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19世紀英國自由貿易政策(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英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原因?基于這政策英國用武力強迫中國減免關稅,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时间:2024-06-07 01:41:52 编辑: 来源:

就具體問題而言 ,19世紀英國開辟了眾多殖民地,在工業革命迅猛發展的同時,日不落往返于世界各地,將工業產品賣出,換回黃金白銀。

可是說,英國的對外貿易有以下特點

首先,從出口產品的構成看,英國大部分出口產品是紡織品,這反映英國在這方面生產技術的優勢。但是,在出口紡織品的構成上,到18世紀卻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過去幾個世紀作為英國主要出口產品的毛紡織品,在18世紀初仍占出口紡織品的85%,隨著工業革命期間棉紡織業技術革新和產量的增長,這一優勢被棉紡織品所取代。棉紡織品的出口,從18世紀初只占出口紡織品0.6%,一下子上升到19世紀初的35.4%。在工業革命早期(1784—1806 年),棉紡織品出口年增長率為16.4%,而除棉紡織品外,包括毛紡織品等其他紡織品出口,年增長率僅2.9%。此外,工業革命中僅次于棉紡織業的重要的工業部門——金屬業,其產品的出口額也呈直線上升趨勢。

其次,18世紀進口產品性質也發生變化。工業品,尤其是從印度等地進口的印花布的比重大大下降;原材料在進口產品中的比重一直很高,隨著工業革命對原棉需求的擴大,到19世紀初更是急劇的增長:絕大多數進口食品可以說是非生活必需品.基本食品,如稻米、小麥和谷物只占小部分,食品.尤其是蔗糖和茶葉的比重上升。在18世紀上半葉.英國糧食出口超過進口,到18世紀末才倒轉過來;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把從殖民地進口的產品再出口,再出口商品的價值,隨著英國殖民帝國的建立有所增長,相當于國內生產的出口產品的一半左右。再出口產品一般是殖民地生產的食品,如煙草、咖啡、蔗糖、稻米和茶葉等。英國從這些進口商品再出口的贏利,基本是運輸和銷售的利潤。主要是因為“航海法”之類重商主義政策,限制了殖民地產品的貿易:

最后,工業革命早期,英國海外貿易大都局限于對自己的殖民地或前殖民地。18世紀初,英國4/5以上出口產品輸往歐洲,而到18世紀末下降為大約30%:輸往美洲的比例大有增長,從10%增至60%。進口來源地的變化也表明,在重商主義政策下,整個18世紀英國海外貿易主要局限于美洲大陸、西印度和東印度殖民地或前殖民地。

總之,在工業革命早期,英國海外貿易的擴展主要歸因于工業革命的啟動,重商主義政策的調整,在某種程度上,在某一時段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重商主義的局限性,制約了這時英國海外貿易只能達到初步的層次。這種局限性典型地表現在“航海法的負擔”上(這沒必要了解,樓主寫下即可,有不懂處可百度一下)

這些基本上就是特點了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