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B站rss訂閱源地址(b站怎么導入皮套)

时间:2024-06-09 15:42:03 编辑: 来源:

> 第二大腦就像我們個人為自己構建的個人圖書館,并且我們有個人獨特的關聯、索引系統,在我們需要時,可以快速從中提取中我們需要的信息,完成我們的內容獲取和輸出。

因此,為了滿足我的第二大腦知識體系構筑,我了解了多種筆記方法進行試用,最終選擇了適合自己學習狀態的筆記方法,并進行組合,最終形成自己的方法和工具流。以下,我將對筆記方法的選擇、匹配以及實現進行說明。

首先要搞清楚為什么需要個人第二大腦系統,因為我們的大腦產生的想法,會遠大于能夠精準存儲的數量,例如平時在工作、生活中,總是會在看到某個電影、某個景色或者讀到某一本書的某一段話時,產生各種各樣的靈感,但是無法成系統,或者是看過一本書、一篇文章后,想要用的時候發現找不到,當時做的讀書筆記等信息也散落各處,無法快速使用,因此需要在大腦之外構建第二大腦,將散落各處的靈感、筆記等知識匯總到一起,需要使用時便能快速從第二大腦加載到”第一大腦中“;

構筑第二大腦,不只是需要選擇一個筆記系統,然后實時記錄下筆記這么簡單,而是需要對我們平時的工作、學習、讀書流程做一個整體的規劃,因為我的工作內容的原因,我這里不做工作類第二大腦的構建,只做生活中學習、隨想、知識拓展類的流程設計。首先來看下整體思路:

這個流程有參考老石在b站的視頻,需要可以看看:

{ { <買粉絲 BV1db4y1b7w5>}}

我會從內容積累、重點提取和信息整合三個階段來介紹第二大腦是如何工作的;在此之前,先介紹下在重點提取階段需要用到的筆記法的選擇;

第二大腦的基礎是有合理的筆記方法進行支撐,因此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筆記方法,因此通過對不同筆記方法的了解,最終選用了PARA筆記法和盧曼卡片盒筆記法結合作為自己的第二大腦基本的筆記方法,同時也使用子彈筆記或者只是使用flomo對平時的事物和靈感進行記錄。

P.A.R.A 的作者是 Tiago Forte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生產力專家之一。他通過自己的項目在全世界教育了 2 萬多人,并撰寫和演講技術如何幫助知識工作者徹底改變他們的個人效率。Tiago 的在線課程《 打造第二大腦(Building a Se買粉絲nd Brain) 》已經有來自 70 多個國家的 1000 多名學生參加了該課程。

圍繞 Area 的精進,我們需要不斷吸收外部的有效信息和進行階段性的「創作」, 而階段性的創作需要的主題,可以是 Area 的拆分,也可以是基于 Project 的抽象和總結,但來源主要是通過實踐(Project)和理論來進行的(即 Resource——外部參考、經驗、方法論)。

P.A.R.A.是一個動態系統,是需要知識在四個類別之間不斷流動,通過一個個項目充實我們的領域,在此過程我們會積累很多的resource,以此來充實我們的領域,同時也會完善我們的項目,歸檔的知識可以供以后不斷使用。

本章節很多地方參考了 產品沉思錄 的 P.A.R.A. 的 Notion 實踐 ,對P.A.R.A.和Notion有興趣的可以看下原文。

卡片盒筆記系統是一款個性化的,用于思考和寫作的工具。它具有超文本(hypertext)的特點,讓你的所思所想互相連接形成網絡。與其他系統不同的是,你 創造的是一張由你的想法、看法、靈感、或者遇到的具體的知識組成的思想之網(web of thoughts),而不是孤立的筆記 。它強調筆記之間的連接關系,而非把所有筆記堆在一起。

原子化的筆記就是一條想法(One thought) ,而卡片盒筆記系統就是由想法組成的想法之網(web of thought);因此我們要給每條筆記設置唯一的編號,并且將相關的筆記鏈接起來,就形成了我們的筆記網。

卡片盒筆記系統是個性化的思考和寫作的工具,他不是目的,二十手段:

單個筆記或者說 Zettel 是什么樣的呢?每條筆記由三部分組成:

雖然你可以在筆記里寫任何東西,但是我建議 輸入知識而非信息 (Knowledge instead of information)。

在完成一個項目的過程中,我們會產生很多與項目相關但是必須要在本次項目中體現的副產品,那這些想法建議也放入卡片盒中,除非你知道這個想法以后永遠不會用到,如果不確定,就記錄下來,因為這些想法很可能會讓你產生更豐富的想法,有一天如果用到可以通過卡片盒迅速找到。

卡片筆記思路主要參考了: 盧曼卡片盒筆記法介紹 ,更詳細的信息可以參見原文。

作為前手賬er,子彈筆記(bujo)久仰大名,去掉錦上添花的排版裝飾,bujo的核心其實是一種“快速記錄”的方式,bullet,像子彈一樣快。

只需要掌握3種符號就夠了:

子彈筆記結構主要包括3個部分:

雖然通常來講還有月度記錄(monthly log)和未來記錄(future log),不過這些我通常都一并算在個性化集子里。

雖然網上介紹bujo的視頻文章很多,但還是推薦閱讀子彈筆記創始人賴得·卡羅爾的《子彈筆記》,關于為什么他選擇用這些符號而不是其他,有很詳細的介紹。里面提到的豐田“五問法”用來拆解問題也非常好用。

子彈筆記主要協助于我的日常手記,尤其是在脫離了電腦的時候,一部分需要畫圖的筆記手寫也更方便,一周內反復橫跳,紙質比電子來得更簡易,需要留存的部分進入筆記系統,剩下的部分可以直接丟棄。

子彈筆記現在還用的比較少,思路主要參考了: PAPR,Slip-box,Bullet Journey:個人筆記管理系統探索 vol.1 ,更詳細的信息可以參見原文。

以上是我第二大腦的筆記方法設計會用到的幾種筆記方法,我的筆記方法會在后邊章節( 五、重點提取 )中詳細講解。

所有知識的積累肯定是從內容獲取和積累開始的,不論是看書、看視頻、看文章/博客,還是在不經意的環境下產生的靈感,都是需要能夠快速將這些信息記錄下來,方便以后整理歸納。

以前的做法是在瀏覽器、不同的APP、筆記、便簽等不用的地方收藏、零散記錄,結果就是買粉絲收藏夾、瀏覽器書簽、各類APP收藏了大量網頁和信息,但是想要用的時候還是找不到,也沒有積累出自己的知識,因此我對內容積累類的工具和使用也做了精簡和篩選,固定了固定了個人的內容積累途徑以及方法。分為讀書、靈感記錄、稍后閱讀三類,以下是我針對自己的使用情況選擇的具體APP和流程。

閱讀:Kindle,使用Kindle進行閱讀和讀書筆記的初始記錄,主要在手機使用,Kindle的讀書筆記可以直接導出,方便后邊整理;

手寫筆記:享做,主要在Pad使用,現在用的比較少;

Pocket,遇到好的文章,或者來不及讀的文章,買粉絲、知乎、CSDN、等,都能快速保存到Pocket;

只保存單篇閱讀類文章,如果是類別、功能類網站,請參考 六、網頁收藏夾

Feeder+kill the newsletter,feeder用來訂閱RSS,kill the newsletter( 地址 )將newsletter轉為RSS,在feeder統一訂閱查看;

我的訂閱地址:

flomo,使用flomo快速記錄實時產生的想法,可以通過買粉絲、APP、網頁等各種途徑快速記錄;

重點提取是第二大腦構建最關鍵的一步,通過內容積累,我們已經獲取到大量的資訊、內容等信息,但是并未轉化成自己的系統信息,因此要定期對自己積累到的內容進行整理,提取重點,提取后,用自己的語言記錄下來的內容才是知識,而不是資訊或者內容。這一步可以認為是卡片筆記法中生成了大量單點知識的卡片。將讀書筆記(Kindle導出)、靈感記錄(flomo)以及Pocket高亮記錄到Obsidian卡片中,紀錄時用自己的語言來寫,不止是放入原文的內容,這樣就會生成一個個知識點,并通過Obsidian的鏈接功能,將相關的文章關聯起來,方便以后學習、查找,這個階段,我是使用Obsidian來完成的,軟件具體的使用可以參考的另外一篇文章 Obsidian作為第二大腦工具的基本使用和配置 ;

以下是我針對個人的習慣采用的滿足自己要求的筆記方法。

**個人筆記管理系統 = PARA + 卡片盒 + Bujo/flomo

**

PARA作為總體方法,卡片盒作為其中的Resource提供資源,Project作為當前正在進行的項目,Area是需要持續積累的領域,Archives是已完成的項目,需要輸出的整理成Blog輸出。

筆記總原則:

標簽總原則:

整體使用流程如下:

并且在Obsidian關系圖譜中根據習慣按照將不同的目錄設置成不同的顏色,這樣就能快速區分出進行中和已完成的項目、卡片等;

目錄結構的設計參考了: 用Obsidian實現Zettelkasten看這一篇就夠了 ,更詳細的信息可以參見原文。

在重點提取后,我們在知識管理系統中生成了大量單點知識的卡片,但是并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或者可以直接當做完整的知識輸出,因此需要對信息進行整合,輸出完整的文章,并將文章、卡片歸檔到對應的領域,方便以后使用時快速找到。

文章輸出我使用Typora寫博客,快速發布到,并且通過GitHub Actions快速發布到GitHub和Gitee Pages,具體流程可以參考 GitHub和Gitee博客自動發布流程

Index: #生產力-Index

Info: #第二大腦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