構、擴大對外貿易和優化進出口商品的結構、上繳稅收等途徑也直接或間接的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不過也正如上文多次提到的,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逐步放開對外商行為的限制,出現了FDI企業出于利潤最大化的動機有目的、有計劃地控制我國產業、壟斷市場和封鎖先進技術的新動向。因此,本文認為我國在積極吸引外資,為外商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的同時,應該對這一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

礦產資源規劃取得的成效

各地積極建立規劃實施的領導責任制,采取有效措施,認真實施礦產資源規劃,依法審批和監督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礦產資源規劃實施取得明顯成效。規劃取得的重要成效,與規劃的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是密不可分的,規劃實施政策措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這里,將礦產資源規劃實施成效簡要闡述一下,目的是想通過各方面成效,來反饋、印證規劃實施政策措施,以便更好地制定規劃實施政策措施。

根據《礦產資源規劃實施評估報告》(該報告的評估時間是截止于2004年,為保持評估報告的原始性,此后的數據統計更新以備注的方式,將部分內容闡述到了2007年),其成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3.1 公益性地質調查和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得到強化

按照公益性地質調查與商業性礦產勘查分開運行、加強公益性地質調查和鼓勵商業性勘查的規劃要求,國土資源部認真組織實施國土資源大調查,公益性地質調查評價取得了豐碩成果;通過采取培育和規范礦業權市場、鼓勵企業建立資源耗竭補償機制、利用礦產資源補償費收益作為引導商業性勘查的政策性投入、探礦權采礦權價款轉增國家資本等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促進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礦產資源勘查工作出現了投入增長、儲量增長、新發現礦產地增長的局面,這對于緩解國內資源緊缺起到了重要作用。

規劃實施以來,我國基礎地質調查程度不斷提高,實現了全國陸域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全覆蓋等重要目標,圍繞重要成礦區帶、重要經濟區帶和重大地質問題關鍵地區開展了區域礦產、物化探、遙感和環境地質調查,在我國海域圈定出38個重要油氣沉積盆地,銅、鈾、鉀鹽等緊缺資源調查評價有所突破,鎢、錫等優勢礦產地位得到顯著增強,中東部老礦山外圍和重要成礦區帶發現一批新的接替資源,西部地區新發現一批重大找礦線索,有望形成新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接替區。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推進為商業性勘查提供了大量基礎信息服務,降低了投資風險,許多成礦遠景區成為商業性礦產勘查投資關注的熱點,推動了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但總體看,地質工作程度偏低,后備勘查基地不足。

規劃鼓勵礦種和重點勘查區的商業性礦產勘查開發明顯活躍。非油氣礦產勘查許可證從1999年的4337個上升到2004年的16349個,商業性礦產勘查投資多元化的趨勢開始顯現,社會資金投入已經超過國家財政投入。按照規劃要求,通過清理和制定有關的礦業政策,完善礦業權管理制度,有效地改善了礦業投資環境,礦業權市場建設取得初步進展,商業性礦產勘查不斷發展壯大。2000~2004年,全國地質勘查總投入1234.7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占4.7%,地方財政占2.4%,企事業和其他資金投入占92.9%,成為地質勘查投入的主體。但各礦種之間的勘查投入結構并不均衡,在2000~2004年全國地質勘查總投入中,非油氣礦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