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古代文學老師(文學寫作中遇到的問題)

时间:2024-05-19 12:25:42 编辑: 来源:

精誠專一,本期持“肯定”說者幾乎都指認《長生殿》中的李、楊愛情描寫表現了作者進步的愛情理想,只是在立論角度上各有不同而已。

洪升在《長生殿.例言》中曾說:“棠村相國嘗稱予是劇乃一部鬧熱《牡丹亭》。”有感于此,本期不少學者試圖通過對兩劇之“情”的比較,以把握和理解《長生殿》中的李、楊愛情。

最早從這一角度進行闡說的是劉輝。其《洪升與〈長生殿〉》一文即認為:“洪升所謳歌的這種真摯愛情,在我國封建社會晚期,對于禁錮人們愛情的封建宗法制度,是一股沖擊力量,是《牡丹亭》的繼續和發展。”在《愛情和時代的悲劇》一文中,劉氏又進一步指出:

在生死不渝的愛情追求上,《長生殿》可以和《牡丹亭》相媲美。這種生生死死求索執著的愛情,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理想,是時代精神的反映。換句話說,《長生殿》中的李、楊愛情,迸發出時代理想的火花。這在封建社會后期,理學統治的那個時代,更加可貴。李、楊愛情的美學價值,首先體現在這里。

趙山林也認為:“《長生殿》中的‘情’與《牡丹亭》中的‘情’,在包含民主因素這一點上,是完全一致的”,“《長生殿》中的‘情’是對《牡丹亭》中的‘情’的繼承”:

湯顯祖的《牡丹亭》通過杜麗娘的愛情追求,鮮明地表現了“反理之情”巨大力量。洪升的《長生殿》通過楊玉環的愛情追求,同樣熱情地謳歌了“感金石回天地”的“真情”。兩劇人物形象不同,“情”的表現形式有別。……但在包含民主因素這一基本點上,兩者是完全一致的。《牡丹亭》當然是沖擊了封建理學的統治,《長生殿》又何嘗不是對封建理學的一種沖擊!封建理學中最重要的是“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但在《長生殿》里,作為“臣”、“妻”的楊玉環卻向作為“君”、“夫”的李隆基要求平等、專一、始終不渝的愛情,而且居然如愿以償。很顯然,這是封建時代婦女要求解放的一種曲折反映。

黃天驥《論洪升的〈長生殿〉》一文則著眼于李、楊愛情的特殊身份及其所處的具體環境,認為,在封建時代婚姻關系中的一夫多妻制和宮廷生活的特殊情況下,楊玉環的嫉妒和專寵,實質是要求丈夫愛情專一,這當然是合理的。“洪升同情楊玉環的處境,同情她的妒,這反映了他對封建時代婚姻關系的看法。他希望看到夫婦愛情專一……洪升注視著在一夫多妻制度下婦女的命運,提出愛情專一,精誠不散這一 不可能實現卻又順應歷史發展方向的理想,無疑是民主思想的表現,是封建時代婦女要求解放的曲折反映。”

自己做一遍吧,再看書找答案,記得牢撒^^

希望能幫助你~加不加分無所謂,祝你成功~

季羨林簡介

季羨林(1911- )

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

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西語系。1934年畢業后,在濟南山東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文。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建國后,歷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負責人,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東文語言文學系教授、主任,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

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委員、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亞非學會會長,語言學會會長。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93年3月當選為澳門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是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對印度中進語言形態學、原始佛教語言、吐火羅語的語義、梵文文學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貢獻。在印度中世語言形態學方面,全面而系統地總結了小乘佛教大眾部說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特征,著《〈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方面,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無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語言是中世印度東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語。主要譯著有《原始佛教的語言

問題》、《印度簡史》、《中印文化關系史論文集》、《印度古代語言論集》、《關于大乘上座部的問題》、《羅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潤集》、《季羨林散文集》等,翻譯了:《沙恭達羅》、《優哩婆濕》、《羅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五卷書》等,散文集有:《賦得永久的悔》。主編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1995年11月,“北京大學季羨林海外基會”成立。

夫人:彭德華。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古代文學804中國古代文學考研參考書有哪些?

中國藝術研究院考研專業二概述

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專業二在考試時,是第二天下午的時候考察,考試時間為14:00-17:00,考試分值150分。

通過分析近年來研究院的題目,研究院對專業二的考察主要集中于:中國古代文學史、文學理論以及中國古代文學代表人物這幾個部分。

中國藝術研究院考研專業二參考書(必備參考書)

雖然中國藝術研究院沒有指定的參考書目,但根據近年來的考題,以及考上的同學的復習情況,同時也有高分大神的整理,我們歸納總結出來了下面的參考書。

《文學理論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童慶炳

這本書相信很多考文學專業的同學都有準備,這本書就是610文學基礎的重要命題來源。

全書內容分為五編:第一編導論介紹文學理論的性質和形態,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誕生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建設;第二編闡述了文學活動的性質、特點和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活動;第三編論述了文學創造的過程和價值追求;第四編從不同角度考察文學作品的類型和體裁,分析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討論敘事性作品和抒情性作品,把握文學風格內涵和價值;第五編論述文學消費、文學接受和文學批評等內容。

這本書有一定的閱讀難度,可以先從上一本參考書先入手。

《中國文學史》(4冊) 游國恩、王起、蕭滌非、季鎮淮、費振剛 人民文學出版社

這套書的內容很完整,共有四冊,對于我國每個時期的文學發展有很深刻的解讀。對考試的幫助很大。

這套書共有9編 。其中, 第一編上古至戰國的文學;第二編秦漢文學;第三編魏晉南北朝文學;第四編隋唐五代文學;第五編宋代文學;第六編元代文學;第七編明代文學;第八編清初至清中葉的文學;第九編近代文學——晚清至“五四”的文學。

這本書可以結合前面的書籍一起學習,將知識點都串在一起。

《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這套書是研究中國文學的經典教材,一定要入手。

全本分為四卷。本書倡導文學本位,并將文學置于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實地描述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作了一些具有創新性的考證和論述。各章均有詳細的附注,以介紹各家之說,各卷之后附有研修書目,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前瞻性以及較大的信息量。

《學術思想與人物》劉夢溪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本書主要收集了近現代著名人物的學術著作以及學術思想,是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專業的必讀書籍。

《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本書講述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史。

全書共分上下二篇,系統全面地介紹了1917年—1949年中國文學的發展歷程及在其不同階段所具有的代表性作家及作品。

也是必備的參考書之一。

中國藝術研究院考研專業二參考書(補充參考書)

《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傅斯年 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插圖修訂第4版)王力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4

《中國文化概論》張岱年 / 方克立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中國文化史》(上下)柳詒徵 上海三聯書店2007

《中國文化讀本(第2版)》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葉郎 朱良志著

備考策略及指導

關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的中國古代文學方向考研專業二 的備考策略,同學們最希望的還是能把上面的幾本書匯總起來,尤其是文學史與文學理論的結合,雖然很難做到完美的融合這些書的內容,但仍然希望至少包含是最好的了。

上面我們提到了傅斯年的《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這本書對中國上古至近代時期的文學史作斷代研究,論及詩、史、文、論,對某些專題還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在宏觀上涉及文學史研究之方法論,,因此,這本書的很多部分可以當做同學們在答題時用作提高分值的重要作用。

所以,同學們在復習的時候,僅僅看一本書是不夠的,一定要將幾本書結合起來看才可以,不然的話,可能復習起來的全面性會有偏差,答題的時候自然就缺少相關的知識點。

此外,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古代文學資料已經上線,有需要的同學可以買粉絲【才思考研】。

專業二資料與專業一610文學基礎一起使用最為合適!

求寫作教材、理論等等。

新編大學寫作

定價: 32元

本書由國內多所知名大學長期從事寫作教學和研究的專家、教師,根據其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積累的講授經驗,并在充分吸取現有各種相關教材和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通力合作,精心編寫而成。旨在通過深入淺出、切合實用的方式,從理論和實踐上使大專院校各專業學生掌握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中文寫作知識,從而鍛煉并提高其寫作能力和水平。作為大專院校的通用基礎教材,本書所述內容雖然涵蓋廣泛,涉及文學、議論、新聞、財經、司法、科技及行政、事務、生活、禮儀等各類文體的寫作基本要領和方法技巧,但力求做到簡明扼要、易教易學,并輔以生動明了的相關例文、格式,不僅十分適合文、理、工、醫、農等各專業公共寫作課程的課堂教學,也可作為滿足一般社會之需的自學讀本。

主 編

徐中玉

副主編

宋炳輝

編寫組成員(以姓氏筆畫為序)

文學武(上海交通大學 第5、9章)

宋炳輝(上海外國語大學 第1、4章,統稿,副主編)

陳麗芳(開封大學 第8章)

陸予圻(華東師范大學 第10、11章)

汪耀明(復旦大學 第6章)

林 青(同濟大學 第7、12章)

徐中玉(華東師范大學 通審,訂定,主編)

徐天德(復旦大學 第4章)

秦 逸(上海師范大學 第2章)

韓愛平(河南大學 第1、3章)

徐中玉,1915年生,江蘇江陰人。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1939),國立中山大學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畢業(1941)。歷任中山、山東、復旦、同濟、滬江諸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1952年后,歷任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文科研究所所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第四屆)、主席(第五屆),國家教委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兼中文專業委員會主任,學科評議組中文組成員。全國性學會“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會長,“中國文藝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