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海外并購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有哪些機遇(分析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趨勢,及受哪些因素影響)

时间:2024-05-19 06:01:49 编辑: 来源:

起;并加速了國際化擴張進程,進入從“產品出口”向“品牌出口”的升級通道。 中國入世,吸引了眾多外資企業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和開拓,也加速了中國本土家電企業的國際化擴張步伐。

從兩千億元到上萬億元,入世10年來,中國家電經歷了“野蠻生長”,在本土規模化制造、全球化加工貿易等方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迅速成就了中國作為全球家電制造中心的強者地位。同時,海爾、美的、TCL、創維、格蘭仕等企業也成長為全球家電巨人。

然而,在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等專業人士眼中:“中國家電業夠大不夠強,面臨著如何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品牌的轉型重任。做大品牌、做強核心競爭力是中國家電業未來10年面臨的新挑戰。”

驚人十年:中國家電海外擴張加速

目前,在全球市場上熱銷的所有家電產品中,中國生產的45類產品銷量穩居全球第一。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商會副會長姚文萍透露:“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家電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總額已經由1241.1億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0128億美元,增長了8倍,平均每年增速為23%,遠遠領先于GDP增幅和整個進出口的增幅。”

中國入世,吸引了眾多外資企業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和開拓,也加速了中國本土家電企業的國際化擴張步伐。

與此同時,家電企業的出口也逐漸步入了整合發展期。目前,中國的家電產品已經承擔了全球市場七成以上的供應量。

除在市場規模上獲得優勢之外,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并購方面也在“跌宕起伏”后迎來了新的春天。今年以來,海爾集團并購日本三洋在東南亞地區所有白電的“研產銷”一體化業務,標志著海爾在經歷此前的名牌戰略、多元化戰略、國際化戰略后,全面駛入了“全球化品牌戰略”發展的深水區。

美的空調繼2010年收購開利埃及子公司Mira買粉絲之后,今年再度宣布斥資2.233億美元收購UTC下屬開利拉美空調業務公司51%權益,以占領巴西、阿根廷和智利三國的空調市場。

盡管曾在對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的并購過程中遭遇了整合難題,但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回憶起“國際化并購”時仍堅稱:“國際化擴張是中國家電企業的必經之路,TCL盡管經歷了挫折,卻積累了再度走出去尋求海外市場走好走穩的寶貴經驗。”

入世之后的10年間是中國家電國際化擴張發展速度最快的10年。據不完全統計,海爾、海信、TCL、長虹、康佳、創維、美的、志高、海爾、春蘭、格力、廈華、美菱、奧克斯等國內綜合實力排名前20強的家電企業,或已經在海外設立銷售公司,或直接設立海外生產基地。與此同時,還有數千家家電企業為海外客戶提供“OEM、ODM”等加工貿易業務。

中國家電協會理事長姜風指出:“從目前國際經濟形勢來看,金融危機的陰影仍未散去,實際上全球經濟正在經歷第二波震蕩,美國及歐洲債務危機使得全球經濟復蘇的步伐明顯放緩。這對于正在謀求從傳統的加工制造貿易向海外自主品牌自主經營的中國家電企業來說,無疑是個好時機。”姚文萍則提醒,如果沿用傳統產品、傳統手段,很難保障我們的競爭優勢。必須要不斷地改造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才能抓住國際市場的新機遇。

不過,如何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品牌,如何在全球市場上建立中國家電品牌的影響力,成為當前擺在所有中國家電企業面前的一道新挑戰。

黃金十年:中外巨頭對壘奠定大局

中國入世后,以三星、LG、松下、索尼、日立、東芝、A.O.史密斯、伊萊克斯為代表的一大批外資家電企業率先掀起一股對中國家電市場的投資熱潮,或建立全球技術研發中心,或投資建設新的生產基地,或直接改變此前的合資為獨資方式。

與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企業以及90年代中后期歐美、韓國企業在中國第一輪投資時的“謹慎、保守”不同,如今外資企業的“投資回報周期”已大大縮短。而入世無疑將帶來中國家電業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商業機會。此外,外資企業多年來在中國市場形成的“高品牌認知度、領先技術優勢、強大資本實力”也成為推動其深耕中國市場的巨大力量。

安徽工業大學教授李德俊認為:“以日本松下、索尼為代表的洋家電在中國不僅開啟了品牌化、市場化運作的先河,也為此后眾多中國家電巨頭的成長提供了借鑒和模仿的樣本。在過去30年間,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著整個中國家電業的發展走勢,而入世這10年間,翅膀開始豐滿的本土家電企業已開始在中國市場上對洋家電進行全面趕超。”

自2005年海爾集團產銷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后,事隔5年美的集團也成功加入千億元陣營,并提出未來5年內要向2000億元發起全面的沖擊。與此同時,家電渠道領域呈現出蘇寧電器、國美電器兩大巨頭獨霸的格局,年銷售規模也紛紛突破千億元大關。記者統計發現,今年海信、格力、TCL、長虹、志高、創維、康佳等本土企業也紛紛瞄準了“產銷千億元”的發展目標。

過去10年間,中國家電企業正是依托“本土化”優勢在對“大規模生產制造能力”進行極致擴張后,憑借靈活多變的終端促銷、層出不窮的價格競爭、完善周到的售后服務對洋家電展開了一系列的正面較量。

中國家電協會秘書長徐東生告訴記者:“入世10年是中國家電業全面擴張的黃金10年,我們不僅完成了對各大家電產業發展根基的夯實,還實現從以價格為導向的規模型市場向以需求為導向的價值型市場的轉型升級。特別是最近兩年來,中國家電企業正在完成從大規模的中低端市場,向外資家電長期占據的高端市場積極轉型。”

目前,日資企業已經在家電零售市場遭遇重創,開始轉戰中國家電業的關鍵零部件等上游市場和以系統解決方案為主的商用市場。而歐美家電企業除了西門子、A.O.史密斯外,惠而浦、伊萊克斯、飛利浦等均已經在中國市場上變身品牌運營商,將產品研發生產制造和銷售交由中國的同行來負責。韓國的三星、LG家電雙雄雖然已經在全球家電市場上保持著強勢的擴張和領先優勢,但在中國市場上仍遭遇了來自本土企業的強勢反擊,處在被動競爭的地位。

未來十年:從大到強創造全球品牌

中國家電市場雖然規模很大,但放眼全球,無論是電視、冰箱、空調、洗衣機、微波爐等傳統家電,還是手機、電腦等信息家電,在全球市場上真正“叫得出”、“叫得響”的中國家電品牌卻是“屈指可數”。

姜風指出:“過去10年,中國作為全球家電生產大國的地位早已確立。不過,品牌影響力不夠依然是擺在中國家電企業面前最主要的問題。要做到‘全球化’,必然要有能被全球消費者所廣泛接受并喜愛的品牌。”姜風鼓勵國內家電企業:“在今年大連召開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在談到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時提及海爾,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家電企業國際地位的提升。”

姚文萍同樣認為,“在中國所有產業的國際化競爭中,家電產業是屬于典型‘打不爛’的領域,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也曾形象地比喻:“中國家電業是一個很皮實的孩子,很禁打。通過這10年來的發展,中國家電業從一個很皮實的孩子變成了一個很爭氣的孩子。”對于未來10年的發展,他指出,今后幾年家電業的發展將繼續面臨上游成本增加和下游流通企業的雙重壓力,面臨嚴重的出口形勢,家電業的發展將更加依靠國內市場。隨著節能、環保、智能和安全成為家電發展的主題,全球化競爭的加劇和高端產品的高盈利性迫使家電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自主創新將成為家電業發展的戰略支撐點

分析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趨勢,及受哪些因素影響

分析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趨勢,及受哪些因素影響

趨勢一:全球經濟由國際金融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低于趨勢增長的新階段

國際金融危機已經過去6年多時間,但全球經濟復蘇步伐低于預期,產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一些國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負債、高失業率在內的金融危機的后續影響。同時,由于勞動力人口老齡化、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導致全球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大多數經濟體仍需將“保增長”作為首要任務。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2015、2016年的全球增長率預期分別下調為3.5%和3.7%,全球將進入低于趨勢增長的“新常態”。

全球貿易增長則更為緩慢。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的全球貿易增長預測,2014年和2015年全球貿易額增長預期分別下調為3.1%和4%,遠遠低于2008年金融危機前10年平均貿易年增長率6.7%的水平。

趨勢二:全球廉價資本時代可能將趨于結束

目前全球利率仍處于低位,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經濟依然疲軟,高負債居民信貸需求低迷,央行普遍執行 *** 性貨幣政策。然而,廉價資本的時代可能即將結束。

以往經濟全球化中的過度消費、過度借貸、過度福利、過度出口的失衡關系正在被打破:一方面,外部需求疲軟,貿易匯率風險、激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也降低了新興經濟體的貿易盈余水平,全球貿易收支開始趨于平衡;另一方面,投資回報率、儲蓄-投資組合、風險偏好水平等趨勢性改變,也將影響全球資金流向,特別是隨著美聯儲將進入加息進程,這種局面將推動全球長期實際利率上升。

趨勢三:主要國家主權債務壓力較大,“去杠桿化、去債務化、去福利化”進程還將持續數年

全球債務水平處于持續上升之中。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2007年中旬、金融危機前全球債務總規模僅為70萬億美元;但截至2013年底,這一規模就已攀升至100萬億美元,漲幅逾42%,全球債務負擔占國民收入比例升至212%,其中 *** 及相關平臺已成最大債券發行者。截至2013年6月,公共債務有價債券所占份額增至43萬億美元,相較2007年同期增長80%。除發達經濟體之外,新興市場在金融危機后通過各種 *** 政策推動經濟,信貸大幅投放帶動了投資增速,相伴隨的是私人部門債務大幅增加。

各國“去債務化、去杠桿化、去福利化”必然需要經歷財政緊縮過程,將公共債務降低到可持續水平,公司和家庭部門必須提高儲蓄,修補資產負債表。這個過程仍將持續數年,并對經濟增長動力形成負面影響,抑制總需求增加。

趨勢四:美國從寬松周期轉向緊縮周期,恐引發全球金融格局大分化和主權貨幣洗牌

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QE)后,美元、美債再次成為全球資本的“避風港”和“安全資產”,特別是如果參考美國貨幣政策周期與美元周期的關系,美元強勢周期可能會持續4~5年左右,美元在相當長時期內還是全球追逐的安全資產,增強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溢出風險。

當前新興經濟體企業外債高達2.6萬億美元,其中3/4以美元計價。目前,美聯儲結束量寬和美元升值已使新興經濟體企業償還美元債務的成本開始走高,資金鏈斷裂甚至破產風險上升,并可能傳導至本國經濟金融體系。

此外,美元升值也將導致其他非美系貨幣、新興經濟體貨幣出現一輪貶值潮,未來幾年全球主權貨幣將面臨新一輪洗牌過程。

趨勢五:大宗商品繁榮周期結束,全球價格總水平趨于下降,面臨通貨緊縮壓力

根據IMF評估數據,在1990~2013年之間,全球通脹率平均為11%,2014年該數值預計為3.9%,其中低通脹率的發達經濟體,1990~2013年之間年均通脹率為2.3%,2014年僅為1.7%。2014年12月,美國CPI環比下跌0.4%,創2008年底以來最大跌幅。歐元區2014年12月CPI五年來首次轉負,技術性通縮來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