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蓉漂計劃成都人才政策)

时间:2024-06-13 10:40:04 编辑: 来源:

年度推薦高校畢業生或其他緊缺急需人才達100人以上的,按每人500元標準予以獎勵。開展在泉高校、職業院校畢業生留泉率考核,給予分檔獎勵,最高獎勵50萬元。

重慶醫科大學比211好嗎

院校專業:

學校創建于 1956年,由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分遷來渝組建,原名重慶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重慶醫科大學。學校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首批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是教育部批準的首批來華留學示范基地。學校2015年成為重慶市人民政府、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和教育部共建高校,2016年成為“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首批立項的地方高校之一。,學校由位于渝中區的袁家崗校區和位于重慶大學城的縉云校區組成,校園總面積 2650畝,其中縉云校區占地2100畝。校園環境優美,風景如畫。,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 26810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7124人,本科生18824人,專科生258人(對口支援少數民族項目),留學生604人。學校具有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港澳臺學生和外國留學生資格。學校現有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4個國家重點學科,8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2022年1月科睿唯安數據),4個重慶市一流學科,16個重慶市“十四五”市級重點學科。,學校設有 21個學院(系),并設立研究生院,開設36個本科專業。現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3個,重慶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7個。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護理學、中醫學專業已通過教育部專業認證。現擁有1個國家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7門國家級一流課程,4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3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面向海外延攬高層次人才,成建制引進多個具有國際水平的人才團隊,加強本土人才引導與培育,逐步構建起 “近悅遠來”的良好人才生態,形成推動內涵式發展的強勁動力。,現有專任教師 3200余人,其中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2000余人,博士生導師400余人,碩士生導師2100余人。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外聘)、海外高層次人才、長江、杰青等國家級人才58人次,省部級各類人才586人次。現有7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在站博士后規模達到382人,人才塔基和師資蓄水池作用日益明顯,人才隊伍活力不斷增強。,學校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十三五”期間,學校累計新增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各級部門及橫向項目3700余項,資助經費近10億元;牽頭承擔了重大傳染病防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級重大或重點項目,資助經費達2億元。發表SCI收錄論文6198篇,年均增長率達10.24%。多項成果在《柳葉刀》《自然·醫學》《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獲得國家科技獎勵、重慶市科技獎勵等各類獎勵近50項,2017年我校2項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20年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2項。學校獨立研制的高強度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海扶刀)屬世界首創,是我國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醫療設備。學校成功研制出我國首個獲批上市化學發光法新冠病毒抗體檢測產品,現已獲得歐盟CE等多項認證。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化學發光法新冠抗體檢測試劑盒、腫瘤免疫治療等科技成果高質量完成轉化,轉化金額達3000余萬元。,學校現有國家級、省部級研究平臺 62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實驗動物中心、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國家級平臺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以及國家衛健委重點實驗室等國家部委級平臺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智庫、科普基地等省級平臺57個。另有,省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和“院士專家工作站”。,學校積極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與歐洲、亞洲、北美洲、大洋洲的 23個國家和地區的52所教育或醫療衛生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其中包括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國際名校;與英國萊斯特大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已正式啟動,是我國西部地區唯一獲批的臨床醫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同時,與復旦大學、西南大學等“雙一流”建設高校開展長學制醫學生的聯合培養。,學校現有直屬附屬醫院 11所(綜合性醫院7所,兒童醫院、口腔醫院、康復醫院、中醫院各1所)。附屬第一醫院、附屬兒童醫院連續10年入選“全國醫院綜合排行榜”百強(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布),2020年度分別排名第56位、第59位。直屬附屬醫院建有國家臨床研究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獲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28個,擁有編制床位17000余張,年門診量近1500萬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近60萬人次。

其他信息:

重慶醫科大學不是211大學。重慶醫科大學創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醫學院(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分遷來渝組建而成,原名重慶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重慶醫科大學。學校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首批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2008年教育部和重慶市《部市戰略合作協議》確定學校為重點建設大學。學校擁有袁家崗和縉云2個校區,校園總面積2552畝,其中縉云校區占地2100余畝。學校設有19個學院、系、部,開設29個本科專業。

材料補充:

重慶醫科大學簡稱“重醫”,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和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選國家“111計劃”、“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特色重點學科項目”,為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教育部來華留學示范基地、國家重點支持建設的西部地區十四所大學之一。

蓉漂計劃成都人才政策

蓉漂計劃成都人才政策是將大力實施“蓉漂”計劃,鼓勵青年人才來蓉創業就業,實行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憑畢業證落戶制度 成都將改革人才落戶政策,推行“先落戶后就業”,鼓勵青年人才來蓉創業就業。具有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青年人才,憑畢業證來蓉即可辦理落戶手續。

“蓉漂計劃”青年項目分為“創新人才”和“創業人才”,申請“蓉漂計劃”青年項目的人選,

須具備以下條件:

(1)年齡不超過40周歲。

(2)引進后全職來蓉工作。

(3)為所從事領域中的拔尖人才,具有成為該領域技術(學術)帶頭人的發展潛力或其創辦企業具有可預判的市場前景。

(4)“創新人才”本人一般應取得博士學位或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并在國內外知名企業或研發機構有3年以上工作經歷;“創新人才”應在2014年1月1日之后(不包括續聘),本通知下發日之前,首次與在蓉企業或高校、科研院所簽訂3年以上正式工作合同(協議)。

(5)“創業人才”本人一般應取得海外學士或國內碩士學位及以上,并在國內外知名企業工作3年以上;“創業人才”應于2014年1月1日后,本通知下發日之前,首次來蓉創辦企業,所創企業注冊資本不低于100萬元,且實繳資本不低于50%,申報人作為主要創辦人(股權一般不低于30%)帶項目、資金、技術來蓉創業,其產品處于國內領先、國際一流。

(6)對在讀期間已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相關成果已進入中試階段或產業化應用的應屆博士(碩士)畢業生,在學歷、專業技術職務、工作經歷等方面提出破格請求的,本人須提供書面申請,經專家評審機構認定后,可適當放寬;中國科協(成都)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引進人才在基地注冊企業并正式孵化的,不受在蓉工作時間限制。

對于本市同一用人單位工作兩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憑單位推薦、部門認定辦理落戶手續。進一步放寬落戶限制,提高落戶便利性,努力打造最開放包容和最具人性化的人才落戶制度,讓廣大“蓉漂”扎根成都、融入成都。普通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落戶條件:

(1)普通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

(2)年齡在45周歲及以下。

畢業生落戶條件:

(1)申請人已有住房,應在住房所在地申請辦理;

(2)申請人沒有住房,但是直系親屬在成都有住房,可在其直系親屬的住房所地申請辦理;

(3)申請人沒有住房但有工作單位,可在單位集體戶或單位所在區(市)縣人才交流中心集體戶申請辦理;

(4)申請人沒有住房且沒有工作單位,可在區(市)縣人才交流中心集體戶申請辦理落戶。

法律依據

《成都市引進培育大數據人才實施辦法》

第二條大數據人才引進培育工作在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市級相關部門根據職責具體組織實施。

第三條緊密結合大數據產業發展需要,按照“分層分類、引領示范”的原則,每年力爭引進10名國內外頂尖大數據人才(以下稱為大數據十人頂尖人才)、評選認定100名大數據領軍人才(以下稱為大數據百人領軍人才)、培養1000名中高級大數據專業人才(以下稱為大數據千人中高級專業人才),至2020年末,儲備各類大數據人才6000名,帶動聚集大數據相關從業人員6萬名以上;至2022年末,儲備各類大數據人才10000名,帶動聚集大數據相關從業人員10萬名以上,把成都建成國內一流、中西部領先的大數據人才高地,為打造“西部數都”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第四條大數據十人頂尖人才,主要是指符合《中共成都市委辦公廳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成都市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實施辦法(2016年修訂)〉的通知》(成委辦〔2016〕32號)的A類(國際頂尖人才)、B類(國家級領軍人才)和C類(地方高級人才)標準,并入選“蓉漂計劃”的大數據領域人才(團隊)。

第五條大數據百人領軍人才,主要是指成都市大數據企事業單位的創始人、核心管理團隊成員或技術負責人,具備突出的管理能力或技術研發創新能力,其帶領的機構或團隊能夠有力促進成都大數據產業發展,對行業具有顯著的引領示范效應。

第六條大數據千人中高級專業人才,主要是指從事大數據分析、架構設計、數據治理、軟硬件產品設計與研發、大數據應用、大數據平臺、協議和算法研究、可視化、標準研制、數據安全等專業和領域的創新潛能人才。

未來科技城具體位置在哪?

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是中組部、國資委確定的全國4個未來科技城之一,是第三批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海創園規劃面積113平方公里,位于杭州市中心西側,毗鄰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和浙江大學。

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總面積113平方公里,北至杭長高速公路,東至杭州繞城高速公路,南至杭徽高速公路(02省道),西至南湖。在此基礎上,劃定了未來科技城(海創園)35平方公里重點建設區,具體范圍為北至宣杭鐵路,東至杭州繞城高速公路,南至和睦水鄉,西至東西大道(含永樂區塊)

板塊結構圖如下

搜索关键词: