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深圳市場采購貿易試點(深圳模式的形成與演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轉載與引用))

时间:2024-05-14 10:42:31 编辑: 来源:

其中,在特區興建之初,為滿足其建設中的物資供給,中央給予深圳在物資進口和外匯使用上一些特殊政策。因此,深圳很快成為國內新興的貿易中心。不僅一大批內地個體工商戶或剛剛脫離體制下海經商者,紛紛來深圳淘金,通過各種渠道與深圳有關機構拉上關系,而且外省乃至中央各個部辦委都紛紛在深圳設貿易公司,來鉆這個政策空子,將原本用于深圳特區內的進口物資,倒賣到內地去,靠這種貿易賺取暴利。

二是走私販私。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沿海一帶,例如山東、浙江、福建、廣東,興起了一股走私販私的熱潮,有不少人通過這種灰黑色的貿易方式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深圳也不例外。深圳可以說是當時電子產品零部件最大的走私集散地,聞名全國的賽格電子市場也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三是以“三來一補”為主要形式的加工貿易

如前所述,由于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港澳臺等地勞動密集行業因人工、土地成本上升難以為繼,而且尋求新的發展空間,而深圳又有天勢、地利、人和的諸多優勢,是承擔這種產業轉移的首選地。因此,加工貿易是深圳資本積累的主要來源。

在工業化初期,靠貿易打基礎本無可厚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貿易立市的弊端也逐步顯露出來,前兩種貿易本來就不能登大雅之堂,后一種加工貿易形式也浮現出不少問題。最先對此提出批評的是剛從國外回到香港的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的陳文鴻博士,他在香港出版的《廣角鏡》雜志(1985年5月號)上發表了名為《深圳特在那里》的文章,文章批評,深圳建特區5年來,表面上繁榮,但根基不穩,主要是利用國家優惠政策,通過貿易主要是通過對國內其他地方的轉口貿易賺內地人的錢,這不應是深圳發展的方向。陳的文章激起了國內第一場關于深圳特區的大論戰。在這場大論戰中,大多數批評者認為,深圳工業的比重太低,而且指出,深圳要學會到國際市場上賺外國人的錢,而不應賺內地人的錢。

這一階段,不僅理論界對深圳的發展路徑頗有微詞,中央也對深圳的政策進行了微調。1985年,中央決定拔掉給深圳輸血的針頭,加強對深圳進出口商品的控制。轉眼間,幾千家公司關門倒閉,深圳的經濟亦陷入低谷。同年11月,國務院在深圳召開了經濟特區發展外向型工業的座談會,中央的第七個五年計劃明確要求,“經濟特區要在積極引進技術的同時,逐步做到生產以外銷為主,力爭為國家多創外匯。”

深圳也根據國家的“七五”計劃目標,制訂本市的發展規劃,提出在“七五”期間,要利用外資15億美元,國內投資60億元人民幣,新建500家工廠,到1990年,工業總產值達90億人民幣,用三年時間,基本上形成外向型工業結構。

至此,深圳產業結構進入了第一個轉型期,即由貿易轉向工業。以勞動密集型為特點的“三來一補”企業和三資企業繼續在關外發展,特區外沿107國道以及深惠公路布滿了這類企業。特區內形成了以電子、輕工業為主的上步、八卦嶺工業區,以機械加工為主的梅林工業區,以輕紡為主的蓮塘工業區,以建材為主的龍井工業區。經過幾年的調整和發展,深圳迅速成長為國內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經濟中心。到1994年,深圳GDP已經超越許多傳統工業基地,上升到全國第6位。

(2)第二次產業轉型:由一般工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

深圳在工業化初期,工業布局存在饑不擇食的問題,尤其“三來一補”帶來的問題較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整個經濟結構較為粗放,產品的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不高與整個城市的定位和遠期發展目標不相稱;二是一大批以“三來一補”的主要形式的加工貿易企業擠占了深圳的發展空間;三是一部分企業的產品技術含量低、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不利于深圳的可持續發展;四是深圳農村經濟過分依賴“三來一補”,喪失了建立一個自有、自主、自營的經濟體系的良機,民營經濟的發展不僅落后于溫州地區也落后于珠三角的其他地區;五是“三來一補”企業的自主權和主動權在外商,難以防范國際市場的風險。

上述問題引起了深圳市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特別是上任不久的市長歷有為更是力主產業轉型升級,限制發展“三來一補”。1993年年底,深圳市出臺一份調整產業結構的文件。文件規定,暫停登記注冊新的“三來一補”企業,特區內已辦的“三來一補”加工業,屬于污染環境的,要堅決遷走。另在特區外劃出90平方公里的土地,建大工業區(現在的坪山新區)。政策一出,港資企業一片嘩然,大量“三來一補”企業和“三資企業”紛紛遷往外地。這一過程一直延續到本世紀初。據統計,截止2008年,深圳已整體外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99家,涉及10個工業行業,涉及工業總產值達108億元。

一般認為,深圳真正實施第二次產業轉型升級并高調提出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在1995年前后,促成這一轉型既來源于經濟發展的困局,也部分來源于外界的質疑。1995年國內發生了關于深圳特區的第二次大論戰。論戰的一方是時任深圳市委書記的歷有為,論戰的另一方是有“國情學者”之稱的胡鞍鋼博士。起因源于胡鞍鋼發表了一篇關于《特區還要不要特下去》的文章。文章的中心論點是,特區不是特在國家的特殊優惠政策和全國人民的特別支持,而特在特區自身的創新。究竟誰是誰非,無法作出準確判斷,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種關于特區的質疑,是向深圳特區敲了一次警鐘,有利于調整發展戰略和工作思路。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深圳市委市政府高調提出了深圳要第二次創業的口號。1995年,深圳市頒布了《關于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1997年深圳市又出臺了《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規劃綱要》,1998年,深圳市制訂了《關于進一步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簡稱22條)。至此,深圳市初步完成了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布局。

經過幾年的臥薪嘗膽,深圳的第二次產業轉型初見成效。

一是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工貿易已初步實現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變,以電子信息產品為主的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達到57.7%,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比重下降至12%以下;二是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業被淘汰。原布局在深圳南頭、蛇口及東部沿海的印染廠、紡織廠等有的關停、有的遷移、有的轉產;三是大批高新技術產業崛起,如光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生物工程、醫藥、新材料產業布滿關內外,成為深圳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四是物流產業迅速發展成為全國唯一擁有海、陸、空對外口岸的城市,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在全國排名連年躍升,直到2005年,雄居全球第四貨柜港。

(3)第三次產業轉型: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并舉

深圳第三產業轉型的動因來自兩個方面:一方是政府主動為之,力圖通過調整,在進一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基礎上,將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由工業變為現代服務業,著力推進金融、會展、創意、文化等高端服務業的發展。為此,深圳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2005年,深圳市出臺《工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方案提高了企業進入的環保門檻。同年,深圳還出臺了《2005——2010年深圳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第一次明確提出將文化產業列為第四大支柱產業。2007年1月,深圳市出臺了《關于加快我市高端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這個文件還被認為是深圳向現代服務業進軍的動員令。

另一方面,一大批“三來一補”企業“三資企業”,因生存環境惡化,主動外遷,形成了繼1993年之后的又一波外遷潮,已經并將持續影響深圳的經濟總量。外資企業外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用地嚴重短缺,企業的擴張受到影響;二是政策優勢弱化,國家調整了加工貿易政策,降低了出口退稅率,并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品退稅,并收縮了信貸等等;三是利潤空間縮小,人工工資、土地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工業用水、電價上調等等。從外遷的路線看,一部分遷至東莞、惠州,以及省外的湖南、湖北、廣西等地;也有一部企業則向越南、孟加拉、印度等生產成本更低、準入制度較為寬松的國家和地區轉移。

正是上述兩方面的因素,促成了深圳的第三次產業轉型。按深圳市的說法,第三次產業轉型,就是要實現五大轉變:一是實現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由物質性資源向軟資源轉變;二是第二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先進制造業轉變;三是產業結構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四是第三產業由傳統服務業向高端服務業轉變;五是經濟增長動力由傳統產業向高端產業轉變。

目前這次轉型仍在繼續,但已初見端倪。以福田區為例,近幾年福田區在轉型中探索出三個模式:即:“工改商模式”、“工改工模式”、“工改文模式”。一是以華強北商業街為代表的“工改商”模式,把華強北從原來以電子產品生產和銷售為主的工商混合區發展的中國電子第一街;二是以上沙創新科技園為代表的“工改工”模式,將16棟“三來一補”的廠房進行整體改造,把原先的低端加工制造園區改造成為科技創新園區,現在這里聚集幾十家通信、網絡等高科技研發企業,年產值比改造前增長了17.25倍;三是以田面創意產業園為代表的“工改文”模式,把原先的汽車修配、服務生產的工業區改造成為集工業設計、平面設計、空間設計于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如今,在僅4.3平方公里的福田中央商務區,聚集著75家世界500強企業的124個研發中心、采購中心或分支機構,占深圳市80%的創投機構、65%的證券營業部、94%的基金公司、84%的保險機構,此外,還聚集 了100多家的各類金融機構的業務總部和區域總部。

代辦原產地證合法嗎

代辦原產地證合法。

關于原產地簽發過程中,出口商一欄的簽發標準,簡單可以分為如下幾種情況進行說明:

1、出口商一欄即為報關的實際出口商,這種情況是符合我們簽發標準的填制方式,可以申報。

2、第1欄出口商填寫的是貿易代理,即實際出口商委托貿易代理以代理公司名義進行報關,并辦理相關報關手續。這種情況,只要能夠提供相關說明,證明出口商與貿易代理之間的相關證明以及二者在貿易環節中所起實際作用,就可以申報產地證。

3、代理公司并未在貿易環節中起實際作用,只是受委托辦理原產地申報相關事宜。這種情況不允許代理公司以自己名義在證書出口商一欄顯示代理公司申報產地證。可以允許實際出口商委托代理公司辦理原產地相關手續,但必須以實際出口商名義申請產地證。

4、符合市場采購模式的原產地證書申請,按照市場采購模式下原產地證申請方式來申請。目前試點地區:深圳。

5、原產地證第1欄出口商,屬于貿易環節中的其它貿易主體。需要提供相關作證材料來充分說明該公司在貿易環節中所起實際作用,經審核可以簽發。

綜上所述,原產地證本身可以由第三方辦理,只要是通過海關或者貿促會辦理出具的原產地證都是合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貨物原產地規則》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貨物原產地證明書(以下簡稱原產地證)是證明有關出口貨物原產地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證明文件。

2019年廣東省兩會人民政府工作報告全文(解讀)(三)

大力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完善科技企業孵化育成體系,實施孵化器倍增計劃。推廣創客空間等新型孵化模式,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眾籌支撐平臺。推進“互聯網+”眾創金融示范區建設,擴大創新創業金融街試點。建設一批新興產業“雙創”示范基地、創業孵化(實訓)基地,強化創新創業公共服務。推進科技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和專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支持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形成良好的“雙創”文化和氛圍。

(四)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

著力促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制定實施“去、降、補”行動方案。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化解產能過剩的“牛鼻子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