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2020中國進出口貿易數據分析(中國對外貿易的數據在哪查)

时间:2024-06-16 17:15:12 编辑: 来源:

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到大規模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也是大幅度壓縮高能耗、多污染傳統產業的有利時機。

當前不僅社會總需求不足,而且經濟傳統結構矛盾日益突出,這主要表現為:傳統的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工業產品占世界總量比重大,例如1997年我國水泥產量已占世界總量的33.9%,相當于美國水泥產量的5.4倍,煤產量占世界總量的28.8%,鋼產量占15.5%,已出現大量過剩。而從近幾年來看,能源消費量出現大幅度下降,由1996年的138948萬噸標準煤,下降至1999年122000萬噸,減少12.2%,其中煤炭減少21.1%;二是能源生產與消費結構已發生顯著變化。原煤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由1995年的74.6%下降至1999年的67.1%;原煤占能源生產總量比重由75.3%下降為68.2%。而高附加價值、市場需求旺盛的高新技術產品供給不足;相當多的企業技術落后,創新能力不足,市場份額日益萎縮、長期虧損嚴重,又不能退出生產領域,而新興產業、高新技術企業大量缺乏資金、缺乏人才,又不能進入壟斷性行業,受到多種發展的人為限制;大量非熟練或低技能的勞動力日益過剩,需要下崗分流,同時又缺乏大量的專業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術熟練的勞動者。因而必須對國民經濟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大力調整傳統產業,這也是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調整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減少大量工業污染的根本性舉措之一。

專欄27 中國能源消耗浪費嚴重 節能壓力加大

據國土資源部的統計數字,“十五”初期全國大于25度陡坡耕地9100萬畝,約占總耕地面積的5%,且其中只有不足18%改造成了梯田。這些坡耕地多分布在長江、黃河中上游主河道和支流水系岸邊,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僅貴州、四川、重慶就有6億噸泥沙流入長江,陜西省陜北丘陵溝壑區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量達8億噸,加劇了大江大河下游的洪災隱患。過去迫于糧食自給壓力,陡坡退耕是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現在可以借助農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大規模實現“一退三還”,即退耕還林還草還湖。2000年新開工的西部“十大工程”中,中西部退耕還林(草)河生態建設及種苗工程,計劃退耕515萬畝,人工種林種草648萬畝。

(二)全球化是中國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歷史性機遇。

(三)技術力量在不斷增強,技術進步加速將導致我國物耗和能耗強度持續下降。

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技術迅速向全世界擴張的時代,通過技術引進,技術創新,中國可以在環境保護方面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正如直接采用數字無繩電話系統,跳過傳統的有線插入系統,發展中國家有可能跳過污染密集型技術,從一開始就可以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技術,沒有必要重走美國和其它工業化國家的老路。

在過去50年中國的能源與污染強度(指單位產值能耗和排污量)經歷了迅速增長階段,之后呈現不斷下降趨勢,這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變動與技術進步的作用。由于技術進步的的影響,我國農業化肥、農藥和礦產品的消耗強度在下降,并且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重化工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不斷上升,單位產值能耗在下降,單位GDP污染排放強度在下降。我國萬元GDP能源消耗量1977年達到最高峰之后,二十多年來持續減少,1998年的消耗強度僅相當于1977年的1/3,已經低于1953年工業化初期的水平。但是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的能源利用效率不僅遠遠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低收入國家,以1995年單位能源產出GDP來衡量,中國的能源效率僅相當于印度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美國的1/4,日本的1/9,這說明,中國的能源利用效率尚有很大的提高余地。今后國家將繼續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大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和技術改造的力度,尤其是限制淘汰工藝、設備落后的過剩生產能力,推廣新技術、新工藝,降低產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以及水資源消耗,推行清潔生產技術和發展環保產業,將為從源頭控制污染和保護環境提供最有力的支持,與此同時能源密集程度較低的服務業和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今后我國單位能源強度將以更快的速度下降,總污染排放增長率將進一步減緩,逐漸擺脫傳統的能源密集型工業為主的結構,有可能尋求一條“清潔生產”的發展途徑。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現狀

出口貿易方式包括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近年來,中國一般貿易出口整體呈上升趨勢,加工貿易出口整體有所萎縮,其他貿易出口整體變化不大。

2020年以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服務貿易造成較大影響,服務進出口規模下降。面對新形勢新挑戰,需要加快實現服務貿易提質增效。2020年我國進口額2.06萬億美元,同比下降1.1%,出口額2.59億美元,同比上漲3.6%,貿易順差0.53億美元。2021年,進出口貿易額快速恢復,同比增速分別為22.2%和60.6%。

出口加工貿易整體萎縮

出口貿易方式包括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2015-2020年,中國一般貿易出口整體呈上升趨勢,加工貿易出口整體有所萎縮,其他貿易出口整體變化不大。2020年,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方式均較上年有所增長,分別為59.34%、13.53%,加工貿易有所下降,為27.13%。從占比結構看,2020年相較2015年,加工貿易的占比下降7.94百分點,一般貿易占比增長5.9個百分點。

2015-2020年,我國一般貿易額自2016年來不斷增長,而加工貿易額從7977.9億美元下降至2020年的7027億美元,加工貿易出口額進一步萎縮。

進口加工貿易萎縮

進口貿易方式包括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從占比結構看,2020年相較2015年,加工貿易的占比出現下降,下降6.92百分點,一般貿易占比增長5.55個百分點;其他貿易進口占比變化不大。

2015-2020年,中國一般貿易自2017年來緩慢下降趨勢,加工貿易額整體不斷下降,至2020年進口額下降至4042.1億美元。

綜合來看,進出口貿易方式結構面臨進一步調整,加工貿易額下降趨勢將進一步延續。

你是如何看待2020年的全國經濟年報的呢?

1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0年中國經濟運行數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策劃、推出“聚焦2020中國經濟年報”,全方位聚焦、多角度解讀2020年中國經濟發展狀況,展現一年來中國經濟的新成就、新亮點、新趨勢,并探討了2021年存在的挑戰。

數據解讀與典型報道,闡釋中國經濟新變化

“聚焦2020中國經濟年報”系列報道中,央視財經頻道和央廣經濟之聲直播了國家統計局局長宋吉喆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發布會,報道以“現場直播+數據亮點小片+記者視頻連線+演播室嘉賓點評+電話嘉賓連線+經濟成就案例”的形式,多方位展現2020中國經濟亮點。同時,策劃推出系列專題、深度評論與新媒體報道,并邀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褚建芳、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等專家,解讀數據內容。

12:00檔的《天下財經》連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晚間黃金時段《經濟信息聯播》特別節目以提煉經濟亮點的數據梳理,配合采訪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等眾多專家,對數據和案例進行權威解讀;《央視財經評論》推出“2020中國經濟年報”特別節目,邀請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任興洲走進演播室,對數據進行分析解讀。

系列報道總結出2020中國經濟亮點—— 2020年,中國經濟實現正增長2.3%,經濟總量首次邁上100萬億元新臺階。中國作為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經濟體,“三駕馬車”中,外貿復蘇“全球一枝獨秀”,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321557億元,比上年增長1.9%,中國經濟引擎作用愈發凸顯。

報道還通過典型事例證明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效。如對焦了湖南婁底市民聶龍一家的家庭賬本,2020年聶龍盤下一家餐館,同時,他的環保磚建材廠從北京轉移到湖南婁底,產品熱銷,為當地新增五萬套新樓房提供支持;他投資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也開始盈利,全家總收入增加12%。鏡頭呈現中聶龍一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幸福感也在提升。

此外,還展現了無人駕駛智能重卡在碼頭的應用。廣州港南沙集裝箱碼頭、上海洋山深水港集裝箱碼頭的調查在2020年疫情后,集裝箱業務量提高了很多倍,經常出現集裝箱“一箱難求”的現象。無人駕駛智能重卡在碼頭的應用,助推了中國的燒烤爐、消毒柜、家電、筆記本電腦、手機等,大宗出口產品的運輸。

系列報道用生動的案例,印證了 2020年中國經濟的新變化。

國際視角表達,展望2021年中國經濟

“聚焦2020中國經濟年報”系列報道堅持冷靜、客觀的視角,在“怎么看待2020年中國是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的問題上,進行了準確的分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評論員和多位專家認為,中國邁入100萬億元臺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萬美元意義重大,但是中國還屬于發展中國家,離發達國家人均4萬美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此,報道連線CNBC、路透社、日本等國外主流媒體的評論員,央視駐歐洲、美洲、新加坡、日本等演播室,報道世界各大經濟體主要媒體對中國經濟宏觀數據的點評分析,這些媒體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實現正增長2.3%符合預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認為:“中國經濟韌性非常強,中國制造和中國工業強大的能力,具有很好的彈性。”

亞開行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認為:“由于中國經濟的優異表現,緩和了世界經濟的衰退。”各個國際機構都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中國經濟將能保持好的增長勢頭。

受訪的眾多經濟學家展望2021年時表示,外部環境挑戰依然很大,但中國只要保持定力,持續發力國內國際雙循環政策、不斷推動創新轉型,站在100萬億的新臺階上,中國經濟將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全媒體融合報道,擴大傳播影響力

此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報道“2020中國經濟年報”,央視財經頻道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共同發力,以“數據亮點分析+經典案例+權威專家解讀+海外看中國經濟”的表現形式,統一策劃、統一報道。新媒體此次報道期間亦發揮了重要作用。

除在1月18日上午、晚間與大屏同步直播外,“央視財經”買粉絲還從GDP、各產業等不同維度進行數據梳理,用圖片解讀“2020中國經濟年報”、短視頻展示數據、“翻頁”型動態圖片展示亮點數據,通過數據、圖文、視音頻相結合的形式同步呈現策劃專題,高頻次、多渠道“一鍵觸發”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優質報道內容。

央視財經APP設立“聚焦2020中國經濟年報”專題,在微博端口設置話題詞#2020中國經濟年報#,從年報數據中尋找亮點設置話題詞#化妝品類成2020消費亮點#等,形成聚合效益。點擊量和到達率都創造了近年的新高。

廣播端經濟之聲推出特別專題《2020中國經濟年報》,還推出系列評論《數讀2020中國經濟年報》、特別節目《首席經濟學家讀年報》等。日常節目如《王冠紅人館》《財經身邊事》等專欄推出報道,用數據映照普通人生活的變化,呈現出“數據”里的“熱民生”。

《環球新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