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2020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首超美國成為全國第一大貿易國(目前我國 對外貿易依存度處于何種水平)

时间:2024-05-19 10:18:10 编辑: 来源:

貿易額首超美國,居世界第1位。自此以后,除2016年由于美元升值,我國以美元計價的貨物進出口總額被美國超過外,其余年份均穩居世界第1位。2012年以來,我國對外服務貿易額逐年增長。2012年我國對外服務貿易總額居世界第4位,自2014年起至2021年一直穩居世界第2位。2021年,我國對外服務貿易總額達8212億美元,占世界比重升至7.2%,較2012年提升1.8個百分點。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穩步增長,使用外商直接投資居世界前列。數據顯示,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由2012年的1133億美元升至2021年的1735億美元,年均增長4.8%,自2020年起穩居世界第2位。

新中國成立后至1970年與我國建立外交關系的資本主義國家

列寧

我國對外開放的歷史與成就

2001年06月27日 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

建國以來,中國各方面突飛猛進地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驚人成就。這一方面主要歸功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人民群眾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另一方面也依賴于世界經濟、科技等領域的發展和我國采取的一系列對外開放的政策,在世界經濟技術日益一體化的進程中,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是加強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一條重要的強國之路,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一、1949-1978年對外經貿往來取得的成就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就代表中國人民表達了愿意同世界各國開展貿易往來和經濟技術合作的愿望。但是,由于帝國主義列強對我國采取了封鎖政策以及我國自己政策上的失誤和其他歷史條件的限制,1978年以前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往來的規模和力度都無法與今天相比。

(一)對外貿易的發展

新中國的對外貿易,是在解放區已經開展的對外貿易的基礎上,經過摧毀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和沒收官僚資本、對民族資本外貿行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而逐步建立起來的。

20世紀50年代,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采取敵視、封鎖的政策,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國際市場是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當時,我國根據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需要,本著"積極協作,平等互利,實事求是"的方針,積極開展對蘇聯、東歐國家和其他友好國家的貿易和經濟合作,不斷突破西方國家的封鎖、禁運,對醫治我國戰爭創傷、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1950年2月,中蘇雙方在莫斯科簽訂了關于蘇聯政府向中國政府提供3億美元貸款的協定。此后,1951-1955年,中蘇兩國又簽訂了10筆貸款協議,總金額達12.74億新盧布(折合人民幣53.68億元)。為了吸收外國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中國還與蘇聯、波蘭共同投資創辦了5個合資企業,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批中外合資企業。當時我國通過貿易和使用蘇聯政府貸款,從蘇聯和東歐國家引進156項建設項目的成套設備和技術,建設了一批鋼鐵、電力、煤炭、石油、機械、化工、建材等骨干企業,為我國的工業化打下了初步基礎。那時,我國同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額占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1951年為52.9%,1952年到50年代末都在70%以上,其中對蘇聯的貿易額約占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50%。

20世紀50年代期間,我國還為逐步發展同亞非民族獨立國家的貿易關系、發展祖國內地同港澳地區的貿易和開拓對西方國家的民間及政府貿易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增進了同亞非國家的友誼,促進了亞非國家民族經濟的發展,保障了對港澳地區的供應,擴大了對港澳出口及經港澳轉口貿易,開辟了反封鎖、打破禁運的新戰線;我國繼1950年同瑞典、丹麥、瑞士、芬蘭建立外交和貿易關系后,又利用各種機會和途徑,爭取和團結其他西方國家工商界及開明人士,以民促官,推動我國同日本、西歐等西方國家和地區的民間貿易以至官方貿易。

1960年,隨著中蘇關系的變化,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對象開始轉向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經過努力,我國同日本和西歐的貿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中日貿易由20世紀50年代的民間貿易轉入20世紀60年代的友好貿易和備忘錄貿易;1963年我國同日本簽訂了第一個采用延期付款方式進口維尼綸成套設備合同,打開了西方國家從技術上封鎖中國的缺口。1964年,中法建交,兩國政府間貿易迅速發展,帶動西歐掀起了發展對華貿易的熱潮。到1965年,我國對西方國家的貿易額占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20世紀60年代,中國利用西方國家銀行的賣方信貸,以延期付款方式從法國、英國、聯邦德國、瑞典、瑞士、荷蘭、比利時、奧地利和日本等國引進了65項先進技術設備,主要用于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輕紡等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總金額(包括利息)為2.8億美元。

雖然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我國的對外貿易遭到了嚴重的干擾和破壞,對外貿易自1967年起連續3年出現停滯和下降,但在周總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關心和直接領導下,經過艱苦努力,我國的對外貿易從1970年開始逐步好轉。20世紀70年代前期,國際環境發生了有利于我國的變化。1971年聯合國恢復我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發表《聯合公報》,并在正式建交前恢復了貿易關系。之后,我國的對外關系取得了重大的進展,西方國家紛紛同我國建立外交關系或使外交關系升格。中日邦交實現了正常化,中國同歐共體建立正式關系,使我國對外貿易的國際環境明顯改善,對外貿易額迅速增長。我們確定了"保持和擴大港澳、日本、新馬市場,千方百計打開西歐、北美、大洋洲和其他市場"的方針,到1973年冬,我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已占我進出口貿易的75%。1973年1月,毛主席、周總理批準了國家計劃委員會《關于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決定從國外引進43億美元成套設備和單機。至1979年底,實際對外簽約成交39.6億美元,引進了包括13套化肥、4套化纖、3套石油化工、3個火電站、43套綜合采煤機組等大型成套設備,除單機付現匯外,大部分是利用西方國家銀行的賣方信貸,采用延期付款方式采購。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我國對外貿易在幾經曲折中向前發展。1950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為11.35億美元,其中出口5.52億美元,進口5.83億美元;到1978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發展到206.38億美元,其中出口97.45億美元,進口108.93億美元。我國對外貿易的經營和管理也由建國初期的國家統制對外貿易政策到1957年后適應國民經濟轉入計劃經濟,形成了國營外貿公司集中統一經營,國家對外貿公司實行指令性計劃管理和統收統支、統負盈虧、管理和經營一體化的高度集中的對外貿易體制。對外貿易被看作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的補充手段,局限于互通有無、調劑余缺。

(二)對外援助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一直把對外提供經濟技術援助作為履行國際主義義務的重要內容。我國的對外援助是與我國的對外關系的發展和國內經濟狀況密切相關的。大體說來,1978年以前我國的對外援助可分為3個階段:1950-1963年為初始階段;1964-1970年為發展階段;1971-1978年為急劇增長階段。援助的內容是向受援國提供貸款或無償援助。那時我國提供的貸款一般都是無息貸款。對外援助的方式包括成套項目援助、技術援助、物資援助及現匯援助等。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底,我國共向66個國家提供了援助,幫助其中38個國家建成了880個成套項目。我國的對外援助創立了國際關系中真誠合作的典范,博得了受援國政府和人民的廣泛贊揚和高度評價。此間,我國援建的坦贊鐵路被譽為"解放之路"、"南南合作之路",在非洲乃至全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增進了我國與第三世界國家的了解和信任;我國援外專家和醫療隊以良好的精神風貌和突出的工作成績成為聯系中國人民和第三世界國家人民友誼的紐帶,得到了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高度贊揚。

二、1978年后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成就

1978年以來,我國實行的對外開放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初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有層次、有重點,由沿海向內地、自東向西、由南向北逐步推進的全方位開放格局,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對外開放的政策和實踐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外向型經濟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增強,促進了我國經濟日益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加入到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之中。回顧對外開放的歷史,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增強了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成就是十分巨大的。

第一,對外貿易發展迅速。

在1978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值僅有206.4億美元,1986年達738.5億美元,1997年則達到3250.6億美元,19年增長了15倍多。其中,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以來的6年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最快的時期。1992-1997年間,我國對外貿易總值達14938億美元,比從新中國成立到1991年的總和還要多,年均增速為15.7%,這個速度不僅高于同期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而且比世界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高出近8個百分點,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位次排列由1978年的第32位躍升為1992年的第11位,并在保持5年后,1997年又躍升至第10位。截至1998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從1979年的8.4億美元增加到1400多億美元,在世界居第2位。

出日商品結構明顯優化。1997年,工業制成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78年的45.2%上升到1997年的86.9%,在出口總額1826.97億美元中工業制成品為1587.67億美元,實現了由主要出口初級產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的歷史性轉變。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機電產品出口迅速增長,1997年當年機電產品出口額達到593.2億美元,占當年出口總額的比重達32.5%,連續3年超過紡織品,成為我國最大的出口商品類別。

貿易伙伴遍及世界各地,對外貿易走向全球。目前,我國的貿易伙伴由1978年的幾十個發展到227個國家和地區,與傳統市場的經濟貿易關系穩步推進,與新開拓市場的經濟貿易關系不斷增強。

第二,利用外資迅速發展。

從1979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1980年批準3家外商投資企業以來,我國利用外資經過1979-1986年的起步階段、1987-1991年的持續發展階段和1992年以來的高速發展階段。

在起步階段,我國吸收的外商投資主要來自港澳地區,以勞動密集型的加工項目和賓館、服務設施等第三產業項目居多,并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和其他沿海省市。

在持續發展階段,我國吸收外商投資的結構有較大改變,生產性項目及產品出口企業大幅增加,賓館、旅游服務項目的比重大大降低,外商投資的區域和行業有所擴大,我國臺灣廠商的投資開始進入祖國內地并迅速增加。

在高速發展階段,隨著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國的投資環境得到更大改善,吸收外資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大發展。外商投資的規模和領域進一步擴大,外資的來源國家和地區持續增加,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大跨國公司進入我國。資金、技術密集的大型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增加較多,平均單項外商投資規模不斷提高。在沿海地區外商投資迅速增長的同時,中西部地區吸收外資有了較快發展。此外,我國利用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機構的貸款以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