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海外家電行業龍頭(國內代工行業必出千億級龍頭,立訊精密、比亞迪,還是光弘科技?)

时间:2024-06-01 09:48:02 编辑: 来源:

但一旦關系確定,就不會輕易改變,對新進入者形成很高的壁壘。

光弘 科技 依靠的則是另一個大哥-華為。它是華為產業鏈中的核心企業,現階段你把它當成華為的一個組裝車間也沒什么大錯。

華為算是個好大哥,十年前的2010年,華為收入是1800億人民幣,2019年是8600億,9年增長3.6倍,略高于蘋果。而光弘 科技 2013年收入是6.6億,2019是22億,6年增長了2.3倍。

攀上華為的光弘,增長速度也不似想象中那么高,比如就不如立訊。

其實, 光弘是在去年,才被華為正式確認為心腹小弟的 。上表是我們推測的光弘對華為的銷售收入。去年光弘對華為的銷售收入從3億迅猛提高至11億,占收入比從21%提高至52%。

什么情況?

推測是去年華為遭難時,代工廠偉創力背后捅刀激怒了華為,導致其它幾家代工廠共同瓜分了偉創力的華為業務。相信華為之后,國內其它品牌企業,都會或多或少把訂單分給本土EMS企業一部分以防萬一。

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說本土EMS企業的機會更大一些,因為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分支,很難說關鍵時刻是否真的可靠。

今年2月,華為在巴塞羅那宣布了新的“1+8+N”戰略,就是用一臺手機作為主入口,音箱、平板、PC、手表等常用的8 種終端設備為輔助入口,然后再用 1+8 聯接全場景智慧設備。華為表示不久以后,照明、監控、家電等都可以用上述的終端設備來控制。這也給華為產業鏈企業帶來了新的巨大機遇。

剛才我們提到光弘銷售收入的增長遠低于立訊,那利潤呢?

如果我們截取2014年至2019年最近五年的數據,會發現立訊收入年復合增長率為54%,幾乎是光弘 科技 的一倍。但就凈利潤復合增長率而言,光弘的年復合增長率為43%,僅比立訊精密低三個百分點。

拉長周期看,我們就比較清楚光弘 科技 收入與利潤增長差異過大的主要原因。盡管五年的收入增長率不高,但成本的復合增長率要低兩個百分點,換句話說,毛利率提高了。確實,從2014年的26.6%提高至2019年的31.8%。銷售費用的增長更低,管理費用的復合增長率也低,最終導致營業利潤的增長率遠高于收入增長率。

我們很難說華為產業鏈上的企業比蘋果產業鏈的毛利率更高,這不符合常識。更大的可能是,光弘 科技 高毛利率產品在收入中的占比更高 ,而且因為業務簡單,導致期間費用增長并不劇烈。

四、產能擴張與并購

前文提到,立訊精密9年間銷售收入從10億提高到625億,如何做到的?

立訊的發展路徑概括起來,就是“零組件-模組-整機“。

公司從連接器起家,通過上延產業鏈+收購擴張,延伸至無線充電、天線、FPC、聲學、馬達等領域,聲光電各板塊皆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在模組化大趨勢下,產品線再往模組/整機制造拓展,不斷提高模組/整機垂直生產能力,打造平臺型公司。立訊較為成功的并購舉例如下:

1、聲學領域: 2016 年通過昆山聯滔收購蘇州美特 51%的股權,17 年 2 月東莞立訊收購上海美律以及惠州美律,并于同年 9 月與臺灣美律新設立訊美律(股權占 比 51%),入股康控(美律上游供應商),不斷加碼聲學。目前,已經是國際大客戶 Receiver 和 Speaker 供應商。

2、FPC 領域:2012 年收購并增資珠海雙贏進軍 FPC,并于2014 年收購豐島電子。

3、光學領域: 2018 年體外收購光寶的相機模組 CCM 事業部,補全了立ynbf精密制造平臺中的光學板塊。

立訊收入的高速增長,恰是其持續并購所產生的結果。那么光弘可以嗎?

前文曾經提到,這個行業的邏輯之一,就是不斷的產能擴張與并購。這個行業對管控能力高度依賴,但管控能力是可以復制的。

光弘的產能擴張,是其近三年的投資主線。未來是否具有并購能力,不好說。

咱們先說產能。光弘目前正在進行的有二期和三期工程。二期工程今年收尾,三期工程估計2021年全部建成。公司對工程進度和投產日期披露并不充分,研究報告也都只是個大概。但我們可以采用終點法,來粗粗預測一下。

1、終點產能:光弘惠州二期項目達產后,年產智能手機 1500 萬臺,平板電腦 300 萬臺。三期項目達產后年產 5G 智能手機 4200 萬臺、企業級路由器 300 萬臺及交換機 200 萬臺。光弘普通智能手機的加工費一般是每部25-28元;5G手機節點多,每部估計要30-40元。華為平板電腦的加工費過去是每臺32元,假定5G平板估計要40-50元。企業級路由器加工費估計每臺不到30元,交換機不清楚。我們根據公司自己的盈利預測再做調整,二期三期加起來能形成的銷售收入在25億元左右,按照20%的凈利率,新增產能實現的凈利潤在5億元左右, 最晚是在2022年最終達產 。我們目前假定產能利用率100%,因為光弘的訂單非常飽滿。

2、起點盈利: 光弘二期產能,已經在2019年陸續投產,今年全部投產。甚至三期的一部分,今年也有投資可能 。既然我們很難判斷投產了多少,那就以2018年投資前的收入和利潤作為起點確定的標準,2018年收入是16億,凈利潤2.74億,凈利率17%。

3、起點+終點:光弘2018年收入16億,2022年新增產能全部達產后收入約為25億,二者相加41億。如前,光弘業務簡單,各項費用的增速小于收入增速,因此凈利率會進一步提高,假定為20%,則2022年凈利潤約為8.2億。2019年光弘的凈利潤是4.2億,即光弘未來三年凈利潤還可以再增長95%左右。至于在這三年中增長率如何分配,我們不管。

4、再加點并購的料:光弘2019年實現了對印度VSUN的并購,在印度生產智能手機。目前的印度市場,小米一家就占據了30%的市場。印度前五大品牌中,有四個是中國品牌,合計占有率60%。印度人口多,市場大,關稅高,雖然目前光弘似乎只賺吆喝,但未來幾年相信會賺錢。守著十幾億人的市場做代工還不掙錢,以后怎么混?

前文講了好多大邏輯,產業向大陸轉移啊,必有千億級收入的本土企業出現啊,傍一個好大哥等等,但落實在具體上,還是產能擴張到底有多確定。

EMS企業的好處是,只要需求確定,只要有在建產能,未來的收入和利潤就容易把握。中國自主消費電子品牌,如華為、小米、VIVO,OPPO,都正在,或已經成為世界級品牌,對需求不需要太擔心,對光弘也不需要太擔心。

舉個例子,華為海外被禁用谷歌的GMS之后,大家都認為份額應被蘋果和三星瓜分,但今年目前全球情況是這樣的:

華為+小米+OPPO+VIVO+Rearme的總份額是44%。Rearme是誰?是OPPO旗下的另一個品牌。在“其它”品牌所占的22%市場份額中,有多少中國自有品牌如傳音等,還不知道。總體而言,中國品牌占據了全球市場的一半。

五、對比分析與預測

和光弘業務最相像的是環旭電子,但最優秀的企業是立訊精密。因此我們把三家企業放在一起對比。用的是“阿甘投研”這個財務分析APP。這個軟件在蘋果市場可直接下載,安卓手機只能到“阿甘金融”上掃碼下載。

1、市場地位

光弘 科技 在A股市場約3700家公司中,ROE達到18%,排名前5%。全市場排名前4%。

2、綜合能力對比

三家公司中光弘綜合評分最高,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盈利能力,現金流和償債能力。關于光弘的成長能力,剛才我們已經對未來三年進行了預測,不多言。

3、盈利能力對比

ROE最高的是立訊精密,達到25%。圖上可以看出,立訊是2017年走出谷底,光弘是2018年走出谷底,環旭目前還看不到轉機。這或許說明電子行業的景氣周期已經來了?

如果再看ROA對比,立訊的ROA只有11.5%,而光弘卻高達17%,這說明立訊的杠桿運用比光弘更充分,增長中相當一部分來自杠桿和并購。光弘的杠桿低,所以ROA高,但這也恰給了光弘進一步并購的可能。

4、營業利潤率

三家企業各有不同,對比營業利潤率時,主要看趨勢。光弘的趨勢是持續提高,立訊是平衡維持,環旭在走低。換句話,如果光弘收入能有增長,利潤率還能提高,那凈利潤的增速就會更快。

5、利潤預測

假定2020年收入增長20%,凈利率保持19%不變,光弘今年凈利潤4.99億。

如果用ROE法來驗證,根據光弘年初的凈資產,預測今年攤薄ROE為19%,則凈利潤為5.09億。如果考慮增發后ROE降低至17%,則凈利潤為4.5億。

6、估值預測

假定2022年收入能達到我們預測的41億,即年復合增長率23%,凈利潤率未來從19%提高至20%,到期時PE為35倍,比現在的38倍更低,那么到期光弘的總市值是285億,收益率為100%,年復合收益率26%。

在大部分散戶眼里,這個收益率不值一提,三年才100%。但好處是,它很確定。

六、投資光弘的長、中、短期邏輯

光弘進入心愿清單,不是因為收益率最高, 是因為業績增長比較確定,而且向上的概率大 ,向下的概率小。

1、短期邏輯:短期就是一年內。任正非表示,華為4月份起手機銷售開始增長,月銷 2000 多萬臺。新冠疫情激發了公司平板、筆記本電腦銷售,同比 5-6 倍增長。光弘是華為的小弟,其300萬臺平板電腦生產線已經投產, 公司表示目前處于滿產狀態,都說明今年光弘不會太差。

一季度,只有華為的平板銷售是增長的,出貨150萬臺。

2、中期邏輯:中期就是三年,恰到我們預測的2022年。這期間的邏輯有兩個:一是產能擴張,前文已經討論;二是5G網絡建成后,對終端設備的需求。投研報告顯示,光弘承接的5G手機訂單在4月份即開始進入量產階段,并預計將在5月份開始正式發貨,相比原計劃大幅提前了2個月的時間,預計年底5G相關產品占比公司的總營收將超過50%。

3、長期邏輯:就是本文開頭的邏輯:產業將在大陸聚集,必有千億級EMS企業誕生,有個好大哥華為,產能擴張路徑清晰。

七、結語

光弘不能說是一家優秀的企業,起碼目前沒有證明。如果說優秀,立訊更應該是。

選光弘而不選立訊,是因為它產能擴張的確定性強,利潤率提高的確定性更強,更重要的,估值更低。

估值不高,是因為一季度受疫情影響,收入下降了8%,但管理費用卻同比增長了38%,研發費用增長了6%,營業利潤下降了86%。為什么降幅如此之大?

少有投資者發現,其收入下滑了8%,營業成本卻增長了10%。如果沒有特殊情況,這不符合責權發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