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18世紀海上貿易(列舉15-18世紀,因重視海洋而崛起的主要國家及其主要崛起方式)

时间:2024-05-21 04:58:06 编辑: 来源:

效新書》卷十八《治水兵篇》)

戚繼光記載的大發熕和佛郎機炮都是1506年葡萄牙船到廣東后才輸入的。其中銅發熕屬于當時的重炮,由佛郎機炮發展而來,創制于嘉靖年間(1523年以后)(《中國軍事史.兵器》)重500斤,發射的彈丸每個重4斤。在西方技術影響下,中國艦船上也有了大炮,那么用這種大炮遠程轟擊敵船,不是可以事半功倍嗎?

關于大發熕的實際運用,據《籌海圖篇》記載,在水戰中“賊若方舟為陣,亦可用其小者。但放時,火力向前,船震動而倒縮,無不裂而沉者。須另以木筏載而用之可也。”

原來這種重炮在船上基本是擺設,在實戰中哪有拖著木筏開炮作戰的事?想象一下,在危急的臨戰時刻,水兵們還得忙著把大炮吊放到木筏上再作戰,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實際這還是和明朝此時的造船技術落后有關,不僅僅載重量大的船只不能建造,就連船體牢固程度也不如西洋船了----大炮一發,就會“船震動而倒縮,無不裂而沉者”。火器發射產生的巨大后坐力對小噸位的船只影響很大,因此在整個明未,中國戰船最大者排水量不過400噸,水軍的主要戰術仍是傳統的沖角戰、接舷戰,火器是輔助力量而已。

明未鄭成功艦隊發明一種先進的戰艦隊形,這種隊形與當時英、法、荷海軍正在試行的“鉆石”形隊形相似。他把戰船分為5個部分,指揮船位于中間,以便指揮戰斗。而在此以前,指揮船在作戰時都處于后方。他的戰艦吸取了西洋船的長處做了改進,但是仍然沒跟上軍艦火炮戰術的潮流。他的戰船以攻臺灣的艦隊為例,實際上仍未擺脫中國傳統帆船模式:

為了收復臺灣,鄭成功積極修戰船,招幕訓練水兵。僅二個月時間就修造兵船300多艘。其中有大帥船,先鋒船、哨船等。船一般有二層甲板。主力戰船大青頭(船體多飾以青色)長約10丈,寬2丈1尺,高l丈5尺,吃水8尺,載重三四干擔,總共只配備2門大炮,前1后1。(《鄭成功收復臺灣史料選編》1962年福建版)

我們可以看到,明未清初中國最強大的鄭成功艦隊,其主力戰船仍然是排水量400噸不到,火炮配備極少。

十八世紀后期至十九世紀中期世界工業生產和貿易發生了什么變化?

處于地理大發現時期,地理大發現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且地理大發現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由于航海需要解決許多實際問題,天文學、數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到17世紀,科學的中心已從中世紀商業繁榮和文藝復興的文化中心德國和意大利北部,轉移到受地理大發現好處的大西洋沿岸地區,如法國、荷蘭和英國南部

商業革命 新航路開辟后西歐商業經濟領域產生的一次重大變革

表現為世界市場的擴大,流通商品種類的增多,商路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促進了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同時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經濟產生重要影響,世界有力地聯結為一個整體

14、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對歐洲的乃至世界的經濟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商業革命即是其中之一

其表現為:世界市場的拓展、商品種類的增多、商業貿易中心的轉移、商業強國的崛起和價格革命

新航路開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洲際貿易日益拓展,出現了全球性的經濟關系,世界市場逐漸形成

如美洲以種植業為主,生產大量的煙草、砂糖、咖啡及棉花,并銷往歐洲等地;其所必需的日用品如糧食、布匹等卻需從歐洲進口,同時種植園的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大,三角貿易因此繁榮起來;亞洲的茶葉、絲綢、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現在全球各地

在洲際貿易中,處于中心地位的是西歐,他們駕駛船只穿梭于各地,通過控制商業和航運業大發橫財,這種世界體系的形成從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不平等因素

世界市場的拓展使新的商品出現在各國市場上,引起了廣泛的物種交流:歐洲人從把舊大陸的牛、馬、羊及他們的農作物(麥子、葡萄、甘蔗、洋蔥等)帶到了新大陸;而美洲的農作物也傳播到了歐亞大陸,如高產的玉米、甘薯、馬鈴薯等,還有花生、豆類、西紅柿等,這些食物極大的豐富整個世界的食物資源,到現在仍然是人類的基本食物;原產美洲的煙草、可可等農作物已經遍布世界各地,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新航路的開辟使得歐洲的貿易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世界貿易中心和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業地位開始衰落,威尼斯、熱那亞等地的商業中心地位先是被里斯本、塞維爾等城市取而代之,而倫敦、阿姆斯特丹更是后來居上,成為新的海上貿易中心

伴隨商業貿易中心的轉移,新的商業強國開始崛起:大西洋沿岸的國家西班牙、荷蘭、英國和法國成為四大商業強國,但它們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爭奪

17世紀的荷蘭執世界貿易之牛耳,獲得“海上馬車夫”的稱號,但因其缺少自然資源和工業基礎作為其海外擴張的后盾,且只重視發展航運業,忽視了海軍的建設,在17世紀后期被英法取而代之

而英國經過英西戰爭、英荷戰爭和英法戰爭,到18世紀中期,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

價格革命也是商業革命的內容之一

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者大肆掠奪,大量的貴金屬源源不斷地流入歐洲

美洲的白銀首先流入西班牙,再從西班牙流向熱那亞,最后流向歐洲其他地區

由于白銀供給數量的增加,西歐貨幣充足,從而使金銀價格下降,貨幣貶值,物價上升,投機活躍

價格革命攪亂了傳統的經濟關系,依賴固定地租收入的地主經濟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卻大發橫財,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興起,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自從14~15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結束以后,英國人開始了潛心發展自己的民族國家的歷程,特別是1485年開始的都鐸王朝

這一王朝最著名的國王是亨利八世(1509-1547)和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他們兩位的統治時代正是16世紀宗教改革的時代,而英國宗教改革的序幕便是由亨利八世拉開的

從歷史上來看,英格蘭從來沒有像德意志那樣,深深卷入歐洲和教皇政治的旋渦,因而不像德意志人那樣對腐敗的羅馬教會抱有強烈的道德義憤和民族仇恨

重現實、重實際的精神性格使英格蘭人不比德意志人那般熱衷于內心的信仰或體驗

所以,當亨利八世開始宗教改革時,其主要原因不是出于純潔信仰,而是出于現實政治和國家利益的需要,并且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受新教影響,主要是受加爾文教的影響

英國宗教改革運動的導火線是亨利八世的一場離婚案 西班牙阿拉貢公主、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姨母凱瑟琳,她成為亨利八世的妻子,為他生了6個孩子,但只有女兒瑪麗·都鐸一個長大成人

亨利八世很為王位繼承人傷神,于是,向羅馬教皇提出與凱瑟琳離婚

教皇懾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壓力,拒絕了亨利八世的離婚請求

結果,憤怒的亨利八世便開始了對抗教廷的活動

當時的歐洲在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下,反教皇的情緒已經頗為普遍

亨利八世決定利用人們對教會的不滿,加強自己的統治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背景: 1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神學思想的束縛,要求宗教改革; 2隨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社會各階層反教會情緒不斷高漲; 3日益強大的王權力圖擺脫羅馬教權的桎梏

18世紀的中西貿易有什么特點?

18世紀的西方經歷過了文藝復興時期與海外殖民的洗禮加速了其經濟結構與體制完善的改革。盡管在當時東方的清王朝已經進入了后世所謂的康乾盛世,但在知曉之后歷史的我們看來已經進入大勢將頹的階段了。

脫離中世紀后的西方各國在戰爭與資本的推動下已經開始改變了其一貫的思維。它們從固守固有航線和大陸爭霸,開拓了海外貿易與海外殖民地的發展與爭奪。這個時期的歐洲船只基本上鋪滿了地球儀上的大部分角落。它們具備很強的開拓性,盡管在貿易領域中還擁有黑奴的售賣,但這并不影響他們擁有先進的貨幣體系。借助海上貿易,大量的人口被從土地解放出來,投身于海上事業,盡管海盜事業也日漸昌盛,但通過與東方、美洲的貿易,歐洲本土各國都獲取了大量的利益,并將人口增加的弊端降至了較低程度。

而同時期的清王朝因為處于清王朝的發展仍處于小農經濟的閉關鎖國思維,以地養民,希望通過耕種來維持稅入。對內,商人依然是過于依靠傳統的陸地或近海貿易,因此在后來的太平天國運動深受其害。對外,通過由清王朝有選擇性的指定,與朝鮮、暹羅、日本等國維持一定的貿易量。這一點在18世紀初無可厚非,隨著人口的增加,土地糧食產量卻無法增加,土地兼并與天災等因素的影響下,導致大量的勞動力失去了可以維系財富的命脈。而在乾隆朝推拒了英國使節的入請后徹底關上了與世界接軌的窗,當它達到一定峰值后就進入到了低谷的狀態。而與西方之間的差距就越來越大。

通俗些說即西方借由資本力量去進行對一切財富的掠奪,而中方貿易仍停留在可有可無,有選擇性的貿易階段。

16至18世紀西歐國家海上霸權地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16世紀:英西矛盾。為爭奪大西洋海上霸權,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確立海上霸主

2、17世紀:英荷矛盾。三次英荷戰爭,荷蘭喪失歐洲海上強國地位

3、18世紀中期:英法矛盾。英國通過七年戰爭打敗法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1707年,一支英國艦隊在英國沿海的錫利群島遭遇海難,導致數艘船只沉沒,近兩千名船員喪命。這一事件震動英國朝野。同年,英國國會決定成立一個“經度委員會”,并且設立了高額的專項獎金,用以獎賞發明出經度測量方法的人。

英國人哈里森決心獲取這筆獎金。1735年,他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航海時鐘。此后,他在不斷改進的基礎上又陸續制造出了三臺體積更小、更加精確的航海時鐘。1762年,哈里森制作的第四臺航海時鐘被裝載在一艘船上進行試驗。該船從英國航行到牙買加后,僅誤差5秒。哈里森為歐洲航海事業的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為英國成為19世紀的“日不落帝國”作出了貢獻。

擴展資料

列舉15-18世紀,因重視海洋而崛起的主要國家及其主要崛起方式

15世紀到17世紀中期,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這個時期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英國成為典型的海洋強國。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歐洲進入資本主義時代,英國和法國成為世界強國,其中英國成為海上霸權國家。19世紀末,歐洲、美洲和亞洲的一批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英國、法國、俄國、日本、美國、德國先后成為世界強國和海洋強國。

葡萄牙是歐洲大陸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憑著愛冒險的天性,葡萄牙人沿著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基本控制了地中海與大西洋的交通要道。到16世紀初,已建立了一個從直布羅陀經好望角到印度洋、馬六甲海峽至遠東的龐大帝國,這個帝國東西橫跨140個經度,從里斯本出發要經歷70個緯度才能到達好望角,從好望角到波斯灣,航程達4000英里,從波斯灣經科摩林角、孟加拉灣、馬六甲、爪哇到德那第又有15000英里。16世紀中期,葡萄牙又開始進軍巴西,在巴西300年的殖民統治中,運走了價值6億美元的黃金和3億美元的鉆石。大量的財富和強大的海軍,使葡萄牙成為當時的海上強國。

雄心勃勃的伊莎貝爾女王統一西班牙后,決定資助哥倫布探險、麥哲倫環球航行。由于遠征探險需要大量船只,所以造船工業發展迅速,使西班牙建立了世界一流的船隊。到16世紀初,西班牙已擁有商船1000艘。為了保護商船隊,西班牙又建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