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上海外灘三座大樓的故事(上海外灘建筑詳細介紹)

时间:2024-06-02 06:08:41 编辑: 来源:

的設計者為英姿公和洋行,大樓為一幢7層的辦公建筑風格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

外灘27號 怡和洋行大樓

27#怡和洋行大樓→上海市外貿局

現在的大樓由怡和洋行出資翻建于1922年,并享有使用權,1955年被上海市外貿局占用至今。

大樓的設計者為英姿思九生洋行,呈復古主義派的建筑風格,建筑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進,朝東立面呈三段樣式。

外灘28號 格林郵船大樓

28#格林郵船大樓→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

1868年,德資禪臣洋行購得這塊土地,建造其在上海的第二幢樓房。第一次后,該地被英資怡泰公司(格林郵船公司)收購,隨即改建為7層大樓,1922年落成。1951年3月,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遷入該樓。目前大樓的使用單位是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

大樓的設計者為英姿公和洋行。外觀設計為新文藝復興式,頂層建有塔樓。

外灘29號 東方匯理銀行大樓

29#東方匯理銀行大樓→東方大樓→光大銀行上海分行

1914年,法資東方匯理銀行(Banque de l`Indochine)在中國上海建造的分行大樓。1956年,大樓被房管局接管,改名為東方大樓,曾由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處使用。目前大樓的使用單位是光大銀行上海分行。

大樓的設計者為通和洋行,大樓的建筑風格為法國典型的古典主義,雕刻精美。

外灘33號 半島大酒店

33#英國駐滬總領事館→上海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用房→半島大酒店

建成于1873年,是上海外灘建筑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19世紀建筑物。起初的領館建成于1849年,在1870年的一場大火中燒毀,到1873年新大樓重建完工。

1966年,英國駐滬總領事館關閉,該大院成為上海市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用房。2003年,置換給新黃浦集團。今年,經過重新設計后,半島大酒店在此開業。

大樓的設計者為Grossman & Boyce,建筑風格屬于19世紀流行的殖民地樣式。

上海大北電報公司大樓建筑風格:打卡點推薦

北方電報公司大樓現為中山東一路7號樓。這里的樓每周六日都開放,樓里有很多值得打卡的地方。周圍還有上海總工會、上海筆墨博物館等打卡點。詳見下文。

有人說,外灘是上海的眼睛,是上海的名片。在今天的外灘,有這樣一座建筑。其優雅優美的姿態,祥和而富有韻味,無不彰顯著這座建筑主人的不凡身份。這座建筑與電報息息相關,見證了中國電報業從有線到無線,從人工到自動的漫長歷程。今天,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位于中山市東一路7號的大北電報公司大樓

建筑本身

中山東一路7號樓,原為大北電報公司大樓,由英國商務通和外國公司設計,1908年竣工。五層,磚混結構,占地面積1562,建筑面積約4060。1982年,由丹諾英、丹諾英、英挪電報公司合資成立的“大北電報公司”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個電話交換機。1994年翻修后,該建筑用于盤古銀行的業務和辦公。一樓是銀行大廳,二樓到五樓是辦公室。

北方電報公司的建筑是法國文藝復興后期的風格,摒棄了過于復雜的質感和裝飾,簡化了線條,更加簡潔純粹。立面底部兩層鋪貼石材,上面一層使用水刷石。以愛多雅路正門為縱軸,建筑兩側對稱。整個建筑分為一至二層、三至六層和七層以上三種不同風格的水平面。外墻鋪滿光滑的石材,形成一種以橫線為主的建筑外觀,使整個建筑看起來優雅、對稱、和諧、穩定。

北方電報公司大樓的大堂采用了歐洲風格中常見的主色調,如金色、黃色、暗紅色等,與白色混合,使色彩看起來明亮大方。整個內部空間開闊包容,一點也不局促。當地一些凱爾特人的紋飾、圖案和維京人的裝飾符號透露出強烈的北歐風格,說明這個地方曾經屬于一家丹麥公司。

外灘的建筑中,大北電報公司大樓不大但很有自己的風格。該建筑最大的亮點是頂部兩端采用洛可可藝術風格的黑色穹頂設計,與白色的墻壁形成鮮明對比。這也成為了這棟樓的標志性裝修。

1996年11月,大北電報公司大樓作為外灘建筑群的一員,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筑的修繕

1994年,大北電報公司大樓受到保護,內部設備升級。該建筑為磚混結構,其地板和頂層部分為木質。其中,頂樓木結構構件破損嚴重,入墻端已爛;磚墻長期潮濕導致表面結垢;建筑老化造成部分砌體結構內部損壞,磚墻出現多處豎向裂縫;建筑內部結構不能滿足現行抗震結構要求。

本著保護性與原真性并存的原則,修繕隊伍更換了受損的結構構件,進行了抗震加固,并結合原有的室內風格進行了裝修設計。

刷墻,一種晶瑩剔透的外墻涂料,被用于立面改造。外立面窗戶按原風格換成了黑色鋁合金窗,木質欄桿換成了新的。不銹鋼旗桿和燈箱被添加到建筑的主立面和入口。此外,正門和北門按照盤古銀行的標識設計了鑄銅裝飾玻璃門,并調整了北立面兩個門窗的位置。該建筑屋頂的中間部分(五層)已被添加和重建。夾層板被用來做一個黑鐵斜屋頂,外窗像tig

本次改造后,建筑外立面得到了保護和修繕,新設計的大門和建筑內部裝修設計與歷史風貌相協調。在結構修復過程中,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得到了提高。

建筑故事

在中國,最早向公眾開放電報業務的城市是上海。1869年,丹麥大北電報公司由三家聯合公司組成:丹麥-挪威電報公司、丹麥-俄羅斯電報公司和挪威-英國電報公司,總部設在丹麥哥本哈根。1871年,大北電報公司經長江口大金山島成功鋪設了從香港到上海和日本長崎的海底電纜,并于當年4月18日正式在外灘開始電報業務。

1947年,隨著國外電報技術的傳入,中國人逐漸認識到電報通信的重要性,包括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1880年9月16日,他親筆寫了《請為南北大洋設電報機》一書,并播放。兩天后,他得到了清政府的批準。1881年12月28日,全長1500公里的天津至上海電報線正式建成通車。這是中國最早的自建公用電報電路,是上海自己電信事業的開始,是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掌握電信主權的開始。從此,中國電報業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20世紀初,隨著業務的擴大,大北電報公司原來在外灘7號租用的辦公用房不足,于是在1918年花21.82萬兩銀子買下了愛多亞路4號(現延安東路34號)的地皮,準備自建新的電報業務大樓。當時,電報行業在全世界都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產品,所以大北電報公司選擇了新銳和楊航這個追求前衛精神的老事務所來設計和建造這座大樓。

大樓建成后,除大北電報公司自用外,部分樓層出租給英資大東電報公司和美資太平洋電報公司,大樓成為名副其實的“電報局大樓”。民國成立后,隨著三大電報局相繼遷往國外,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上海市公用事業局、上海市紅十字會等政府部門相繼入駐大廈辦公。進入21世紀后,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座優秀的歷史建筑,講述上海電信業的發展史,中國電信上海公司將該建筑的1至4層改建為上海電信博物館,于2010年6月23日正式開館。

建筑打卡點

愛德華斯文森銅像

進入大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入口處的愛德華斯文森銅像。他不僅是大北電報局的第一任總經理,還幫助編寫了漢字碼書《電報新書》,因此被譽為“將電報局引入中國的丹麥人”。20世紀60年代,隨著大北電報公司撤出上海,這尊銅像被運回丹麥。時隔半個世紀,2011年6月,作為大北電報公司捐贈給上海電信博物館的禮物,被重新安置在原來的壁龕里。

人鳥翅膀銅像

這種象征人的鳥的翅膀源自印度教主神之一毗濕奴的——哥魯達山,也是泰國國徽的形象。泰國王室經常把這個標志作為一種非常高的榮譽授予優秀的公司。中國人創辦的盤古銀行,因其對泰國經濟的巨大貢獻,于1967年獲贈這只色彩斑斕的大鵬鳥。

大樓的黑色圓頂屋頂

建筑的亮點是一對法國巴洛克風格的黑色穹頂,優雅地坐落在頂部兩側,與白色的山花形成鮮明對比。在這里,你可以俯瞰浦江的景色。

開放時間

地址:中山東一路7號

公共:周六日(國定假日開放時間另行通知)

上午:9:30-12:00(11:00進站)

下午:13: 00-16: 30(入口16: 00停止)

團體:周二至周五(國定假日開放時間另行通知)

(需提前五個工作日預約,經圖書館確認后生效。)

預訂電話:021-3331112

上海聯合會

上海總工會大樓是原交通銀行大樓,由宏達洋行設計,1947年由陶福記建筑廠建造。它是裝飾藝術風格,是上海優秀的歷史建筑。大樓一樓是上海市總工會精心策劃的名為《時代領跑者——上海勞動模范風采主題展》的展廳。以故事、圖片、實物的形式,展示了154位勞動模范的140件展品、348張照片、92段視頻。

地址:中山市東一路14號

開放時間: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10:30-11:00,14:00-14:30。

預約方式:“黃浦最上海”買粉絲買粉絲官方賬號

上海筆墨博物館

筆墨博物館位于福州路文化街。這個小博物館介紹了墨水制造的歷史,講述了筆墨遷徙到上海的故事。館內陳列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創建于1667年的“曹素功”和創建于1694年的“周虎臣”兩件珍貴實物和歷史照片。

開放時間:10:00-16:00(15:45停止入場)

地址:黃浦區福州路429號

周邊打卡點

走進外灘建筑:上海檔案館上海電信博物館和平飯店外灘歷史紀念館圓明園路步行街。

上海外灘建筑詳細介紹

上海總會,原英國僑民活動的上海總會又稱皇家總會。它是1910年建成,耗資白銀45萬兩,是文藝復興式風格。整幢建筑以正門為縱軸線,左右對稱,顯得和諧均勻而穩重。室內裝修由日本設計師承擔,參照日本帝國主義王宮的風格設計,故又稱之為“東洋的倫敦”,這座優秀近代建筑已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亞細亞大樓,被譽為“外灘第一樓”,建成于1906年,原名麥克波恩大樓。其高8層,建筑面積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大樓外觀具有折中主義風格。立面為橫三段、豎三段式。底段與上段均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為現代主義建筑風格。大樓氣派雄偉,簡潔中不乏堂皇之氣。可謂簡繁相怡,華貴典雅。

日清大樓,將日本近代西洋建筑與古典建筑風格相揉和的日清大樓,被人們稱為“日猶式”。該樓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會社與猶太人合資建造。它建于1925年,位于中山東一路5號,樓高6層,占地1280平方米,底三層裝飾比較簡明,上三層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飾,凹凸感強。整個建筑立面均用花崗石貼砌,與外灘的其他建筑交相輝映。日清大樓現由華夏銀行和錦都實業總公司使用。

友邦大樓,這里曾是外國在上海開設最大的新聞出版機構——《字林西報》館。友邦保險公司于1998年正式整修入駐,故改名為“友邦大廈”。大樓的立面分三個層次。第一層以粗糙的大石塊為貼面;第二層用水泥粉刷;第三層兩側為穹形券窗,加配以造型優雅的塔頂,盡顯了建筑的變化及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勻稱、和諧。

中國銀行大樓,外灘的建筑素以歐洲風格見長,而中國銀行大樓是為數不多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大樓分為主樓和次樓。外墻為金山石,屋頂為平緩的四方攢尖頂,上蓋綠色琉璃瓦,樓檐上用斗拱裝飾。東立面從高到低有變形的錢幣形鏤空窗框。大門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列國石雕講述了一個個令人神往的故事。營業大廳的天花板上原來還雕有“八仙過海”的圖案。到處洋溢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